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BsAg阴性患者HBV隐匿性感染:1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袁琴 伍春霞 +7 位作者 刘飞飞 罗旗 刘何蕾 李成敏 郑洁 罗舒文 张聪 曾爱中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2年3月—2014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就诊的HBs Ag阴性、HBV DNA在检测值以下的乙肝患者110例。采用高纯度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提取血清HBV DNA,采用巢式PCR对HBV基因组C、S... 目的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2年3月—2014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就诊的HBs Ag阴性、HBV DNA在检测值以下的乙肝患者110例。采用高纯度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提取血清HBV DNA,采用巢式PCR对HBV基因组C、S、X区进行扩增。对不同性别、年龄及血清学模式[单独抗-HBc(+)及抗-HBs(+)/抗-HBc(±)]患者,以及不同病因所致肝损害患者的OBI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以巢氏PCR结果2个或2个以上区段同时阳性判定为OBI,110例入选患者OBI阳性率为23.6%(26/110);不同性别、年龄段、血清学模式患者OB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异常组OBI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35.1%vs 1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明原因肝损害及有明确病因肝损害的OBI发生率分别为31.0%(9/29)和39.3%(1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HBs Ag阴性患者中,OBI更易发生在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当HBs Ag阴性患者肝损害原因不明时,应及时采用高灵敏HBV DNA检测方法以排除HBV隐匿性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聚合酶联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因素与结核病患者预后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谭隽怡 向明确 +1 位作者 李天驹 石小枫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6-370,共5页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已存在数千年,并将持续成为主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1年共计报告...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已存在数千年,并将持续成为主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1年共计报告新发结核病1060万例,死亡160万例,其中中国的结核病负担在报告结核病数据的国家和地区中排第三[1]。因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其中营养不良的风险在逐渐扩大,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仍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而营养不良也被认为是结核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治疗失败的重要、潜在可逆的危险因素[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营养不良 抗结核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临床病毒株聚合酶逆转录酶区的乙肝病毒DNA稳定复制细胞系的构建
3
作者 向明确 蔡雪飞 +2 位作者 张文露 黄爱龙 胡接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18,共6页
目的构建含有临床病毒株聚合酶逆转录酶(RT)区的乙肝病毒(HBV)DNA稳定复制细胞系。方法采用巢式PCR从患者血清扩增HBV DNA片段,利用片段置换反应将该片段克隆到HBV DNA复制载体,并在该载体上引入新霉素抗性基因,在确认该重组DNA体外可... 目的构建含有临床病毒株聚合酶逆转录酶(RT)区的乙肝病毒(HBV)DNA稳定复制细胞系。方法采用巢式PCR从患者血清扩增HBV DNA片段,利用片段置换反应将该片段克隆到HBV DNA复制载体,并在该载体上引入新霉素抗性基因,在确认该重组DNA体外可复制后,将其转染HepG2细胞,G418筛选,采用real-time PCR结合ELISA及Southern blot检测初筛和鉴定HBV DNA稳定复制细胞系。结果从患者血清扩增出的HBV DNA片段nt55~1654被成功置换到HBV复制质粒pLL相应区域,得到质粒p11;新霉素抗性基因表达片段被克隆到p11中HBV DNA下游,获得质粒p11-neo,Southern blot检测证实p11-neo可支持体外复制;p11-neo转染HepG2后,经筛选鉴定,获得了可支持HBV DNA稳定复制的细胞系3-10。结论建立了含有临床病毒株聚合酶RT区的HBV DNA稳定复制细胞系,real-time PCR结合ELISA有助于HBV DNA稳定复制细胞系的快速初筛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逆转录聚合酶 复制 稳定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HBsAg快速下降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嘉悦 李天驹 +1 位作者 付豪 秦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7-565,共9页
目的探索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分布情况,以及与早期应答的相关性,为预测Peg-IFN治疗CHB的疗效并寻找新的免疫治疗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目的探索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分布情况,以及与早期应答的相关性,为预测Peg-IFN治疗CHB的疗效并寻找新的免疫治疗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4例接受Peg-IFNα-2b治疗的HBeAg阴性的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早期应答的影响因素。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健康志愿者以及CHB患者不同治疗时间点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Treg细胞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与早期应答的相关性。结果①性别、年龄以及治疗12周时AST是早期应答的独立影响因素;②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CHB组高于健康对照(HC)组,早期应答组(ERG)0周/12周分别高于早期不应答组(NERG)0周/12周,且整个治疗早期(24周),ERG呈明显下降趋势;③CD8^(+)T细胞百分比:CHB组低于HC组,ERG 12周低于NERG 12周,ERG 24周高于NERG 24周,且整个治疗早期,ERG呈现明显上升趋势;④Treg细胞百分比:CHB组高于HC组、ERG 24周高于NERG 24周,且整个治疗早期,NERG先平稳后明显下降。结论性别、年龄、治疗12周时的AST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治疗早期的动态变化与早期应答相关,可用于预测Peg-IFNα-2b抗HBV的疗效。其中,CD8^(+)T细胞在Peg-IFN抗HBV治疗中占主导地位。CD8^(+)T细胞耗竭程度的减轻,与治疗早期HBsAg的快速下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 T淋巴细胞 早期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