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复方营养制剂对大鼠急性创伤后伤口愈合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辛文彬 白倩 +4 位作者 倪向敏 黄荣江 梁馨予 糜漫天 王建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06-518,共13页
目的一种复方营养制剂对急性创伤后伤口愈合的作用效果及其原理的初步探讨。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通过外科手术方法成功构建皮肤创面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CON组)、乳清蛋白组(whey protein,WP组)、低剂量复方营养制剂... 目的一种复方营养制剂对急性创伤后伤口愈合的作用效果及其原理的初步探讨。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通过外科手术方法成功构建皮肤创面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CON组)、乳清蛋白组(whey protein,WP组)、低剂量复方营养制剂组(low-dose nutritional formula,LDF组)和高剂量复方营养制剂组(high-dose nutritional formula,HDF组),每组15只。各组大鼠于术后次日起给予对应营养干预2周,干预期间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伤口情况并测量伤口面积。分别于术后第3、7、14天取材,采用试剂盒检测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L-10)、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水平;HE染色观察伤口创面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伤口创面组织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评估伤口创面组织血管生成情况。结果与CON组比较,WP组、LDF组、HDF组的创面愈合速度、胶原合成及血管生成速度明显加快(P<0.05),其中HDF组效果最明显。术后第3天,与CON组相比,WP组、LDF组和HDF组血清ALB、PA、TP水平显著升高(P<0.05),TNF-α、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IL-10水平显著升高(WP组除外),LDF组、HDF组血清IgG、IgM水平显著升高(P<0.05),HDF组血清IgA水平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7天,与CON组相比,HDF组ALB、PA和TP水平显著升高(P<0.05),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LDF组、HDF组血清IgG、IgM水平显著升高(P<0.05),HDF组血清IgA水平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14天,与CON组相比,HDF组ALB、TP水平显著升高(P<0.05),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IgG、IgM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中的复方营养制剂能够促进急性伤口愈合,其可能原因与制剂能改善大鼠营养状况,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并增强免疫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复方营养制剂 营养状况 炎症反应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建 王斌 +3 位作者 糜漫天 舒芙蓉 冉莉 徐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2150-2153,共4页
目的调查影响重庆市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重庆地区绝经后妇女开展标准化问卷调查,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目的调查影响重庆市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重庆地区绝经后妇女开展标准化问卷调查,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髋部骨折家族史(OR=8.567,95%CI=3.463~12.620)、低身体质量指数(OR=3.081,95%CI=1.344~5.632)和多产次(OR=2.539,95%CI=1.263~4.175),而常运动(OR=0.276,95%CI=0.152~0.730)、常饮茶(OR=0.354,95%CI=0.209~0.764)和绝经年龄晚(OR=0.621,95%CI=0.327~0.942)与之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髋部骨折家族史、低身体质量指数和多产次是影响重庆市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经常运动、饮茶以及保持适当的雌激素水平有助于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 骨密度 病例对照研究 危险因素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提升大负荷运动耐力的复方营养制剂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瑞良 陈帅 +4 位作者 邓项元 朱俊东 郎和东 糜漫天 易龙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2-968,共7页
目的 研究一种提升大负荷运动耐力的复方营养制剂组方,并对其作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方法 C57BL/6J雄性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组)、低剂量复方营养制剂组(low-dose nutritional formula, LDF组)、中剂量复方营养制剂组(... 目的 研究一种提升大负荷运动耐力的复方营养制剂组方,并对其作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方法 C57BL/6J雄性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组)、低剂量复方营养制剂组(low-dose nutritional formula, LDF组)、中剂量复方营养制剂组(medium-dose nutritional formula, MDF组)及高剂量复方营养制剂组(high-dose nutritional formula, HDF组),每组15只。各组给予复方营养制剂干预2周,并分别在第1周和第2周进行适应性训练和大负荷运动。检测小鼠力竭运动时间、骨骼肌抗氧化指标(SOD、MDA、PC、GSH)、疲劳相关指标(血清UREA、LDH、LA)、肌糖原及血清运动损伤相关指标(ALT、AST、CK、CK-MB)水平,按照相关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LDF组、MDF组和HDF组较CON组跑步力竭时间显著延长(P<0.05),其中HDF组提升幅度最大(P<0.05);与CON组相比,不同剂量复方营养制剂组小鼠骨骼肌SOD、GSH活性显著上升(P<0.05),骨骼肌MDA、PC水平显著下降(P<0.05);骨骼PAS染色提示,MDF组、HDF组较CON组糖原含量显著提升(P<0.05),其中HDF组提升幅度最大(P<0.05);血清生化指标提示,与CON相比,不同剂量复方营养制剂组LDH、LA、ALT、AST、CK、CK-MB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该复方营养制剂干预可以明显提升小鼠大负荷运动耐力和骨骼肌抗氧化能力,并具有抗疲劳和损伤保护作用,可推荐用于大负荷耐力训练体能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耐力 营养配方 骨骼肌 氧化应激 抗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限制下补充特定营养素对小鼠运动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袁家奇 王鹏 +4 位作者 李韦昉 饶昕 周敏 糜漫天 秦玉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4-673,共10页
