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志强 郑永玲 赵立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96-1098,共3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相关因素。方法对84例脑出血患者进行CT动态扫描,观察血肿体积、形态和出血部位。血肿增大的判断标准采用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体积,净增33%以上为血肿扩大。并于次日清晨抽取空腹血标...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相关因素。方法对84例脑出血患者进行CT动态扫描,观察血肿体积、形态和出血部位。血肿增大的判断标准采用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体积,净增33%以上为血肿扩大。并于次日清晨抽取空腹血标本,检测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及肝、肾功能。结果本组血肿扩大率29.7%,其中64%发生起病24h内;Fbg水平越低,血肿越易扩大(P<0.001);出血量越大,发生血肿扩大的可能性越大(P<0.01);不规则形态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52%,明显高于类圆形(18%),椭圆形(20%),肾形(10%)(P<0.05)。;丘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58%,明显高于基底核出血(21%),脑叶出血(20%)(P<0.05);高血压病史及住院发生呕吐与血肿扩大有关(P<0.05);性别、年龄、抽烟、饮酒、肾功能及血小板计数均与血肿扩大无关(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多发生在24h内;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为Fbg水平、出血量、出血部位、血肿形态、高血压病史、呕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扩大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与国际诊断标准测试 被引量:13
2
作者 孔雪莹 陈津津 +17 位作者 姜花花 李琴 吕玉花 黄园媛 吴瑾 张莉莉 唐明山 蒋晓静 陈莉芬 陈敏 周志强 熊联强 刘静 周红梅 王若丹 薛维 卢干珍 周冀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66-670,共5页
目的:旨在研究国人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并对ICHD-3β诊断标准进行测试。方法:2014年3月到2015年12月,在重庆15家医院的神经内科门诊纳入150例TTH病人,收集其人口统计学、头痛特征等临床数据。... 目的:旨在研究国人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并对ICHD-3β诊断标准进行测试。方法:2014年3月到2015年12月,在重庆15家医院的神经内科门诊纳入150例TTH病人,收集其人口统计学、头痛特征等临床数据。通过电话或者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研究共纳入150例TTH病人。与发作性紧张型头痛(episodic tension-type headache,ETTH)相比,慢性紧张型头痛(chronic tension-type headache,CTTH)病人年龄更大,女性更多,教育程度更低,且存在药物过度使用。所有TTH病人均表现为轻中度头痛。98.0%表现为非搏动性头痛,99.3%病人表现为日常活动不会加重头痛。阿米替林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的病人中,64.9%取得了明显的改善。结论:在神经科门诊筛查TTH病人,非搏动性头痛和日常活动不加重头痛可能是很重要的两点。中成药为TTH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张型头痛 临床特征 诊断标准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结肠癌细胞系裸小鼠淋巴结转移的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涂经楷 傅仲学 +4 位作者 叶晓莉 赵立波 王春毅 周建荣 汪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1650-1653,共4页
目的建立人结肠癌细胞系裸小鼠爪垫淋巴道转移动物模型,并评价卡培他滨抗癌药物效果。方法裸小鼠爪垫皮下注射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在1~6周及8周取材,进行HE染色及CEA免疫组化检测,观察种植瘤的成瘤率、生长情况、淋巴结转移规律... 目的建立人结肠癌细胞系裸小鼠爪垫淋巴道转移动物模型,并评价卡培他滨抗癌药物效果。方法裸小鼠爪垫皮下注射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在1~6周及8周取材,进行HE染色及CEA免疫组化检测,观察种植瘤的成瘤率、生长情况、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口服卡陪他滨抗癌药物观察其疗效。结果种植1周后成瘤率100%。肿瘤在3~4周成指数生长。3周时见第一级帼窝腹股沟淋巴结转移(2/5),到6周时100%转移,其中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阳性率76.9%(10/13);5周时见第二级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1/5);到8周时见第三级肾门淋巴结转移(1/5),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3/5),但均未见肝肺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发生在肿瘤指数生长之前,HE染色及CEA免疫组化染色证实淋巴结有弥漫性癌细胞转移浸润。口服化疗药物卡培他滨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及淋巴结转移。结论成功建立了人结肠癌裸小鼠爪垫淋巴道转移模型。此模型快速简便、转移集中、转移率高,且应用此模型能够评价抗癌药物卡培他滨抗癌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结直肠癌 淋巴道转移 裸鼠模型 卡培他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例小脑出血临床特征的回顾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梁志坚 陈丽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682-683,共2页
