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向黄隧道复杂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庆华 黄永泽 刘虎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1期609-612,685,共5页
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声波测井法、场地及室内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查明了隧址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隧址区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隧道涌水,隧道突水、突泥及塌陷,煤层采空区积水,瓦斯泄露)的成因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为... 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声波测井法、场地及室内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查明了隧址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隧址区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隧道涌水,隧道突水、突泥及塌陷,煤层采空区积水,瓦斯泄露)的成因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为该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岩溶隧道 综合勘察技术 向黄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RS的重庆市滑坡遥感解译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东明 李剑锋 +1 位作者 田贵维 刘光鹏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6-61,共6页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市由于其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不断增加的人类工程活动,使该市域内滑坡灾害较为频繁。在分析重庆市滑坡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高精度遥感影像及基础地形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技术支持下综合解译重庆市滑坡灾害...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市由于其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不断增加的人类工程活动,使该市域内滑坡灾害较为频繁。在分析重庆市滑坡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高精度遥感影像及基础地形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技术支持下综合解译重庆市滑坡灾害,探讨了针对重庆市滑坡灾害的解译和识别方法,为地方政府滑坡灾害防治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解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温场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甫仁 王乐祥 +2 位作者 李雪洋 彭清元 王策策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6-81,共6页
基于近几年对重庆地区浅层地温能的调查研究及相关科研工作,结合已施工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项目,建立浅层地温能资源监测网,对地源热泵系统进行动态监测。采集典型地源热泵工程2011年3月28日~2014年10月28日的地温数据,通过对比分析系... 基于近几年对重庆地区浅层地温能的调查研究及相关科研工作,结合已施工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项目,建立浅层地温能资源监测网,对地源热泵系统进行动态监测。采集典型地源热泵工程2011年3月28日~2014年10月28日的地温数据,通过对比分析系统运行前后地温变化,认为地温会随着系统的运行产生周期性的变化,运行孔的地温变化幅度会明显高于周围钻孔。绘制系统运行后恢复期的平均温度变化曲线,发现土壤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产生轻微热堆积情况,目前该系统运行状况良好,地温变化未对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温能 监测网 地源热泵 地温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技术在重庆市滑坡风险区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张东明 李剑锋 +1 位作者 田贵维 刘光鹏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30,共6页
综合滑坡解译、滑坡空间数据库和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成果,科学选取滑坡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因子,运用统计学的层次分析算法、G IS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统计分析、三维分析等对滑坡体因子量化,进行了滑坡的风险评价和易损性评价。依据风... 综合滑坡解译、滑坡空间数据库和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成果,科学选取滑坡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因子,运用统计学的层次分析算法、G IS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统计分析、三维分析等对滑坡体因子量化,进行了滑坡的风险评价和易损性评价。依据风险分级和易损性分级标准,通过克里金插值、重分类、数字转换、专家干预修正等实现风险性分区和易损性分区。以0.5作为滑坡风险评价中风险性和易损性属性数据,通过线性叠加最终实现了滑坡风险评价并划分出高、中、低3级滑坡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风险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丘带坝区近30年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规律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兴坝村为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成 赵帅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5-141,共7页
