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中玉先生抗战时期的民族文学理论 |
王学振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2
|
影像、性别与政治的三重奏——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电影与民众动员 |
董广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3
|
鲁迅:“平生功业尤拉化”——郭沫若对鲁迅的盖棺之论及其认知价值 |
杨华丽
王静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4
|
浅谈莫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历程和艺术特征 |
程通
靳明全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5
|
论张放的散文特色——兼与英国随笔精神比较 |
刘云
靳明全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6
|
川本三郎的日本现当代文学缺失论 |
靳明全
周毅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7
|
《活着》与《挪威的森林》中生死观之比较 |
黄华莉
靳明全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8
|
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 |
陶凤
靳明全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9
|
“单一神话”视域下对《生死疲劳》的解读 |
郭玉洁
靳明全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10
|
生存困境的批判式书写——生态批评视域下的《食草家族》解读 |
李书
靳明全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1
|
中国现当代文艺视野下的“国家形象”建构 |
杨华荣
|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
2021 |
2
|
|
12
|
淡妆浓抹总相宜——对徐小斌的《天鹅》与吉本芭娜娜的《鸫》的色彩解读 |
曾波
靳明全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