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丘陵山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遴选——以重庆市首批示范创建村为例
1
作者 程贵山 王成 +2 位作者 豆浩健 王政霖 李让恩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9,共12页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其前置性和基础性工作是遴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运用核密度分析、道路网络可达性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在构建示范村遴选思路的基础上,以重庆市首批示范创建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其前置性和基础性工作是遴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运用核密度分析、道路网络可达性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在构建示范村遴选思路的基础上,以重庆市首批示范创建村为研究对象,探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的遴选模式,以期为西南丘陵山区乃至全国分批次、有步骤、分类型推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先行先试、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村遴选方略。结果表明:①示范村遴选可考虑遵循“省域—市域—县域—镇域—村域”空间尺度传导效应规律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良性互动,依据地理学空间交互的距离衰减效应脱离现有市域或县域行政边界约束,从省域层面控制遴选数量,先行先试。②据道路网络封闭圈层所涉及县、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空间格局,示范村可分县、镇域经济双驱联动、县域经济辐射、镇域经济辐射3类,并按类型分批次遴选。③县域经济辐射类主要考虑乡村的区位、产业及可利用资源;县、镇域经济双驱联动类更突出主导产业、乡土特色及农民参与度;镇域经济辐射类则更侧重资源禀赋和传统文化保护等核心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示范村遴选 西南丘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丘陵区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功能评价与分区调控
2
作者 刘馨怡 杨朝现 +3 位作者 信桂新 李让恩 张思颖 梁韵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3-633,共11页
为厘清城乡交错带较为复杂人地关系的主要矛盾,寻求适宜的调控策略,本研究以山地丘陵区——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遵循“空间识别-功能评价-类型划分-分区调控”的研究逻辑,利用ISO聚类非监督分类、K-means算法等对重庆市城乡交错带开展研... 为厘清城乡交错带较为复杂人地关系的主要矛盾,寻求适宜的调控策略,本研究以山地丘陵区——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遵循“空间识别-功能评价-类型划分-分区调控”的研究逻辑,利用ISO聚类非监督分类、K-means算法等对重庆市城乡交错带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交错带总规模2 378.18 km^(2),在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主城都市区占近80%,而在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仅约为20%。受山地地形限制或水域分割的影响,城乡交错带在中心城区多呈“块状充填”、在其他区域多呈“不均衡环带”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类型区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功能异质性较强。受地形及城镇发展水平影响,主城都市区的中心城区城市发展功能较突出,其外围主城新区乡村生产功能较突出,渝东北、渝东南等因地形地貌约束生态保育功能较强。基于评价结果和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导向,可将城乡交错带划分为城镇发展融合、农业发展主导、生态保育保护3种类型区,分区采取差别化的土地综合整治调控策略为不同类型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工程路径。研究结果可为山地丘陵区城乡交错带国土空间规划利用、管理调控和有效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土地利用功能评价 分区调控 土地综合整治 山地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