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定量参数对肛瘘活动性的评价
1
作者 熊炬 曹阳 +3 位作者 葛孟 冷欢 刘烨 李咏梅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7-571,共5页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的定量参数在肛瘘活动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75例肛瘘患者的术前MRI图像及临床资料,获取IVIM-DWI序列(b=0、50、100、150、200、300、600、1 000、1 500、2 000 s/mm^(2))的定量参...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的定量参数在肛瘘活动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75例肛瘘患者的术前MRI图像及临床资料,获取IVIM-DWI序列(b=0、50、100、150、200、300、600、1 000、1 500、2 000 s/mm^(2))的定量参数,包括:真实扩散系数(D)、假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以肛周疾病活动指数(PDAI)为诊断标准将上述患者分为活动性组(n=51)和非活动性组(n=24)。比较两组患者IVIM-DWI定量参数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上述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活动组和非活动组的D值分别为(0.27±0.20)×10-3mm2/s 和(0.52±0.18)×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D*值分别为0.10(0.08,0.15)×10^(-2)mm^(2)/s和0.10(0.08,0.14)×10^(-2)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0);f值分别为0.29±0.07和0.26±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ROC曲线分析显示D值预测肛瘘活动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79.2%,最佳诊断阈值为0.37×10^(-3)mm^(2)/s。结论:IVIM-DWI定量参数的D值有助于术前无创性地评价肛瘘的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瘘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咯血诊疗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李琦 吴景全 +4 位作者 罗天友 吕发金 欧阳羽 黄兴涛 李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2132-2135,共4页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研究咯血相关血管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因反复或大量咯血行胸部增强扫描的病例,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3例,支气管扩张(以下简称支扩)或慢性炎症21例,支气管肺...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研究咯血相关血管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因反复或大量咯血行胸部增强扫描的病例,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3例,支气管扩张(以下简称支扩)或慢性炎症21例,支气管肺癌合并支扩2例,肺内血管畸形2例,肺隔离症3例,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后处理技术对咯血相关血管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肺癌、支扩及慢性炎症36例中,供应病灶的支气管动脉均显示异常,15例伴有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供应病灶的动脉共117支,其中支气管动脉占71.8%(84/117),10支存在异位起源,肺外体循环动脉占28.2%(33/117),其来源和数目与病灶所处位置、累及范围及胸膜病变密切相关;肺动静脉瘘1例,表现为瘤样扩张的血管囊及与其相连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支气管动脉畸形1例,表现为丰富的支气管动脉血管网伴多个动脉瘤形成;肺隔离症3例,表现为肺外体循环动脉异常分支供血病灶。结论64层螺旋CTA能够提供咯血供血动脉的来源、数目等详细数据,有效评价咯血相关血管的三维影像特征,在咯血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的CT血管成像表现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7
3
作者 李琦 吴景全 +5 位作者 罗天友 吕发金 欧阳羽 李信友 黄兴涛 刘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5-358,共4页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研究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的三维影像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63例行64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清晰显示的病例,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43例(其中明确...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研究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的三维影像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63例行64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清晰显示的病例,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43例(其中明确病理学证实37例,临床综合诊断6例)及正常对照20例,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肺癌供血动脉的影像学特征。结果43例原发性肺癌中,全部肿块均可见BA供血,其中8例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所有供血BA的起源、数目、内径等三维形态学特征均得到清晰显示,其中单支供血型22例(51.2%),8例表现为供血BA主干不同程度扩张迂曲,14例表现为供血BA主干及分支均扩张迂曲,走向或走行至病灶内;多支供血型13例(30.2%),表现为2支或多支BA供血病灶,相互交通吻合形成血管网;多种动脉供血型8例(18.6%),表现为BA和肺外体循环动脉向同一病灶供血。结论原发性肺癌以BA供血为主,可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64层螺旋CTA能安全、清晰地评价肺癌供血动脉的三维影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支气管动脉 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普通型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鉴别诊断 被引量:2