目的研制一种在能量限制条件下能有效提升运动表现的复合营养制剂,并对其作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方法24只雄性C57BL/6J小鼠(体质量23~26 g,8周龄)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CON)、能量限制组(CR)、能量限制+基础营养素组(CRN1)以及能... 目的研制一种在能量限制条件下能有效提升运动表现的复合营养制剂,并对其作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方法24只雄性C57BL/6J小鼠(体质量23~26 g,8周龄)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CON)、能量限制组(CR)、能量限制+基础营养素组(CRN1)以及能量限制+复合营养素组(CRN2)。所有组进行每周5 d的中等强度跑步训练,每周测量前肢握力,21 d后进行力竭和力竭后运动距离测试以评估运动表现。检测血液生化指标、骨骼肌和肝脏氧化还原生物标志物水平以及组织病理情况。结果干预21 d后,与CON组相比,CR组和CRN1组小鼠跑步力竭距离分别延长278%和289%(P<0.05),血糖、肌肉质量、皮下脂肪和附睾脂肪质量均有所下降(P<0.05);相较于CON组,CRN1组和CRN2组腓肠肌糖原含量显著上升;CRN2组力竭后的运动距离比CON组和CRN1组分别增加52%和36%(P<0.05),前肢握力较其他各组分别提高9%、17%和15%(P<0.05),棕色脂肪质量比CON组和CRN1组显著增加(P<0.05),血糖比CRN1组显著上升(P<0.05),血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比CON组和CR组都显著减少(P<0.05),腓肠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较CON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能量限制下补充复合营养制剂可以提升小鼠的运动表现,包括促进力竭运动后的疲劳恢复、提高前肢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限制 维生素 矿物质 复合营养素 运动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生时机体营养状况对成年后患代谢综合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关蕴良 李廷玉 赵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6-199,共4页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全球老龄化现象的日渐加剧,减少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提高社会的整体生活质量,是当今医学工作者着力研究的重点。成年后的机体在细胞、组织以及器官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可逆转性。"胎源假说"认为生...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全球老龄化现象的日渐加剧,减少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提高社会的整体生活质量,是当今医学工作者着力研究的重点。成年后的机体在细胞、组织以及器官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可逆转性。"胎源假说"认为生命早期营养不良与成年后患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关系密切,如果在生命早期就采取干预措施,应该能够减少或避免成年后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因此,本文就生命早期营养不良与MS各组分(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等)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 代谢综合征 胎儿 生长和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因素急性应激诱导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林启运 候鹏飞 +4 位作者 郎和东 张钧 陈卡 易龙 糜漫天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3,共11页
目的研究复合因素急性应激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并探索相关作用机制。方法20只7~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体质量20~22 g),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CON)组和模型(MOD)组,n=10。MOD组小鼠于24 h内先后给予4 h休息、15 h的睡眠剥夺、3 h的噪... 目的研究复合因素急性应激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并探索相关作用机制。方法20只7~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体质量20~22 g),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CON)组和模型(MOD)组,n=10。MOD组小鼠于24 h内先后给予4 h休息、15 h的睡眠剥夺、3 h的噪音(120 dB)/闪光(2000±500 lx)和2 h的强迫游泳运动(水温26±1℃、水深45 cm),建立复合因素急性应激模型;CON组小鼠置于恒温恒湿、正常昼夜节律的无噪音环境中不做任何处理。MOD组小鼠强迫游泳运动结束后,将小鼠麻醉采血,颈椎脱臼处死并取材。通过免疫酶联吸附实验试剂盒检测血清肠损伤标志物,HE染色法检测结肠组织形态变化,PAS染色检测肠道杯状细胞数目,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和RT-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屏障功能和炎症因子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16S rRNA技术分析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与CON组比较,MOD组小鼠血清肠道损伤标志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连蛋白(Zonulin)明显升高(P<0.05);HE染色显示MOD组小鼠肠道组织损伤明显;免疫荧光染色和RT-qPCR结果显示机械屏障相关分子紧密连接蛋白-1(Zona occludens 1,ZO-1)、闭合蛋白(Occludin)表达显著降低(P<0.05),免疫组化和PAS染色提示化学屏障相关杯状细胞数目及黏蛋白2(mucin2,Muc-2)、抗菌肽再生胰岛衍生蛋白3γ(regenerating islet