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池持续引流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患者的预后 被引量:3
1
作者 文唐敏 苏俊 +6 位作者 谭嘉禾 辛元君 车旭东 梁译丹 邓杰文 杨小林 何朝晖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390,共7页
目的 分析腰池引流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后急性脑积水(acute hydrocephalus, AHC)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因动脉瘤性蛛网... 目的 分析腰池引流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后急性脑积水(acute hydrocephalus, AHC)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AHC的患者82例。以出院半年后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为预后结局,对人口学因素、入院时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严重程度、既往史、血管痉挛、腰池引流等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WFNS、Hunt-Hess、mFisher、腰池引流时间、分流依赖、脑血管痉挛、腰池引流量可影响患者预后,进一步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高评分WFNS(OR:3.25,95%CI:1.11~9.48)、mFisher高分级(OR:3.66, 95%CI:1.08~12.35)、发生分流依赖(OR:15.56,95%CI:1.22~198.57)与脑血管痉挛(OR:22.24,95%CI:3.08~160.68)是影响mRS的独立危险因素,腰池引流量(OR:0.57, 95%CI:0.40~0.82)是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面积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AUC:0.898(95%CI:0.935~0.861)];通过Bootstrap方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很好的区分能力[C-index:0.950(95%CI:0.904~0.996);校正C-index:0.934]。结论 增加腰池引流量是aSAH术后发生AHC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并可以改善SAH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积水 腰池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IS评分与ASS评分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感染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9
2
作者 许毅 孙晓川 +3 位作者 刘科 胡晞 邓永兵 肖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0-542,共3页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修正评分(adjus-ted score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ASS)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感染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0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重型...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修正评分(adjus-ted score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ASS)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感染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0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感染病例,运用CPIS评分与ASS评分系统,以住院内的存活情况、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和感染控制时间作为预后的结局终点评价指标,并以住院内的存活情况作为首要结局终点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根据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各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结果死亡组CPIS评分(Z=3.44,P<0.01)和ASS评分(t=6.26,P<0.01)均明显高于存活组;生存患者ASS评分与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感染控制时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695、0.725、0.707,P<0.01),根据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比较CPIS评分和ASS评分,结果显示2种评分预测生存均有价值(AUC分别为0.835、0.836)。结论 CPIS评分与ASS评分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感染有评估价值,可以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感染进行量化评估,提高治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院内感染 CPIS评分 ASS评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178例以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肖虹 黄警锐 +3 位作者 胡唏 许毅 刘科 冯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012-201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治疗以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效果。方法 2010-2011年我院178例重型颅脑损伤伴多脏器损伤患者(DCS组)在治疗中贯彻损伤控制外科原则救治,并与2009-2010年我院收治采用常规... 目的探讨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治疗以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效果。方法 2010-2011年我院178例重型颅脑损伤伴多脏器损伤患者(DCS组)在治疗中贯彻损伤控制外科原则救治,并与2009-2010年我院收治采用常规方法救治的156例重型颅脑损伤伴多脏器损伤患者(非DCS组)死亡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DCS组178例患者中136例行开颅血肿清除兼去骨瓣减压术,其他部位损伤分别行专科处理,存活109例(61.2%),死亡69例(38.8%),其中35例死于严重颅脑损伤,21例死于严重胸腹部损伤,13例死于MODS等严重并发症。