4
作者 付彬洁 张浩 +5 位作者 游兴攀 商亚军 左福林 江维 吕发金 褚志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98-1003,共6页
目的:总结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差异,提高对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5日至2月16日于重庆地区确诊的37例早期COVID-19患者及重庆医科... 目的:总结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差异,提高对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5日至2月16日于重庆地区确诊的37例早期COVID-19患者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40例早期普通型肺炎(非COVID-19)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和总结两者之间各指标的差异性。结果: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似,但前者多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和C反应蛋白升高者较少见(P<0.001),而淋巴细胞绝对数降低者多见(P<0.05)。肺部CT图像上,早期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患者的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为主(89.2%vs.90.0%,P=1.000)。COVID-19患者的病灶主要呈圆形或半圆形(19例,51.4%),其次为小斑片状(15例,40.5%),以累及胸膜下区为主(25例,67.6%)。普通型肺炎患病灶主要呈片状GGO伴实变(21例,52.5%),其中以GGO为主(17例,81.0%),其次为单发或多发小斑片状GGO不伴实变(11例,27.5%),以累及整个肺段或亚段为主(31例,77.5%)。27例COVID-19患者和35例普通型肺炎患者不均质GGO内分别以网格影(16例,59.3%)和多发结节影(27例,77.1%)常见。与COVID-19相比,普通型肺炎病灶内支气管壁增厚更常见(42.5%vs.8.1%,P=0.001),且病变边界多较模糊(75.0%vs.45.9%,P=0.002)。结论: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患者肺部早期病灶均以GGO为主,但前者多呈圆形或小斑片状,胸膜下受累为主,其内网格影多见,边界多清晰,后者多呈片状或小斑片状,累及整个肺段或亚段为主,其内实变、结节影及支气管壁增厚多见,边界多模糊。影像结合患者临床信息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两者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T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较低管电压联合Care Dose 4D技术对主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小会 刘国艳 +3 位作者 刘小华 刘雪梅 吴昊 曹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099-2104,共6页
目的采用单源光子CT较低管电压联合Care Dose 4D技术,评价主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43例患者按照扫描管电压随机分为2组,即120 k V组(n=19)和100 k V组(n=24)。平扫采用固定管电压(100、120 k V),增强扫描采用自动管电压调... 目的采用单源光子CT较低管电压联合Care Dose 4D技术,评价主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43例患者按照扫描管电压随机分为2组,即120 k V组(n=19)和100 k V组(n=24)。平扫采用固定管电压(100、120 k V),增强扫描采用自动管电压调节技术(Care k V),参考管电压预设为100、120 k V,平扫和增强扫描均联合Care Dose 4D技术。比较不同扫描条件下2组患者主动脉图像质量、CT值和辐射剂量变化,包括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结果平扫,2组主动脉上中下段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k V组辐射剂量(CTDIvol、DLP、ED)明显低于120 k V组。平扫和增强扫描,100 k V组有效剂量ED较120 k V组分别降低41.36%和67.80%。Care 100 k V组主动脉各段的CT值均高于120 k V组(P<0.05),两组主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Care Dose 4D技术,Care k V低管电压能够明显降低主动脉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CT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粒棘球蚴病的影像病理学对比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皓 李豪胜 +2 位作者 杨茂江 余相华 袁术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45-847,852,共4页
目的提高对肝细粒棘球蚴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个医院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及血清学检查证实的48例患者影像学与病理特征。结果 48例患者中,单房囊型21例,子母囊型15例,完全钙化型5例,并发症型7例。结论肝细粒棘球蚴病的... 目的提高对肝细粒棘球蚴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个医院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及血清学检查证实的48例患者影像学与病理特征。结果 48例患者中,单房囊型21例,子母囊型15例,完全钙化型5例,并发症型7例。结论肝细粒棘球蚴病的多样性表现与病程相关,影像学检查有确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粒棘球蚴病 影像学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