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可移动石质文物岩石理化性质研究——以重庆市石佛寺遗址摩崖造像区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杨阳 刘汉龙 +6 位作者 张良帅 刘海军 熊华山 叶琳 王鲁琦 韩绍康 仉文岗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以重庆市石佛寺遗址摩崖造像区为工程背景,通过开展野外勘测及岩石试样的理化性质测试,提出一种针对不可移动石质文物的理化性质研究方法,即跨尺度分析方法。室内试验采用宏观试验及微观试验,宏观试验包括三轴试验和直剪试验,微观试验... 以重庆市石佛寺遗址摩崖造像区为工程背景,通过开展野外勘测及岩石试样的理化性质测试,提出一种针对不可移动石质文物的理化性质研究方法,即跨尺度分析方法。室内试验采用宏观试验及微观试验,宏观试验包括三轴试验和直剪试验,微观试验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采用宏观试验测得样品的基本力学参数;通过电镜分析可知,试样为标准的砂岩,孔隙率较大,表明其对水的敏感性较高,在长期干湿循环作用下,其强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即典型的水岩相互作用;XRD衍射试验表明,由于砂岩中黏土矿物含量较高,故其水理性质较差,抗风化能力较弱,这是导致其风化的主要原因。地质雷达勘测及辅助声波探测表明,在有效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该方法对文物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跨尺度科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检测 跨尺度分析 石质文物 摩崖造像 理化性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生物泥诱导碳酸钙修复仿真文物砖可行性研究
2
作者 杨阳 张程 +5 位作者 何想 张建伟 陈育民 叶琳 武发思 张涵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77-1787,共11页
活性生物泥是基于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简称MICP)技术生成,由碳酸钙和嵌入其中的脲酶菌组成的具备脲酶活性的泥状混合物。提出了活性生物泥修复破损文物砖的方法,开展了仿真文物砖... 活性生物泥是基于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简称MICP)技术生成,由碳酸钙和嵌入其中的脲酶菌组成的具备脲酶活性的泥状混合物。提出了活性生物泥修复破损文物砖的方法,开展了仿真文物砖缺口修复的室内试验和PFC^(2D)数值模拟,研究了修复砖块的力学响应和微观结构,评估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对修复机制和受荷破裂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活性生物泥能够对缺口仿真文物砖进行有效修复,其修复效果受养护时间和缺口深度影响。养护时间越长,缺口深度越浅,修复后试样的抗弯强度越高。修复后缺口处碳酸钙的结构分析表明:浸泡养护后的活性生物泥可形成外层和内层碳酸钙,外层碳酸钙以大小10~25μm菱形颗粒为主,而内层以5μm左右的球型颗粒为主,形成两层碳酸钙结构的原因可能由于扩散至活性生物泥内外层的钙离子和尿素浓度差异引起的。养护1、3、5 d后外层碳酸钙厚度分别为2~2.5、3~4、4~5 mm。PFC^(2D)数值试验显示内层碳酸钙的细观力学参数约为外层的0.1倍。试验和数值模拟均表明修复后仿真砖的抗弯强度增长主要由外层碳酸钙贡献。PFC^(2D)数值模拟进一步显示,修复仿真砖受弯折荷载时,裂缝从内层碳酸钙开始并逐渐扩展至整个碳酸钙层和未损伤砖体。研究不仅拓展了微生物加固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为文物砖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生物泥 文物砖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 碳酸钙 脲酶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激光扫描在喀斯特洞穴熬硝遗址测绘中的应用——以重庆南川金佛洞为例
3
作者 杨平恒 徐进 +2 位作者 李思远 林家元 郑延理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142,共11页
由于受喀斯特洞穴无光和复杂地形的限制,洞内古代熬硝遗址的保护和研究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准确测绘记录和描述这些遗址的特征与结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做到全方面、高精度地数据采集与分析,为洞穴熬硝遗址的保... 由于受喀斯特洞穴无光和复杂地形的限制,洞内古代熬硝遗址的保护和研究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准确测绘记录和描述这些遗址的特征与结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做到全方面、高精度地数据采集与分析,为洞穴熬硝遗址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重庆市南川区金佛洞洞穴熬硝遗址中具有代表性的5处淋溶系统、2处蒸煮系统、2处硝土残渣堆积、2处石床等功能区进行测量,记录遗址规模,获取空间信息,并构建了遗址的三维模型,高效地定量记录和呈现洞穴熬硝遗址的结构和特征。对于洞穴熬硝遗址数据的记录与可视化,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展现出了快速、高效、精确的特点,充分满足了洞穴熬硝遗址测量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 洞穴熬硝遗址 点云处理 金佛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图像分割与风格迁移的文物数字拓片技术探索