derived-3γ,Reg3γ)、再生胰岛衍生蛋白3β(regenerating islet derived-3β,Reg3β)显著降低(P<0.05);肠道菌群β多样性显著改变,有害菌拟杆菌门、脱硫弧菌门显著增加,有益菌瘤胃球菌科、丹毒丝菌(norank_f_Erysipelotrichaceae)属、孪生球菌(Gemella)属、丹毒丝菌(Erysipelotrichaceae)属显著减少(P<0.05);炎症相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以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复合因素急性应激显著诱导小鼠肠道损伤和肠屏障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因素 急性应激 肠道屏障 机械屏障 化学屏障 微生物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3-丙酸通过调节脂肪组织代谢改善高脂饮食诱导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姚宇 候鹏飞 +4 位作者 周敏 郎和东 刘明华 易龙 糜漫天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9-927,共9页
目的 探索吲哚-3-丙酸(indole-3-propionic acid, IPA)在高脂饮食诱导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揭示脂肪组织代谢在其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高脂饮食(high-fat di... 目的 探索吲哚-3-丙酸(indole-3-propionic acid, IPA)在高脂饮食诱导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揭示脂肪组织代谢在其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高脂饮食(high-fat diet, HFD)喂养诱导的MAFLD动物模型,6~7周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对照组(CON)、高脂饮食组(HFD)、高脂+IPA干预组(HFD+IPA)。CON组以对照饲料喂养,HFD组和HFD+IPA组均以60%高脂饲料喂养,实验周期为12周,第7周开始HFD+IPA组以20 mg/(kg·d)IPA灌胃6周。每周监测各组小鼠体质量与摄食量。干预结束后使用动物体成分分析仪检测小鼠体成分。小鼠处死后,HE染色观察肝脏和脂肪组织形态学和结构变化,全自动血生化仪和生化试剂盒检测血清及肝脏和脂肪组织中脂代谢相关指标,qRT-PCR检测脂代谢和炎性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与CON组相比,HFD组小鼠体质量和体脂肪比例显著增加,肝脏出现明显的脂质沉积,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以及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脂肪酸转运分子CD36的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IPA干预显著逆转了上述变化(P<0.05)。IPA干预能够显著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内脏和棕色脂肪细胞增大,降低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和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P<0.05),增加VAT脂解基因(HSL、CGI58)和棕色化(Cidea、ND5、UCP1、Prdm16)以及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 BAT)脂肪酸β氧化(Cpt1a、PPARα)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P<0.05),同时降低VAT炎性因子TNF-α以及BAT中TNF-α、IL-1β、CXCL1、CCL2的mRNA表达水平(P<0.05)。结论 IPA可以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MAFLD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白色和棕色脂肪组织结构、代谢功能及炎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3-丙酸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肝脏 内脏脂肪 棕色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色苷类植物化学物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作用的结构-效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易龙 陈春烨 +7 位作者 金鑫 糜漫天 常辉 凌文华 朱俊东 张乾勇 张婷 于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2046-2049,共4页
目的对膳食中常见的21种花色苷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作用进行结构-效应关系研究,探索与花色苷内皮保护作用密切相关的结构特征,筛选出作用较显著的化合物单体。方法不同浓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50、100、150、200μg/ml)... 目的对膳食中常见的21种花色苷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作用进行结构-效应关系研究,探索与花色苷内皮保护作用密切相关的结构特征,筛选出作用较显著的化合物单体。方法不同浓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50、100、150、200μg/ml)处理内皮细胞24h,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IC50;以不同浓度(50、100、200μmol/L)的花色苷预处理内皮细胞2h后,100μg/ml的ox-LDL继续处理细胞24h,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100μmol/L花色苷预处理内皮细胞2h后,100μg/mlox-LDL继续处理细胞24h,按试剂盒说明书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MDA和NO水平;根据各组细胞活力、MDA和NO值,结合不同花色苷的结构特征进行结构-效应关系分析。结果ox-LDL能明显抑制内皮细胞活力,并呈浓度依赖关系,IC50为100μg/ml。不同花色苷对内皮细胞活力、MDA生成和NO释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相关性。花色苷对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抑制作用与其总-OH数量及B环-OH数量呈明显正相关;B环3′,4′-邻苯二羟基和C环3-OH能增强花色苷的抑制作用,而甲基化和糖苷化能明显削弱其作用;A环6-OH可能削弱其抑制作用,B环5′和A环5位-OH对其作用无显著影响;葡萄糖取代与半乳糖取代对花色苷抑制作用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而单糖取代较之双糖取代能明显增强其抑制作用。Delphinidin和Delphinidin-3-glucoside分别是2种作用最显著的花色苷元和花色苷。结论B环3′,4′-邻苯二羟基和C环3-OH是花色苷抑制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重要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苷 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应激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雌马酚改善高糖培养条件下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丽 陈卡 +2 位作者 刘凯 高燕翔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6-391,共6页
