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危重新生儿协作网中重庆5家三级甲等医院危重新生儿数据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建辉 余加林 +5 位作者 钟晓云 易明 陈盛 伍剑 杜立中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2-336,共5页
目的基于危重新生儿协作网(简称数据库)的数据,反映危重新生儿的诊治现状,为提高诊疗水平提供帮助。方法数据库上报小早产儿、新生儿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时间≥4 h的新生儿,且在上报医院住院时间... 目的基于危重新生儿协作网(简称数据库)的数据,反映危重新生儿的诊治现状,为提高诊疗水平提供帮助。方法数据库上报小早产儿、新生儿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时间≥4 h的新生儿,且在上报医院住院时间≥24 h。根据上述4种疾病情况,设置一般信息、围生期情况、动脉导管未闭、神经系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氧气支持或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感染、炎性指标、抗感染治疗、NEC、转归11个模块用于分析,协作医院均安排专人负责数据的收集及录入和审核,并行统一培训。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数据库纳入重庆5家三级甲等协作医院1 501例危重新生儿,小早产儿435例(29.0%),新生儿败血症814例(54.2%),NEC 343例(22.8%),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时间≥4 h新生儿742例(49.4%),总体存活率为75.2%(1 129/1 501)。出生体重〈750 g、~999 g、~1 249 g、~1 499 g、≥1 500 g小早产儿存活率分别为50.0%(3/6)、56.5%(13/23)、65.4%(53/81)、74.9%(131/175)和82.0%(123/150);〈27、27~、28~、29~、30~、31~和≥32孕周的小早产儿存活率分别为23.1%(3/13)、65.0%(13/20)、69.4%(26/36)、71.2%(52/73)、71.8%(61/85)、80.9%(89/110)和81.6%(80/98)。315例(72.4%)小早产儿行头颅B超检查,其中生后3 d内完成检查占45.3%(197例)。264(60.7%)使用机械通气,163例有创机械通气,101例单纯n CPAP。217例(49.9%)小早产儿发生NRDS。165/217例(76.0%)使用PS。74/813例(9.1%)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时间〉2周,预防与非预防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存活率分别为88.9%(16/18),87.5%(42/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4,P=1.000)。数据库上报的1 501例病例中NEC 343例(22.9%),174例在腹胀10 d内能做出NEC诊断,313例行腹部X线片检查,仅有44例描述具有确诊意义的X线征象(肠壁积气、肠穿孔和肝门积气)。742例(49.4%)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单纯无创机械通气180例,有创机械通气562例,无创机械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2/180)和17.4%(98/562)。结论危重新生儿协作网对了解和提高中国危重新生儿诊疗水平有积极的探索性意义。危重新生儿诊治在3 d内行头颅B超检查、无创通气和践行气管插管-使用PS-拔管使用CPAP技术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新生儿 协作网 存活率 机械通气 败血症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新生儿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宋思捷 钟晓云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390,共6页
新生儿早/晚发型败血症(EOS/LOS)、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严重病例预后不良。因早期临床表现不特异、诊断较困难,现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尚存缺点,可能导致漏诊误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是一... 新生儿早/晚发型败血症(EOS/LOS)、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严重病例预后不良。因早期临床表现不特异、诊断较困难,现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尚存缺点,可能导致漏诊误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是一种新型急性期反应物,其在EOS/LOS、NEC早期即明显升高、持续时间久,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且能反映治疗效果,可作为这两种疾病诊治的生物标记物。本文就SAA及其在EOS/LOS、NE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进行综述,为该类疾病诊治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淀粉样蛋白A 败血症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起始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多中心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44
3
作者 廖翎帆 龚华 +5 位作者 易明 龙华 陈文 周利刚 钟晓云 罗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1-41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起始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疗效及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按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三家... 