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水土保持型生态修复模式 被引量:5
1
作者 蒋光毅 汪三树 +2 位作者 郭宏忠 蒋平 史东梅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5年第1期61-64,共4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市生产建设项目类型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各种生产建设项目的弃土弃渣是人为水土流失的重要地貌单元,本文对重庆市各种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条件、修复原理和典型修复模式设计进行了研究。认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市生产建设项目类型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各种生产建设项目的弃土弃渣是人为水土流失的重要地貌单元,本文对重庆市各种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条件、修复原理和典型修复模式设计进行了研究。认为:1重庆市良好的光热和降雨条件为弃渣场生态修复提供了基本自然环境条件,较快的母岩风化速率和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弃渣场生态修复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养分和种质资源。2弃渣场水土保持型生态修复应坚持以近自然修复为目标,以乡土植被为主要建群物种,以渣顶和坡面为主要地貌单元,以堆放完成期为重点修复时期的基本原理。3设计了土质沟道弃渣场、石质坡面弃渣场和土石质河滩地弃渣场三种不同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可为重庆市弃渣场水土保持型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和部分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渣场 生态修复模式 水土保持型 生产建设项目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煤矿开采区土壤侵蚀特征及水土保持模式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耀方 江东 +2 位作者 史东梅 蒋光毅 陈正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4-99,共6页
煤矿开采区土壤侵蚀属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类型,重庆煤矿开采区典型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矸石山和塌陷区两个侵蚀地貌单元。矸石山土壤侵蚀特征主要表现为在时间上随堆积年限的增加,土壤侵蚀程度减小;在空间上山体坡度减缓、稳定性增强。... 煤矿开采区土壤侵蚀属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类型,重庆煤矿开采区典型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矸石山和塌陷区两个侵蚀地貌单元。矸石山土壤侵蚀特征主要表现为在时间上随堆积年限的增加,土壤侵蚀程度减小;在空间上山体坡度减缓、稳定性增强。根据矸石山的立地条件和主要限制因子特点确定其治理难度,并按极难治理型、难治理型、易治理型三类建立植被恢复型水土保持模式。塌陷区土壤侵蚀特征主要表现为过程缓慢、破坏作用强及影响范围大等特点,根据塌陷区土地复垦后的利用类型可分为农业复垦区、林业复垦区、建设复垦区,分别建立煤矸石充填复垦型水土保持模式。植物吸附和铺设粘土层的方法可改善矿区土壤和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环境 水土保持 煤矿开采区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饮用水源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构建原理及技术体系 被引量:3
3
作者 何文健 史东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69-373,380,共6页
为了解决水源地保护和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重庆市水源地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对饮用水源地"三道防线"功能及特征进行了分析,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治理思路,总结出... 为了解决水源地保护和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重庆市水源地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对饮用水源地"三道防线"功能及特征进行了分析,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治理思路,总结出水源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构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河道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生态农业建设和面源污染治理6项建设内容和15个构建技术。提出了饮用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思路,并提出应加强水源地植物过滤带建设、水土保持效应监测等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生态清洁小流域 构建技术 水土保持监测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郭宏忠 于娅莉 +1 位作者 黄建辉 殷树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47-249,252,共4页
开发建设项目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准确掌握项目建设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与基础性工作。在深入分析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水土保持监测实践经验,采用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开发建设项目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准确掌握项目建设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与基础性工作。在深入分析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水土保持监测实践经验,采用层次结构分析模型法初步构建了一套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旨在为科学、有序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监测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措施配置模式研究——以重庆市万州区陈家沟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穆婧 史明昌 +2 位作者 郭宏忠 魏曦 王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6-170,F0004,共6页