运用"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3S(GIS+RS+GPS)"技术,将研究区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相链接,结合ArcGIS9.3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乡村聚落空间布局30年间经历了点状浅丘边缘... 运用"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3S(GIS+RS+GPS)"技术,将研究区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相链接,结合ArcGIS9.3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乡村聚落空间布局30年间经历了点状浅丘边缘区-带状交通干线条带区-团状平坝集中区3个区位演变趋势,呈现由散乱到集中的演变规律;②乡村聚落内部功能布局经历了生产型用地功能布局-生活型用地功能布局-享受型用地功能布局3个趋势,呈现由多样到统一的演变规律;③乡村聚落配套服务设施布局经历了点、线状-面状-网状3个阶段,呈现由初级到高级的演变规律.认为农户生计变化与政府外部投入变化是导致空间演变规律的主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乡村聚落 区位空间 用地功能空间 配套服务设施空间 “农户-农村居民点”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主城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概略性规划方法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甫仁 焦小雨 +3 位作者 陶嘉祥 彭清元 刘贤燕 朱世保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8-92,共5页
为解决编制浅层地温能详细规划复杂、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概略性规划方法。将浅层地温能适宜性分区和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结合起来,并据此对重庆市主城区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概略性规划。结果显示... 为解决编制浅层地温能详细规划复杂、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概略性规划方法。将浅层地温能适宜性分区和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结合起来,并据此对重庆市主城区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概略性规划。结果显示:重庆市主城区浅层地温能规划区重点发展区面积比例达75.7%,说明重庆市主城区大部分地区浅层地温能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重庆市主城区 浅层地温能 概略性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主城区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甫仁 彭清元 +3 位作者 朱方圆 张华民 杨新杰 陶嘉祥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74-980,共7页
基于重庆地区浅层地温能的调查和主城区浅层地温能适宜性分区评价结果,结合校正后的岩土热物性数值,进行了重庆主城区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评价,包括适宜区浅层地温能热容量和可利用资源量统计,并得到了重庆市主城九区浅层地温能的资源量分... 基于重庆地区浅层地温能的调查和主城区浅层地温能适宜性分区评价结果,结合校正后的岩土热物性数值,进行了重庆主城区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评价,包括适宜区浅层地温能热容量和可利用资源量统计,并得到了重庆市主城九区浅层地温能的资源量分布情况,从而有效评价了重庆主城区地下浅部空间热能的调蓄能力,为开发与保护浅层地温能资源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温能 热容量 埋管换热功率 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主城区浅层地温能适宜性分区评价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甫仁 朱方圆 +2 位作者 彭清元 朱永琴 刘贤燕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7-651,共5页
基于综合评价理论建立了重庆主城区浅层地温能适宜性分区评价模型,确定了分区评价的指标因素及相应的权重值;利用综合指数法通过MAPGIS 6.7软件对研究区域内网格点进行分区总分计算,绘制了重庆主城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4级分区结... 基于综合评价理论建立了重庆主城区浅层地温能适宜性分区评价模型,确定了分区评价的指标因素及相应的权重值;利用综合指数法通过MAPGIS 6.7软件对研究区域内网格点进行分区总分计算,绘制了重庆主城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4级分区结果图。为浅层地温能在重庆主城区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温能 适宜性 分区 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浪蚀龛和土体临界高度的修正的卡丘金法及其工程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洪凯 赵先涛 +2 位作者 唐红梅 曾云松 吕韬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95-1100,1109,共7页
水库运行期间库岸再造预测是工程地质领域的重要和热门研究课题之一。基于卡丘金法采用半经验性、半定量的模式,简化了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并忽略了波浪对库岸的掏蚀作用等缺陷,针对土质岸坡,提出了基于浪蚀龛和土体临界高度的卡丘金修... 水库运行期间库岸再造预测是工程地质领域的重要和热门研究课题之一。基于卡丘金法采用半经验性、半定量的模式,简化了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并忽略了波浪对库岸的掏蚀作用等缺陷,针对土质岸坡,提出了基于浪蚀龛和土体临界高度的卡丘金修正法;建立了库岸再造稳定时限估算方法;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卡丘金法和构建的土质岸坡再造预测方法对三峡库区奉节白马港岸坡进行了塌岸预测。计算结果表明,修正的卡丘金法的计算结果与其他两种预测方法相比偏小,但偏差在8.05 m以内,并通过现阶段库岸地质调查表明,预测结果比较符合实情。研究成果对库岸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防灾减灾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丘金修正法 浪蚀龛 土体临界高度 库岸再造稳定时限 土质岸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压缩下溶隙灰岩宏细观耦合损伤能量释放率演化规律研究
10
作者 王润秋 王桂林 +1 位作者 张亮 孙帆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03-1912,共10页