目的研究大豆甙元活性代谢产物S-雌马酚(S-equol,S-Eq)对高糖培养条件下大鼠胰岛素瘤(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26.2 mmol/L葡萄糖(高糖组,H)及葡萄糖分别与不同浓度S-Eq(0.1、1、10、100μmol/L S-Eq+H组)干预INS-1细... 目的研究大豆甙元活性代谢产物S-雌马酚(S-equol,S-Eq)对高糖培养条件下大鼠胰岛素瘤(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26.2 mmol/L葡萄糖(高糖组,H)及葡萄糖分别与不同浓度S-Eq(0.1、1、10、100μmol/L S-Eq+H组)干预INS-1细胞24 h,另设未干预的INS-1细胞为对照组(C)。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ELISA法测定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SIS)功能,TUNEL法联合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前胰岛素原(preproinsulin,PPI)、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cose transporter 2,Glut2)、线粒体阴离子载体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S-Eq能显著增加高糖培养条件下INS-1细胞活力(P<0.05),其中1μmol/L S-Eq效果最为明显。GSIS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高糖处理后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显著降低,而S-Eq能显著增加高糖处理的INS-1细胞的胰岛素分泌(P<0.05)。同时,0.1、1、10μmol/L S-Eq均能明显减少高糖培养条件下INS-1细胞凋亡,上调PPI mRNA、Glut2 mRNA和Glut2蛋白表达,而显著抑制UCP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S-Eq可有效改善高糖培养条件下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调节Glut2和UCP2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雌马酚 INS-1细胞 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 葡萄糖转运蛋白2 解偶联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潲水油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冉莉 周永 +2 位作者 朱俊东 张乾勇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366-1369,共4页
目的对潲水油的食用安全性进行毒理学观察。方法选取SD大鼠20只,按2.0 ml/100 g剂量实施一次性灌胃进行急性毒性实验;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受试物2.5、5.0、10.0 g/kg及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食用油)、阳性对照组(环... 目的对潲水油的食用安全性进行毒理学观察。方法选取SD大鼠20只,按2.0 ml/100 g剂量实施一次性灌胃进行急性毒性实验;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受试物2.5、5.0、10.0 g/kg及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食用油)、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0.04 g/kg)]分阶段实施灌胃,30 h后处死小鼠取股骨的骨髓液制片,进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昆明种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6组[受试物2.5、5.0、10.0 g/kg及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食用油)、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0.04 g/kg)],连续灌胃5 d,实施观察35 d后,处死小鼠取双侧附睾制片,进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选取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5组[受试物2.5、5.0、10.0 g/kg及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食用油)]喂养30 d,观察其体质量变化和食物利用率,并检测其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和病理改变。结果本次实验测定所用的潲水油急性毒性经口LD50大于10.0 g/kg。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为阳性,小鼠精子畸形实验为阴性。30 d喂养实验中,除低剂量潲水油外均可导致大鼠体质量增重减慢和食物利用率降低,高剂量潲水油可导致大鼠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降低,中、高剂量潲水油可导致大鼠肝脏系数增加及肝脏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结论 本次实验所用的潲水油急性毒性实验为阴性结果,遗传毒性实验和30 d喂养实验为阳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潲水油 急性毒性 遗传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妇女膳食结构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建 徐静 +3 位作者 王斌 唐勇 秦玉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397-2401,共5页
