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小鼠衰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作用机制
1
作者 贺诗雯 杨珂 +3 位作者 姚欢 晏殊瑾 唐丽 王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3-568,共6页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促进小鼠衰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成骨分化的能力,以及心肌素相关转录因子-A(MRTF-A)的作用机制。方法对5只老年小鼠以LIPUS辐照左侧股骨8周,之后以Micro CT检测及HE染色评估双侧股骨骨质状态。分离...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促进小鼠衰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成骨分化的能力,以及心肌素相关转录因子-A(MRTF-A)的作用机制。方法对5只老年小鼠以LIPUS辐照左侧股骨8周,之后以Micro CT检测及HE染色评估双侧股骨骨质状态。分离小鼠长骨骨髓细胞,培养BMMSC并分为H_(2)O_(2)+LIPUS组、H_(2)O_(2)组及对照组;以活性氧荧光染色、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评估经H_(2)O_(2)处理3天后BMMSC衰老状态,利用免疫荧光及鬼笔环肽染色观察MRTF-A分布和细胞骨架状态。对衰老模型予MRTF-A入核抑制剂CCG-100602,以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_(2)O_(2)+CCG-100602+LIPUS组、H_(2)O_(2)+CCG-100602组、H_(2)O_(2)+LIPUS组及H_(2)O_(2)组MRTF-A分布;行碱性磷酸酶(ALP)、茜素红染色,评估成骨分化能力。结果老年鼠经LIPUS辐照后左侧股骨较对侧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增加而骨小梁分离度降低(P均<0.05)。相比H_(2)O_(2)组,H_(2)O_(2)+LIPUS组细胞核内表达MRTF-A增多、细胞内刚性微丝增加。H_(2)O_(2)+CCG-100602+LIPUS组细胞核内表达MRTF-A较H_(2)O_(2)+LIPUS组明显降低;H_(2)O_(2)+LIPUS组较H_(2)O_(2)+CCG-100602+LIPUS组及H_(2)O_(2)组ALP及茜素红染色阳性区均明显增大。结论LIPUS可改善老年小鼠骨质疏松症;MRTF-A核转位是LIPUS促进衰老BMMSC成骨分化的关键调控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髓细胞 低强度脉冲超声 成骨分化 心肌素相关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A血流动力学特征评估颅内囊性动脉瘤稳定性的研究
2
作者 李琪 黄采晗 +2 位作者 文利 王光宪 张冬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7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CT血管成像(CTA)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对评估颅内囊性动脉瘤稳定性的价值。方法:获取了46对大小和位置相匹配的进展和稳定的颅内囊性动脉瘤的CTA图像,分析比较2组动脉瘤临床、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包括壁面剪应力梯度(WSSG... 目的:探讨基于CT血管成像(CTA)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对评估颅内囊性动脉瘤稳定性的价值。方法:获取了46对大小和位置相匹配的进展和稳定的颅内囊性动脉瘤的CTA图像,分析比较2组动脉瘤临床、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包括壁面剪应力梯度(WSSG)、时间平均血管壁面剪应力(TAWSS)、归一化TAWSS(NTAWSS)、壁面压力(P)、归一化壁面压力(NP)、振荡剪切指数(OSI)、低壁面剪应力区域(LSA)、能量损耗(EL)、梯度振荡数值(GON)、粒子相对滞留时间(RRT)、动脉瘤发生指数(AFI)等。结果:进展动脉瘤的LSA是稳定动脉瘤的1.7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其他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临床特征、形态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SA可能成为独立于颅内动脉瘤位置与大小之外的评估颅内动脉瘤不稳定风险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囊性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稳定性 动脉瘤位置 动脉瘤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脑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评价 被引量:6
3
作者 刘颖 赖利 +1 位作者 王新 陆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397-2399,共3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脑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的定量评价价值。方法总共38例病理证实胶质瘤患者使用3.0T磁共振仪器进行包括动态对比增强的磁共振检查,获得胶质瘤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和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的最大值...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脑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的定量评价价值。方法总共38例病理证实胶质瘤患者使用3.0T磁共振仪器进行包括动态对比增强的磁共振检查,获得胶质瘤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和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的最大值。不同级别胶质瘤的Ktrans值和Ve值的差异;Ktrans值、Ve值和胶质瘤分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Ⅱ级胶质瘤Ktrans值(0.028±0.011 min-1)与Ve值(0.081±0.044)均低于Ⅲ级(0.105±0.025 min-1,0.456±0.079)和Ⅳ级(0.138±0.053 min-1,0.512±0.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Ⅲ级和Ⅳ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值、Ve值和胶质瘤分级,Ktrans值和Ve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可以定量评价脑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并可用于胶质瘤术前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胶质瘤 容积转运常数 血管外细胞外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刘颖 陆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636-1638,共3页
