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奉节县南部土壤-作物系统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唐彦杰 王显卿 +3 位作者 何昌成 胡小兰 陈际行 胡小俊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75,共10页
为查明土壤硒元素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采集重庆市奉节县南部地区表层土壤样品2735件、农作物及其根系土样品各141件。通过对农作物硒含量、土壤样品中硒和其他理化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奉节县南部表层土壤硒含量为0.05~17.01 mg/kg,平均为... 为查明土壤硒元素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采集重庆市奉节县南部地区表层土壤样品2735件、农作物及其根系土样品各141件。通过对农作物硒含量、土壤样品中硒和其他理化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奉节县南部表层土壤硒含量为0.05~17.01 mg/kg,平均为0.45 mg/kg,足硒及富硒土壤总计占比97.02%;成土母质以炭质页岩及二叠系吴家坪组地层发育的土壤硒含量较高,平均硒含量分别为4.70和5.33 mg/kg;不同土壤类型中,黄壤中硒含量相对较高,为0.07~5.24 mg/kg,平均为0.60 mg/kg;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乔木林地硒含量最高,为15.4 mg/kg,平均为1.07 mg/kg,水田最低,为0.10~0.98 mg/kg,平均为0.20 mg/kg;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及土壤淋溶强度呈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不同作物籽实对硒元素富集能力强弱为水稻>玉米>萝卜。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及统计结果表明,成土母质、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壤有机质、pH及铁铝氧化物是影响研究区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硒含量是影响农作物籽实硒含量的关键因素,建议该地区采用水稻、玉米的种植结构来打造特色富硒农作物种植体系,促进当地富硒农作物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 农作物 地球化学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皮带输送隧洞施工中的地质问题分析及其处理措施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建友 伍法权 +4 位作者 卢丙清 刘彤 梁宁 薛继洪 衣晓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0-596,共7页
重力坍塌、脆性破坏和楔形掉块是锦屏二级水电站皮带输送隧洞施工中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重力坍塌主要存在于Ⅳ类和Ⅴ类松散破碎岩体中,围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坍塌;脆性破坏主要存在于Ⅰ类和Ⅱ类完整坚硬岩体中,围岩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发... 重力坍塌、脆性破坏和楔形掉块是锦屏二级水电站皮带输送隧洞施工中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重力坍塌主要存在于Ⅳ类和Ⅴ类松散破碎岩体中,围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坍塌;脆性破坏主要存在于Ⅰ类和Ⅱ类完整坚硬岩体中,围岩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发生脆性破裂;楔形掉块主要存在于Ⅱ类、Ⅲ类和Ⅳ类较完整岩体中,围岩在结构面切割组合下形成楔形块体并在重力作用下向临空面发生掉落。根据不同的破坏模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开挖支护措施:重力坍塌段采取了超前锚喷、短进尺、强支护;脆性破坏采取了监测预报、光面爆破、超前钻孔;楔形掉块采取了喷锚支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屏二级水电站 皮带输送隧洞 地质问题 处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及监测现状 被引量:8
3
作者 朱世保 彭清元 +2 位作者 刘刚 何源 李双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7-72,共6页
主要根据重庆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近年来开展的浅层地温能相关研究成果,以重庆地勘局南江地质队监测站为例,分析并总结了近6年的地温监测数据,得到监测区内平均原始地温、恒温层以及不同区域恒温层平均地温有所不同,与监测... 主要根据重庆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近年来开展的浅层地温能相关研究成果,以重庆地勘局南江地质队监测站为例,分析并总结了近6年的地温监测数据,得到监测区内平均原始地温、恒温层以及不同区域恒温层平均地温有所不同,与监测点地形地貌、地下水活动、地层岩性的关系。并阐述了重庆市浅层地温能的工作现状及取得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浅层地温能 开发利用 监测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四山”生态环境状况时空特征与障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谢慧君 曹聪 +3 位作者 范泽英 杜清江 刘智 尹小彤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3-365,共13页
