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膨胀土干湿循环裂隙演化及其土-水特征曲线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汪时机 王晓琪 +3 位作者 李达 李贤 梁广川 MUHAMMAD Qayyum Hamka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58-63,共6页
周期性的蒸发和降雨作用导致膨胀土裂隙发育,而裂隙对土体的水力及强度特性有很大影响。为研究膨胀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裂隙发展规律及其土水特征,采用CT扫描技术和图像处理程序定量分析裂隙的发育演化过程;利用压力板仪进行合肥膨胀... 周期性的蒸发和降雨作用导致膨胀土裂隙发育,而裂隙对土体的水力及强度特性有很大影响。为研究膨胀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裂隙发展规律及其土水特征,采用CT扫描技术和图像处理程序定量分析裂隙的发育演化过程;利用压力板仪进行合肥膨胀土土水特征曲线的干湿循环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T图像可以得到试样内部裂隙的二维、三维结构及其定量化分析指标;各个裂隙指标的裂隙发育过程可以用logistic函数的生长曲线描述。裂隙对膨胀土的土水特征曲线影响较大,裂隙膨胀土的土水特征曲线呈"双峰"形态;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膨胀土持水能力降低,不同循环次数的土水特征曲线差异性明显,吸力200~450 k Pa阶段,不同循环次数下膨胀土土水特征曲线逐渐趋于一致;干湿循环对SWCC1和SWCC2特征点(进气值,残余值)的影响程度不同;通过灰色关联法分析发现,平均裂隙宽度、内表面积、平均裂隙长度、体积裂隙度和面积裂隙度均与裂隙膨胀土的持水能力有显著的相关联性;以干湿循环次数和基质吸力为变量建立双峰土水特征曲线模型,采用合肥膨胀土的土水特征曲线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及可靠性,饱和含水率、拟合参数都与干湿循环次数呈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循环 裂隙 膨胀土 定量分析 双变量-双峰土水特征曲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交替下膨胀土裂隙演化与强度衰减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44
2
作者 汪时机 杨振北 +3 位作者 李贤 骆赵刚 许冲 李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122,共10页
为揭示干湿循环效应下膨胀土胀缩裂隙的演化特征及土体结构强度的劣化规律,对合肥弱膨胀土试样开展不同循环幅度下的干湿循环试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从试样表面裂隙图像中提取出裂隙参数,并进行低应力下的抗剪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 为揭示干湿循环效应下膨胀土胀缩裂隙的演化特征及土体结构强度的劣化规律,对合肥弱膨胀土试样开展不同循环幅度下的干湿循环试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从试样表面裂隙图像中提取出裂隙参数,并进行低应力下的抗剪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裂隙开展分为裂隙酝酿期、裂隙快速传播期和裂隙平稳发展期3个阶段,裂隙指标的增长主要集中在裂隙快速传播期,且循环幅度的增大会使土体的开裂程度加剧;2)在干湿循环作用下,膨胀土的内摩擦角变化幅度小于2.2°,其受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很小,土体的强度衰减主要源于粘聚力的大幅降低。膨胀土的粘聚力呈现出先快后缓的衰减趋势,其中前4次干湿循环期间粘聚力的衰减率达到50.97%~66.92%,且衰减率也与干湿循环幅度的大小密切相关;3)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粘聚力的衰减与裂隙面积率、裂隙总长度、裂隙平均宽度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其中裂隙面积率的关联度最大,其与粘聚力衰减率间的关联度为0.785~0.832,相应的权重达到0.461~0.472,且裂隙面积率与粘聚力衰减率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而裂隙平均宽度的关联度最小,其与粘聚力衰减率间的关联度为0.392~0.414,对应的权重仅为0.228~0.240。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揭示剧烈温湿变化诱发的膨胀土边坡灾变机理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 抗剪强度 干湿循环 膨胀土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紫色土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对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寻 汪时机 +3 位作者 李贤 黎桉君 夏浩城 张继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1-210,共10页
