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中玉先生抗战时期的民族文学理论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学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9-124,共6页
抗战时期,徐中玉先生对民族文学的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民族文学理论以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为基础,同时又具备国际主义、民主主义、启蒙主义等新的质素,切中时弊,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对民族文学的种种误解。他在民族文学题材... 抗战时期,徐中玉先生对民族文学的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民族文学理论以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为基础,同时又具备国际主义、民主主义、启蒙主义等新的质素,切中时弊,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对民族文学的种种误解。他在民族文学题材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切实而深入,超越了当时一般民族文学理论的空疏浮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中玉 抗日战争 民族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性别与政治的三重奏——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电影与民众动员 被引量:1
2
作者 董广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22,共7页
影像、性别与政治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电影的三重奏。战时体制下的大后方电影对“工具理性”进行了扬弃,被赋予了“新工具理性”的蕴涵,并通过性别与政治的关系互动,完成了民众动员的性别转向。外聚焦型叙事视点和固定内聚焦型叙事视点的使... 影像、性别与政治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电影的三重奏。战时体制下的大后方电影对“工具理性”进行了扬弃,被赋予了“新工具理性”的蕴涵,并通过性别与政治的关系互动,完成了民众动员的性别转向。外聚焦型叙事视点和固定内聚焦型叙事视点的使用,场面调度与画面语言造成的影像重新编码,影像建构的视觉空间与听觉空间,时间复原与场域迁徙等使女性叙事的表现力、效果与主题得到大大拓展,女性身体的价值显现更是成为了家国同构的乌托邦想象,成为战时电影与民众动员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后方电影 影像 性别 政治 民众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平生功业尤拉化”——郭沫若对鲁迅的盖棺之论及其认知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华丽 王静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65,共9页
"平生功业尤拉化旷代文章数阿Q"是鲁迅逝世后郭沫若手书的挽联,初刊于1936年11月10日出版的《质文》第2卷第2期,落款为"质文社同人哀挽"。这幅挽联,与该期封面上的两幅插图——《鲁迅素描》(陶元庆)、《鲁迅死后》... "平生功业尤拉化旷代文章数阿Q"是鲁迅逝世后郭沫若手书的挽联,初刊于1936年11月10日出版的《质文》第2卷第2期,落款为"质文社同人哀挽"。这幅挽联,与该期封面上的两幅插图——《鲁迅素描》(陶元庆)、《鲁迅死后》(孟克),"编辑室"栏目中M所写的文字,以及"追悼鲁迅先生"专辑一起,营造了浓厚的感伤、哀恸氛围,实现了质文社群体在鲁迅去世后对其形象的一次集体塑造。"追悼鲁迅先生"专辑的诗文——郭沫若的《民族的杰作》、刑桐华的《悼鲁迅先生》、任白戈的《悼鲁迅先生》(诗)、北鸥的《纪念我们的鲁迅》(诗)、林焕平的《巴比塞·高尔基·鲁迅》、代石的《悼鲁迅先生》、孟克的《写在烦躁里》以及郭沫若手书的挽联已收入相关研究资料集,受到或多或少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悼鲁迅 鲁迅逝世 巴比塞 郭沫若 质文 林焕平 认知价值 阿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莫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历程和艺术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程通 靳明全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6-80,共5页
在莫言众多的作品里,短篇小说可以说是他的文学世界的起步和奠基,也是莫言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追溯、解读他的短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一方面是尝试从一个小的角度来切入他的整个作品,另一方面也是试着在一个由短篇构筑的体系中拼凑作者... 在莫言众多的作品里,短篇小说可以说是他的文学世界的起步和奠基,也是莫言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追溯、解读他的短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一方面是尝试从一个小的角度来切入他的整个作品,另一方面也是试着在一个由短篇构筑的体系中拼凑作者的心灵地图。本文以莫言的两部短篇小说集《白狗秋千架》和《与大师约会》中的大约七十多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尝试从写作题材、小说风格和小说的思想性三个方面来做具体探讨,以期能从中窥探莫言短篇小说体系的建构历程、作品的文学意义和时代意义,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莫言和他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短篇小说 题材 风格 思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放的散文特色——兼与英国随笔精神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云 靳明全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70,共3页
纵观张放近三十年的散文创作,虽然经历了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近来的质朴腴厚的转变,但散文中体现出的属于张放自己的独特格调却是一脉相承的。他的散文始终显示出鲜明的主体性,并在创作中自觉地进行散文文体形式的追求和语言的陌生化的... 纵观张放近三十年的散文创作,虽然经历了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近来的质朴腴厚的转变,但散文中体现出的属于张放自己的独特格调却是一脉相承的。他的散文始终显示出鲜明的主体性,并在创作中自觉地进行散文文体形式的追求和语言的陌生化的艺术尝试,由此造就了属于张放自己的独特艺术特色。笔者认为这种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学以及西方文学尤其是英国随笔文学精神特质进行的吸收内化和自觉扬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放散文 英国随笔 主体性 陌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本三郎的日本现当代文学缺失论
6