DCS组和非DCS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非DCS组为44.9%(70/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8)。DCS组109例半年后随访GOS评分,恢复良好22例(20.2%),中残47例(43.1%),重残40例(36.7%)。DCS组和非DCS组存活患者恢复良好率[非DCS组为9.3%(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应用损伤控制外科原则处理以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合理选择和应用适当的措施,及时终止或减轻损伤导致的致命性脑损害,可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重视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 重型颅脑损伤 多发伤 手术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颅内压动态监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许毅 刘科 +1 位作者 方波 张清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31-1232,共2页
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后可继发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进行性增高,是促使病情急剧恶化的主要因素。目前对大面积脑梗死后颅内压的动态监测少有报道,我科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对2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实施了... 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后可继发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进行性增高,是促使病情急剧恶化的主要因素。目前对大面积脑梗死后颅内压的动态监测少有报道,我科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对2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实施了有创颅内压动态监测,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颅内压监测 去骨瓣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温毯保温对重型脑外伤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廖利萍 陈鹏 +6 位作者 王科 吴晓苏 陈英 张晞 赵洁 王军 曲鑫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63-868,共6页
目的观察恒温毯保温在重型脑外伤(sTBI)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血管内低温治疗的sTBI患者112例,根据是否采用36.5℃恒温保温毯进行体表保温,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4)。采用床... 目的观察恒温毯保温在重型脑外伤(sTBI)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血管内低温治疗的sTBI患者112例,根据是否采用36.5℃恒温保温毯进行体表保温,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4)。采用床边寒战评估量表(BSAS)评估患者寒战发生率和级别,记录两组低温治疗中抗寒战药物用量、凝血功能、颅内压,以及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扩展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E)评分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寒战发生率和寒战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6.212, P <0.01);观察组抗寒战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t> 1.269, P <0.05)。观察组低温治疗6 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12 h时趋于稳定;对照组低温治疗12 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24 h时趋于稳定。观察组低温治疗6 h后,颅内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GOSE评分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t> 1.168, P <0.05)。结论采用恒温毯保温可有效降低sTBI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时寒战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改善高凝血症,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脑外伤 恒温保温毯 血管内低温治疗 寒战 高凝血症 颅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经颅骨颅内穿刺针持续颅内压监测指导颅脑创伤手术丙泊酚麻醉用量 被引量:9
6
作者 袁鹏 雍浩川 +6 位作者 王佳 唐彦明 邹胜伟 陈菲 赫凌峰 王恩琴 陶国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以自行设计的"多功能经颅骨颅内穿刺针(专利号:ZL 2008 2 0100454.6)"持续颅内压监测,指导颅脑创伤手术丙泊酚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筛选重庆市急救中心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68例颅脑... 目的探讨以自行设计的"多功能经颅骨颅内穿刺针(专利号:ZL 2008 2 0100454.6)"持续颅内压监测,指导颅脑创伤手术丙泊酚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筛选重庆市急救中心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68例颅脑创伤手术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年龄(46.3±25.8)岁,体质量(63.7±5.6)k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n=34),根据动态监测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和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以调整丙泊酚使用。术前利用多功能经颅骨颅内穿刺针行快速颅内压监测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后(T1)、手术1 h(T2)、手术2 h(T3)、手术结束前10 min(T4)患者SBP、DBP、MAP、ICP、CPP的变化。结果在麻醉诱导前两组SBP、DBP、MAP、ICP、CPP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T2和T3,常规组SBP、DBP、MAP、ICP、CPP下降的程度相对于试验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多功能经颅骨颅内穿刺针在颅脑创伤手术中可有效地监测ICP、CPP改变并能指导丙泊酚的使用,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颅脑创伤 诱导时间 颅内压 脑灌注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化伴钙盐沉积型巨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袁鹏 王佳 +1 位作者 邹胜伟 刘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9-191,共3页