提出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措施配置的原则以及技术思想,并以重庆市万州区陈家沟小流域为例,具体阐释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措施配置的方法,最终形成了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措施配置的模式,以期为其他小流域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小流域 面源污染 防治措施 配置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不同弃土弃渣下垫面侵蚀产沙模拟试验研究
6
作者 刘嘉庚 蒋光毅 +3 位作者 王新 彭石磊 彭旭东 史东梅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4年第4期6-8,31,共4页
采用野外放水冲刷法研究了紫色土与黄沙壤弃渣下垫面产流产沙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下垫面累积径流量随冲刷时间线性增加,放水流量为10、15L/min时,累积径流量增长速率最大均为Ⅲ小区,分别为3.735和8.579。2不同下垫面径流量与产沙量均... 采用野外放水冲刷法研究了紫色土与黄沙壤弃渣下垫面产流产沙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下垫面累积径流量随冲刷时间线性增加,放水流量为10、15L/min时,累积径流量增长速率最大均为Ⅲ小区,分别为3.735和8.579。2不同下垫面径流量与产沙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且水沙关系增长速率大小依次为Ⅱ小区(0.356)>Ⅲ小区(0.233)>Ⅰ小区(0.111)>Ⅳ小区(0.056)。3不同下垫面的产流量与产沙量均随放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在各种下垫面中Ⅳ小区径流量增长率最大,而Ⅰ小区的径流量增长率最小,分别为41.58、16.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 产沙 弃土弃渣 放水冲刷试验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坡改梯工程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讨
7
作者 郭宏忠 于亚莉 +3 位作者 汪三树 彭旭东 蒋平 史东梅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5年第2期5-10,共6页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丘陵区实施坡改梯工程,不仅能改善山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同时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城乡建设用地提供补充耕地资源。坡改梯工程建设成基本农田的标准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丘陵区实施坡改梯工程,不仅能改善山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同时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城乡建设用地提供补充耕地资源。坡改梯工程建设成基本农田的标准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四个方面;根据重庆市水土保持区位及自然环境特点,荒地采用"工程整地+水平梯田+土壤改良"模式,坡耕地(土层较厚型,土层较薄、石料丰富型和破碎化利用型)采用"水平梯田+植物护埂+水系配套"模式,废弃宅基地采用"工程整地+熟土覆盖+植物护埂"模式;不同水土保持分区下土地置换对象、资金筹措方式及置换标准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占补平衡 坡改梯工程 增减挂钩 城乡建设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弃渣场规划后评价研究——以重庆绕城高速公路北碚区段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志兰 刘益军 +2 位作者 罗力 陈振 韩俊才 《水利技术监督》 2019年第5期262-266,共5页
以重庆绕城高速公路北段北碚区段弃渣场空间布局为例,通过对该项目弃渣场规划设计实施前后卫星影像分析及实地调查,应用后评价方法对该项目北碚段6个弃渣场规划前后空间布局位置、弃渣量及其水土保持措施等进行了规划符合性分析和实施... 以重庆绕城高速公路北段北碚区段弃渣场空间布局为例,通过对该项目弃渣场规划设计实施前后卫星影像分析及实地调查,应用后评价方法对该项目北碚段6个弃渣场规划前后空间布局位置、弃渣量及其水土保持措施等进行了规划符合性分析和实施效果后评价,结果表明:弃渣场空间布局、弃渣量变化大,再利用的弃渣场配套水土保持措施完善,未重新开发利用的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有待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弃渣场 遥感 水土保持 规划 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工程堆积体边坡模拟径流侵蚀对比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丁文斌 李叶鑫 +3 位作者 史东梅 蒋光毅 汪三树 蒋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8-569,共12页