目的结合我国居民近年来膳食结构的改变,探讨现阶段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摄入水平对重庆市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量食物频数问卷进行膳食调查,比较PMOP病例组与非PMOP对照组的膳... 目的结合我国居民近年来膳食结构的改变,探讨现阶段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摄入水平对重庆市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量食物频数问卷进行膳食调查,比较PMOP病例组与非PMOP对照组的膳食营养素和不同食物类别摄入水平差异性,并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营养素和食物类别摄入水平与PMOP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膳食中大豆蛋白(调整OR=0.291,95%CI=0.017~0.852)、维生素A(调整OR=0.671,95%CI=0.326~0.901)、维生素D(调整OR=0.412,95%CI=0.145~0.763)和钙(调整OR=0.352,95%CI=0.176~0.824)摄入水平与PMOP发生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动物蛋白摄入水平(OR=2.316,95%CI=1.228~5.381)与PMOP发生呈显著正相关。PMOP组的大豆类(制品)、新鲜水果、深色蔬菜以及奶类的摄入量显著低于非PMOP组(P<0.05),而烹饪油的摄入量显著高于非PMOP组(P<0.05)。其余食物类别的摄入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水平的豆制品(调整OR=0.562,95%CI=0.274~0.835)、深色蔬菜(OR=0.629,95%CI=0.418~0.925)、奶类(OR=0.594,95%CI=0.237~0.839)摄入与PMOP发生呈显著的负相关,而高水平的烹饪油摄入(OR=3.821,95%CI=1.479~7.738)与PMOP发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中老年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大豆类、深色蔬菜和奶类食品的摄入可减少PMOP发生风险,而长期高水平摄入动物蛋白和烹调用油会增加PMOP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膳食调查 营养素 膳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氢杨梅素通过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玉 周曦 +3 位作者 易龙 彭山珊 张乾勇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2-289,共8页
目的观察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活化的影响,并探讨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为研究对象,TGF-β1(5 ng/m L)处理2 h后,再以不同浓度的... 目的观察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活化的影响,并探讨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为研究对象,TGF-β1(5 ng/m L)处理2 h后,再以不同浓度的DHM处理24 h。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ELISA法检测细胞分泌MMP-1、TIMP-1和COL-Ⅰ的水平,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qRT-PCR法检测MMP-1、TIMP-1和COL-Ⅰ、COL-Ⅲ、Smad2、Smad3、Smad4、Smad7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mad2/3、p-Smad2/3、Smad7、AMPK、p-AMPK蛋白表达。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40μmol/L以上DHM单独处理能明显抑制HSC-T6细胞增殖活力,并能显著抑制活化的HSC-T6细胞增殖活力的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DHM能够明显促进活化的HSC-T6细胞凋亡,TGF-β1能够促进HSC-T6细胞G0/G1期的比例降低、S期和G2/M期的比例增加(P<0.05),而DHM能够抑制TGF-β1对细胞周期的影响,ELISA检测结果表明,DHM能够显著抑制活化的HSC-T6细胞上清液中TIMP-1和COL-Ⅰ水平增高及MMP-1水平下降(P<0.05),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显示,HSC-T6细胞表达HSC活化特定抗原α-SMA,TGF-β1处理后表达增加,而DHM能够抑制α-SMA表达,qRT-PCR结果显示,DHM能够显著影响活化的HSC-T6细胞的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MMP-1、TIMP-1和COL-Ⅰ、COL-Ⅲ、Smad2、Smad3、Smad4、Smad7等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DHM抑制活化的HSC-T6细胞AMPK磷酸化下降、Smad2/3的磷酸化水平升高及Smad7的蛋白表达下降,而AMPK抑制剂Compound C处理后,DHM的作用被显著抑制。结论 DHM能够显著抑制HSC-T6细胞的活化,该作用可能通过促进AMPK的磷酸化并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外基质产生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杨梅素 肝星状细胞 TGF-Β1 SMAD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风险基因SIRT3的关联验证和体内过表达效应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爽 朱晓辉 +2 位作者 卢新 方海英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37-742,共6页
目的研究肝脏脂肪酸氧化关键分子SIRT3编码基因变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生的关系,并在小鼠体内研究人源SIRT3保护性等位型基因过表达对脂肪肝相关表型的影响。方法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人... 目的研究肝脏脂肪酸氧化关键分子SIRT3编码基因变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生的关系,并在小鼠体内研究人源SIRT3保护性等位型基因过表达对脂肪肝相关表型的影响。方法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人群研究队列,提取基因组DNA对编码区基因变异rs11246020进行基因分型,并与疾病发病与否做关联分析;建立小鼠NAFLD模型,在小鼠肝脏过表达人源SIRT3基因,8周后检测小鼠肝脏相关生化指标及肝脏HE染色、油红O染色情况,并提取RNA和蛋白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parα、Acox1、cpt1a、cpt1b和SIRT3的转录或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IRT3基因编码区错意突变rs11246020的GA+AA基因型在NAFLD组分布较低,而GG基因型分布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鼠肝脏过表达人源SIRT3的A等位型基因后,肝脏脂肪蓄积降低,肝细胞空泡化程度降低,肝脏和血清游离脂肪酸以及肝脏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脏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Pparα和Acox1基因转录水平降低(P<0.05)。同时,小鼠体质量上升被有效控制(P<0.05)。结论 SIRT3基因变异rs11246020与NAFLD风险相关,小鼠体内过表达SIRT3可显著改善脂肪酸代谢和肝脏脂肪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SIRT3 风险基因 脂肪酸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氢杨梅素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小鼠结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玲 李鹏飞 +5 位作者 候鹏飞 周杰 董妞 张乾勇 易龙 糜漫天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6-154,共9页