[目的]重庆“四山”地区是重庆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重庆“四山”生态环境状况和障碍因子研究,对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四山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基于DEM、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率和地下水水位监测站等数据基础,采用AHP-PCA熵... [目的]重庆“四山”地区是重庆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重庆“四山”生态环境状况和障碍因子研究,对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四山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基于DEM、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率和地下水水位监测站等数据基础,采用AHP-PCA熵权组合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重庆四山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聚集模式下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量化了各影响因子对四山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的障碍度。[结果](1)2014—2021年重庆四山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好,整体以改善趋势为主(面积占比36.24%);局部出现恶化趋势(面积占比24.20%),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槽谷地带。(2)研究区不同等级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移,生态环境质量极差和优的区域具有一定稳定性,分别有59.36%和73.22%的区域未发生变化;生态环境质量差、一般和良的区域流动性相对较大,发生转移的面积占比分别为63.69%,54.09%和43.65%。不同山脉中,明月山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性较高,中梁山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趋势最小,缙云山生态环境质量存在恶化的风险较其他山脉更大。(3)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结果显示:四山生态环境质量的高值区域和低值区域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p<0.01),高—低模式下生态环境质量面临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低—高模式下,反映出生态环境可能存在潜在受损状态。(4)重庆四山地区影响生态环境的各因子中地下水水位障碍度最大,其次为植被覆盖率、生物丰度和城镇开发强度;障碍度变化较大的为隧道建设密度、地下水水位和地表水体丰度,其中隧道建设密度障碍度增加,地下水水位和地表水体丰度障碍度降低。[结论]四山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向好发展,局部生态环境质量较差,隧道建设密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变化 人类活动 障碍因子 AHP-PCA熵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铜锣峡背斜地热水资源的形成与水力联系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郭彤 刘之葵 陈成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68,共8页
铜锣峡背斜有富集程度较好的"地热田",该区域地层岩性以三叠系海陆交替相碳酸盐岩为主,热储构造完整,地表岩溶形态发育较好,横向沟谷切割浅,封闭好,汇水面积大,具备良好的地热水赋存基本条件。对该背斜地下热水同位素δD和δ... 铜锣峡背斜有富集程度较好的"地热田",该区域地层岩性以三叠系海陆交替相碳酸盐岩为主,热储构造完整,地表岩溶形态发育较好,横向沟谷切割浅,封闭好,汇水面积大,具备良好的地热水赋存基本条件。对该背斜地下热水同位素δD和δ18O的测定表明,地热水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补给。水化学分析表明,铜锣峡背斜地下热水主要属于SO4-Ca·Mg型的低温中性偏弱碱性水,水化学性质基本稳定,且含有可溶性偏硅酸、氟以及微量的对人体有益的放射性物质。对整个铜锣峡背斜东西翼的水力联系进行分析,推断该背斜横向统景温泉区的热水系统水力联系相对较微弱,纵向上水力联系则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锣峡背斜 热储构造 同位素 水化学性质 水力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主城区岩溶地热水资源的形成与保护 被引量:18
6
作者 程群 杨华林 曾敏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7-227,共11页