目的探讨不同起始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疗效及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按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三家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143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且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商品名:珂立苏)治疗,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使用起始剂量为70 mg/kg和100 mg/kg的PS进行治疗,检测并记录使用PS前后不同时间血气分析结果、胸片结果、重复使用PS的次数、并发症的发生、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 1两组用药后需氧浓度、PaO_2、PaCO_2、胸片结果均较用药前有好转(P<0.05);2 PS100组应用PS后12、24、36 h较PS70组对氧的需求更低(P<0.05),PO_2及PCO_2改善更明显(P<0.05);3 PS100组应用PS后24 h,胸片情况较PS70组明显好转(P<0.05);4PS100组在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方面均低于PS70组(P<0.05)。结论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DS起始剂量为100 mg/kg的疗效优于7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多中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有效减少肺出血发生率的应用时限选择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禄全 余加林 +34 位作者 封志纯 史源 汪丽 陈盛 钟晓云 陈文 刘建红 刘向红 唐成和 杨卫红 郑军 王晓鹏 刘芳 杜志方 武彦秋 刘霞 周晓玉 胡毓华 张成元 李忠良 杨震英 龙博文 瞿运萍 吕红艳 吴素静 乔彦霞 王素敏 叶青青 卞洪亮 蔡志勇 谢俊英 马友凤 赵柏丽 黄水霞 黎瑞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03-1207,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制剂——牛肺表面活性物质(calf pulmonary surfactant,CPS,商品名: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时有效减少肺出血发生率的最... 目的探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制剂——牛肺表面活性物质(calf pulmonary surfactant,CPS,商品名: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时有效减少肺出血发生率的最终应用时限。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国内22家各级医院新生儿病房应用PS治疗NRDS的相关临床资料。NRDS患儿分为3组,第1组:重度NRDS采用常规机械通气(CMV)+CPS治疗;第2组:轻度NRDS采用CMV+CPS治疗;第3组:轻度NRDS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CPS治疗;将生后1、2、3、4、5、6、7、8 h作为时间界点,逐一比较在界点前后使用CPS的各组肺出血的发生率,并探讨NRDS严重程度相同的患儿在不同通气模式下肺出血发生率。结果对于重度NRDS患儿,以生后4、5、6、7、8 h作为使用CPS的时间界点时肺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轻度NRDS患儿,生后5 h内使用组肺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5 h后使用组(3.2%vs9.7%,P<0.05)。对于轻度NRDS患儿,以生后5 h为界点,第3组的肺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第2组(0.3%vs 6.5%,P<0.05)。结论生后5 h内使用CPS是治疗NRDS时有效降低肺出血发生率的最后时限,对于轻度NRDS,生后5 h内使用CPS联合nCPAP可明显减少肺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出血 肺表面活性物质 多中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母乳喂养促进策略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李秀兰 吴艳 +2 位作者 钟晓云 王敏 黄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1-715,共5页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促进策略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产儿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制定母乳喂养促进策略,包括建立多学科母乳喂养指导小组、母乳喂养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参与式护理、袋鼠式护理...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促进策略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产儿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制定母乳喂养促进策略,包括建立多学科母乳喂养指导小组、母乳喂养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参与式护理、袋鼠式护理、捐赠母乳库等。将2015年11月至2017年2月入住重庆市妇幼保健院NICU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胎龄<32周早产儿根据策略实施前后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比较两组早产儿母乳喂养相关指标(开奶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达完全母乳喂养时间、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母乳喂养率)、体格发育指标(宫外生长迟缓)、并发症等。结果:纳入研究的早产儿共123例,对照组61例,干预组62例,两组间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宫内生长迟缓、入院疾病状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开奶时间[15.37 (10.00, 22.13 ) h vs. 20.25 (12.88, 26.33) h, P <0.01]、达完全母乳喂养时间[91.00 (69.75, 103.00) h vs. 94.00 ( 80.37 , 118.75) h, P= 0.04]、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12 (11, 15) d vs. 14 (12, 18) d, P< 0.01]均显著提前;两组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住院时间、体质量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母乳喂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间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是对常规母乳喂养策略的质量改进,可显著提前NICU早产儿的开奶时间、达完全母乳喂养时间和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但其是否对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NEC、BPD、ROP等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益处,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喂养 婴儿 早产 质量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李秀兰 钟晓云 吴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4-599,共6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血培养阳性的97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日龄≤3d)和晚发型(日龄>...