目的 研究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的改善作用,并揭示其调节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3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n=8):CON(对照,脂肪供... 目的 研究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的改善作用,并揭示其调节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3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n=8):CON(对照,脂肪供能比为10%饮食)组、高脂饮食(HFD,脂肪供能比为45%)组、HFD+DHM组(添加质量比0.6%DHM的高脂饲料)和DHM组(添加质量比0.6%DHM的对照饲料),干预12周。每周测量小鼠体质量、摄食量;处死前进行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和肠道通透性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脂多糖(LPS);肝组织进行油红O染色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抗菌肽及肝脏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结肠3型固有淋巴样细胞(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3)比例以及IL-22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组比较,HFD组小鼠体质量增加,糖耐量受损,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肝脏脂质沉积和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升高,肠道通透性和血清LPS增加,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及抗菌肽RegⅢβ、RegⅢγ表达水平降低,结肠ILC3及IL-22^(+)ILC3比例降低(P<0.05)。与HFD组比较,HFD+DHM组糖耐量受损明显改善,肝脏脂质沉积和炎性因子表达减少,血清LPS水平降低,肠紧密连接蛋白和抗菌肽表达水平增加,肠道通透性减少,结肠ILC3和IL-22^(+)ILC3比例增加(P<0.05)。结论 DHM可能通过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肝脏脂质堆积和炎症反应,改善MAFLD疾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杨梅素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肠黏膜屏障 肠上皮细胞 3型固有淋巴样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氢杨梅素改善ob/ob小鼠心脏功能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公欣华 周启程 +2 位作者 顾业芸 朱俊东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612-1617,共6页
目的探讨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对瘦素(leptin)突变型ob/ob肥胖小鼠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36只雄性ob/ob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ob/ob组、DHM 50 mg/kg干预组(ob/ob+DHM 50 mg/kg)、DHM 100 mg/kg干预... 目的探讨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对瘦素(leptin)突变型ob/ob肥胖小鼠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36只雄性ob/ob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ob/ob组、DHM 50 mg/kg干预组(ob/ob+DHM 50 mg/kg)、DHM 100 mg/kg干预组(ob/ob+DHM 100 mg/kg),每组12只,干预16周;10只C57BL/6J野生型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T)。检测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功能;HE和Masson染色检测心肌的组织形态和胶原沉积;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or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1alpha,PGC-1α)和蛋白水解酶剪切Ⅲ型纤连蛋白组件包含蛋白5(fibrone-ctin typeⅢ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5,FNDC5)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中FNDC5的表达。结果与WT组相比,ob/ob组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明显受损(P<0.05);ob/ob组舒张期左室内径(diastolic 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LVIDd)、收缩期左室内径(systolic 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LVIDs)、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峰)与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峰)的比值(E/A)等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但短轴缩短分数(fraction of shortening,FS)和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明显降低(P<0.05),HE染色和Masson染色未发现明显的心肌细胞肥大及胶原沉积;心肌组织PGC-1α和FNDC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DHM干预16周后,显著改善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受损、FS和EF的降低、PGC-1α和FNDC5蛋白表达的降低(P<0.05)。结论 DHM改善ob/ob小鼠心脏功能与PGC-1α/FNDC5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山奈酚 骨骼肌 脂质沉积 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GC-1α调控线粒体功能在紫檀芪减轻慢性不可预知军事应激暴露小鼠记忆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常梦云 陈卡 +5 位作者 李悦 张钧 李天佑 王大伟 谢颍泉 糜漫天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1-1130,共10页