随着重庆主城区温泉产业的迅速发展,地热开发的风险性和科学管理地热资源的难度加大。本文从热源、补径排条件、持温能力、矿物组分特征等方面对重庆主城区岩溶地热水资源的形成及特征进行了分析,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主城... 随着重庆主城区温泉产业的迅速发展,地热开发的风险性和科学管理地热资源的难度加大。本文从热源、补径排条件、持温能力、矿物组分特征等方面对重庆主城区岩溶地热水资源的形成及特征进行了分析,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主城区地热水资源的储量共计342.75x108 m3,主要赋存于5大高隆起背斜的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盖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红色砂泥岩地层,下部隔热层为三叠系飞仙关组砂页岩。地热水热源主要来自地热增温,地热水补给源于大气降水。其形成过程为:大气降水在华蓥山、铜锣山、大娄山及各背斜槽谷的灰岩出露区下渗形成浅层地下水,部分浅层地下水顺灰岩岩层的孔隙裂隙向深部运移,同时地热水顺构造线方向向南或北倾没端径流,在运移过程中不断溶解和富集矿物盐及微量元素,并以传导型的地热增温方式提高深部循环水的温度,在河流深切峡谷地段或构造薄弱部位出露成泉,或以人工钻井形式排泄。热储层埋深较大,一般为2000-2500 m,地热水深部循环缓慢、形成周期长,年龄约8000-17000年。近年来,人类活动,特别是隧道开挖对地热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建议加强地热资源开发的监管和环境保护,以确保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地热资源 形成特征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主城岩溶区地热资源可再生性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华林 李明伦 +1 位作者 周神波 杨森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67-175,共9页
重庆主城岩溶区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5大背斜的层状热储构造中,地热田主要分布在背斜两翼和背斜南(或北)倾没端。热储层为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盏层为须家河和侏罗系地层,下部隔热层为三叠系飞仙关组泥灰岩地层。随着地热经济的发展和... 重庆主城岩溶区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5大背斜的层状热储构造中,地热田主要分布在背斜两翼和背斜南(或北)倾没端。热储层为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盏层为须家河和侏罗系地层,下部隔热层为三叠系飞仙关组泥灰岩地层。随着地热经济的发展和工程建设的加大,重庆市地热水资源可再生性受到影响。本文基于重庆市多年的地热资源勘查、监测资料,将主城岩溶区5个背斜的地热资源分为温泉出露和背斜翼部中深埋藏两类,并利用综合指数法对主城岩溶区地热资源的可再生性进行分区评价。结果显示,主城岩溶区地热资源属强可再生性的有5个,较强的有10个,中等和弱的分别为8和7个,其分布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12.95%、32.2%、32.15%和22.7%,可再生性总体呈较强-中等;其中温泉出露型的资源可再生性以较强和中等为主,分布面积分别占温泉出露区总面积的33.6%和33.95%;中深埋藏型以较强和强可再生性为主,其分布面积分别占中深埋藏区总面积的25.9%和30.8%。较强和强可再生性地热主要位于背斜北段,中等-弱可再生性地热则分布于背斜中段和南段。中深埋藏型地热资源的可再生性总体较温泉出露型的强。由此,建议加强背斜两翼中深埋藏区北段地热水资源的勘查开发力度,同时控制中-弱可再生性地热资源区,包括背斜两翼中深埋藏区中南段和部分温泉出露区的开采规模,以确保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地热资源 背斜 可再生性 评价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涪陵卷洞河流域岩溶水系统特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德龙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5-58,共4页
为了查明重庆市涪陵卷洞河流域岩溶水系统的特征,在对其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将岩溶水系统划为地下河系统、岩溶大泉系统和表层岩溶泉系统,并对各大岩溶水系统的岩溶发育特征、含水介质、水文地质结构、排泄量、补径排条件及动态特... 为了查明重庆市涪陵卷洞河流域岩溶水系统的特征,在对其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将岩溶水系统划为地下河系统、岩溶大泉系统和表层岩溶泉系统,并对各大岩溶水系统的岩溶发育特征、含水介质、水文地质结构、排泄量、补径排条件及动态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各岩溶水系统既是相互独立的,又具有内在的水力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洞河流域 岩溶水系统 地下河 岩溶大泉 表层岩溶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垫江南部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胡小兰 雷冲 +3 位作者 王显卿 宋金鞠 胡小俊 徐高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7期64-67,76,共5页
[目的]探究垫江县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状况,提出合理有效的风险管控建议。[方法]在垫江南部采集2 796件表层土壤(0~20 cm)样品,分析土壤中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和土壤Cd有效态含量及土壤pH,采用单因子污染... [目的]探究垫江县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状况,提出合理有效的风险管控建议。[方法]在垫江南部采集2 796件表层土壤(0~20 cm)样品,分析土壤中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和土壤Cd有效态含量及土壤pH,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结果]研究区土壤中Cd、Cu、Ni、Pb和Zn累积效应明显。土壤As、Cd和Hg属于高度变异,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土壤重金属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以无污染和尚未污染(警戒线)为主,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处于轻微风险和中等风险为主,主要风险因子为Cd和Hg,中等风险区主要位于研究区西北部和东南部。土壤Cd的有效性和土壤pH相关性显著,酸性土壤中Cd的有效性更高。[结论]建议加强土壤酸化治理,缓解土壤酸化问题,降低农作物重金属超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污染特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荷载作用下岩体空腔表面动应力解析解