4
作者 吴广 王云香 +1 位作者 刘礼 杨平恒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4-235,共12页
随着文化遗产数字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手工拓片技术因存在潜在风险、操作复杂以及保存不便等问题,已难以满足现代文物保护与展示的高标准要求。全新数字拓片技术凭借其高效、安全的特性,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为文... 随着文化遗产数字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手工拓片技术因存在潜在风险、操作复杂以及保存不便等问题,已难以满足现代文物保护与展示的高标准要求。全新数字拓片技术凭借其高效、安全的特性,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为文物信息的数字化呈现提供了全新路径。为提升数字拓片的生成质量与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分割与风格迁移的创新方法。该方法通过结合Segment Anything Model(SAM)的精准图像分割技术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文物数字拓片风格迁移网络,实现了文物内容与拓片风格的高度融合。具体而言,SAM模型凭借其强大的泛化能力和Prompt-based交互式分割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分割出文物图像中的目标对象。在文物数字拓片风格迁移方面,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架构,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学习特定拓片风格的特征,将这些特征应用到目标图像上,从而生成具有类似风格的数字拓片图像。技术架构采用编码器-解码器设计,并引入拓片风格注意力模块,同时利用细节保留损失函数优化模型训练,确保生成的数字拓片既能保留文物的细节特征,又能精准再现传统拓片的风格特质。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显著提高了自动化水平,能够快速生成高质量的数字拓片。与传统图像处理和三维重构技术相比,该方法无接触式操作避免了对文物的物理损害,同时在细节保留和风格一致性方面取得良好平衡,具有大规模应用的潜力,并降低了总体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拓片技术 文化遗产保护 图像分割 风格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三峡地区考古出土铁器的脱盐保护 被引量:2
5
作者 顾来沅 叶琳 吕国琼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6-82,共7页
针对重庆三峡地区考古出土的一批汉代铁器,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该批铁器的锈蚀产物形貌和成分,并采用氯离子选择电极对铁器在去离子水和添加0.5 mol/LNaOH的去离子水溶液中的脱盐过程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该... 针对重庆三峡地区考古出土的一批汉代铁器,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该批铁器的锈蚀产物形貌和成分,并采用氯离子选择电极对铁器在去离子水和添加0.5 mol/LNaOH的去离子水溶液中的脱盐过程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该批铁器锈蚀产物主要由α-FeOOH、Fe_(3)O_(4)、SiO_(2)和NaAlSi_(3)O_(8)等组成,部分铁器含有少量氯元素;在去离子水和含0.5 mol/L NaOH去离子水溶液中,浸泡约150 h后溶液中的氯离子含量随时间的继续延长无明显变化,基本低于2 mg/L,脱盐周期远远低于其他含氯量高的铁器(海洋出土铁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器保护 锈蚀 脱盐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湿环境砖石文物本体病害分析及保护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远坚 韩绍康 +2 位作者 张程 仉文岗 杨阳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0-137,共18页
文中对潮湿环境砖石质文物的保护研究现状、基本特征、病害形成机理和保护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及评述,潮湿环境砖石质文物从预防到修复,再到妥善保存,每一步都涉及到岩土工程、材料科学及微生物工程等多学科交叉,需进一步探索修复材料... 文中对潮湿环境砖石质文物的保护研究现状、基本特征、病害形成机理和保护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及评述,潮湿环境砖石质文物从预防到修复,再到妥善保存,每一步都涉及到岩土工程、材料科学及微生物工程等多学科交叉,需进一步探索修复材料的优选、检测技术的更新和修复手段的优化等,并对病害分析和保护措施流程规范化,为相关文物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石文物 病害机理 潮湿环境 微生物加固 文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湿环境下露天石质文物盐致劣化机理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良帅 王柔 +6 位作者 贾一鸣 陈家昌 崔新战 叶琳 刘远坚 杨阳 牛英彬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6-98,共13页