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血培养阳性的97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日龄≤3d)和晚发型(日龄>3d),对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早发型败血症36例(37.1%,36/97),其中早产儿20例(55.6%,20/36),低出生体重儿18例(出生体重<2500g,50.0%,18/36);革兰阴性菌感染69.4%(25/36),革兰阳性菌感染27.8%(10/36),真菌感染2.8%(1/36);前三位主要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69.4%,25/36)、B组链球菌(16.7%,6/36)、牛链球菌Ⅱ型(8.3%,3/36)。晚发型败血症61例(62.9%,61/97),其中早产儿50例(82.0%,50/61),低出生体重儿49例(80.3%,49/61);革兰阴性菌感染68.9%(42/61),革兰阳性菌感染24.6%(15/61),真菌感染6.6%(4/61);前三位主要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45.9%,28/61)、葡萄球菌(19.7%,12/61)、大肠埃希菌(13.1%,8/61)。早发型败血症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比例显著少于晚发型;其大肠埃希菌、B组链球菌感染显著多于晚发型;而其肺炎克雷伯菌、葡萄球菌、多重耐药菌感染显著少于晚发型(P <0.05)。共检出35株多重耐药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多重耐药菌株比例分别为7/33、21/28、6/6、1/6。结论晚发型败血症多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和B组链球菌是早发型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葡萄球菌是晚发型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感染多见于晚发型败血症,使控制医院感染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成了临床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早发型败血症 晚发型败血症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强化母乳喂养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吴艳 钟晓云 +1 位作者 蒋静 龚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3-148,共6页
目的:通过前瞻性部分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分析强化母乳喂养对住院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和内环境的影响,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122例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强化母乳组(human milk fortification,... 目的:通过前瞻性部分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分析强化母乳喂养对住院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和内环境的影响,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122例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强化母乳组(human milk fortification,HMF组,62例)和早产儿配方奶组(premature formula feeding,PF组,60例),比较两组早产儿体格发育指标(体重、身长、头围、上臂围)、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血红蛋白水平、骨代谢情况及合并症发生率。结果:(1)HMF组周平均身长增长率高于PF组[(0.89±0.23)cm/week vs.(0.79±0.34)cm/week,P=0.04],两组日平均体重增长率、周平均头围增长率和周平均上臂围增长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MF组最低体重出现时间[(5.58±2.48)d vs.(4.37±2.06)d,P=0.004]、恢复出生体重时间[(10.13±4.03)d vs.(8.03±3.28)d,P=0.002]和静脉营养使用时间[(16.77±6.63)d vs.(14.23±4.15)d,P=0.01]均明显长于PF组,总住院时间和开始喂养时间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出院时体重、头围、身长、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入院时和出院时两组患儿血红蛋白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入院时HMF组钙水平明显低于PF组[(2.19±0.22)mmol/L vs.(2.32±0.27)mmol/L,P=0.005],出院时HMF组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高于PF组[(363.98±122.49)mmol/L vs.(299.73±117.39)mmol/L,P=0.004];(6)HMF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6.5%vs.18.3%,P=0.04)、败血症发生率(4.8%vs.16.7%,P=0.03)明显低于PF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慢性肺疾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强化母乳喂养可以获得与早产配方奶喂养相似的体格生长速率且更有利于钙吸收,强化母乳喂养可以减少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同时不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母乳喂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情况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艳 钟晓云 +5 位作者 陈文 李刚 周利刚 谢茜 王琪 沈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8-101,共4页
