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地区露天石刻早期封护材料老化产物及其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柯曾波 杨小刚 +3 位作者 叶琳 黄悦 邢惠萍 金普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229-3234,共6页
重庆市市委会办公大楼旧址前有一组露天存放的清代砂岩石狮子,表面覆盖着黑色硬壳状物质,发生大面积脱落,起翘和卷曲。为了揭示黑色硬壳状结构组成,研究其形成过程及对文物产生的影响,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X... 重庆市市委会办公大楼旧址前有一组露天存放的清代砂岩石狮子,表面覆盖着黑色硬壳状物质,发生大面积脱落,起翘和卷曲。为了揭示黑色硬壳状结构组成,研究其形成过程及对文物产生的影响,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黑色硬壳及文物表层砂岩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黑色硬壳断面Mapping元素分布图显示其分为底漆层,中间层和表层,系石刻早期封护层的老化产物;中间层含有立德粉(硫化锌和硫酸钡),黑色外观源于表层中含铅颜料(铅白)变色形成黑色硫化铅及树脂碳化所致;红外光谱与光电子能谱显示出黑色硬壳中含有强的羟基(—OH)特征峰,说明封护层中有机物老化后形成了大量羟基,从而增强了自身亲水性,造成易吸水溶胀与干燥收缩情况,导致大面积脱落,起翘和卷曲现象;黑色硬壳起翘和卷曲部位与下层石刻表面之间形成了易于积水的微空隙,能够聚集雨水中的有害物质,造成石刻表层岩石发生腐蚀,例如黑色硬壳背面及下层岩石表面中高含量硬石膏(CaSO4),经生水化作用后转化为石膏(CaSO4·2H2O),发生体积膨胀造成岩石表面松动和酥粉。因此,当露天文物表面上封护层已老化时,及时地进行清除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文物 石质文物 砂岩 风化 封护层 硫化铅 硫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凝胶方法的重庆地区鎏金青铜器除锈新技术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小刚 刘屏 +3 位作者 叶琳 顾来沅 李琳 金普军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40,共6页
中国汞齐鎏金技术起源于战国之前,该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青铜器的可观赏性和耐腐蚀性,给东周青铜文化带了一股新气象。鎏金青铜器由于长期埋藏于地下环境之中,出土后往往被一层坚硬的锈蚀物所覆盖,严重影响了文物外观,也不利于文物... 中国汞齐鎏金技术起源于战国之前,该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青铜器的可观赏性和耐腐蚀性,给东周青铜文化带了一股新气象。鎏金青铜器由于长期埋藏于地下环境之中,出土后往往被一层坚硬的锈蚀物所覆盖,严重影响了文物外观,也不利于文物的保存。目前,鎏金青铜器除锈方法主要有化学湿法除锈,激光物理除锈,机械除锈法等方法。本研究依据鎏金青铜器腐蚀特点,采用复合水凝胶体系构建鎏金青铜器除锈新方法,以丙烯酸和聚乙烯醇为成胶剂,以弱酸性的甲酸和半胱氨酸为清洗组分的复合凝胶清洗剂。实施案例显示:该凝胶除锈剂可以实现对覆盖于鎏金层之上的赤铜矿、孔雀石和蓝铜矿等铜锈的高效去除,不污染文物表面,适用于复杂表面清洗,能够减少湿法清洗中清洗剂在鎏金层中扩散而产生的腐蚀破坏,符合文物保护"最小介入"与"不改变文物外貌"的原则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 鎏金青铜器 凝胶除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出土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3
作者 杨小刚 邹后曦 +3 位作者 金普军 赵丛苍 凌雪 南普恒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63,共9页
青铜器矿料来源和产地研究,是青铜时代至关重要的考古问题,也是考古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比较青铜器样品和矿床的Pb同位素分析数据,可以进行青铜金属原料来源的产地研究。为此,本工作利用MAT262固态离子源型质谱仪对重庆地区云阳李家... 青铜器矿料来源和产地研究,是青铜时代至关重要的考古问题,也是考古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比较青铜器样品和矿床的Pb同位素分析数据,可以进行青铜金属原料来源的产地研究。为此,本工作利用MAT262固态离子源型质谱仪对重庆地区云阳李家坝遗址,涪陵小田溪墓群,万州大坪墓群,开县余家坝遗址东周时期巴地青铜器的铅同位素进行了测定和比值研究。结果显示其中合金中铅都为普通铅,而非放射性成因铅。实验数据反映出206Pb/204Pb比值分布在17.4630~18.6960,207Pb/204Pb比值分布在15.5573~15.8490,208Pb/204Pb比值分布在36.7828~39.3869,除了两个数据外,大部分器物铅同位素比值分布范围几乎重叠,显示了稳定铅源的存在。此外,这批数据与滇川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的底苏和大梁子矿床数据分布范围相近,局部重合,表明其铅料来源与这一地区有着一定的关系。实验结果反映了重庆地区东周青铜器群在铅料来源上具有同一性和连续性,说明了巴人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建立了独立的青铜冶铸业,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铅同位素 巴文化 科技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荣昌区瓷窑里宋代窑址2014年度发掘简报 被引量:2
4
作者 林必忠 朱寒冰 +4 位作者 赵振江(执笔/绘图) 李大地 朱雪莲(绘图) 董小陈(摄影) 陈吉伟(摄影)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4-41,共18页