为研究可溶盐侵蚀导致的潮湿环境下露天石窟寺的劣化机理。以重庆石佛寺遗址摩崖造像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离子色谱分析仪、红外热成像仪等多重分析手段对石佛寺遗址摩崖造像表... 为研究可溶盐侵蚀导致的潮湿环境下露天石窟寺的劣化机理。以重庆石佛寺遗址摩崖造像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离子色谱分析仪、红外热成像仪等多重分析手段对石佛寺遗址摩崖造像表面病害及劣化产物进行科学分析与表征,厘清了可溶盐主要的种类与来源。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石质文物本体构成与环境变化综合分析,探讨了潮湿环境下石质文物中可溶盐的作用模式,为石质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湿环境 露天 石质文物 可溶盐 劣化 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朱诚 马春梅 +5 位作者 李兰 孙智彬 郑朝贵 白九江 朱光耀 黄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2-232,共11页
充分利用长江三峡工程文物抢救性发掘的宝贵机会,通过对重庆市忠县中坝遗址、丰都县玉溪遗址等典型遗址和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层环境考古研究,摸索出了一套利用年代学、沉积学、重矿物组分鉴定、锆石形态统计、地球化学和环境磁学方法辨... 充分利用长江三峡工程文物抢救性发掘的宝贵机会,通过对重庆市忠县中坝遗址、丰都县玉溪遗址等典型遗址和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层环境考古研究,摸索出了一套利用年代学、沉积学、重矿物组分鉴定、锆石形态统计、地球化学和环境磁学方法辨别考古遗址地层中古洪水沉积的方法;建立了该区地表孢粉-气候的转换函数,并将其用于对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层的研究,弄清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背景,并将自然沉积地层环境演变记录与典型考古遗址地层古洪水事件作了对比分析。遗址时空分布研究表明:长江三峡库区旧石器时代至宋代677处遗址时空分布总趋势是从西往东、从高往低逐渐增加的,遗址多沿江河分布,且在河流交汇处呈聚集状态,这与人类多选择河流1~2级阶地为生、河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有关。研究表明:中坝遗址能延续5000a的原因一方面与其盐业遗址的属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其长期具有良好生态环境有关。从该遗址T0202探方出土近20万件动物骨骼的分类统计证明了这一点。7.6kaBP以来,水位在吴淞高程147.024m以上的古洪水至少在玉溪遗址T0403探方中留下了16次沉积记录。神农架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及其148个孢粉样品和10个AMS14C测年数据表明,该泥炭地层为本项目提供了理想的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背景,尤其8.2kaBP前后的降温事件很明显,6.7~4.2kaBP为中全新世最适宜期,4.2kaBP前后由暖湿转为凉干,3.5~0.9kaBP季风降水整体较弱,0.9kaBP前后转为较凉湿。根据对中坝和玉溪两处遗址地层的研究,在8.2~6.7kaBP期间出现有10个古洪水层;在6.7~4.2kaBP全新世最适宜期遗址地层中出现有8个古洪水层;在3.5~0.9kaBP降水减少的时期,中坝遗址中仅出现2个洪水层(即西周时期的37-1和战国早期的第21层);在0.9kaBP以来降水较多的时期,中坝遗址中存在3个洪水层(即宋代中期的11C-1层、清代的5-1层和1981年的2B-2层)。这表明,8.2~6.7kaBP的洪水在三峡地区次数是最多的,6.7~4.2kaBP的洪水数量次之。长江三峡库区的这一古洪水发生规律或许可以解释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在7.8~5.1kaBP期间遗址数量偏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库区 全新世环境演变 环境考古 古洪水事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彭水徐家坝遗址出土商周时期的船形杯功能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小刚 邹后曦 +2 位作者 赵丛苍 郑行望 金普军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31,共6页