目的探讨机化伴钙盐沉积型巨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机化伴钙盐沉积型巨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经过,并文献复习。结果 6例均行开颅手术,术后症状均有缓解。6个月CT复查,其中4例包膜全切患者... 目的探讨机化伴钙盐沉积型巨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机化伴钙盐沉积型巨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经过,并文献复习。结果 6例均行开颅手术,术后症状均有缓解。6个月CT复查,其中4例包膜全切患者脑组织复位好,其余2例脑组织部分复位。结论机化伴钙盐沉积型巨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史一般较长,临床症状与普通慢性硬膜下血肿相似,CT常表现为新月形低密度区,伴有钙化、分隔,MRI表现为混杂信号,运用显微技术切除机化血肿及包膜是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化 钙盐沉积 慢性硬膜下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房穿刺术处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程茗 肖虹 贺翔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388-1390,共3页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术(anterior chamber paracentesis,ACP)在处理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2000年7月至2006年10月我科收治327例闭角型青光眼首次急性发作患者,按治疗过程中是否行前房穿刺术分为2组,对性别、年龄、入...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术(anterior chamber paracentesis,ACP)在处理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2000年7月至2006年10月我科收治327例闭角型青光眼首次急性发作患者,按治疗过程中是否行前房穿刺术分为2组,对性别、年龄、入出院眼压和视力、手术前后降眼压药物的使用种类及使用时间、术前准备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327例中94例行ACP,穿刺组(2.37±1.63)d眼压恢复正常,较对照组眼压[(2.75±2.01)d]恢复快;与对照组比较,穿刺组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和剂量少,使用时间短;穿刺组26例患者行激光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少[分别为12例(27.66%)、57例(24.46%)],浅前房仅12.77%,显著低于对照组(24.46%),多次前房穿刺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穿刺组视力提高幅度较对照组大。结论前房穿刺术是处理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房穿刺术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指蛋白403对人U251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佳 胡晞 +1 位作者 袁鹏 邓永兵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10-714,共5页
目的研究锌指蛋白403(gametogenetin-binding protein 2,GGNBP2)表达水平对人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培养人U251胶质瘤细胞,慢病毒转染构建稳定过表达GGNBP2的U251胶质瘤细胞后,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C... 目的研究锌指蛋白403(gametogenetin-binding protein 2,GGNBP2)表达水平对人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培养人U251胶质瘤细胞,慢病毒转染构建稳定过表达GGNBP2的U251胶质瘤细胞后,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CCK8检测细胞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检U251胶质瘤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变化;Western Blot检测AKT,p-AKT,PCNA,MMP9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成功构建稳定过表达GGNBP2的人U251胶质瘤细胞株,与对照组和空载组比较,过表达组细胞增殖(P<0.05),侵袭力(57±6 vs.203±6,205±7,F=512.4,P<0.05),迁移力(74±7 vs.254±14,248±13,F=242.5,P<0.05)明显抑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空载组比较,过表达组p-AKT(F=45.4,P<0.05),PCNA(F=348.5,P<0.05),MMP9(F=88.7,P<0.0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GGNBP2可能通过抑制AKT的磷酸化水平,并经过相应的信号通路下调PCNA,MMP9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提示GGNBP2可能成为胶质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GNBP2 胶质瘤 增殖 侵袭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创伤在载脂蛋白E基因影响脑电活动中的诱发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印晓鸿 张晓冬 +5 位作者 孙晓川 但炜 刘科 吴海涛 刘福英 蒋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46-849,共4页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是否在载脂蛋白E基因(apolipoprotein E,APOE)对脑电活动的影响当中起诱发作用。