10
作者 张亮 王小林 +3 位作者 宋佳 孙帆 云梦晨 王润秋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93-201,214,共10页
爆炸应力波在岩体空腔中传播时会发生散射和动应力集中而影响爆破效果。为探究爆炸荷载作用下岩体空腔表面的动力响应规律,基于爆炸动力学理论,计算得到岩体空腔表面动应力场的理论解,并探究了空腔半径、爆源与空腔间距、入射波频率对... 爆炸应力波在岩体空腔中传播时会发生散射和动应力集中而影响爆破效果。为探究爆炸荷载作用下岩体空腔表面的动力响应规律,基于爆炸动力学理论,计算得到岩体空腔表面动应力场的理论解,并探究了空腔半径、爆源与空腔间距、入射波频率对岩体空腔周围动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爆炸应力场中空腔边界处动应力因子δ_(θθ)与δ_(ΦΦ)关于XOY平面对称,其最大值偏向爆源;动应力因子δ_(θθ)曲线呈“花瓣状”,在θ=±72.19°时δ_(θθ)达最大值2.62,而动应力因子δ_(ΦΦ)曲线呈“葫芦状”,其最大值发生在θ=180°处;动应力因子峰值2、峰值5和峰值3随空腔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峰值1和峰值4则逐渐减小;随着R_(0)的增大,峰值2、峰值5和峰值3则呈逐渐减小趋势,在R_(0)>12 m后逐步趋于稳定;动应力因子峰值1和峰值4随着入射波频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而峰值2、峰值3和峰值5则不断增大。研究成果可为工程爆破的参数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荷载 动应力因子 爆炸应力波 岩体空腔 爆破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主城区钻井地热水结垢及腐蚀趋势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余琴 杨平恒 +2 位作者 程群 张媚 谢正兰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5-101,共7页
地热水对金属管道的结垢与腐蚀是其开发利用中常见的技术和环境问题.该文对重庆主城区36口钻井地热水物理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采用指数法判定地热水结垢腐蚀趋势和主要的结垢物,提出阻垢防腐建议.结果表明:理论上大部分钻井地热水有轻... 地热水对金属管道的结垢与腐蚀是其开发利用中常见的技术和环境问题.该文对重庆主城区36口钻井地热水物理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采用指数法判定地热水结垢腐蚀趋势和主要的结垢物,提出阻垢防腐建议.结果表明:理论上大部分钻井地热水有轻微或严重的碳酸钙垢和硫酸钙垢,无硅酸钙垢形成,引起结垢的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等碳酸盐岩矿物;大部分钻井地热水对金属设备无腐蚀性.而实际上,重庆大部分钻井地热水有轻微的碳酸钙结垢现象,金属管道有轻微腐蚀,与指数判断结果并不完全相符.建议采用流体预处理、阻垢涂层的应用与开发等除垢方法,选择耐腐蚀的材质、修饰涂层、改变工艺流程等防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垢 腐蚀 钻井地热水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中梁山隧道群涌突水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近 曹聪 +2 位作者 许模 范泽英 夏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9-127,135,共10页
山城重庆隧道工程密布,在隔档式构造地质条件下隧道涌突水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中梁山长江-嘉陵江之间尤为典型。根据1970~2020年50 a间17条隧道的涌突水量以及降雨量资料,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采用统计分析、地质条件分析等方法,分析了... 山城重庆隧道工程密布,在隔档式构造地质条件下隧道涌突水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中梁山长江-嘉陵江之间尤为典型。根据1970~2020年50 a间17条隧道的涌突水量以及降雨量资料,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采用统计分析、地质条件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涌突水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隧道涌水量与降雨量相关性较好,地下水系统以降雨为主要补给,而早期隧道涌水对降雨的响应更为显著,反映出大规模隧道建设后区域地下水位整体下降;不同位置的隧道涌水量差异反映了可溶岩地层为该区域隧道涌突水的主要地层,且陡倾的西翼涌水量大于东翼,沿观音峡背斜轴线的纵向褶皱显著控制了地下水流方向。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工程建设与涌突水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涌突水 涌水量 降雨 地下水 时空特征 中梁山隧道群 隔拦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乐山地区隧道工程诱发的岩溶塌陷发育规律与形成条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姜巽 曹聪 +3 位作者 刘智 龚思宇 魏来 孙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1-191,共11页
