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小满:麦穗初齐桑叶肥,物至此时小盈满
- 1
-
-
作者
艾晓林
-
机构
中国新诗学会
重庆市作家协会
重庆市散文学会
重庆市新诗学会
-
出处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1期204-204,共1页
-
文摘
当布谷鸟的啼鸣,悠悠地穿透初夏如薄纱般的晨雾,广袤田野间,麦穗在微风轻拂下,泛起层层青黄的涟漪,恰似大自然精心编织的华美织锦。小满迈着轻盈的步伐,如约而至。小满通常在每年公历5月20日至22日之间,此时,太阳精准地抵达黄经60°。小满,就像一位独特的画师,以农作物的生长特征为笔触,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解》中这般诠释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在北方大地,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距离完全成熟仍需一段时间,所以叫“小满”。
-
关键词
黄经
成熟
小满
月令七十二候解
田野
初夏
麦穗
吴澄
-
分类号
S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谷雨:最美四月天,酥雨生百谷
- 2
-
-
作者
艾晓林
-
机构
中国新诗学会
重庆市作家协会
重庆市散文学会
重庆市新诗学会
-
出处
《南方农业》
2025年第8期101-101,共1页
-
文摘
谷雨之名,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谷雨生。”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0度,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的乙位,一般在每年公历4月19日至21日交节。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敲响了暮春的钟磬,将春光的余韵与夏日的序曲编织成独特的节气诗篇。
-
关键词
黄经
暮春
春季
节气
夏日序曲
谷雨
北斗七星
-
分类号
K892.2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小暑:热风翻日历,蝉蜕渐释夏
- 3
-
-
作者
艾晓林
-
机构
中国新诗学会
重庆市作家协会
重庆市散文学会
新诗学会
-
出处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3期72-72,共1页
-
文摘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辛位,太阳到达黄经105°,每年7月7日前后,就是小暑节气。“暑”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释说:“热也。”《释名》解释:“暑,煮也。热如煮物也。”从字面上讲,“暑”就是炎热的意思。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谚语。
-
关键词
小暑
黄经
炎热
谚语
节气
北斗七星
-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大暑:极致炎热 韧性生命
- 4
-
-
作者
艾晓林
-
机构
中国新诗学会
重庆市作家协会
重庆市散文学会
新诗学会
-
出处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4期105-105,共1页
-
文摘
当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未位(正南偏东方向),太阳运行到黄经120°,通常在公历7月22日或23日,便是一年中最炽热的节气——大暑。元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阐释:“大暑,六月中。暑,热也,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汉无名氏撰《孝经援神契》说:“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
关键词
黄经
炎热
大暑
元人吴澄
北斗七星
-
分类号
R21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立夏:绿树阴浓处,万物正葱茏
- 5
-
-
作者
艾晓林
-
机构
中国新诗学会
重庆市作家协会
重庆市散文学会
新诗学会
-
出处
《南方农业》
2025年第9期46-46,共1页
-
文摘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悄然指向东南方,预示着一年中又一个重要节气——立夏的到来,时间通常在每年5月6日前后。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阐释:“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与“大”,生动描绘出万物茁壮成长、蓬勃壮大的态势,宣告着世间生灵进入生长旺季。立夏作为节气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吕氏春秋·孟春季第一》中“维秦八年……良人请问事儿记”,此处的“八年”即公元前239年,秦始皇即位的第八年。而古人对夏季的认知,其实更为久远。早在公元前278年4月,屈原便在《怀沙》中留下“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的优美诗句,将初夏草木繁茂之景定格于文字。西周时期,立夏这一天更是被赋予特殊意义,帝王会亲率文武百官前往郊外“迎夏”。君臣皆身着朱色礼服,佩戴朱色玉佩,就连马匹、车旗也一律为朱红色,以庄重的仪式表达对丰收的祈愿。
-
关键词
秦始皇
公元前239年
北斗七星
生长旺季
-
分类号
K892.1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芒种:时雨及芒种 三夏大忙季
- 6
-
-
作者
艾晓林
-
机构
中国新诗学会
重庆市作家协会
重庆市散文学会
重庆市新诗学会
-