目的探讨紫檀芪(pterostilbene,PTE)对慢性不可预知军事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itary stress,CUMS)暴露小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健康7~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慢性不可预知军事应激暴露... 目的探讨紫檀芪(pterostilbene,PTE)对慢性不可预知军事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itary stress,CUMS)暴露小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健康7~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慢性不可预知军事应激暴露组(CUMS)和紫檀芪干预组(PTE)。CUMS组及PTE组小鼠连续30d暴露于不可预知军事应激条件下,PTE组小鼠每日给予紫檀芪(100mg/kg.BW)灌胃干预。暴露期间,记录小鼠体质量及进食量变化;暴露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皮质酮水平,水迷宫记忆测试实验检测小鼠空间记忆功能,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SeahorseXFHSMini分析仪检测离体小鼠海马线粒体呼吸功能,RT-qPCR检测海马mtDNA相对拷贝数及Pgc-1α、Tfam基因表达,以及Western Blot检测海马PGC-1α蛋白表达。结果与CON组相比,CUMS组小鼠体质量及进食量显著下降(P<0.05),血清皮质酮含量升高(P<0.0001),PTE组小鼠较CUMS组小鼠体重及进食量下降减少(P<0.05),血清皮质酮升高程度减低(P<0.001);水迷宫探查实验发现,与CON组相比,CUMS组小鼠对平台的记忆准确性降低,而PTE组小鼠表现优于CUMS组。透射电镜显示CUMS暴露后,小鼠海马神经元脂褐素增多、线粒体肿胀和嵴消失,而PTE组脂褐素较CUMS组少,线粒体肿胀较轻。CUMS组离体海马线粒体基础呼吸(P<0.05)、最大呼吸(P<0.001)、储备呼吸(P<0.01)较CON组显著下降;而PTE组最大呼吸(P<0.05)、ATP生成能力(P<0.05)及呼吸控制率(P<0.05)较CUMS组明显改善。同时,发现CUMS组海马mtDNA拷贝数降低(P<0.01),Pgc-1α(P<0.0001)、Tfam(P<0.01)基因相对表达量及PGC-1α蛋白(P<0.01)含量降低,PTE组较CUMS组海马mtDNA拷贝数升高(P<0.05),Pgc-1α、Tfam基因相对表达量及PGC-1α蛋白含量升高(P<0.05)。结论紫檀芪可改善CUMS暴露小鼠记忆功能,可能与其有效遏制CUMS暴露所致PGC-1α表达下降,进而减轻海马线粒体结构及功能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檀芪 慢性不可预知军事应激 记忆 线粒体 PGC-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SK9在萝卜硫素改善棕榈酸诱导的肝细胞自噬流中的作用研究
17
作者 郭欣欣 杨济宁 +3 位作者 荆金金 李天佑 陈卡 糜漫天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42-1151,共10页
目的探究萝卜硫素(sulforaphane,SFN)对肝细胞损伤及自噬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200μmol/L棕榈酸(palmitic acid,PA)处理人正常肝细胞株(HHL5)24 h建立肝细胞损伤模型组(PA组),用5μmol/L的SFN与200μmol/L PA共同处理细胞24 h为实验组(P... 目的探究萝卜硫素(sulforaphane,SFN)对肝细胞损伤及自噬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200μmol/L棕榈酸(palmitic acid,PA)处理人正常肝细胞株(HHL5)24 h建立肝细胞损伤模型组(PA组),用5μmol/L的SFN与200μmol/L PA共同处理细胞24 h为实验组(PA+SFN组),溶剂处理为对照组。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CELLROXTM DEEP RED探针装载细胞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试剂盒检测细胞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qPCR检测炎症标志物IL-1β、TNF-α转录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SQSTM1及LC3Ⅱ蛋白表达水平;提取细胞总RNA进行全基因转录组测序,分析数据筛选差异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用PCSK9 siRNA转染HHL5细胞,qPCR检测PCSK9转录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ROS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检测SQSTM1及LC3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相对于PA组,SFN干预后HHL5细胞增殖活力升高,MDA含量以及ROS水平降低;PA组SQSTM1、LC3Ⅱ蛋白表达升高,SFN干预后SQSTM1表达降低,LC3Ⅱ表达进一步升高;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自噬通路,并筛选出目标基因PCSK9;相对于对照组,PA组的PCSK9转录水平升高,SFN干预后PCSK9转录水平降低;PA组在PCSK9敲降后,与未敲降的PA组比,细胞内ROS水平有所降低,和SFN降低ROS趋势一致,PCSK9敲降后自噬蛋白SQSTM1表达降低,LC3Ⅱ表达水平升高,和SFN恢复自噬流的趋势一致。结论SFN可以改善PA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CSK9转录从而调控自噬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萝卜硫素 自噬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通过上调脂解和脂噬途径改善肝细胞脂质蓄积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艳 杨依林 +2 位作者 袁家奇 糜漫天 秦玉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301-2312,共12页
目的 明确槲皮素(quercetin, QUE)通过调控脂解及脂噬途径改善肝细胞脂质蓄积的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棕榈酸(palmitic acid, PA)诱导人正常HHL-5肝细胞株(human hepatocyte cell line 5, HHL-5)建立脂肪变性肝细胞模型,使用不同浓... 目的 明确槲皮素(quercetin, QUE)通过调控脂解及脂噬途径改善肝细胞脂质蓄积的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棕榈酸(palmitic acid, PA)诱导人正常HHL-5肝细胞株(human hepatocyte cell line 5, HHL-5)建立脂肪变性肝细胞模型,使用不同浓度槲皮素(5、10、20和40μmol/L)干预脂肪变性的HHL-5细胞24 h,实验分为(n=3):对照组、PA组、PA+QUE5组、PA+QUE10组、PA+QUE20组、PA+QUE40组。为明确自噬对QUE作用的影响,利用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 3-MA)阻断自噬,将HHL-5细胞分为(n=3):对照组、PA组、PA+QUE40组、3-MA组、PA+3-MA组和PA+3-MA+QUE40组。