歌乐山地区近年来因密集修建隧道工程诱发大量岩溶塌陷,然而对岩溶塌陷的分布、规模、成因和演化等尚缺乏系统性总结。通过资料整理、钻井资料分析、监测资料解译等手段,对歌乐山地区岩溶塌陷发育规律和形成条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对致... 歌乐山地区近年来因密集修建隧道工程诱发大量岩溶塌陷,然而对岩溶塌陷的分布、规模、成因和演化等尚缺乏系统性总结。通过资料整理、钻井资料分析、监测资料解译等手段,对歌乐山地区岩溶塌陷发育规律和形成条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对致塌成因机理和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岩溶塌陷多组群式发育在隧址区内第四系粉质黏土覆盖的宽阔岩溶洼地、沟槽或构造裂隙密集区;多级岩溶洞缝系统为岩溶塌陷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发育条件,致塌力主要来自隧道工程建设引发的地下水动力条件变化;岩溶塌陷主要成因机理是隧道工程建设改变局部地下水环境,在重建过程中产生的多效应致塌作用诱发易塌地质结构塌陷;岩溶塌陷发育演化包括孕育、形成、稳定3个时期。孕育期,隧道工程建设初步揭露富水岩溶缝洞系统,表层缝洞带内形成土体运移、坍塌的空间,覆盖层局部发生变形、脱落。形成期,隧道工程建设与运营通常采取引水排放措施,在引发的多效应致塌作用下岩溶塌陷最终形成。稳定期,隧道工程运营至一定阶段后,地下水环境逐渐趋于新的动态平衡,既有岩溶塌陷逐渐稳定,塌陷群不再向外扩展。研究结果可作为岩溶塌陷监测预警、生态修复和隧道规划等工作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乐山地区 隧道工程 岩溶塌陷 地下水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数学在岩溶储层地热资源勘探风险评价中的应用——以重庆山地型岩溶热储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华林 李明伦 刘邦显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84-390,共7页
重庆市岩溶储层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地热资源勘探风险较大。本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该模型中包含了热储构造开启程度、热储构造部位、沟谷切割程度、物探效果、热储埋深、热储厚度、热储岩层倾角、热... 重庆市岩溶储层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地热资源勘探风险较大。本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该模型中包含了热储构造开启程度、热储构造部位、沟谷切割程度、物探效果、热储埋深、热储厚度、热储岩层倾角、热异常情况、热储层位9个风险因子,每个因子划分为风险小、风险中等、风险大3级,并对其进行量化处理。最后对全市23个高隆起背斜两翼46个相对独立的山地型高隆起岩溶地热田共79个地热单元进行了地热资源勘探风险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结果表明,有18个单元为风险小,42个单元为风险中等,19个单元为风险大。风险小的地热田一般热储汇水面积较大、补给径流循环条件好、热储顶板埋深1000-1800 m、热储厚度≥300 m、热储岩层倾角25-40°、深部裂隙较发育;风险大的地热田热储汇水面积较小、补给径流循环条件差、热储顶板埋深≥2500 m、热储厚度〈200 m、热储岩倾角〈20°176;或≥40°176;、深部裂隙不发育;风险中等地热田的地质特征则介于二者之间。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出了重庆市岩溶热储地热资源勘探风险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数学 地热资源 岩溶储层 勘探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库水渗漏涌入隧道的水动力过程模拟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晓晓 夏强 +2 位作者 曹聪 许模 陈明浩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1,共11页
【目的】隧道施工对地质环境造成扰动,尤其在岩溶区可能会诱发高位水库渗漏并引起库水涌入隧道的现象,需要针对这一过程的动力学解析或模拟。【方法】以重庆歇马隧道施工过程中大烂池水库渗漏引起的隧道大量涌水为案例,使用ModelMuse软... 【目的】隧道施工对地质环境造成扰动,尤其在岩溶区可能会诱发高位水库渗漏并引起库水涌入隧道的现象,需要针对这一过程的动力学解析或模拟。【方法】以重庆歇马隧道施工过程中大烂池水库渗漏引起的隧道大量涌水为案例,使用ModelMuse软件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采用Reservoir模块刻画水库的水位-库容变化,将水库渗漏通道概化为具有较高渗透性的强渗透带,利用PEST反演程序自动校准模型参数。【结果】结果显示:隧道涌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决定系数R~2达到0.886 6,拟合效果较好,模拟实现了隧道涌水量激增的过程;地下水流场的平、剖面均反映了库水漏失涌入隧道的水动力场演化过程,也表现了随着隧道开挖、衬砌,库水位先降落后回升的变化趋势;水均衡分析表明水库总渗漏量的30%通过强渗透带进入隧道,也验证了隧道涌水对库水变化的滞后响应。【结论】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可较好地反映库水涌入隧道的过程,为相似地质条件的隧道涌突水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隧道施工 库水渗漏 Reservoir模块 隧道 水动力过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地貌—斜坡结构划分斜坡单元的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刚 程光军 +2 位作者 彭双庆 张伟 王丽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31-235,共5页