2009年,重庆彭水徐家坝遗址出土了一件船形杯,其用途到底是什么?学术界一直未有一个定论。本工作利用检测手段,从物质成分和结构方面揭示出徐家坝遗址出土船形杯的用途。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显示船形杯体中含有大量的Cu和Pb以及微量的Sn,... 2009年,重庆彭水徐家坝遗址出土了一件船形杯,其用途到底是什么?学术界一直未有一个定论。本工作利用检测手段,从物质成分和结构方面揭示出徐家坝遗址出土船形杯的用途。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显示船形杯体中含有大量的Cu和Pb以及微量的Sn,杯体表层分离出来的铜块为Cu、Sn和Pb三元合金的铸造组织结构。同时,杯体表面青灰色残留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其中含有锡石(SnO2)、氧化铜(CuO)和碳(C)。实验数据表明巴人在商周时期已经了解到了青铜合金的性质,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有力证实船形杯可以作为冶铸工具坩埚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家坝 船形杯 青铜器 青铜冶铸 坩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破损陶器文物活性生物泥粘接修复技术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汉龙 张涵 +5 位作者 叶琳 杨阳 张良帅 韩绍康 肖杨 成亮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5-226,共2页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里程碑,陶器充分展现了古代的社会活动、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艺术文化等,成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和珍贵资料。然而,出土陶器多已呈破碎、酥粉状态,为了挽救珍贵的陶器遗产...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里程碑,陶器充分展现了古代的社会活动、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艺术文化等,成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和珍贵资料。然而,出土陶器多已呈破碎、酥粉状态,为了挽救珍贵的陶器遗产,考古出土的破碎陶器需要经过清洁表面污染物、粘接断裂碎片、补全修复完善形制等技术流程来复原陶器形制的直观历史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接修复 出土陶器 活性生物 人类文明进程 技术流程 考古出土 宗教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物中常见可溶盐精确鉴别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文华 韩向娜 +1 位作者 叶琳 白九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826-3831,共6页
盐害是多孔材质文物中较普遍、较严重的病害。可溶盐在复杂的水盐活动中会持续对文物本体造成破坏。精确鉴别文物中可溶盐的种类是研究文物盐害机理、开展盐害治理、设计开发相应的文物保护材料的必要前提。为此,建立了一套文物中可溶... 盐害是多孔材质文物中较普遍、较严重的病害。可溶盐在复杂的水盐活动中会持续对文物本体造成破坏。精确鉴别文物中可溶盐的种类是研究文物盐害机理、开展盐害治理、设计开发相应的文物保护材料的必要前提。为此,建立了一套文物中可溶盐提取和鉴定的操作流程,通过离子色谱(IC)、光学显微镜、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等多种技术方法的优化组合,实现对文物中常见可溶盐的精确鉴别。研究表明,NaCl可通过IC(浸出液中含有Na^(+)、Cl^(-))、显微观察(立方晶体)以及SEM-EDS(主要含有Na、Cl元素)进行鉴别;CaCl_(2)可通过IC(Ca^(2+)、Cl^(-))以及SEM-EDS(Ca、Cl元素)进行鉴别;Na_(2)SO_(4)可通过IC(Na^(+)、SO_(4)^(2-))、显微观察(丛状或团簇状晶体)、FTIR(主峰1 134、637、615cm^(-1))、Raman(主峰993cm^(-1))以及SEM-EDS(Na、S、O元素)进行鉴别;CaSO4可通过IC(Ca2+、SO_(4)^(2-))、显微观察(六棱柱状、针状或棒状晶体)、FTIR(1 144、668、603cm^(-1))、Raman(1 017cm^(-1))以及SEM-EDS(Ca、S、O元素)进行鉴别;NaNO_(3)可通过IC(Na^(+)、NO_(3)^(-))、FTIR(1 379、1 353和837cm^(-1))、Raman(1 071cm^(-1))以及SEM-EDS(Na、N、O元素)进行鉴别;Ca(NO_(3))_(2)·4H_(2)O可通过IC(Ca^(2+)、NO_(3)^(-))、FTIR(1 437、1 367、1 047cm^(-1))、Raman(1 059cm^(-1))以及SEM-EDS(Ca、N、O元素)进行鉴别。另外,通过显微形貌观察可直接鉴别出立方块状的NaCl,丛状、团簇状或薄片状的Na_(2)SO_(4),以及六棱柱状、针状或棒状的CaSO_(4)。CaCl_(2)、NaNO3、Ca(NO_(3))_(2)·4H_(2)O具有强吸湿性,暴露在室温下有快速潮解现象,据此可判断结晶盐中是否含有强潮解盐。该鉴别技术组合使用常见仪器设备,成本较低,简单易操作,结果可靠,可用于不同材质文物中可溶盐的精确鉴定,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 盐害 可溶盐 分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丰都关田沟旧石器地点调查简报
12
作者 高磊(执笔/绘图) 孙治刚 刘娜(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0,共8页
