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1
作者 夏琀 刘东 +2 位作者 张明 许中恒 杨芃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评估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71例... 目的评估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71例,根据随访6个月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137例和预后不良组34例。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检测可溶性PD-L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hs-CRP)、高敏肌钙蛋白I(high-sensitivity troponin I,hs-cTnI)、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6,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溶性PD-L1水平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可溶性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预后不良组LDL-C、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预后良好组明显降低,HDL-C、hs-CRP、hs-cTnI、IL-6、IL-10、TNF-α、可溶性PD-L1水平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可溶性PD-L1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502,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hs-cTnI及可溶性PD-L1水平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2.872,95%CI:1.069~7.717,P=0.036;OR=1.667,95%CI:1.022~2.717,P=0.040;OR=1.152,95%CI:1.023~1.297,P=0.019)。ROC曲线分析显示,可溶性PD-L1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其AUC为0.942(95%CI:0.897~0.973),敏感性为82.35%,特异性为94.16%。结论可溶性PD-L1水平升高增加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临床可将其作为预测临床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预后 生物标记 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超声与PiCCO监测指导急性心力衰竭容量管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黄彪 陈勇 +4 位作者 胡大碧 左丹 王友华 张苜 余应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31-1437,共7页
目的:探讨重症超声与脉搏指示持续心排血量(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对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的容量管理,对比2种方式早期治疗效果,在治疗及时性方面为患者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选择... 目的:探讨重症超声与脉搏指示持续心排血量(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对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的容量管理,对比2种方式早期治疗效果,在治疗及时性方面为患者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AHF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28)。试验组采用重症超声监测指导,对照组采用PiCCO监测指导,对比2组患者72 h内的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乳酸清除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的情况;统计肺部感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28 d死亡率、生存曲线、6 h复苏达标情况及3 h内能进行容量监测的例数;2种监测方法在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血容量指标比较情况。结果:72 h 2组NT-proBNP、CVP、MAP、乳酸清除率、Scv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25)。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对照组大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3 h内能进行容量监测的例数,试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6 h容量达标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28 d死亡率、生存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试验组治疗前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左心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指标小于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全心射血分数(global ejection fraction,GEF)指标小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容量指标对比:试验组治疗后下腔静脉呼吸异变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每搏量(stroke volume,SV)高于治疗前,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每搏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高于治疗前,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lobal end diastolic volume,GEDI)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重症超声与PiCCO对AHF患者的容量管理临床研究,两者均能准确地评估容量和预测容量反应性。但比较PiCCO,重症超声明显缩短了治疗过程的延迟时间,在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及时操作监测,且其属于无创操作,在治疗中可反复进行检查,实时进行容量的管理,可以减少一定的操作和治疗风险,比如导管相关性感染、肺部感染等问题,提高AHF患者的早期救治能力。但是,PiCCO和重症超声对患者不能降低其死亡率,故需进一步研究其他综合性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的死亡风险,提高AHF患者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 重症超声 脉搏指示持续心排血量 容量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泌尿系统钬激光碎石术后并发脓毒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范晶 张苜 +1 位作者 黄彪 余应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9-594,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泌尿系统钬激光碎石术后并发脓毒性休克救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37例泌尿道钬激光碎石术后并发脓毒性休克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 目的:探讨早期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泌尿系统钬激光碎石术后并发脓毒性休克救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37例泌尿道钬激光碎石术后并发脓毒性休克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在脉博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下进行液体复苏,分为PiCCO监测组及非PiCCO监测组,分别对一般资料和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指标,对治疗前后PiCCO监测相关指标,以及对2组患者治疗6 h、24 h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PiCCO监测组患者治疗后6 h,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lobal end diastolic volume index,GEDI)、心指数(cardiac index,CI)、血管外肺水指数(external lung water index,EVLW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较治疗前增加(Z值分别为-3.393、-4.059、-4.189、-3.241、-3.736;P值分别为0.005、0.000、0.000、0.001、0.000),治疗后24 h的GEDI、CI、SVRI较治疗后6 h进一步增加(Z值分别为-3.751、-2.738、-4.749;P值分别为0.000、0.006、0.000)。