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治疗以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效果。方法 2010-2011年我院178例重型颅脑损伤伴多脏器损伤患者(DCS组)在治疗中贯彻损伤控制外科原则救治,并与2009-2010年我院收治采用常规...目的探讨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治疗以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效果。方法 2010-2011年我院178例重型颅脑损伤伴多脏器损伤患者(DCS组)在治疗中贯彻损伤控制外科原则救治,并与2009-2010年我院收治采用常规方法救治的156例重型颅脑损伤伴多脏器损伤患者(非DCS组)死亡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DCS组178例患者中136例行开颅血肿清除兼去骨瓣减压术,其他部位损伤分别行专科处理,存活109例(61.2%),死亡69例(38.8%),其中35例死于严重颅脑损伤,21例死于严重胸腹部损伤,13例死于MODS等严重并发症。DCS组和非DCS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非DCS组为44.9%(70/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8)。DCS组109例半年后随访GOS评分,恢复良好22例(20.2%),中残47例(43.1%),重残40例(36.7%)。DCS组和非DCS组存活患者恢复良好率[非DCS组为9.3%(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应用损伤控制外科原则处理以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合理选择和应用适当的措施,及时终止或减轻损伤导致的致命性脑损害,可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重视及推广。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恒温毯保温在重型脑外伤(sTBI)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血管内低温治疗的sTBI患者112例,根据是否采用36.5℃恒温保温毯进行体表保温,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4)。采用床...目的观察恒温毯保温在重型脑外伤(sTBI)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血管内低温治疗的sTBI患者112例,根据是否采用36.5℃恒温保温毯进行体表保温,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4)。采用床边寒战评估量表(BSAS)评估患者寒战发生率和级别,记录两组低温治疗中抗寒战药物用量、凝血功能、颅内压,以及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扩展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E)评分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寒战发生率和寒战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6.212, P <0.01);观察组抗寒战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t> 1.269, P <0.05)。观察组低温治疗6 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12 h时趋于稳定;对照组低温治疗12 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24 h时趋于稳定。观察组低温治疗6 h后,颅内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GOSE评分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t> 1.168, P <0.05)。结论采用恒温毯保温可有效降低sTBI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时寒战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改善高凝血症,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对冲侧血肿清除后,术中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7例颅脑创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其特点为颅脑创伤着力侧为颞顶叶并首先行...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对冲侧血肿清除后,术中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7例颅脑创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其特点为颅脑创伤着力侧为颞顶叶并首先行对冲侧血肿清除。按术中血肿清除后证实为颞顶叶着力侧血肿有无增加,将患者分为增加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年龄、受伤机制、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瞳孔反应、术前休克、血糖水平、受伤至手术时间、着力侧血肿类型、着力侧血肿量、着力侧骨折、环池情况、中线移位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10例患者术中对冲侧血肿清除后出现急性脑膨出,经证实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其发生率为2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水平、着力侧血肿量、着力侧骨折、中线移位与血肿增加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着力侧骨折(OR=10.58)、着力侧血肿量(OR=3.00)为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情况,发现两组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着力侧骨折及血肿量是导致对冲侧血肿清除后着力侧颞顶叶血肿增加的危险因素,血肿增加后及时发现处理,并不影响最终预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治疗以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效果。方法 2010-2011年我院178例重型颅脑损伤伴多脏器损伤患者(DCS组)在治疗中贯彻损伤控制外科原则救治,并与2009-2010年我院收治采用常规方法救治的156例重型颅脑损伤伴多脏器损伤患者(非DCS组)死亡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DCS组178例患者中136例行开颅血肿清除兼去骨瓣减压术,其他部位损伤分别行专科处理,存活109例(61.2%),死亡69例(38.8%),其中35例死于严重颅脑损伤,21例死于严重胸腹部损伤,13例死于MODS等严重并发症。DCS组和非DCS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非DCS组为44.9%(70/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8)。DCS组109例半年后随访GOS评分,恢复良好22例(20.2%),中残47例(43.1%),重残40例(36.7%)。DCS组和非DCS组存活患者恢复良好率[非DCS组为9.3%(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应用损伤控制外科原则处理以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合理选择和应用适当的措施,及时终止或减轻损伤导致的致命性脑损害,可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重视及推广。
文摘目的观察恒温毯保温在重型脑外伤(sTBI)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血管内低温治疗的sTBI患者112例,根据是否采用36.5℃恒温保温毯进行体表保温,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4)。采用床边寒战评估量表(BSAS)评估患者寒战发生率和级别,记录两组低温治疗中抗寒战药物用量、凝血功能、颅内压,以及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扩展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E)评分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寒战发生率和寒战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6.212, P <0.01);观察组抗寒战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t> 1.269, P <0.05)。观察组低温治疗6 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12 h时趋于稳定;对照组低温治疗12 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24 h时趋于稳定。观察组低温治疗6 h后,颅内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GOSE评分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t> 1.168, P <0.05)。结论采用恒温毯保温可有效降低sTBI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时寒战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改善高凝血症,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
文摘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对冲侧血肿清除后,术中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7例颅脑创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其特点为颅脑创伤着力侧为颞顶叶并首先行对冲侧血肿清除。按术中血肿清除后证实为颞顶叶着力侧血肿有无增加,将患者分为增加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年龄、受伤机制、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瞳孔反应、术前休克、血糖水平、受伤至手术时间、着力侧血肿类型、着力侧血肿量、着力侧骨折、环池情况、中线移位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10例患者术中对冲侧血肿清除后出现急性脑膨出,经证实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其发生率为2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水平、着力侧血肿量、着力侧骨折、中线移位与血肿增加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着力侧骨折(OR=10.58)、着力侧血肿量(OR=3.00)为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情况,发现两组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着力侧骨折及血肿量是导致对冲侧血肿清除后着力侧颞顶叶血肿增加的危险因素,血肿增加后及时发现处理,并不影响最终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