基于对重庆市城镇建设中工程堆积体野外调查结果,选择广泛存在的紫色土和黄沙壤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土石比及坡度的工程堆积体边坡径流侵蚀过程。结果表明:(1)工程堆积体土壤入渗率随冲刷过... 基于对重庆市城镇建设中工程堆积体野外调查结果,选择广泛存在的紫色土和黄沙壤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土石比及坡度的工程堆积体边坡径流侵蚀过程。结果表明:(1)工程堆积体土壤入渗率随冲刷过程呈先快速减小、后逐渐稳定的变化趋势,且波动幅度大小随冲刷流量的不同出现差异,下垫面稳定入渗率均在0.4~1.7 mm min^(-1)之间。(2)不同下垫面堆积体产流率随冲刷时间均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谷峰交织变化趋势且随放水流量增大而显著增强;在相同放水流量时,黄沙壤堆积体平均产流率最大可为紫色土堆积体的1.89倍。(3)不同下垫面堆积体径流含沙量随冲刷时间呈先增加后稳定的波动趋势;径流含沙量在不同流量条件下介于0.21~1278.49 g L^(-1);冲刷过程中坡面面蚀向沟蚀的转化对径流含沙量有显著影响,最大可增加13.73倍;堆积体坡面侵蚀过程存在突变期、活跃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细沟发生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对产沙量波动贡献率最大。(4)工程堆积体在不同放水流量条件下侵蚀泥沙颗粒粒径分布差异性明显,紫色土堆积体最大侵蚀泥沙颗粒均大于黄沙壤堆积体。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城镇建设工程堆积体新增水土流失量预测和植被生态恢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产沙 入渗 工程堆积体 边坡 径流侵蚀 岩土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土壤可蚀性因子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张兵 蒋光毅 +1 位作者 陈正发 史东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4-358,共5页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紫色土 人工模拟降雨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几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7
11
作者 史东梅 陈正发 +1 位作者 蒋光毅 江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8,共7页
土壤可蚀性K值可为当地土壤流失量预测和水土保持措施效应评价提供依据。采用5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土壤可蚀性进行比较研究,以筛选出符合该地区紫色土成土和侵蚀特点的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结果表明:1)对相同土壤母质和... 土壤可蚀性K值可为当地土壤流失量预测和水土保持措施效应评价提供依据。采用5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土壤可蚀性进行比较研究,以筛选出符合该地区紫色土成土和侵蚀特点的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结果表明:1)对相同土壤母质和土地利用类型而言,5种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的K值依次为:KEPIC>K修正诺谟>K诺谟>KShirazi>KTorri,5种估算方法K值差异显著,其根本原因在于选择了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作为K值估算基础。紫花苜蓿地土壤可蚀性K值最小,说明选用紫花苜蓿等豆科植物作为坡耕地间、套作植物、绿篱建设植物,可有效降低旱坡耕地的土壤侵蚀敏感性。2)对相同土壤母质和土壤类型而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的稳定性反应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紫花苜蓿地>小麦地>桑林地,对于存在经常性翻耕活动的各种坡耕地种植模式而言,各种估算方法的稳定性差别不大。3)在紫色丘陵区,诺谟法和EPIC法估算的K值与标准值最为接近,且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具有一定敏感性,因此在该地区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和土壤流失量预测时,可采用诺谟法和EPIC法进行K值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估算方法 诺谟方程 EPIC模型 紫色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煤矿工程堆积体边坡细沟发育及其水沙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林姿 史东梅 +3 位作者 娄义宝 蒋光毅 彭旭东 李叶鑫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5-626,共12页
重力作用对坡面径流泥沙和细沟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以煤矿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法研究不同坡度条件下,重力作用对工程堆积体边坡产流产沙细沟发育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过程分为面蚀(产流3 mi... 重力作用对坡面径流泥沙和细沟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以煤矿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法研究不同坡度条件下,重力作用对工程堆积体边坡产流产沙细沟发育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过程分为面蚀(产流3 min内)和细沟侵蚀阶段,其中细沟侵蚀存在扩张(产流3~24 min)、过渡(产流24~30 min)和稳定(产流30 min后)3个发展过程,细沟最快出现为4s、最慢为97s,二者出现时间约相差24倍。(2)重力作用是影响工程堆积体边坡产流产沙及其波动性变化的重要原因,对工程堆积体边坡总产沙量贡献在17.41%以上,最高可达99.60%;初步判定,重力作用对边坡细沟发育影响作用明显的临界径流条件为20 L·min^-1,临界坡度条件为35°。(3)重力作用造成工程堆积体边坡细沟由短向长、由浅向深、由窄向宽发展,坡面细沟沟宽在7.89~19.73 cm之间,沟深在2.17~6.73 cm之间,宽深比在2.12~4.36之间,细沟密度在1.35~3.00m·m^-2之间;径流作用主导细沟深度发育,而重力作用主导细沟宽度发育;边坡细沟密度随放水流量及坡度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煤矿工程堆积体边坡产流产沙特征、影响因素及土壤侵蚀量测算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发育 重力作用 水沙关系 工程堆积体 煤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作用对紫色土坡耕地生物埂土壤抗剪强度衰减-恢复效应 被引量:6
13