目的 :总结分析早产超、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的情况,为提高早产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197例早产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临床资料、住院期间的喂养方式、营养状况、并发症、... 目的 :总结分析早产超、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的情况,为提高早产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197例早产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临床资料、住院期间的喂养方式、营养状况、并发症、结局等。结果:(1)收治的超、极低出生体重儿有逐年增加趋势,救治存活率亦逐渐提高,从2011年80.77%上升到2014年87.36%。(2)引起死亡疾病依次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持续性肺动脉高压、脑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Ⅲ-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出院时体质量、头围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为45.18%、24.53%。(4)超、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63.45%;败血症发生率14.72%,其中早发性败血症占34.48%、晚发性败血症占65.52%;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0.5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9.88%;视网膜病变发生率21.65%;胆汁淤积发生率1.01%。结论 :影响超、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因素除医疗救治水平外,与家庭经济状况、患儿预后关系密切;为了提高极早早产儿的存活率和存活质量,应进一步加强孕妇产前规范化应用类固醇激素促胎肺成熟,应用INSURE技术,规范氧疗、肠内外营养、抗菌素应用等防治感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超低出生体重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存活率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内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体格生长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6
9
作者 蒋静 钟晓云 +6 位作者 龚华 吴艳 陈文 李玲 李刚 王琪 李仁凤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9-823,共5页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评价比较不同喂养方式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住院期间的体格生长、血液生化和喂养安全性。方法按照不同喂养方式将出生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500 g的158例早产儿分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婴儿液态配方奶...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评价比较不同喂养方式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住院期间的体格生长、血液生化和喂养安全性。方法按照不同喂养方式将出生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500 g的158例早产儿分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婴儿液态配方奶组(早产奶组,58例)、纯母乳喂养组(母乳组,47例)、液态配方奶及纯母乳混合喂养组(混合组,53例),比较各组的体格生长、血液生化指标,喂养不耐受、感染事件发生率,静脉营养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等项目。结果早产奶组、母乳组、混合组婴儿的体质量增长速率分别为(16.46±5.14)g/(kg.d)、(11.56±4.11)g/(kg.d)、(15.19±4.53)g/(kg.d),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围增长速率分别为(0.72±0.34)cm/周、(0.49±0.34)cm/周、(0.71±0.29)cm/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身长增长速率分别为(0.89±0.41)cm/周、(0.69±0.38)cm/周、(0.89±0.39)cm/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奶组的出生体质量恢复时间、静脉营养使用时间也短于其余两组,住院时间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生3d和2周后各组早产儿组间比较表明血尿素氮、白蛋白水平相似,但组内比较显示入院2周后各组均有尿素氮下降和白蛋白上升;喂养不耐受、感染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早产奶组婴儿头围、EUGR发生率低于母乳组(P<0.05)。结论早产儿院内喂养采用早产奶安全,并且在促进早产儿体格生长方面优于单纯母乳喂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体格生长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早产儿的早产原因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文 廖翎帆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755-1757,共3页
