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丘脑室旁核腺苷A1受体表达变化及其在睡眠调控中的作用
1
作者 朱一峰 王娜 +4 位作者 胡俊雅 雷梦珠 夏建霞 王亚玲 胡志安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66-774,共9页
目的 探究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thalamus,PVT)内腺苷A1受体在觉醒/睡眠状态下的表达模式及其在调控睡眠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6~12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体质量22~28 g)为实验动物,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ZT0组、ZT6组、Z... 目的 探究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thalamus,PVT)内腺苷A1受体在觉醒/睡眠状态下的表达模式及其在调控睡眠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6~12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体质量22~28 g)为实验动物,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ZT0组、ZT6组、ZT10组、ZT12组、睡眠剥夺组和恢复睡眠组(n=16或n=4),采用RT-q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PVT脑区腺苷A1受体RNA表达变化。采用离体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观察腺苷对小鼠PVT神经元膜电位和放电频率的影响。将实验动物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腺苷A1受体干扰组(n=8)和干扰对照组(n=7),采用RNA干扰和脑肌电记录技术,观察在睡眠剥夺6 h、恢复睡眠4 h过程中2组觉醒及睡眠时间变化。结果 RT-qPCR和荧光原位杂交实验表明小鼠PVT中腺苷A1受体受觉醒/睡眠状态的影响,ZT0组(活跃期)表达明显高于ZT12组(非活跃期,P<0.05)。全细胞膜片钳结果显示腺苷对PVT神经元的抑制效应有2种反应类型,随腺苷A1受体表达水平降低而减弱(P<0.05)。睡眠剥夺后,睡眠压力越大,腺苷A1受体表达水平呈现显著组间差异:睡眠剥夺组显著高于恢复睡眠组(P<0.05),而恢复睡眠组又高于正常昼夜节律的ZT6组和ZT10组(P<0.05)。与干扰对照组相比,PVT脑区腺苷A1受体干扰组在恢复睡眠1 h内觉醒时间明显升高,睡眠时间明显下降(P<0.05)。结论 PVT内腺苷A1受体的表达受到睡眠压力的动态调控,表达水平随着睡眠压力增大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A1型受体 丘脑室旁核 觉醒/睡眠 睡眠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亲分娩前后吸烟与后代精神疾病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2
作者 张蓓 张郑 +6 位作者 任浩 王兴莲 邱海棠 李泽辉 李延卫 蒋成刚 罗庆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7-214,共8页
目的:探讨母亲分娩前后吸烟(MSAB)对后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双相情感障碍(BD)和重度抑郁症(MDD)的因果关系。方法:从基因组范围关联研究(GWAS)中提取MSAB和4种精神疾病的GWAS数据集。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R... 目的:探讨母亲分娩前后吸烟(MSAB)对后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双相情感障碍(BD)和重度抑郁症(MDD)的因果关系。方法:从基因组范围关联研究(GWAS)中提取MSAB和4种精神疾病的GWAS数据集。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以逆方差加权(IVW)作为主要分析方法,并结合加权中位数(WM)、MR-Egger回归和MR-PRESSO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异常值校正,MR分析结果使用优势比(OR)表示,并进行错误发现率(FDR)校正。结果:MR分析显示,MSAB与ADHD(OR=5.36,95%CI=2.58~7.63,P FDR=0.003)、MDD(OR=1.92,95%CI=1.29~2.88,P FDR=0.003)、BD(OR=6.33,95%CI=1.56~8.73,P FDR=0.013)风险增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与ASD(OR=1.66,95%CI=0.23~5.87,P FDR=0.616)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提示,母亲分娩前后吸烟与后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和重性抑郁症风险增高之间有潜在因果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症 孟德尔随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眠联合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对伴有焦虑的慢性失眠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8
3
作者 韩容 赵媛 +2 位作者 雷洋梅 于江游 蒋成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4-398,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联合催眠治疗对伴有焦虑的慢性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心理门诊2018年3-5月的轻中度焦虑的慢性失眠患者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 目的探讨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联合催眠治疗对伴有焦虑的慢性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心理门诊2018年3-5月的轻中度焦虑的慢性失眠患者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6周催眠联合CBT-I治疗和传统CBT-I治疗,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即刻、1个月、3个月,采用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对患者焦虑情绪及睡眠状况进行调查,并使用心肺耦合睡眠质量评估系统(Cardiopulmonary Coupling Sleep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CPC)对患者睡眠潜伏期(sleep onset latency,SOL)、在床时间(time in bed,TIB)、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及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情况进行评估记录。结果 T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各时段SA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各时段SAS、PSQI评分低于干预前(P <0. 05);对照组各时段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结束后即刻和干预结束后1个月PSQI评分低于干预前(P <0. 01),而干预结束后3个月则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CPC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各时段TST、SE均高于对照组,SOL低于对照组(P <0. 01),对照组SOL在干预结束后即刻降低(P <0. 01),在干预结束后1、3个月SOL较干预结束后即刻有所增加(P <0. 01),且干预结束后3个月TST及SE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情绪的改善作用不佳,且对睡眠的改善作用不稳定;与传统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相比,催眠联合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焦虑情绪及睡眠质量,且具有更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眠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 失眠 焦虑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导睡眠监测研究围绝经期女性失眠障碍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22
4
作者 赵媛 陈庆秋 蒋成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854-1859,共6页
目的基于多导睡眠监测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失眠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52名围绝经期女性,根据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结... 目的基于多导睡眠监测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失眠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52名围绝经期女性,根据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结果分为研究组(PSQI≥7分)和对照组(PSQI<7分),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记录睡眠状况,采用围绝经期评定量表(Menopause Rating Scale,MRS)测量围绝经期相关症状。比较两组PSG监测睡眠相关指标及MRS结果差异,并分析各睡眠指标与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结果(1)围绝经期女性研究组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入睡潜伏期、入睡后清醒时间等指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围绝经期女性失眠障碍伴有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期睡眠紊乱的临床特点,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REM睡眠总时间、REM睡眠比例降低,REM睡眠潜伏期延长,REM转清醒次数增加(P<0.05);(3)研究组MRS总分(26.69±5.13)、躯体症状评分(9.49±2.92)、心理症状评分(10.34±2.95)、泌尿生殖系统评分(6.86±2.89)均高于对照组(P<0.05);(4)REM睡眠比例、REM睡眠总时间与抑郁情绪呈负相关(P<0.05),REM睡眠潜伏期与焦虑、性生活质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失眠障碍表现为REM期睡眠紊乱,且REM期睡眠与焦虑、抑郁及性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 失眠障碍 REM期睡眠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