目的:总结小脑出血的临床特征,供临床参考。方法:对22 例经 C T或 M R I确诊的小脑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 例患者19 例有高血压,约三分之二患者有头痛、恶心呕吐、眩晕及行走不稳,伴共济失调... 目的:总结小脑出血的临床特征,供临床参考。方法:对22 例经 C T或 M R I确诊的小脑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 例患者19 例有高血压,约三分之二患者有头痛、恶心呕吐、眩晕及行走不稳,伴共济失调、眼震等小脑体征,部分病例有轻度脑干(如面神经)受累的表现。影像学检查7 例有脑梗塞,出血仅1 例 C T阴性,8 例腰穿结果差异大。治疗后3 例患者无效死亡。结论:小脑出血除具有脑出血一般特征及小脑症状外,可有脑干(桥脑)受累的表现, C T 是确诊的首选手段,腰穿正常并不能排除小脑出血,又有较大风险,不宜常规检查。多数病人预后较好,经内科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出血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大鼠视网膜AQP4内化及其溶酶体降解
5
作者 甘胜伟 孙善全 +5 位作者 冉建华 陈海 樊萍 朱淑娟 黄娟 陈臻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459-1465,共7页
目的研究在急性高眼压作用后不同再灌注时间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内化及其向溶酶体分选(降解)的规律,探讨AQP4的内化及其降解与视网膜胶质细胞水肿的关系。方法取72只体质量190~210 g的雌性SD大鼠(8周龄),在其左眼建立急性高... 目的研究在急性高眼压作用后不同再灌注时间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内化及其向溶酶体分选(降解)的规律,探讨AQP4的内化及其降解与视网膜胶质细胞水肿的关系。方法取72只体质量190~210 g的雌性SD大鼠(8周龄),在其左眼建立急性高眼压模型,并根据再灌注时间分为0、1、2、4、8、12 h组(n=12),应用免疫荧光双标的方法鉴定视网膜内胶质细胞的分布部位,并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AQP4与早期内涵体抗原1(early endosome antigen 1,EEA1)、晚期内涵体标记物甘露糖-6-磷酸受体(mannose-6-phosphate receptor,MPR)及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ysosomal-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1,LAMP1)的共表达,分别计数AQP4阳性细胞及AQP4/EEA1、AQP4/LAMP1共表达细胞,计算其比例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视网膜内星形胶质细胞位于神经纤维层及节细胞层,Müller细胞位于内核层;在高眼压介导的再灌注损伤0~8 h,可见AQP4分别与EEA1、MPR有共表达,再灌注12 h则仅见AQP4与EEA1的共表达;再灌注1~12 h都可见AQP4与LAMP1的共表达,再灌注4 h,胶质细胞中AQP4与LAMP1共表达细胞的比例达到最大值(55.60±13.03)%,与其他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共表达细胞比例逐渐减少。结论高眼压所致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AQP4发生内化,内化的AQP4可分选至溶酶体降解。AQP4的内化/降解可能在视网膜水肿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4 胶质细胞 再灌注损伤 内化 内涵体 溶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皮质发育障碍模型鼠大脑皮质病灶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6
作者 马勋泰 晏勇 +3 位作者 王学峰 罗春阳 王晓平 晏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1570-1572,共3页
目的探讨皮质发育障碍(d isorders of cortical developm ent,DCD s)模型鼠小脑回(又名小的脑回或微脑回)周围病灶组织的电镜、病理特征,分析其与癫痫发生的关系。方法9只健康新生W istar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液氮损伤组和假手术组... 目的探讨皮质发育障碍(d isorders of cortical developm ent,DCD s)模型鼠小脑回(又名小的脑回或微脑回)周围病灶组织的电镜、病理特征,分析其与癫痫发生的关系。方法9只健康新生W istar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液氮损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只,建立液氮损伤诱导的局灶性DCD s模型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和脑电图的变化,行HE、N issl染色,在解剖镜下取材,透射电镜下观察并照像。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无任何抽搐发作,液氮损伤组偶有抽搐发作,但大多表现为活动增多、兴奋躁动、搔抓和“洗脸样活动”频繁。皮层电极EEG示小波幅节律为主,无典型的尖波、棘波、尖慢波、棘慢综合波发放。电镜所见DCD s鼠微脑回周围锥体神经元内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胶质细胞肿胀,毛细血管周围水分积聚,部分髓鞘退变,异常神经纤维网,突触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小脑回周围病灶组织的超微结构病变可为局灶性DCD s所致癫痫提供病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发育障碍 局灶性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