方法收集118例轻-中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40例正常成人的相关信息,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检测APO...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是否在载脂蛋白E基因(apolipoprotein E,APOE)对脑电活动的影响当中起诱发作用。方法收集118例轻-中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40例正常成人的相关信息,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检测APOE基因型。在伤后1~3 d,对所有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测;在清醒、安静、闭目、血糖正常状态下对所有正常成人进行脑电图检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定量脑电数据。结果40例正常成人中,APOEε2、APOEε3、APOEε4基因型之间定量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7);118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脑电活动在APOEε2、APOEε3、APOEε4基因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与APOEε3携带者比较,APOEε4携带者的慢活动明显增多,而APOEε2携带者的慢活动相对减少。结论携带不同APOE基因的正常成人脑电活动无差异;在颅脑创伤的诱发下,APOE对脑电活动的影响则表现出亚型特异性;APOEε4对颅脑创伤后的脑电活动带来负面影响,APOEε2则对创伤后的脑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E 创伤性脑损伤 脑电活动 定量脑电图 诱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色胺转运体敲除小鼠在应激下焦虑行为和HPA轴的改变 被引量:3
11
作者 蒋雪 邓永兵 +1 位作者 安娜 吴利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研究5-羟色胺转运体(serotonin transporter,SERT)敲除小鼠焦虑行为及ACTH和皮质酮分泌变化。方法将基因型为SERT+/-的雌雄小鼠交配产子,并把鉴定后子代小鼠按基因型(SERT+/+、SERT+/-、SERT-/-)分为对照组和EPM组,每组15只。利用... 目的研究5-羟色胺转运体(serotonin transporter,SERT)敲除小鼠焦虑行为及ACTH和皮质酮分泌变化。方法将基因型为SERT+/-的雌雄小鼠交配产子,并把鉴定后子代小鼠按基因型(SERT+/+、SERT+/-、SERT-/-)分为对照组和EPM组,每组15只。利用高架十字迷宫作为应激原刺激小鼠,观察各组小鼠的焦虑行为,并测定各组小鼠的ACTH和皮质酮分泌。结果①基因型PCR成功鉴定SERT+/+、SERT+/-和SERT-/-的小鼠。②SERT+/-和SERT-/-小鼠的开臂停留时间、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进入开臂的次数和进入开臂的次数百分比较SERT+/+均显著降低(P<0.05,P<0.01)。③EPM刺激下,SERT+/-和SERT-/-小鼠ACTH分泌的增加显著高于SERT+/+(P<0.05),SERT-/-小鼠皮质酮分泌的增加显著高于SERT+/+(P<0.05)。结论 SERT敲除小鼠在应激条件下易产生焦虑,并且ACTH和皮质酮分泌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色胺转运体 高架十字迷宫 ACTH 皮质酮 敲除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创伤患者术中对冲侧血肿清除后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鹏 张清涛 +3 位作者 周玮 邓永兵 胡晞 张连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205-2211,共7页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对冲侧血肿清除后,术中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7例颅脑创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其特点为颅脑创伤着力侧为颞顶叶并首先行...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对冲侧血肿清除后,术中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7例颅脑创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其特点为颅脑创伤着力侧为颞顶叶并首先行对冲侧血肿清除。按术中血肿清除后证实为颞顶叶着力侧血肿有无增加,将患者分为增加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年龄、受伤机制、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瞳孔反应、术前休克、血糖水平、受伤至手术时间、着力侧血肿类型、着力侧血肿量、着力侧骨折、环池情况、中线移位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10例患者术中对冲侧血肿清除后出现急性脑膨出,经证实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其发生率为2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水平、着力侧血肿量、着力侧骨折、中线移位与血肿增加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着力侧骨折(OR=10.58)、着力侧血肿量(OR=3.00)为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情况,发现两组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着力侧骨折及血肿量是导致对冲侧血肿清除后着力侧颞顶叶血肿增加的危险因素,血肿增加后及时发现处理,并不影响最终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对冲伤 对冲侧血肿清除减压 着力侧血肿增加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外伤后脑膜中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并文献总结 被引量:1
13
作者 陆夏 徐磊 +3 位作者 肖虹 黄涛 唐小勇 胡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93-495,共3页
患者男,77岁,于2017年9月4日行走时遭电动自行车撞倒,具体过程不祥。患者刚受伤时,可见头部左侧顶部头皮血肿及头皮擦伤,意识清楚,无恶心、呕吐,四肢活动自如,随后出现意识障碍,20 min内进展至呼之不应。约伤后1 h就诊于重庆市急救医疗... 患者男,77岁,于2017年9月4日行走时遭电动自行车撞倒,具体过程不祥。患者刚受伤时,可见头部左侧顶部头皮血肿及头皮擦伤,意识清楚,无恶心、呕吐,四肢活动自如,随后出现意识障碍,20 min内进展至呼之不应。约伤后1 h就诊于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中动脉 动脉瘤 外伤性脑损伤 迟发性硬膜外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永兵 唐文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1638-1641,共4页