2021年6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丰都关田沟调查时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共采集石制品59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其中工具主要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凹缺器、手镐和石锤等,石制品面貌和技术显示出南方砾石主工业的鲜明... 2021年6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丰都关田沟调查时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共采集石制品59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其中工具主要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凹缺器、手镐和石锤等,石制品面貌和技术显示出南方砾石主工业的鲜明特点。通过阶地比对和石器工业面貌对比分析,认为关田沟旧石器地点的石制品年代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该地点的发现丰富了重庆三峡库区旧石器考古材料,对于认识三峡地区石器技术的演进以及人类适应行为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关田沟 旧石器 旧石器时代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重庆地区旷野与洞穴遗址的旧石器工业
13
作者 高磊 《文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37,共7页
重庆地区是古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区域之一。通过对重庆地区的石器工业进行系统梳理,发现该地区旧石器工业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是以河流阶地遗址为代表的旷野遗址工业系统,一是以洞穴遗址为代表的穴居遗址工业系统。两个系统在原料制... 重庆地区是古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区域之一。通过对重庆地区的石器工业进行系统梳理,发现该地区旧石器工业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是以河流阶地遗址为代表的旷野遗址工业系统,一是以洞穴遗址为代表的穴居遗址工业系统。两个系统在原料制备与利用、石器组合与特征、剥片策略与技术、石器毛坯与加工技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区别。通过对两个系统的比较研究,揭示古人类对不同栖居环境的适应行为,探讨背后的成因与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石器工业 适应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峡江地区部分青铜器的成分与金相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姚智辉 孙淑云 +4 位作者 邹后曦 方刚 黄伟 白彬 张建华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6-118,共13页
通过对峡江地区129件青铜器的金相组织与成分分析,初步了解峡江地区战国中晚期至秦汉青铜技术水平。所分析129件青铜器均为锡青铜和铅锡青铜,93%是铸造组织,有6件为热锻组织,3件是热锻后又经过冷加工。有1件是青铜淬火组织。从成分含量... 通过对峡江地区129件青铜器的金相组织与成分分析,初步了解峡江地区战国中晚期至秦汉青铜技术水平。所分析129件青铜器均为锡青铜和铅锡青铜,93%是铸造组织,有6件为热锻组织,3件是热锻后又经过冷加工。有1件是青铜淬火组织。从成分含量、金相组织整体审视这批样品,兵器与工具代表了当时巴地乃至峡江流域的青铜工艺技术的较高水平。技术分析结合型制研究,初步判断峡江出土青铜器以本地制作为主,少量属于外来的。该地区青铜制作技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与周边不同步的自身发展仍是该区域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江地区 青铜器 铸造金相组织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家坝青铜器上残留织物纤维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金普军 杨小刚 +1 位作者 黄伟 程红坤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9-212,共4页
关键词 织物纤维 青铜器 残留 考古发掘 历史文化 生产力水平 四川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奉节康乐镇土寨子墓地发掘简报
16
作者 范鹏 文朝安(绘图) +5 位作者 秦波(绘图) 赵国成(绘图) 陈芙蓉(绘图) 王铭(照相) 孙治刚 张勇 《文博》 2025年第4期3-13,共11页