2种不同实验分组均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脂滴蓄积情况、脂解和脂噬相关分子表达情况及共定位水平、自噬底物P6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A组肝细胞的甘油三酯含量和脂质蓄积程度明显升高,脂解相关分子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dipose triglycerides lipase, ATGL)和比较基因识别因子58(comparative gene identification-58,CGI58),以及脂噬相关分子Ras相关蛋白7(Ras-related protein 7, RAB7)和微管相关蛋白1B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LC3β)的蛋白表达水平、平均荧光强度及共定位程度均明显降低,而P62表达增强(P<0.05)。与PA组相比,PA+QUE40组的甘油三酯含量和脂质蓄积程度显著降低,脂解和脂噬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平均荧光强度及共定位程度也明显增加,而P62明显降低(P<0.05)。在脂肪变性肝细胞中加入3-MA抑制自噬后,QUE对脂肪变性肝细胞的脂质蓄积的改善作用以及对脂解和脂噬相关分子的调控作用基本被抵消。结论 槲皮素可促进脂解和脂噬途径相关分子的表达及相互作用,从而减轻脂肪变性HHL-5细胞内的脂质蓄积,但以上作用可被自噬阻断剂3-MA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肝脂质蓄积 脂解 脂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3多不饱和脂肪酸调节小胶质细胞激活及极化改善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被引量:7
19
作者 邓梦延 朱晓辉 +4 位作者 黄力 白倩 李韦昉 王斌 糜漫天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28-939,共12页
目的 建立Fat-1/APPPS1转基因小鼠的体内模型及小胶质细胞体外模型,探讨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n-3 PUFAs)调节小胶质细胞激活及极化改善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效果和机制。方法 将杂合子Fat-1雄性小... 目的 建立Fat-1/APPPS1转基因小鼠的体内模型及小胶质细胞体外模型,探讨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n-3 PUFAs)调节小胶质细胞激活及极化改善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效果和机制。方法 将杂合子Fat-1雄性小鼠与杂合子APPPS1雌性小鼠进行杂交,筛选子代得到WT、Fat-1、Fat-1/APPPS1以及APPPS1雄性小鼠,培育至9月龄。运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气-质联用技术(GS-MS)测定小鼠脑组织内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大脑海马区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 Aβ)沉积情况;运用组织免疫荧光、qRT-PCR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小鼠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炎症水平,小胶质细胞激活及极化水平,基因Iba-1的转录及表达小胶质细胞激活水平,基因CD86、CD206的转录及表达小胶质细胞极化水平。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来源的永生化BV2小胶质细胞损伤建立细胞炎症模型,用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对细胞预处理,运用细胞免疫荧光、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小胶质细胞炎症、激活及极化水平,采用的激活与极化指标与动物实验相同。结果 与APPPS1小鼠相比,内源性表达n-3 PUFAs的Fat-1/APPPS1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明显改善(P<0.05),海马区Aβ沉积有效缓解(P<0.05),CNS炎症水平以及小胶质细胞激活水平显著降低(P<0.05),同时小胶质细胞激活表型从M1向M2型转化(P<0.05)。DHA+EPA预处理显著降低了LPS诱导的BV2细胞炎症水平(P<0.05),且促使细胞从M1向M2型转化(P<0.05)。结论 n-3 PUFAs可以抑制APPPS1小鼠大脑小胶质细胞激活,调节小胶质细胞由M1向M2转化,降低中枢神经炎症水平,改善APPPS1小鼠学习记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3多不饱和脂肪酸 阿尔茨海默症 神经炎症 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能量高脂饮食对SD大鼠能量代谢及耐力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帅 邓项元 +6 位作者 郎和东 张瑞良 饶昕 袁家奇 朱俊东 秦玉 糜漫天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40-951,共12页
目的 探讨等能量的45%高脂饮食对SD大鼠代谢及耐力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喂养组(CON组)、高脂喂养组(HFD组)、常规喂养+训练组(CONT组)、高脂喂养+训练组(HFDT组)。其中CON组、CONT组给予常规... 目的 探讨等能量的45%高脂饮食对SD大鼠代谢及耐力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喂养组(CON组)、高脂喂养组(HFD组)、常规喂养+训练组(CONT组)、高脂喂养+训练组(HFDT组)。其中CON组、CONT组给予常规饲料喂养,HFD组、HFDT组给予等能量的45%高脂饲料喂养;HFDT组和CONT组同时进行中等强度跑步耐力训练,持续6周。每周测量体质量、脂肪体质量和瘦体质量。用Pheno Master/Calo Treadmill系统测量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能量消耗和基础代谢率。在大鼠进行力竭测试后,检测血糖、血脂、血清肌酸激酶等指标。结果 干预6周后,HFDT组耐力运动能力较CONT组增强(P<0.05)。等能量喂养的各组大鼠体质量和体成分没有明显差异。静息时,各组大鼠总能量消耗与基础代谢率无明显差异,但在4周以前,CON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能量底物,HFD组则以脂肪为主,而碳水代谢率降低后升高,最终两组底物代谢率于第5~6周时达到相似水平。HFDT组以脂肪为主要代谢底物,CONT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代谢底物,在训练6周后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高脂饮食升高了HFD组大鼠血清胆固醇、TG、HDL-C等指标水平,但经历耐力训练的高脂饮食大鼠(HFDT组)血脂水平有所降低,且HFDT组β羟基丁酸(βHB)水平升高(P<0.05)。等能量不同饮食对肝肾功能及肌肉损伤指标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等能量高脂饮食可通过提高大鼠脂肪利用的能力,从而延长耐力运动时间,而不改变体成分或影响肝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饮食 耐力训练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