作者 丁文斌 何文健 +3 位作者 史东梅 蒋光毅 蒋平 常松果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67,共12页
在次降雨过程中,生物埂土壤内部经历了干燥-湿润-再干燥的干湿循环过程,对生物埂坎土壤抗剪强度和稳定性造成潜在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次降雨后干湿作用对桑树生物埂土壤抗剪强度衰减-恢复效应。采用根系挖掘法、室内直剪试验和土壤理化性... 在次降雨过程中,生物埂土壤内部经历了干燥-湿润-再干燥的干湿循环过程,对生物埂坎土壤抗剪强度和稳定性造成潜在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次降雨后干湿作用对桑树生物埂土壤抗剪强度衰减-恢复效应。采用根系挖掘法、室内直剪试验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等综合性研究手段,全面研究了桑树生物埂根系分布、在次降雨前后(降雨第0~9天)干湿循环过程中生物埂土壤理化变化及抗剪强度响应特征、根系对土壤抗剪强度增强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径级根系随土层深度变化显著,根径级≤1mm的根系集中于土层深度较浅(0~20cm)位置,而2mm<根径级≤5mm的根系在较深层次(20~40cm)土壤中穿插生长。(2)桑树生物埂土壤垂直层次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在次降雨前后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除30~40cm土层外,土壤容重在经过一次干湿循环作用后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5.47%~5.88%,且在第5天时土壤容重达到最大值(各层次依次为1.39,1.37,1.44g/cm3);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随干湿作用时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第1天(峰值点)发生转折变化。(3)生物埂土壤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随着含水率增加呈现出一阶指数衰减变化,各层次土壤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在干湿作用过程呈现出先衰减后恢复的"V"型变化趋势;粘聚力与含水率的相关系数为0.68,内摩擦角与含水率的相关系数为0.73。(4)桑树生物埂不同根系径级土体的粘聚力、内摩擦角和抗剪强度与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30~0.79之间。土壤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含水率增加呈线性衰减的趋势,在次降雨前后生物埂土壤容重、土壤孔隙特征表现为显著性变化;土壤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变化与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生物埂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及其土壤通气性,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为坡耕地耕层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埂 粘聚力 内摩擦角 抗剪强度 干湿作用 衰减-恢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土壤抗冲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宏忠 汪三树 +2 位作者 于亚莉 蒋光毅 史东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06-209,共4页
本文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4种典型生物埂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系统分析各种生物埂的土壤抗冲性。结果表明:(1)各种生物埂径流含沙量随着冲刷时间的继续出现"先急剧减小后平稳减小直至稳定"的变化趋势。在冲刷0~3min,各生... 本文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4种典型生物埂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系统分析各种生物埂的土壤抗冲性。结果表明:(1)各种生物埂径流含沙量随着冲刷时间的继续出现"先急剧减小后平稳减小直至稳定"的变化趋势。在冲刷0~3min,各生物埂土壤的径流含沙量均较大,随后径流含沙量平稳变化并趋于稳定。(2)生物埂抗冲刷过程可划分为快速冲刷阶段(0~3min)、慢速冲刷阶段(3~20min)和平稳冲刷阶段(20~28min)3个阶段。生物埂土壤抗冲性随着冲刷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强,两者之间可用幂函数表示,其R2值在0.848 7~0.989 9。(3)各种生物埂土壤抗冲性随着坡度的增大而降低,两者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R2=0.790 7,N=12,p〈0.001),可用幂函数表示。研究结果可为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措施合理布置及其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埂 土壤抗冲性 坡耕地 坡度 紫色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标量描述下土的弹性非线性损伤模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雷孝章 何思明 唐学文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24,共5页
根据土的变形特点,采用双标量描述土的各向同性弹性损伤,将土看成是由两种材料组成的复合体,一种材料的柔度矩阵仅与土的弹性模量有关,而另一种材料的柔度矩阵仅与土的剪切模量有关。分别定义各自的损伤变量,并根据等效应力原理建立各... 根据土的变形特点,采用双标量描述土的各向同性弹性损伤,将土看成是由两种材料组成的复合体,一种材料的柔度矩阵仅与土的弹性模量有关,而另一种材料的柔度矩阵仅与土的剪切模量有关。分别定义各自的损伤变量,并根据等效应力原理建立各自的损伤本构方程,最后通过合成获得了土的弹性非线性损伤本构方程,并根据土的三轴试验结果确定损伤演化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土的弹性非线性各向同性损伤模型。将其运用到地基沉降计算中,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本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标量损伤 各向同性 弹性非线性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