目的:对住院早产儿的早产原因及并发症回顾性分析6年的变化,为围产期保健的提高提供进一步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2007年在我院住院的早产儿资料。结果:我院前后3年住院早产儿的病死率明显减低。早产儿的出生原因中胎儿窘迫... 目的:对住院早产儿的早产原因及并发症回顾性分析6年的变化,为围产期保健的提高提供进一步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2007年在我院住院的早产儿资料。结果:我院前后3年住院早产儿的病死率明显减低。早产儿的出生原因中胎儿窘迫、社会因素的发生率有所降低;而胎膜早破、妊娠胆瘀、多胎发生率有升高。早产儿并发症中败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肺出血、硬肿症的发生率得到有效的降低;而湿肺、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酸中毒的发生率有升高。结论:我院前后3年住院早产儿中低胎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比例增加,病死率明显减低,部分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有效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原因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化护理管理对早产儿母乳喂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1
作者 史甜 吴艳 +3 位作者 熊蕾 李仁凤 王敏 万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管理对提高早产儿母乳喂养质量的临床护理价值。方法 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2016年2-7月符合纳入标准的53例患儿设为对照组,2...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管理对提高早产儿母乳喂养质量的临床护理价值。方法 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2016年2-7月符合纳入标准的53例患儿设为对照组,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54例患儿设为观察组。观察组入院后采用精细化护理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母乳喂养情况以及早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出院时,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及达到纯母乳喂养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两组患儿早产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观察组头围大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儿的体质量和身长比较。结论精细化护理管理能使早产儿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和达到纯母乳喂养时间提前,提高母乳喂养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护理 母乳喂养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产儿纠正6月龄内体格和神经发育结局随访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吴艳 钟晓云 +4 位作者 龚华 陈文 章晓婷 赵祥群 李明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45-1449,1455,共6页
目的了解超早产儿纠正6月龄内的体格和神经系统预后情况,为家长和医师的救治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2019年间存活出院的超早产儿纠正6月龄内的随访资料。结果(1)我院救治存活至出院的超早产儿(extreme preterm infants... 目的了解超早产儿纠正6月龄内的体格和神经系统预后情况,为家长和医师的救治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2019年间存活出院的超早产儿纠正6月龄内的随访资料。结果(1)我院救治存活至出院的超早产儿(extreme preterm infants,EPIs)共63例,失访11例,纳入本研究者共52例,出生胎龄(26.85±0.76)周,出生体重(952.25±123.04)g。(2)出院时、纠正胎龄40周和纠正6月龄时体重宫外生长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的发生率分别为75.00%、38.46%、23.07%,头围EUGR的发生率分别为78.84%、23.08%、25.64%,身长EUGR的发生率分别为76.92%、40.38%、12.82%。(3)纠正3~6月龄时婴儿神经系统国际测量量表(infant neurological international battery,Infanib)测评结果过渡51.28%,正常48.72%。(4)纠正6月龄时Gesell发育量表结果提示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语言及个人社交发育商(DQ)轻中度落后的比例分别为32.43%、10.81%、32.43%、10.81%、13.51%;五个功能区均>75分21例(56.75%)。(5)纠正6月龄时Bayley发育量表结果:单纯MDI<70分者1例(2.70%),单纯PDI<70分者3例(8.11%),MDI及PDI均<70分者1例(2.70%),均≥80分19例(51.35%)。MDI或PDI评分<80分与住院时间长、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相关(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相关。(6)未发现失明和耳聋的发生。结论纠正6月龄时40%~50%超早产儿神经系统评估处于轻度异常至临界状态,针对这部分孩子需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的随访和神经系统早期干预,以期减少神经系统不良预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发育 体格发育 发育商 超早产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姿势性斜头畸形相关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史甜 刘颖 +1 位作者 余友霞 李仁凤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18期41-44,70,共5页
斜头畸形(plagiocephaly)是由希腊语πλαγιo(斜的或倾斜的)衍生而来,用来定义与脊柱侧弯相关联的单侧不对称的额骨和眼眶[1].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定义被宽泛地应用于所有原因引起的颅骨被压扁或膨出的头颅畸形.婴幼儿斜头畸形包... 斜头畸形(plagiocephaly)是由希腊语πλαγιo(斜的或倾斜的)衍生而来,用来定义与脊柱侧弯相关联的单侧不对称的额骨和眼眶[1].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定义被宽泛地应用于所有原因引起的颅骨被压扁或膨出的头颅畸形.婴幼儿斜头畸形包括骨缝闭合性斜头畸形(synostoticplagiocephaly,SP)和非骨缝闭合性斜头畸形(non-synostotic plagiocephaly,NSP)两种类型,前者为颅缝过早闭合引起的颅骨不对称,后者是由产前或产后的机械变形力作用于婴儿的枕骨所导致的颅骨不对称[2].NSP又称为姿势性斜头畸形(positional plagiocephaly,PP)或变形斜头畸形(deformational plagiocephaly,DP)[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斜头畸形 危险因素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下肢静脉血栓3例报告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琦 范文婷 +1 位作者 邓睿 廖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53-456,共4页