出处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1期228-228,共1页
-
文摘
当太阳行至黄经75°,节气的指针通常落在公历6月5日至7日之间,芒种便在此时登场。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释道:“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更早的《周礼?地官?稻人》亦有记载:“泽草所生,种之芒种。”郑玄注曰:“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这里的“有芒之谷”,说的正是稻麦等带芒的农作物。芒种时节,有芒的麦子已到收割之际,有芒的稻子也该着手栽种——这是“抢收抢种”的双抢时节。“忙种”二字,恰似催促农人奔赴农事战场的号角,宣告着三夏大忙季的到来。农谚云:“麦收如救火,龙口把粮夺。”“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字字句句,道尽农时的紧迫。
-
关键词
三夏大忙季
抢收抢种
芒种
有芒之谷
-
分类号
K892.2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夏至:日之至长 立杆无影
- 7
-
-
作者
艾晓林
-
机构
中国新诗学会
重庆市作家协会
重庆市散文学会
重庆新诗学会
-
出处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2期106-106,共1页
-
文摘
夏至,与春分、秋分、冬至并称“四大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者之一。早在公元前七世纪,智慧的古人便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精准地确定了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一年中白昼时间便达到最长、夜晚最短,这就是夏至。陈希龄《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此时阳气盛大至极,万物繁茂生长。
-
关键词
立杆无影
日之至长
二十四节气
-
分类号
R21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清明:春天的邀请函
- 8
-
-
作者
艾晓林
-
机构
中国新诗学会
重庆市作家协会
重庆市散文学会
重庆新诗学会
-
出处
《南方农业》
2025年第7期227-227,共1页
-
文摘
提及清明,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以水墨画般的留白,让我们在迷蒙烟雨中,望见唐朝牧童遥指的酒旗。短短的一首七绝,构建了中国人对清明的基本审美意象,开启了中国人绵延千年的清明叙事篇章,深深烙印进我们的集体记忆中。
-
关键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
唐代诗人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妙植闲适上瑶台——南山盆景小记
- 9
-
-
作者
胡雁冰
-
机构
重庆市南岸区政协
重庆市散文学会
-
出处
《农家科技》
2019年第1期54-54,共1页
-
文摘
玉盆寒浸山水远,巧石抱松云雾来。庭院蟠龙天地小,妙植闲适上瑶台。在重庆主城“肺叶”———南山茂密而翠绿的森林中,金光灿灿的大金鹰脚下,一片园林中,有层层叠叠、高矮不一、造型各异的盆栽植物扑入眼帘。这是“树桩、山水、水旱”三大类盆景中的树桩盆景。
-
关键词
树桩盆景
南山
盆栽植物
山水
森林
翠绿
肺
-
分类号
S688.1
[农业科学—观赏园艺]
-
-
题名处暑: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 10
-
-
作者
艾晓林
-
机构
中国新诗学会
-
出处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6期106-106,共1页
-
文摘
每当太阳行至黄经150度,公历8月23日前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便悄然登场。元代文人吴澄编撰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这一节气早在周代便已确立,成为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时间坐标。《国语·楚语上》中便有记载:“夫边境者,国之尾也,譬之如牛马,处暑之至,虻蝝之既多,而不能掉其尾,臣亦惧之。”
-
关键词
楚语上
虻蝝
处暑
国语
农事活动
周代
节气
-
分类号
K892.18
[历史地理]
-
-
题名立秋:云天改夏色 木叶动秋声
- 11
-
-
作者
艾晓林
-
机构
中国新诗学会
-
出处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5期107-107,共1页
-
文摘
每年8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北斗星指向西南方,就是立秋节气。历书上说:“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揫敛”二字,表明从此万物开始由散入收。立秋虽标志着夏去秋来,却并非气象学意义上秋天的开端。按照气象学的划分,连续五天气温降到22℃以下才算是秋季的开始。立秋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秋天到来。此时,气温并不是迅速下降,有可能还会继续升高。俗话说:“秋后一伏,晒死老牛。”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的末尾阶段。还有一句俗话:“打雷立秋,干断河沟。”说的是“秋老虎”仍然特别热。尽管如此,气温还是渐渐转凉,所谓“清早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一日,水冷三分”。
-
关键词
木叶
秋声
立秋节气
秋老虎
末伏
秋季开始
气温
-
分类号
K892.18
[历史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