针对水文分析法划分斜坡单元无法揭示地质环境边界特征,不利于高精度滑坡评价问题。笔者等以涪陵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地形地貌、斜坡结构类型提出一种基于地貌—斜坡结构法划分斜坡单元的方法。从面积极差、形态指数两参数与水文分析法进... 针对水文分析法划分斜坡单元无法揭示地质环境边界特征,不利于高精度滑坡评价问题。笔者等以涪陵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地形地貌、斜坡结构类型提出一种基于地貌—斜坡结构法划分斜坡单元的方法。从面积极差、形态指数两参数与水文分析法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并选取8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因子综合叠加模型,对两类方法下滑坡易发性进行精度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单元 斜坡结构 易发性 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滑坡和沟谷型泥石流的关系研究:以福建省宝庄村2010年6月18日灾害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文鸿 余斌 +5 位作者 吴雨夫 郭朝旭 柳侃 叶龙珍 叶鹏 马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11067-11073,共7页
2010年6月14—18日,福建省顺昌县发生连续强降雨事件,致使多处地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群发性地质灾害,宝庄村是重灾区之一。在群发性滑坡灾区,往往很容易导致沟谷泥石流地发生。为了探索泥石流发生与滑坡物源之间的关系,选择了宝庄村43... 2010年6月14—18日,福建省顺昌县发生连续强降雨事件,致使多处地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群发性地质灾害,宝庄村是重灾区之一。在群发性滑坡灾区,往往很容易导致沟谷泥石流地发生。为了探索泥石流发生与滑坡物源之间的关系,选择了宝庄村43个流域,通过卫星遥感解译获取滑坡面积和流域面积的数据集,进而分析浅层滑坡诱发沟谷型泥石流的物源临界值,提出了一个经验模型来分析群发性滑坡引起的沟谷型泥石流的触发条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适用于福建省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型泥石流的物源分析。经验模型简单,输入的数据是容易测量的流域面积(A)和滑坡划痕面积(A_(0))。因此,该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其他地区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型泥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滑坡 泥石流 统计模型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大尹格庄金矿田构造物理化学参量急变带成矿特征
18
作者 王宗永 吕古贤 +7 位作者 张宝林 李永武 马生明 韩鑫 张亮亮 袁月蕾 刘智方 何昌成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3-1053,共11页
在金属内生矿矿田地质研究中,构造变形岩相既能反映矿田形成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又能揭示其地球化学特征和物理化学条件。胶东金矿集中区在全球金矿中独具特色,其金矿储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三,大尹格庄金矿田是区内特大型金矿田之一。在矿田... 在金属内生矿矿田地质研究中,构造变形岩相既能反映矿田形成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又能揭示其地球化学特征和物理化学条件。胶东金矿集中区在全球金矿中独具特色,其金矿储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三,大尹格庄金矿田是区内特大型金矿田之一。在矿田构造蚀变岩相研究基础上,厘清矿田成矿构造物理化学参量之间的关系,探讨构造作用通过影响矿田成矿物理化学条件驱动金成矿作用问题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取代表成矿流体成分、温压、性质和成矿构造等条件的构造物理化学参量,采用因子分析法,探讨矿田构造成岩成矿问题。结果显示:流体包裹体成分CO_(2)/H_(2) O、酸碱度(pH)、氧逸度(lgfO_(2))、构造附加静水压力(Ps)、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流体包裹体最小压力(Pmin)等参量代表的构造物理化学条件对成矿的影响较大,CO_(2)/H_(2)O、lgfO_(2)、Ps、均一温度、Pmin所代表的成矿流体成分、性质、温压条件及构造作用的影响是正相关的,而pH影响是负相关的;矿田黄铁绢英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和强钾长石化花岗岩带中,构造附加静水压力(Ps)、流体包裹体成分CO_(2)/H_(2) O、氧逸度(lgfO_(2))、流体包裹体最小压力(Pmin)和均一温度均依次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流体包裹体成分Na^(+)/K^(+)、F^(-)/Cl^(-)参量代表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对于成矿的影响是负相关的,在黄铁绢英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和强钾长石化花岗岩带中,F^(-)/Cl^(-)依次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Na^(+)/K^(+)则依次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构造附加静水压力(Ps)能够促使成矿流体从Ps较高的部位向较低的部位运移并沉淀成矿。