目的观察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7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致伤组、对照组、吡格列酮治疗组,每组24只。采用改良的Feeney法制作脑创伤模型,治疗组采用吡格列酮(10 mg/kg)灌胃,假致伤组和... 目的观察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7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致伤组、对照组、吡格列酮治疗组,每组24只。采用改良的Feeney法制作脑创伤模型,治疗组采用吡格列酮(10 mg/kg)灌胃,假致伤组和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致伤后在相应时相点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后,用干湿质量法进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进行HE、Nissl及TUNEL染色观察脑组织损伤、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及神经细胞凋亡程度。结果①在伤后48 h、5 d,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12±0.58)、(1.67±0.78)]好于对照组[(2.67±0.65)、(2.25±0.62),P<0.05];②伤后24 h治疗组与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8.84±1.92)%、(79.21±2.20)%,P>0.05];③伤后48 h,治疗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38.59±1.97)%和神经细胞凋亡数(31.67±4.76)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1.25±4.01)%、(45.33±4.68),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能抑制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Γ 吡格列酮 脑损伤 细胞凋亡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向整流性钾通道4.1在人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变化研究
15
作者 谭戈 孙善全 +4 位作者 冉建华 孙晓川 肖虹 宋彧 刘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978-981,共4页
目的:研究内向整流性钾通道4.1(kir4.1)在人星形细胞瘤和正常脑组织的表达差异,探讨星形细胞瘤增殖、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50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其中胶质母细胞瘤2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5例,星形胶质细胞瘤14例。以肿瘤... 目的:研究内向整流性钾通道4.1(kir4.1)在人星形细胞瘤和正常脑组织的表达差异,探讨星形细胞瘤增殖、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50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其中胶质母细胞瘤2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5例,星形胶质细胞瘤14例。以肿瘤周围相对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利用免疫组化与蛋白印迹(Western-blot)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与对照组织的kir4.1表达。结果:不同星形细胞瘤组织与对照组相比较,kir4.1表达增强(P<0.05);其中,恶性程度较高的胶质母细胞瘤相对于恶性程度较低的星形胶质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kir4.1表达更为强烈(P<0.05)。结论:kir4.1表达的变化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kir4.1在人星形细胞瘤组织表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钾通道 内向整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侧脑室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
16
作者 袁鹏 方波 +3 位作者 黄涛 刘科 李储忠 宗绪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584-1586,共3页
目的通过神经内镜对经血管灌注处理的尸头标本侧脑室解剖的研究,比较不同手术入路下对侧脑室区各结构的显露特点,为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9例成年国人尸头,模拟侧脑室的不同手术入路,包括额角、枕角、三角区和颞角入路,工... 目的通过神经内镜对经血管灌注处理的尸头标本侧脑室解剖的研究,比较不同手术入路下对侧脑室区各结构的显露特点,为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9例成年国人尸头,模拟侧脑室的不同手术入路,包括额角、枕角、三角区和颞角入路,工作镜下所见脑室内不同结构的毗邻关系及特征,比较不同入路的特点。结果经额角入路手术空间较大,前至额角,后至枕角,下至三脑室及导水管;从枕角入路可借助脉络丛定位;三角区入路,颞角入路毗邻重要神经功能区,空间相对狭窄,局部脉络丛,血管丰富。结论不同的入路在处理脑室内疾病中有着不同的特点。根据病变的解剖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才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侧脑室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脑底血管异网症1例
17
作者 程凯敏 徐磊 朱政鸣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373-374,共2页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吡格列酮通过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依赖途径保护创伤性脑损伤
18