瓷窑里遗址是渝西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宋代制瓷业遗址。依据各窑址分布区域及产品构成不同可分为三个区域。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荣昌区文物管理所对以石朝门窑址为代表的Ⅰ区窑址进行考古发掘... 瓷窑里遗址是渝西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宋代制瓷业遗址。依据各窑址分布区域及产品构成不同可分为三个区域。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荣昌区文物管理所对以石朝门窑址为代表的Ⅰ区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基本厘清了窑址分布情况、生产规模以及产品特征,确认了以Ⅰ区烧造黑釉瓷为核心的遗存。以Ⅰ区石朝门窑址为代表的遗存共分为三期,反映了其创烧、鼎盛与停烧的整个过程,为研究宋代民间制瓷业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瓷窑里 石朝门窑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江津区坪坪上汉代崖墓发掘简报
5
作者 白九江 孙治刚 +4 位作者 徐克诚 许高明 闫玉洁 陈芙蓉 王铭 《文博》 2017年第3期9-17,F0002,F0003,共11页
2015年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对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河口村的坪坪上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崖墓6座,有单室和带侧室的两种。这批崖墓的时代主要集中在新莽至东汉早期,少量属于东汉中晚期。其发现为渝西地区汉代考... 2015年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对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河口村的坪坪上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崖墓6座,有单室和带侧室的两种。这批崖墓的时代主要集中在新莽至东汉早期,少量属于东汉中晚期。其发现为渝西地区汉代考古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崖墓 墓葬形制 随葬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芳烃在阳离子识别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贺有周 贾一鸣 +5 位作者 唐粒文 姜春雪 高旖纯 李红亮 刘小平 张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83-1386,共4页
较系统地综述了柱芳烃的合成发展过程及其对阳离子识别的研究进展情况,指出了柱芳烃是一类新型超分子主体大环化合物,拥有高度对称和刚性的骨架结构,并且具有易于修饰和功能化的特点,可高效地识别有机阳离子和金属阳离子。最后,简单展... 较系统地综述了柱芳烃的合成发展过程及其对阳离子识别的研究进展情况,指出了柱芳烃是一类新型超分子主体大环化合物,拥有高度对称和刚性的骨架结构,并且具有易于修饰和功能化的特点,可高效地识别有机阳离子和金属阳离子。最后,简单展望了柱芳烃识别阳离子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芳烃 阳离子 识别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城墙古砖表面风化病害及腐蚀机理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悦 金普军 +1 位作者 王肃 杨小刚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6-112,共7页
西安城墙古砖在露天环境下经历了上百年的侵蚀,表面形成了不同程度的风化产物。为了揭示城墙表面风化病害成因与腐蚀机理,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热分析系统和多功能成像光电子能谱仪对盐析、剥离和泥化样... 西安城墙古砖在露天环境下经历了上百年的侵蚀,表面形成了不同程度的风化产物。为了揭示城墙表面风化病害成因与腐蚀机理,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热分析系统和多功能成像光电子能谱仪对盐析、剥离和泥化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腐蚀性盐类是导致古砖腐蚀的重要因素,盐析样品的主要物质组成为碳酸钙、石英、硫酸钠和硫酸钙,剥离与泥化样品有着相似的物质组成,均与氯化钠、硫酸钠和硝酸盐的作用有关;风化主导因素为Na2SO4转化为Na2SO4·10H2O产生的结晶应力,以及CaSO4水合结晶压力,其中CaCO3与CaSO4的转化是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石结构 古砖 盐析 剥落 泥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丰都玉溪遗址2004年度浮选结果及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马晓娇 白九江 邹后曦 《农业考古》 2017年第6期40-44,共5页
玉溪遗址位于重庆市丰都县,是重庆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2004年发掘过程中,在T0403的东、北隔梁进行采样,应用浮选法从中发现了珊瑚朴、毛梾、接骨木、葡萄属等植物遗存。本文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对玉溪先民所处的经济模... 玉溪遗址位于重庆市丰都县,是重庆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2004年发掘过程中,在T0403的东、北隔梁进行采样,应用浮选法从中发现了珊瑚朴、毛梾、接骨木、葡萄属等植物遗存。本文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对玉溪先民所处的经济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溪遗址 新石器时代中早期 植物遗存 经济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处理方法对重庆地区考古遗址粒度分析结果的影响
9