目的 提高对早产儿静脉血栓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 例早产儿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早产儿的胎龄29 - 36 周,出现血栓时间为出生1 - 57 d.1 例予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 目的 提高对早产儿静脉血栓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 例早产儿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早产儿的胎龄29 - 36 周,出现血栓时间为出生1 - 57 d.1 例予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3 例均有感染征象及创伤.予溶栓及抗凝治疗1 例,大剂量溶栓治疗1 例,此2 例均治疗成功且无出血并发症;另1 例患儿放弃治疗后病情恶化.结论 危重症早产儿是血栓症的高危人群.感染、置管、易栓体质及母亲高危因素均是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早发现、早诊断并采取合理有效的个体化治疗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治疗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口-连接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孕妇沙眼衣原体感染 被引量:2
15
作者 伍金林 韦红 +2 位作者 吴仕孝 钟晓云 余加林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用缺口-连接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Gap-LCR-ELISA)法检测重庆地区孕妇沙眼衣原体感染,以了解围生期沙眼衣原体(CT)的感染现状。方法:以512名孕妇首段尿(FVU)及配对宫颈刮片为研究对象,按照扩大金标准,采用质粒探针和外膜蛋白探针G... 目的:用缺口-连接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Gap-LCR-ELISA)法检测重庆地区孕妇沙眼衣原体感染,以了解围生期沙眼衣原体(CT)的感染现状。方法:以512名孕妇首段尿(FVU)及配对宫颈刮片为研究对象,按照扩大金标准,采用质粒探针和外膜蛋白探针Gap-LCR-ELISA法用于不同类型临床标本检测CT感染。结果:①孕妇的CT感染呈很强的隐匿性,由扩大金标准所确证的CT真阳性共42例,所检重庆地区孕妇的CT感染率为8.2%(42/512),其中88.1%(37/42)可同时从尿道和生殖道检出CT,而另9.5%(4/42)和2.4%(1/42)仅能单独分别从生殖道或尿道检出。②Gap-LCR-ELISA用质粒与外膜蛋白作为探针检测FVU中CT的敏感性分别为90.48%和71.43%(P<0.05),质粒Gap-LCR-ELISA用于宫颈刮片和FVU两种标本的敏感性分别为97.62%和90.48%(P>0.05),特异性均为100%。结论:质粒Gap-LCR-ELISA法用于孕妇FVU以检测围生期无症状CT感染患者,是一种非侵袭性的、高度敏感特异的、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衣原体 尿 缺口-连接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 孕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胎龄早产儿生后7天内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变化趋势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艳 钟晓云 +3 位作者 杨桂林 朱叶芳 陈功雪 龚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建立不同胎龄早产儿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的参考值范围,并且评估生后7天内Ret-He的变化趋势。方法测量不同胎龄早产儿在生后24小时、2~3天、7天的Ret-He值,并分析Ret-He值与胎龄的相关性。结果纳入699例早产儿,采集1 28... 目的建立不同胎龄早产儿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的参考值范围,并且评估生后7天内Ret-He的变化趋势。方法测量不同胎龄早产儿在生后24小时、2~3天、7天的Ret-He值,并分析Ret-He值与胎龄的相关性。结果纳入699例早产儿,采集1 286份血样本。生后24小时内(n=699,r=0.126,P=0.002)、2~3天(n=440,r=0.487,P<0. 001)、7天(n=147,r=0. 510,P<0. 001)Ret-He水平与胎龄呈正相关,日龄越大相关性越强。147例早产儿在生后24小时内、2~3天、7天的平均Ret-He分别为32.18、27.82、28.85 pg。不同胎龄早产儿2~3天的Ret-He水平均低于24小时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生后2~3天至生后7天的Ret-He存在轻度上升趋势,其中胎龄30~33周早产儿生后7天的Ret-He高于生后2~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结论 Ret-He与胎龄存在弱的相关性,其在生后2~3天内显著下降,出生2~3天的Ret-He水平更能真实反映机体铁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胎龄 日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基因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雪梅 周晓军 王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最佳免疫方案。方法:选择HBsAg检测阳性孕妇共99例为研究对象,按检测时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时依...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最佳免疫方案。方法:选择HBsAg检测阳性孕妇共99例为研究对象,按检测时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时依据乙肝疫苗接种方式不同将试验组分为A组(皮内注射)和B组(肌肉注射)。试验组孕妇于怀孕第28w、32w、36w分别肌注HBIG200IU;新生儿出生后分别于4h、15d、30d肌注HBIG200IU,出生当日、1个月和第6个月各接种5μg基因乙肝疫苗。对照组常规接种乙肝疫苗。随访儿童至5岁,监测血液中HBsAg和抗-HBs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8.36%和83.33%(P<0.05),试验A组和试验B组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组和HBsAg单阳性孕妇组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77.78%和97.26%(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抗-HBs阳性率在一年时无统计学差异,但在5年时有统计学差异。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明显提高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对HBsAg单阳性孕妇的阻断率高于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乙肝免疫球蛋白 母婴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后1年生存情况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章晓婷 龚华 +3 位作者 陈文 赵祥群 李明英 钟晓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93-1197,共5页