治疗6 h后PiCCO监测组较非PiCCO监测组血乳酸值、去甲肾上腺素用量低(Z值分别为-2.070、-3.895;P值分别为0.038、0.000);治疗6 h和治疗24 h后PiCCO监测组氧合指数(PO2/FiO2)及每小时尿量均较非PiCCO监测组增加(治疗6 h的Z值分别为-2.499、-3.314,P值分别为0.012、0.001;治疗24 h的Z值分别为-3.833、-3.466;P值分别为0.000、0.001);PiCCO监测组晶体液总量、胶体液总量治疗6 h后较非PiCCO监测组增加(Z值分别为-4.845、-4.401;P值分别为0.000、0.000),而治疗24 h后较非PiCCO监测组减少(Z值分别为-2.338、-2.948;P值分别为0.019、0.003)。治疗后,PiCCO监测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较非PiCCO监测组降低、ICU停留时间缩短(Z值分别为-2.195、-2.173;P值分别为0.028、0.030)。以上结果表明PiCCO监测组在早期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的调整及维持循环稳定、改善组织灌注及减少并发症等方面优于非PiCCO监测组。结论:早期PiCCO监测指导下,精确液体复苏为主的综合治疗对缓解病情、减少过度液体复苏所带来的并发症、降低机械通气时间、缩短治疗时间有重要作用,可能作为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后并发脓毒性休克患者新的治疗策略运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监测 碎石术 脓毒性休克 液体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血流动力学干预”对不明原因低血容量性休克容量管理价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黄彪 张苜 +4 位作者 胡大碧 刘谋远 魏旭升 况刚 陈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13-918,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血流动力学干预"对不明原因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容量管理,为早期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6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 目的:探讨"早期血流动力学干预"对不明原因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容量管理,为早期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6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其中实验组中有2例病人治疗过程中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1人放弃治疗;对照组中有2例病人放弃治疗,3人转上级医院治疗。故最终纳入分析的实验组为25人,对照组为23人。实验组患者采用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利用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指导容量复苏及治疗,对照组患者根据经验采用传统容量复苏方法治疗,2组均在达到目标治疗后适当脱水降低心脏前负荷以便保护心肺功能。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CVP、血乳酸清除率、复苏液体量、使用血管活动药物的例数、肾功能损害例数、肺水肿例数及心衰发生例数;同时观察72 h内反复出现容量不足需再次扩容的例数;3、6 h的休克纠正达标率例数;2组患者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入住天数及死亡例数。结果:2组APACHEⅡ评分都逐步下降,24 h后实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72 h后血管活动药物使用例数、肾功能损害例数及再次出现休克需扩容纠正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72 h肺水肿、心衰发生例数治疗组多于对照组(P<0.05)。6、24 h实验组液体总入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而72 h液体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6、24 h后实验组乳酸清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CVP、MA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CVP在6、24、72 h实验组优于对照组,MAP在6、24 h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6 h的休克纠正达标率例数,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ICU入住时间及死亡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明原因低血容量性休克在"早期血流动力学干预下"采取EGDT液体治疗有显著疗效,但仍有不足。在复苏过程中因液体负荷过高发生心衰、肺水肿的医源性再损伤概率较大。故容量治疗阶段提出了寻找最佳心脏前负荷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低血容量休克 常规容量复苏 EGDT容量复苏 疗效与并发症 最佳心脏前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术1例报道
5
作者 黄彪 赵启全 +5 位作者 牛文勇 吴继祥 时志鹏 杨显娟 左丹 陈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77-1080,共4页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疫情在武汉迅速蔓延,引起广泛关注[1-2]。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就知道冠状病毒可以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然而人们仅仅在过去20年才了解到冠状病毒的流行潜力[3]。在不...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疫情在武汉迅速蔓延,引起广泛关注[1-2]。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就知道冠状病毒可以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然而人们仅仅在过去20年才了解到冠状病毒的流行潜力[3]。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疫情迅速从国际关注的世界卫生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升级到2020年3月11日正式宣布为大流行[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气管切开术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患者 危重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呼吸道感染 疫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