作者 李华勇 张雯清 +3 位作者 罗传秀 李冰 邹后曦 梁志姣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选取重庆石牛寺和大石洞考古遗址剖面,对比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粒度测试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1)加蒸馏水浸泡或0.05 mol/L的(NaPO3)6分散剂,并用超声波震荡,分散效果均不明显,主要粒度参数与无预处理实验结果接近,表明物理性预处理方法既... 选取重庆石牛寺和大石洞考古遗址剖面,对比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粒度测试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1)加蒸馏水浸泡或0.05 mol/L的(NaPO3)6分散剂,并用超声波震荡,分散效果均不明显,主要粒度参数与无预处理实验结果接近,表明物理性预处理方法既不能去除碳酸盐、有机质等杂质,也不能使样品中潜在的胶结团粒分散开。2)加H2O2可有效除去地层样品中的有机碎屑物,达到提纯无机颗粒物的目的。该方法预处理后,石牛寺考古遗址沉积物平均中值粒径最小,黏土体积分数最高,相比无预处理测试结果,砂体积分数降低50%左右,且在整个剖面中表现非常稳定;但对于大石洞遗址某些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丰富的样品而言,该预处理方法作用有限。3)加10%稀HCl预处理后,石牛寺遗址样品中值粒径有所增大,砂体积分数基本持平,黏土体积分数显著降低,大石洞遗址黏土和砂体积分数同步减少,揭示黏土矿物可能在酸性环境下发生絮凝,从而导致体积分数减少。4)对于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较低的环境考古样品,只需加H2O2除去有机杂质即可达到最优预处理效果;如果遗址位于典型喀斯特地区,碳酸盐成分较为显著,应先除去样品中的氧化铁,再加稀盐酸和H2O2处理,能有效避免黏土矿物絮凝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环境考古 粒度 预处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永川汉东城遗址2013年度浮选结果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晓娇 白九江 +1 位作者 邹后曦 代玉彪 《农业考古》 2020年第4期28-35,共8页
本研究对永川汉东城遗址2013年度发掘的商周时期、汉代、宋代遗迹进行浮选,获取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水稻、小麦、大豆、红小豆、黍、大麦、芝麻、花椒、荞麦10种农作物的炭化籽粒,以及20余种非农作物遗存。分析显示,商周时期... 本研究对永川汉东城遗址2013年度发掘的商周时期、汉代、宋代遗迹进行浮选,获取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水稻、小麦、大豆、红小豆、黍、大麦、芝麻、花椒、荞麦10种农作物的炭化籽粒,以及20余种非农作物遗存。分析显示,商周时期和汉代,汉东城先民是以种植粟为主,到了汉代水稻和小麦有了少量的种植。宋代,农业经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稻、小麦成为最主要的农作物,粟的地位略有降低,大豆居于较为重要的地位,黍、红小豆、大麦、荞麦和芝麻在农业经济中起着一定的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东城遗址 浮选 商周时期、汉代、宋代 农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地层揭示的全新世环境变迁
11
作者 李兰 朱诚 +2 位作者 周润垦 朱寒冰 刘文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94,共7页
在对东山村遗址地层进行AMSC14年代测定的基础上,通过微体遗存、孢粉、矿物表面微形态等分析认为,东山村遗址附近区域在马家浜文化之前为湖沼相沉积环境。地层中水生草本植物花粉的变化说明,在7.4ka B.P.之后,湖沼相水体开始变得不稳定... 在对东山村遗址地层进行AMSC14年代测定的基础上,通过微体遗存、孢粉、矿物表面微形态等分析认为,东山村遗址附近区域在马家浜文化之前为湖沼相沉积环境。地层中水生草本植物花粉的变化说明,在7.4ka B.P.之后,湖沼相水体开始变得不稳定,受气候变化影响明显;同时,遗址附近的植被种类和数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山村遗址 全新世 环境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我国史前建筑中的绘彩装饰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治刚 《文博》 2017年第3期48-56,共9页
本文例举和分析了我国史前时期建筑中发现的绘彩装饰现象,初步总结了仰韶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建筑中绘彩装饰的类别及时空特征。认为:史前建筑绘彩装饰的特征变化主要表现在绘彩颜色和绘彩部位上,阶段性特征明显,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考古学... 本文例举和分析了我国史前时期建筑中发现的绘彩装饰现象,初步总结了仰韶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建筑中绘彩装饰的类别及时空特征。认为:史前建筑绘彩装饰的特征变化主要表现在绘彩颜色和绘彩部位上,阶段性特征明显,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考古学文化背后的人群共同体的文化传统和变迁;其产生、发展与建筑形制、用途及彩陶之间并无直接联系,而是先民原始信仰与审美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 建筑 绘彩 装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古道走马区域手工业遗址调查试掘简报
13
作者 李大地 孙治刚 +4 位作者 唐国庆 王铭 董小陈 阎玉洁 陈芙蓉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20,F0002,共10页
为推动九龙坡区走马古镇的保护与利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于2016年3至4月对成渝古道走马区域进行了一次历史文化资源专题调查,新发现和复查手工业遗址11处,并对部分典型遗址开展了试掘,初步获得对这批手工业遗址的性质、文化内... 为推动九龙坡区走马古镇的保护与利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于2016年3至4月对成渝古道走马区域进行了一次历史文化资源专题调查,新发现和复查手工业遗址11处,并对部分典型遗址开展了试掘,初步获得对这批手工业遗址的性质、文化内涵、遗迹形态、年代等方面的认识。这不仅为走马古镇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也为重庆手工业考古与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古道 走马镇 手工业遗址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