目的:通过出院后的系统化随访探讨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出院后的中远期预后情况。方法: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入住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含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18例,出院后定期回科室随访门诊完... 目的:通过出院后的系统化随访探讨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出院后的中远期预后情况。方法: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入住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含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18例,出院后定期回科室随访门诊完成体格发育、神经系统发育评测,获得相关测评数据;同时接受个体化的早期干预。结果:218例纳入对象中,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5例。218例对象中,最小胎龄25+6周,最小出生体质量650 g;平均胎龄(31.06±1.52)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27±0.18) kg。随访至矫正(14.53±2.36)个月,身高、体质量及头围小于同年龄同性别2个标准差者分别为5.05%、5.50%及2.65%;贝利婴儿发展量表完成神经行为测评的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均≤69分者18例(8.26%)、均≥80分107例(49.08%);3例(1.37%)患儿确诊为脑性瘫痪。根据出生体质量分组,超低出生体质量组(n=25)MDI评分[(74.84±13.30)分]明显低于极低出生体质量组[(n=193,(81.47±11.86)分]。根据不同出生胎龄分组,胎龄<28周组的MDI评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28~31+6周组和≥32周组)。MDI和PDI评分异常组(<70分)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异常及母亲妊娠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发生率高于评分正常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头颅MRI异常、母亲ICP是发生神经发育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滞后发生率较高;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轻者,神经发育滞后发生率越高。需要长期规范随访及早期干预,减少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出生体质量儿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近期转归 被引量:17
19
作者 刘秋彤 吴艳 +1 位作者 宋思捷 钟晓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45-749,共5页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检出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208例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发生ROP分为ROP组(98例192眼)与非ROP组(110例220眼),其中ROP组患...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检出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208例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发生ROP分为ROP组(98例192眼)与非ROP组(110例220眼),其中ROP组患儿根据是否需要治疗分为重症组(6例12眼)与非重症组(92例180眼)。记录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资料、母亲围生期情况、住院期间治疗措施及早产儿相关疾病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RO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0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ROP的检出率为47.1%(98/208),ROP患儿中需手术干预比例为6.1%(6/98)。单因素分析发现,ROP组与非ROP组阴道分娩、胎龄、出生体重、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吸氧时间长、吸氧浓度≥40%、输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OR=0.497,95%CI0.391~0.631,P<0.001)和出生体重(OR=0.998,95%CI0.996~1.000,P=0.046)是RO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重症组与非重症组胎龄与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近期转归情况显示,出院后回访68例(69.3%),其中复查至无ROP且完全血管化者53例(77.9%),复查至无ROP但未完全血管化者11例(16.2%),瘢痕形成者4例(5.9%),平均完全血管化时间为168.4 d。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的ROP检出率较高,胎龄和出生体重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ROP的独立危险因素。定期眼底筛查并及时治疗对防止ROP致盲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危险因素 极低出生体重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