构造物理化学参量的高低值之间存在构造物理化学界面,金矿体主要位于界面的构造应力松弛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蚀变岩相 构造物理化学参量 急变带 大尹格庄金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中国西南地区植被碳利用率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19
作者 杨正兰 冯雨实 +4 位作者 张廷斌 吴欢 张彩 谢慧君 李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80,共14页
植被碳利用率作为生物圈与大气圈碳循环的关键参数之一,对了解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MOD17A2H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趋势分析、空间插值以及偏相关分析法,分析2001~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碳利用率(Carbon Use Effici... 植被碳利用率作为生物圈与大气圈碳循环的关键参数之一,对了解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MOD17A2H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趋势分析、空间插值以及偏相关分析法,分析2001~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碳利用率(Carbon Use Efficiency,CUE)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根据气象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重点研究了西南地区植被CUE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1~2020年西南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年内CUE整体呈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特征,整体上各植被类型CUE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依次为:灌木>森林>草地>农作物。(2)近20年西南地区植被CUE多年均值约为0.75,植被固碳能力较强,空间上表现出由南部和东北部向西北部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趋势分析表明西南地区植被CUE整体表现为微弱下降趋势。(3)2001~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碳利用率与气温、降水以及日照时长均呈负相关关系,整体上西南地区植被CUE主要受气温和日照时长影响,其次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植被碳利用率(CUE)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藕塘滑坡变形失稳机制研究 被引量:45
20
作者 代贞伟 殷跃平 +3 位作者 魏云杰 吕韬 罗建华 姚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4-55,共12页
三峡库区藕塘滑坡是巨型顺层基岩古滑坡,滑坡面积1.78km2,体积约9.0×107m3,威胁39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涉及场镇整体搬迁,同时对长江航道形成潜在堵塞隐患,是近年来三峡库区重大滑坡灾害之一。基于大量的现场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勘... 三峡库区藕塘滑坡是巨型顺层基岩古滑坡,滑坡面积1.78km2,体积约9.0×107m3,威胁39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涉及场镇整体搬迁,同时对长江航道形成潜在堵塞隐患,是近年来三峡库区重大滑坡灾害之一。基于大量的现场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勘探,详细介绍了滑坡地质地貌及地质结构特征;充分利用现场监测数据,深入分析了滑坡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地质成因和环境成因两方面对滑坡变形失稳机制展开系统研究,并结合滑坡稳定性计算对其变形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相关的结论主要包括:(1)该滑坡具有多级多期次滑动特征,主要表现为三级滑动,且空间形态具有视向倾斜滑动的特征;(2)特殊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因素是滑坡长期孕育形成的地质内因;(3)库水位周期性波动及集中降雨是诱发滑坡复活变形的环境外因,研究表明该滑坡变形与库水位下降及集中降雨的相关性显著;库水位下降导致坡体内外地下水落差形成指向坡外的渗透压力,促进滑坡体变形;集中降雨则增加滑坡体自重和下滑力,并使得大量的水富集于易滑软层,软化滑带土,促使滑坡蠕动变形加速;(4)三级滑坡体与西侧变形区在极端工况下存在欠稳定状态可能性,推断现阶段滑坡以局部失稳破坏形式为主。鉴于此,建议进一步加强监测,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藕塘滑坡 变形特征 失稳机制 稳定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