作者 胡琴琴 邓永兵 +2 位作者 刘先俊 毛成毅 蒋雪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848-1853,共6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吡格列酮(Pio)是否通过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依赖途径对创伤性脑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6周龄SD雄性大鼠30只分为假致伤组、TBI组、PPARγ拮抗剂... 目的探讨低剂量吡格列酮(Pio)是否通过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依赖途径对创伤性脑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6周龄SD雄性大鼠30只分为假致伤组、TBI组、PPARγ拮抗剂T0070907 1.0 mg/kg组、低剂量Pio 1.0 mg/kg组、T0070907 1.0 mg/kg+Pio 1.0 mg/kg组、大剂量Pio 10.0 mg/kg组,除假致伤组外均作Feeney自由落体重物锤打击。采用HE染色、尼氏染色及TUNEL染色观察实验大鼠脑组织细胞损伤、尼氏体脱失及神经细胞凋亡程度,定量PCR技术检测PPARγmRNA表达水平。结果 1低剂量吡格列酮能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细胞损伤,Pio 1.0组、Pio 10.0组细胞损伤率明显低于T0070907组和TBI组(P<0.05),Pio 1.0组与Pio 10.0组细胞损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低剂量吡格列酮能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尼氏体脱失,Pio 1.0组、Pio 10.0组尼氏体脱失率明显低于T0070907组和TBI组(P<0.05),Pio 1.0组与Pio 10.0组尼氏体脱失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低剂量吡格列酮能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细胞凋亡,Pio 1.0组、Pio 10.0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T0070907组和TBI组(P<0.05),Pio 1.0组与Pio 10.0组凋亡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4大剂量Pio 10.0组PPARγmRNA表达最多,与低剂量Pio 1.0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吡格列酮可通过非PPARγ依赖途径对创伤性脑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吡格列酮 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依赖途径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颅内压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高英 廖利萍 +5 位作者 何琦 陈鹏 王科 陈英 邓永兵 牟绍玉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307-1313,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颅内压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 目的探讨血管内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颅内压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20 mmHg的8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实施血管内低温治疗分组,分析血管内低温治疗对两组患者ICP、脑血流动力学水平、脑损伤标志物含量等差异的影响,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描述预后。结果共8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实施低温治疗38例为实验组,未实施低温治疗44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实施低温治疗后ICP开始下降,于12 h后降至20 mmHg以下;对照组术后ICP波动幅度大,于18 h后ICP降至20 mmHg以下。术后22、24 h,实验组ICP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周脑血流动力学水平:两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术前上升,实验组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0.05);两组搏动指数均较术前降低,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周脑损伤标志物含量:两组角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预后良好22例(57.90%),对照组预后良好15例(34.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血管内低温治疗可降低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ICP,改善脑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创伤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血管内低温治疗 颅内压 脑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格列酮通过上调PPARγ降低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 被引量:3
20
作者 邱林 蒋雪 +2 位作者 文玲 胡琴琴 邓永兵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184,190,共4页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mRNA的表达影响及量效关系。方法 7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对照组、(0.5、1.0、10.0)mg/k...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mRNA的表达影响及量效关系。方法 7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对照组、(0.5、1.0、10.0)mg/kg吡咯列酮组,每组各12只。改良Feeney法制作TBI模型,假手术组只开孔不进行打击处理,治疗组按体质量分别给予(0.5、1.0、10.0)mg/kg吡咯列酮治疗,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等量安慰剂。致伤24、48 h后,采用反转录PCR检测脑损伤部位组织PPARγ、TNF-α、IL-6的mRNA水平。结果损伤24 h后,各吡格列酮组PPARγ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不同剂量吡咯列酮组间PPARγmRNA表达量差异显著,有剂量依赖性;损伤后治疗组TNF-αmRNA的表达量显著下调,24 h后,与0.5 mg/kg组相比,(1.0、10.0)mg/kg吡咯列酮组TNF-α、IL-6的mRNA水平降低。结论吡格列酮上调TBI大鼠PPARγmRNA、下调TNF-α和IL-6 mRNA表达,抑制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格列酮 创伤性脑损伤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