土水特征曲线(SWCC)本构模型是非饱和土力学研究中重要的本构关系,它是反映非饱和土持水特性的重要表征曲线.SWCC的影响因素很多,外部因素如应力状态、气候变化等,内部因素如干密度、孔隙连通状态、矿物成分等.本文基于滤纸法试验,测定... 土水特征曲线(SWCC)本构模型是非饱和土力学研究中重要的本构关系,它是反映非饱和土持水特性的重要表征曲线.SWCC的影响因素很多,外部因素如应力状态、气候变化等,内部因素如干密度、孔隙连通状态、矿物成分等.本文基于滤纸法试验,测定三峡库区重庆段非饱和紫色土土水特征曲线,考虑其拟合参数对于分析非饱和土的持水特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Gardner、van Genuchten、Fredlund-Xing、双应力变量广义土水特征曲线模型(W-G)等4种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通过整体拟合与分点拟合对比验证W-G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而依据W-G模型探讨初始干密度对非饱和紫色土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从整体拟合来看van Genuchten和W-G模型拟合效果最好;从分点拟合来看,与van Genuchten模型相比,W-G模型的拟合精度更好且更稳定,对试验数据量的依赖程度较低.②初始干密度对非饱和紫色土土水特征曲线有较显著的影响;干密度大的土样具有较低的初始饱和含水率、较高的进气值和良好的持水性能,SWCC形态平缓;与土体进气值相关的参数α随干密度增大呈幂函数减小,土壤的实际残余含水率随干密度增大呈线性增长.W-G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和预测非饱和紫色土的持水特性,特别适用于试验数据点不多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紫色土 土水特征曲线 初始干密度 持水特性 滤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砂质黏性紫色土强度劣化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肖雪 汪时机 +3 位作者 杨寻 李贤 黎桉君 夏浩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9-159,共11页
为揭示三峡库区周期性干湿交替作用对紫色土强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干湿循环次数、细颗粒(d<0.075 mm)含量以及质量含水率三因素对紫色土三轴抗剪强度特性的影响,通过试验数据回归分析,提出干湿循环作用下砂质黏性紫色土黏聚力劣化程度... 为揭示三峡库区周期性干湿交替作用对紫色土强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干湿循环次数、细颗粒(d<0.075 mm)含量以及质量含水率三因素对紫色土三轴抗剪强度特性的影响,通过试验数据回归分析,提出干湿循环作用下砂质黏性紫色土黏聚力劣化程度的定量表达式.试验结果表明:①干湿循环作用对黏聚力的影响远大于摩擦角,其中,第7次循环黏聚力下降24.87%,内摩擦角下降幅度为11.17%.在干湿循环达5次以后,强度参数基本保持不变,土体结构也基本趋于稳定.②随着质量含水率从18%降低至6%,试样黏聚力增加38.81%,内摩擦角增加32.85%,证明质量含水率对试样抗剪强度参数有重要影响.细颗粒含量对强度参数的影响较小,随着细颗粒含量的增加,黏聚力也逐渐增加,对摩擦角影响无明显变化规律,但总体呈下降趋势.③根据二次多元回归拟合及方差分析,三因素对抗剪强度以及参数均有影响作用,根据p值大小进行显著性分析,含水率的强度参数的影响高于另外两因素的影响,且三因素对试样黏聚力的影响高于摩擦角;该研究结果对揭示土体抗剪强度的劣化机制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指标 干湿循环 细颗粒含量 质量含水率 三轴剪切试验 强度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土裂隙演化规律及掺砂改良效果试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继伟 汪时机 骆赵刚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6-184,共9页