目的探讨眼眶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眼眶SFT的CT和MRI表现,其中2例只行CT检查,2例只行MRI检查,1例同时有CT和MRI检查。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2例,年龄33~54(中位年龄... 目的探讨眼眶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眼眶SFT的CT和MRI表现,其中2例只行CT检查,2例只行MRI检查,1例同时有CT和MRI检查。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2例,年龄33~54(中位年龄46)岁。影像表现主要评价其部分、大小、边缘、CT密度、MRI信号和增强方式。结果 5例病变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最大直径2.1~3.5 cm。3例位于球后肌锥外,2例位于球后肌锥内。3例CT上表现为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其中1例其内可见点状钙化;3例MRI检查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信号相对均匀,而T2WI则信号稍混杂,其中1例等信号为主,混杂有高、低信号影,另2例肿块大部分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其内可见散在斑状、小片状低信号影。增强检查肿块均表现为明显欠均匀强化。结论眼眶SFT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应纳入眼眶富血供肿瘤鉴别之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眼眶 CT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膀胱炎的MRI表现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晓玲 沈绪 +2 位作者 范晓黎 吴晓莉 方正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8-221,共4页
嗜酸性膀胱炎(eosinophilic cystitis,EC)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变态反应性膀胱炎性病变[1],由Brown[2]和Palubinskas[3]于1960年首次报道。目前国内外对于EC的影像学研究仍较少,主要局限于CT和B超领域[4-5],且多为个案报道及少量病例的临... 嗜酸性膀胱炎(eosinophilic cystitis,EC)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变态反应性膀胱炎性病变[1],由Brown[2]和Palubinskas[3]于1960年首次报道。目前国内外对于EC的影像学研究仍较少,主要局限于CT和B超领域[4-5],且多为个案报道及少量病例的临床分析,诊断缺乏特征性,误诊率高[6-9]。对于EC的MRI研究鲜有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炎 嗜酸粒细胞增多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小脑角区孤立性纤维瘤1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刘颖 陆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1944-1944,1961,共2页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桥小脑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诊断
7
作者 孙清荣 何小荣 +2 位作者 刘士辰 陈垦 王果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204-1206,共3页
目的 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30例手术标本 ,经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术前均行CT和超声检查 ,MRI检查者 5例。结果 CT示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 ,分界清楚 ,密度不均或均匀 ,脂肪呈点、片或网格状... 目的 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30例手术标本 ,经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术前均行CT和超声检查 ,MRI检查者 5例。结果 CT示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 ,分界清楚 ,密度不均或均匀 ,脂肪呈点、片或网格状分布于瘤体中央或边缘 ,部分病例有尖嘴征。超声表现为高或等回声。结论 CT、超声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特征性诊断价值 ,对少脂肪或无脂肪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影像学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评价子宫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后盆底筋膜改变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学花 翟昭华 +3 位作者 董国礼 陈建业 吴晓莉 刘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40-1544,共5页
目的探讨MRI评价子宫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HIFU)后盆底筋膜改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次行HIFU治疗的283例子宫肌瘤患者的盆腔MRI及临床资料,观察盆腔筋膜水肿情况,记录HIFU治疗总能量、辐照时间。分析患者年龄、肌瘤情况(位置... 目的探讨MRI评价子宫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HIFU)后盆底筋膜改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次行HIFU治疗的283例子宫肌瘤患者的盆腔MRI及临床资料,观察盆腔筋膜水肿情况,记录HIFU治疗总能量、辐照时间。分析患者年龄、肌瘤情况(位置、类型、数量、体积)及HIFU治疗总能量、辐照时间与盆底筋膜改变的相关性。结果共201例(201/283,71.02%)患者HIFU后盆腔筋膜出现水肿,59.71%(169/283)为1度和2度。不同肌瘤位置患者术后盆底筋膜水肿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0,P=0.007)。患者年龄、肌瘤情况(数目、体积)与盆腔筋膜水肿程度无相关性(P均>0.05);HIFU治疗总能量、辐照时间与盆腔筋膜水肿程度呈正相关(rs=0.288、0.317,P均<0.001)。结论采用MRI可评价HIFU治疗子宫肌瘤引起的盆腔筋膜水肿,HIFU辐照时间、治疗总能量、子宫肌瘤位置是引起盆底筋膜水肿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 磁共振成像 平滑肌瘤 筋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原发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CT评估 被引量:6