作者 靳明全 周毅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7-110,共4页
日本当代文学评论家川本三郎针对反映暴力、变态及战争遗留等日本社会现象问题,对现当代文学进行了研究,他以文学和电影为中心,以时间和空间为两大坐标轴进行深入的思考,深刻地论述了不断改变的都市的年轻人状况及日本现当代文学之缺失... 日本当代文学评论家川本三郎针对反映暴力、变态及战争遗留等日本社会现象问题,对现当代文学进行了研究,他以文学和电影为中心,以时间和空间为两大坐标轴进行深入的思考,深刻地论述了不断改变的都市的年轻人状况及日本现当代文学之缺失,这于我们认识当代日本文学现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本三郎 日本文学 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着》与《挪威的森林》中生死观之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华莉 靳明全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5-78,共4页
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都通过层出不穷的死亡事件以及小说人物生死两难的死亡体验表现了作者的生死观。中日传统生死观的差异决定了两位作者生死观之差别,但受存在主义生死观的影响,两位作... 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都通过层出不穷的死亡事件以及小说人物生死两难的死亡体验表现了作者的生死观。中日传统生死观的差异决定了两位作者生死观之差别,但受存在主义生死观的影响,两位作者在作品中的生死观又呈现出一定的相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挪威的森林》 余华 村上春树 生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 被引量:1
8
作者 陶凤 靳明全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107,共4页
有着日本文学"鬼才"之称的芥川龙之介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芥川取材于古籍,塑造了一系列乌托邦化的、诗化的中国人形象;中国之游使芥川心中构建... 有着日本文学"鬼才"之称的芥川龙之介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芥川取材于古籍,塑造了一系列乌托邦化的、诗化的中国人形象;中国之游使芥川心中构建的文本幻想被现实的丑陋所取代,诗化的中国人形象崩塌;面对现实,他有着一种文化回归的心态,塑造了另一群意识形态化的中国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文学作品 中国人形象 乌托邦化形象 意识形态化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神话”视域下对《生死疲劳》的解读 被引量:3
9
作者 郭玉洁 靳明全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6-99,共4页
《生死疲劳》以中国传统的生死轮回观为主线,叙述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这5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主人公转世投胎为驴、牛、猪、狗、猴,最终回归变回人,小说充满了魔幻的色彩。本文在"单一神话"模型视域下,以英雄冒险的轨迹为... 《生死疲劳》以中国传统的生死轮回观为主线,叙述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这5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主人公转世投胎为驴、牛、猪、狗、猴,最终回归变回人,小说充满了魔幻的色彩。本文在"单一神话"模型视域下,以英雄冒险的轨迹为线索,重新阐释《生死疲劳》这部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疲劳》 “单一神话” 英雄 冒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存困境的批判式书写——生态批评视域下的《食草家族》解读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书 靳明全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5-88,共4页
在莫言众多长篇小说中,《食草家族》可看作一种"另类"的存在。小说以东北高密乡为背景,在传说、历史、现实中着力挖掘人世之"恶",随着现实与灵魂的乌托邦分崩离析,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也表露无遗。从生态批评的视角... 在莫言众多长篇小说中,《食草家族》可看作一种"另类"的存在。小说以东北高密乡为背景,在传说、历史、现实中着力挖掘人世之"恶",随着现实与灵魂的乌托邦分崩离析,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也表露无遗。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作品表现了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以批判的形态给人反思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草家族》 困境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艺视野下的“国家形象”建构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华荣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6期124-135,共12页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古典中国形象的破灭,中国文学开始了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不断寻找与重建。这种重建既是危机中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理想中国的审美性想象,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在遭遇西方文明入侵时,被迫选择新的发展道路。从本质上来看...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古典中国形象的破灭,中国文学开始了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不断寻找与重建。这种重建既是危机中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理想中国的审美性想象,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在遭遇西方文明入侵时,被迫选择新的发展道路。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复兴的内在需求,也是中国社会推进实现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批评视野 中国“国家形象” 现代性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妆浓抹总相宜——对徐小斌的《天鹅》与吉本芭娜娜的《鸫》的色彩解读
12
作者 曾波 靳明全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0-93,共4页
文章通过对《天鹅》与《鸫》两部小说中色彩运用的比较,分析当代中日两位女作家徐小斌与吉本芭娜娜对色彩运用手法的异同之处,并剖析其背后的中日文化因素,以期进一步挖掘中日文学中的色彩审美取向。
关键词 色彩审美 徐小斌 吉本芭娜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