在荷载和气候环境作用下,不同种类的膨胀土裂隙开展程度不同.通过大尺寸泥浆试样开展一系列膨胀土干缩裂隙演化试验,并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裂隙演化的整个过程进行定量分析.试验对比研究了3种膨胀土的裂隙演化情况,并对其中裂隙开展... 在荷载和气候环境作用下,不同种类的膨胀土裂隙开展程度不同.通过大尺寸泥浆试样开展一系列膨胀土干缩裂隙演化试验,并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裂隙演化的整个过程进行定量分析.试验对比研究了3种膨胀土的裂隙演化情况,并对其中裂隙开展程度最高的邯郸膨胀土进行风化砂改良.试验结果表明,3种地区的膨胀土裂隙演化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裂隙萌芽阶段、裂隙发育阶段、裂隙拓宽阶段和裂隙稳定阶段;3种不同地区膨胀土的裂隙形态有较大差异,合肥膨胀土裂隙密集且细长,邯郸膨胀土裂隙稀少且粗短,而广西膨胀土裂隙发育不良,存在未贯通裂隙;邯郸膨胀土存在“次生微裂隙”特性,会对土体造成进一步劣化;风化砂改良会加快邯郸膨胀土裂隙的发育,使其在更短的含水率区间内完成整个裂隙演化过程;风化砂改良对邯郸膨胀土的裂隙开展程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掺砂率小于30%时,掺砂率越大,抑制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裂隙演化 定量分析 掺砂改良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砂质黏性紫色土崩解特性及MICP加固试验 被引量:15
6
作者 黎桉君 许冲 +3 位作者 李贤 汪时机 杨寻 李丁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27-135,共9页
砂质黏性紫色土遇水极易崩解是导致西南山区土壤侵蚀流失等水土灾害的重要原因,为揭示其崩解规律和机制,改善土体的崩解性,采用自制崩解测量仪对不同初始干密度、含水率及颗粒级配条件下的紫色土进行浸水崩解试验,并从非饱和有效应力角... 砂质黏性紫色土遇水极易崩解是导致西南山区土壤侵蚀流失等水土灾害的重要原因,为揭示其崩解规律和机制,改善土体的崩解性,采用自制崩解测量仪对不同初始干密度、含水率及颗粒级配条件下的紫色土进行浸水崩解试验,并从非饱和有效应力角度分析了其崩解演化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探讨利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robial Induced Calcite Precipitation,MICP)加固技术对紫色土崩解性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1)紫色土浸水崩解全过程包含排气吸水期、平衡期、崩解发展期、崩解残余期4个阶段;2)崩解率与平均崩解速率随初始干密度及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且细颗粒含量越高,平均崩解速率越大;3)紫色土浸水后非饱和有效应力的衰减过程受初始饱和度的影响较大,平均崩解速率随初始饱和度的增大呈指数函数衰减;4)MICP加固土的崩解率和平均崩解速率相较于素土分别下降了73~97个百分点和84%~99%,固化沉积的碳酸钙晶体使土体结构中的微裂隙与大孔隙大幅减少,形成较为致密的孔隙结构,大幅增强了粒间胶结强度,使土体抗崩解性能明显提升。MICP技术可以作为西南山区紫色土水土灾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应力 崩解 饱和度 紫色土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局部含水率效应的浅层土体开裂过程与力学机制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汪时机 骆赵刚 +1 位作者 李贤 文桃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95-1403,共9页
裂隙的产生和发育会极大地影响土体的强度、变形和渗透特性,进而引发各种工程灾害。为了进一步探究土体开裂过程和裂隙的发育规律,试验对土体开裂前、开裂初期以及开裂中后期的局部含水率进行测试。结合土体随含水率变化的横向收缩特征... 裂隙的产生和发育会极大地影响土体的强度、变形和渗透特性,进而引发各种工程灾害。为了进一步探究土体开裂过程和裂隙的发育规律,试验对土体开裂前、开裂初期以及开裂中后期的局部含水率进行测试。结合土体随含水率变化的横向收缩特征,分析裂隙过程的力学机制,建立适用于浅层土体开裂全过程的定量化计算和判别公式。研究发现:土体在开裂前后的竖向含水率分布随着土体深度的增加而逐渐线性递增,其累计横向收缩率随含水率的下降而逐渐增大;通过浅层土体的表层含水率和土体深度,可以推导出适用于浅层土体的抗拉强度和张拉应力表达式,进而对浅层土体开裂的3个典型阶段进行定量化描述;在裂隙发育的初期,新裂隙的产生会导致土体张拉应力降低,将裂隙总长度、平均宽度、裂隙度等基本指标与张拉应力建立联系,能够清晰地对开裂初期的复杂变化过程进行解释和描述。此外,结合土体的初始缺陷、裂隙边缘的应力集中等特征,对裂隙发育过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土体 局部含水率 裂隙发育 受力特征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