9
作者 吴佳美 刘梦奇 +3 位作者 周印 李庆姝 张静 毛芸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8-383,共6页
目的探讨增强CT中不同部位胃原发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形态学定性和定量指标对胃原发GIST术前危险度评估的分类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9月—2020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3例具有完整术前CT增强扫描图像的胃原发GIST... 目的探讨增强CT中不同部位胃原发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形态学定性和定量指标对胃原发GIST术前危险度评估的分类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9月—2020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3例具有完整术前CT增强扫描图像的胃原发GIST病灶,根据危险度分级将病灶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按照原发病灶部位分为胃底、胃体、胃窦组。分析3个部位组增强CT中胃原发GIST形态学定性(生长方式、轮廓、边界、有无破裂、坏死或囊变、溃疡、钙化、肿大淋巴结、器官侵犯、粗大血管征、强化方式以及强化均匀度)和定量指标[①病灶CT值,包括平扫(CT_(N))、动脉期(CT_(A))、静脉期(CT_(V))、延迟期(CT_(D))、增强峰期(CT_(max))、动脉期绝对增强值(CT_(A-N))、静脉期绝对增强值(CT_(V-N))、延迟期绝对增强值(CT_(D-N))、静脉期同平扫的比值(CT_(V/N))以及延迟期同静脉期的比值(CT_(D/V))。②病灶形状:角A、角B、角C、角D、最长径(DAB)、肿瘤形状角度比值(SA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风险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胃底组在边缘(χ^(2)=12.604)、坏死或囊变(χ^(2)=8.408)、强化均匀性(χ^(2)=7.300)、粗大血管征(χ^(2)=17.741)、Ki-67(χ^(2)=5.995)、DAB(U=241.500)、角B(U=762.500)、角C(U=950.000)、角D(U=899.000)方面,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体组在边界(χ^(2)=4.940)、坏死或囊变(χ^(2)=13.862)、强化均匀性(χ^(2)=14.238)、粗大血管征(χ^(2)=13.862)、DAB(U=119.00)、角A(U=448.500)、角C(U=313.500)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窦组在DAB(t=4.549)、CTN(t=4.102)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纳入各高风险组的独立预测因子后,3组的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胃底组0.905(95%CI 0.844~0.966)、胃体组0.875(95%CI 0.794~0.956)、胃窦组0.869(95%CI 0.688~1.000)。结论本研究针对不同发病部位胃原发GIST成功建立了较高诊断效能的CT影像风险预测模型,可有效对胃原发GIST危险度进行术前评估,从而作为病理学评估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危险度分级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艾莉 陈海霞 鲁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1-511,共1页
患者男,57岁,因“吞咽梗阻感1个月”就诊。查体:左侧锁骨上窝区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胸部CT:食管中上段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内见团块状软组织影(图1A),密度欠均,边界不清;增强后病灶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患者男,57岁,因“吞咽梗阻感1个月”就诊。查体:左侧锁骨上窝区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胸部CT:食管中上段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内见团块状软组织影(图1A),密度欠均,边界不清;增强后病灶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可见数个肿大淋巴结影,邻近血管边缘稍模糊;诊断:食管中上段肿瘤性病变,考虑食管癌。MRI:食管中上段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内见结节状混杂信号,边界欠清,呈等T1稍长T2为主,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图像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呈高信号,邻近血管边缘毛糙;双侧锁骨上窝区多发肿大淋巴结(图1B、1C);诊断:食管中上段肿瘤性病变,考虑食管癌或淋巴瘤;双侧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可能。胃镜于距离门齿20~ 26 cm 处见隆起性病变,表面糜烂出血、充血水肿、凹凸不平,累及食管半周,质硬,触之易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黑色素瘤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ntrell综合征的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11
作者 吴晓莉 蔡元卿 熊坤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563-1563,1567,共2页
Cantrell综合征(Cantrell’s syndrome)是一种极罕见的先天性畸形[1],包含脐上腹壁中线缺损、胸骨下部缺损或裂开、横膈前部缺损、心包部分缺损、心内或心脏大血管先天畸形等。在新生儿中其发病率为1/65 000,男女之比为1.35∶1[2]。... Cantrell综合征(Cantrell’s syndrome)是一种极罕见的先天性畸形[1],包含脐上腹壁中线缺损、胸骨下部缺损或裂开、横膈前部缺损、心包部分缺损、心内或心脏大血管先天畸形等。在新生儿中其发病率为1/65 000,男女之比为1.35∶1[2]。笔者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证实的Cantrell综合征患儿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种疾病的影像诊断水平,进而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指导临床手术及观察术后疗效提供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TRELL综合征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