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母乳喂养促进策略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产儿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制定母乳喂养促进策略,包括建立多学科母乳喂养指导小组、母乳喂养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参与式护理、袋鼠式护理...目的:探讨母乳喂养促进策略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产儿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制定母乳喂养促进策略,包括建立多学科母乳喂养指导小组、母乳喂养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参与式护理、袋鼠式护理、捐赠母乳库等。将2015年11月至2017年2月入住重庆市妇幼保健院NICU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胎龄<32周早产儿根据策略实施前后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比较两组早产儿母乳喂养相关指标(开奶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达完全母乳喂养时间、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母乳喂养率)、体格发育指标(宫外生长迟缓)、并发症等。结果:纳入研究的早产儿共123例,对照组61例,干预组62例,两组间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宫内生长迟缓、入院疾病状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开奶时间[15.37 (10.00, 22.13 ) h vs. 20.25 (12.88, 26.33) h, P <0.01]、达完全母乳喂养时间[91.00 (69.75, 103.00) h vs. 94.00 ( 80.37 , 118.75) h, P= 0.04]、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12 (11, 15) d vs. 14 (12, 18) d, P< 0.01]均显著提前;两组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住院时间、体质量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母乳喂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间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是对常规母乳喂养策略的质量改进,可显著提前NICU早产儿的开奶时间、达完全母乳喂养时间和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但其是否对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NEC、BPD、ROP等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益处,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最佳免疫方案。方法:选择HBsAg检测阳性孕妇共99例为研究对象,按检测时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时依...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最佳免疫方案。方法:选择HBsAg检测阳性孕妇共99例为研究对象,按检测时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时依据乙肝疫苗接种方式不同将试验组分为A组(皮内注射)和B组(肌肉注射)。试验组孕妇于怀孕第28w、32w、36w分别肌注HBIG200IU;新生儿出生后分别于4h、15d、30d肌注HBIG200IU,出生当日、1个月和第6个月各接种5μg基因乙肝疫苗。对照组常规接种乙肝疫苗。随访儿童至5岁,监测血液中HBsAg和抗-HBs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8.36%和83.33%(P<0.05),试验A组和试验B组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组和HBsAg单阳性孕妇组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77.78%和97.26%(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抗-HBs阳性率在一年时无统计学差异,但在5年时有统计学差异。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明显提高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对HBsAg单阳性孕妇的阻断率高于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出院后的系统化随访探讨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出院后的中远期预后情况。方法: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入住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含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18例,出院后定期回科室随访门诊完...目的:通过出院后的系统化随访探讨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出院后的中远期预后情况。方法: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入住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含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18例,出院后定期回科室随访门诊完成体格发育、神经系统发育评测,获得相关测评数据;同时接受个体化的早期干预。结果:218例纳入对象中,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5例。218例对象中,最小胎龄25+6周,最小出生体质量650 g;平均胎龄(31.06±1.52)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27±0.18) kg。随访至矫正(14.53±2.36)个月,身高、体质量及头围小于同年龄同性别2个标准差者分别为5.05%、5.50%及2.65%;贝利婴儿发展量表完成神经行为测评的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均≤69分者18例(8.26%)、均≥80分107例(49.08%);3例(1.37%)患儿确诊为脑性瘫痪。根据出生体质量分组,超低出生体质量组(n=25)MDI评分[(74.84±13.30)分]明显低于极低出生体质量组[(n=193,(81.47±11.86)分]。根据不同出生胎龄分组,胎龄<28周组的MDI评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28~31+6周组和≥32周组)。MDI和PDI评分异常组(<70分)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异常及母亲妊娠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发生率高于评分正常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头颅MRI异常、母亲ICP是发生神经发育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滞后发生率较高;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轻者,神经发育滞后发生率越高。需要长期规范随访及早期干预,减少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母乳喂养促进策略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产儿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制定母乳喂养促进策略,包括建立多学科母乳喂养指导小组、母乳喂养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参与式护理、袋鼠式护理、捐赠母乳库等。将2015年11月至2017年2月入住重庆市妇幼保健院NICU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胎龄<32周早产儿根据策略实施前后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比较两组早产儿母乳喂养相关指标(开奶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达完全母乳喂养时间、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母乳喂养率)、体格发育指标(宫外生长迟缓)、并发症等。结果:纳入研究的早产儿共123例,对照组61例,干预组62例,两组间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宫内生长迟缓、入院疾病状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开奶时间[15.37 (10.00, 22.13 ) h vs. 20.25 (12.88, 26.33) h, P <0.01]、达完全母乳喂养时间[91.00 (69.75, 103.00) h vs. 94.00 ( 80.37 , 118.75) h, P= 0.04]、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12 (11, 15) d vs. 14 (12, 18) d, P< 0.01]均显著提前;两组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住院时间、体质量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母乳喂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间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是对常规母乳喂养策略的质量改进,可显著提前NICU早产儿的开奶时间、达完全母乳喂养时间和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但其是否对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NEC、BPD、ROP等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益处,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文摘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最佳免疫方案。方法:选择HBsAg检测阳性孕妇共99例为研究对象,按检测时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时依据乙肝疫苗接种方式不同将试验组分为A组(皮内注射)和B组(肌肉注射)。试验组孕妇于怀孕第28w、32w、36w分别肌注HBIG200IU;新生儿出生后分别于4h、15d、30d肌注HBIG200IU,出生当日、1个月和第6个月各接种5μg基因乙肝疫苗。对照组常规接种乙肝疫苗。随访儿童至5岁,监测血液中HBsAg和抗-HBs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8.36%和83.33%(P<0.05),试验A组和试验B组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组和HBsAg单阳性孕妇组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77.78%和97.26%(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抗-HBs阳性率在一年时无统计学差异,但在5年时有统计学差异。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明显提高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对HBsAg单阳性孕妇的阻断率高于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
文摘目的:通过出院后的系统化随访探讨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出院后的中远期预后情况。方法: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入住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含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18例,出院后定期回科室随访门诊完成体格发育、神经系统发育评测,获得相关测评数据;同时接受个体化的早期干预。结果:218例纳入对象中,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5例。218例对象中,最小胎龄25+6周,最小出生体质量650 g;平均胎龄(31.06±1.52)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27±0.18) kg。随访至矫正(14.53±2.36)个月,身高、体质量及头围小于同年龄同性别2个标准差者分别为5.05%、5.50%及2.65%;贝利婴儿发展量表完成神经行为测评的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均≤69分者18例(8.26%)、均≥80分107例(49.08%);3例(1.37%)患儿确诊为脑性瘫痪。根据出生体质量分组,超低出生体质量组(n=25)MDI评分[(74.84±13.30)分]明显低于极低出生体质量组[(n=193,(81.47±11.86)分]。根据不同出生胎龄分组,胎龄<28周组的MDI评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28~31+6周组和≥32周组)。MDI和PDI评分异常组(<70分)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异常及母亲妊娠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发生率高于评分正常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头颅MRI异常、母亲ICP是发生神经发育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滞后发生率较高;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轻者,神经发育滞后发生率越高。需要长期规范随访及早期干预,减少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