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奉节县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联合对重庆市奉节县土寨子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东汉中晚期墓葬12座。其中,砖室墓11座、石室墓1座,均为带甬道的单室墓,随葬品基本组合为釜、灶、罐、钵、... 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奉节县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联合对重庆市奉节县土寨子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东汉中晚期墓葬12座。其中,砖室墓11座、石室墓1座,均为带甬道的单室墓,随葬品基本组合为釜、灶、罐、钵、壶及各类陶俑,在墓葬形制和器物组合上与三峡地区的同时期墓葬较为一致。土寨子墓地是在奉节境内高海拔地区首次发现的规划有序、排列整齐的汉代墓地,对汉代人地关系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寨子墓地 东汉中晚期 砖室墓 石室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县余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兵器与工具金相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小刚 邹后曦 +3 位作者 金普军 王永威 赵丛苍 凌雪 《文博》 2013年第2期80-83,87,共5页
兵器和兵器工具是青铜时代中两类非常重要的青铜器,体现了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科技的发展水平。余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器含有8-20%的Sn元素,表明青铜合金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同时,这些大多数经过了热处理、热锻处理的青铜器,可以减少或者... 兵器和兵器工具是青铜时代中两类非常重要的青铜器,体现了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科技的发展水平。余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器含有8-20%的Sn元素,表明青铜合金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同时,这些大多数经过了热处理、热锻处理的青铜器,可以减少或者消除δ相,或者形成小晶粒,都能够改变青铜的组织结构,有效地提高青铜合金的塑性。总而言之,余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兵器和工具中较多地使用了铸造热处理技术以及热锻冷加工技术,可以提高青铜器的塑性,这些表明重庆地区早在战国时期已经掌握了利用热处理、机械加工技术提高青铜合金性能的技术,反映出该地在青铜器制作方面已经具备了高超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兵器 青铜工具 余家坝 巴文化 合金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州余家河墓地发掘主要收获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小刚 赵丛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8-79,共2页
万州余家河墓地发掘东周、两汉等各时代墓葬145座,并发现同时期的房屋基址、灰坑、陶窑、水渠诸类丰富的遗迹。其对研究三峡地区东周墓葬内涵与特点及巴楚文化交流、两汉墓葬结构特征、埋葬习俗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余家河墓地 墓葬 埋葬习俗 巴楚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文化西播与楚文化西渐 被引量:7
19
作者 白九江 《重庆社会科学》 2009年第10期94-99,共6页
对巴文化起源、发展和兴盛的历程考古学分析,发现巴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由西向东播迁的总体趋势。同时,伴随这一过程的还有楚文化在重庆峡江地区的出现,其西渐的态势反映了巴、楚势力的消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巴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兴... 对巴文化起源、发展和兴盛的历程考古学分析,发现巴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由西向东播迁的总体趋势。同时,伴随这一过程的还有楚文化在重庆峡江地区的出现,其西渐的态势反映了巴、楚势力的消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巴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兴衰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文化 楚文化 文化关系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凌阁堂壁画墓的壁画艺术与民俗文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伟 《重庆社会科学》 2009年第2期91-94,共4页
明代由于葬俗葬制的演变和社会风气的改变,使得考古发现中的壁画墓相较于宋元时期大大减少。通过结合历史文献,对重庆永川区凌阁堂墓地发现的明代壁画墓所反映的独特丧葬礼俗与宗教信仰以及明代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民间化进行分析,论证了... 明代由于葬俗葬制的演变和社会风气的改变,使得考古发现中的壁画墓相较于宋元时期大大减少。通过结合历史文献,对重庆永川区凌阁堂墓地发现的明代壁画墓所反映的独特丧葬礼俗与宗教信仰以及明代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民间化进行分析,论证了墓葬主人为明代湖广移民或其后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墓 明代 移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