灰岩地区存在复杂的溶隙网络,其控制着灰岩的破裂特征,作为Griffith断裂准则核心的能量释放率可有效表征岩体裂纹扩展过程。为深入研究溶隙灰岩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特性和细观裂纹萌生、扩展演化规律,将灰岩溶隙形态概化为裂隙、椭圆... 灰岩地区存在复杂的溶隙网络,其控制着灰岩的破裂特征,作为Griffith断裂准则核心的能量释放率可有效表征岩体裂纹扩展过程。为深入研究溶隙灰岩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特性和细观裂纹萌生、扩展演化规律,将灰岩溶隙形态概化为裂隙、椭圆孔、类蘑菇孔和类哑铃孔4种类型,并根据非线性动力学理论、Lemaitre应变等效假设和岩体能量理论,推导了溶隙灰岩宏细观耦合损伤能量释放率计算公式,获得了溶隙灰岩破坏过程中的细观裂纹扩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能量耗散理论,类蘑菇孔、裂隙、椭圆孔、完整灰岩和类哑铃孔的灰岩试样能量积聚作用依次减弱;根据能量耗散特征、宏细观耦合损伤能量释放率以及应力应变曲线,灰岩变形破坏阶段可分为应力调整阶段(Ⅰ)、微裂纹或微孔隙稳定闭合阶段(Ⅱ)、细观裂纹低速扩展阶段(Ⅲ)、细观裂纹快速扩展阶段(Ⅳ)以及宏观主断裂形成阶段(Ⅴ)等5个阶段,且第Ⅳ阶段岩样损伤能量释放率突变点可作为岩样破坏前兆识别点。研究结果可为分析岩溶地区地质灾害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隙灰岩 能量演化 宏细观耦合损伤 能量释放率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地下水动态预测模型的建立——以重庆东温泉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温金梅 李德龙 +2 位作者 周军 陈爱华 杨平恒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2-148,共7页
以重庆市巴南区东温泉泉域为研究对象,对东温泉泉域年内及年际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东温泉泉域流量动态不稳定,主要影响因素是降雨量和人工开采量;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通过MATLAB软件的人机交互界面、对... 以重庆市巴南区东温泉泉域为研究对象,对东温泉泉域年内及年际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东温泉泉域流量动态不稳定,主要影响因素是降雨量和人工开采量;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通过MATLAB软件的人机交互界面、对泉流量、开采量和降雨量的系列数据进行了网络训练,发现动态预测模型预报的泉流量与实际基本吻合,说明该模型拟合和预报能力较好,精度较高,可用于同类型地区的地下水开采量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地下水动态模型 东温泉 重庆市巴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黔江区斜坡坡度对滑坡发育的贡献率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欢 潘代洪 靳艳彩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84,共4页
重庆黔江区滑坡灾害发育,而斜坡坡度是影响其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定量化研究斜坡坡度与滑坡发育的关系,将坡度划分为9个取值区间,分析不同坡度对滑坡数量、面积和体积的贡献情况,采用均值法迭加统计,得到坡度对滑坡发育的综合贡献程... 重庆黔江区滑坡灾害发育,而斜坡坡度是影响其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定量化研究斜坡坡度与滑坡发育的关系,将坡度划分为9个取值区间,分析不同坡度对滑坡数量、面积和体积的贡献情况,采用均值法迭加统计,得到坡度对滑坡发育的综合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坡度15°~30°对滑坡贡献程度最高,坡度10°~15°和30°~40°次之,坡度小于10°及大于40°贡献程度最低。研究结果符合实际,可为黔江区滑坡危险度区划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坡度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埋管间负热阻现象的参数化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露茜 廖全 +1 位作者 刘贤燕 彭清元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0-216,共7页
基于Mutipole方法对竖直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钻孔内外的耦合传热过程进行求解,在钻孔内三热阻和四热阻简化传热模型基础上,详细地分析钻孔内的复杂稳态传热过程,参数化研究埋管布置结构、回填料与岩土热物性等因素对钻孔内埋管间直接传热... 基于Mutipole方法对竖直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钻孔内外的耦合传热过程进行求解,在钻孔内三热阻和四热阻简化传热模型基础上,详细地分析钻孔内的复杂稳态传热过程,参数化研究埋管布置结构、回填料与岩土热物性等因素对钻孔内埋管间直接传热热阻的影响规律,揭示导致钻孔内埋管间负热阻现象的本质原因,对钻孔内热阻传热模型的工程实践应用给出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换热器 热阻 负热阻现象 Multipole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高买燕 唐红梅 +1 位作者 曾云松 吕韬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6-450,537,共6页
基于RocFall数值模拟软件,划定落石威胁范围。危岩的自稳能力和致灾能力是导致崩塌具有危险性的两个先决条件,据此遴选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通过计算各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进行相对重要性排序,结合层次-集对分析法求解评价指标的权重... 基于RocFall数值模拟软件,划定落石威胁范围。危岩的自稳能力和致灾能力是导致崩塌具有危险性的两个先决条件,据此遴选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通过计算各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进行相对重要性排序,结合层次-集对分析法求解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基于综合指标评价法建立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并根据最危险原则法将崩塌区分为极高危险、高危险、中危险和低危险4个等级。将此方法应用于巫山望霞危岩,评价得出望霞危岩属于高危险,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 危险性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对-层次耦合法在崩塌区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买燕 唐红梅 +1 位作者 曾云松 吕韬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0-296,317,共8页
有效预测崩塌灾害致灾区域及其危险性,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实施崩塌防灾减灾提供重要指导借鉴。遴选斜坡坡形、坡度、坡高、下垫面岩土性质、落石质量、落石形状和落石的岩性条件等7个因子作为崩塌区域致灾危险性评价指标;通过指标量化... 有效预测崩塌灾害致灾区域及其危险性,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实施崩塌防灾减灾提供重要指导借鉴。遴选斜坡坡形、坡度、坡高、下垫面岩土性质、落石质量、落石形状和落石的岩性条件等7个因子作为崩塌区域致灾危险性评价指标;通过指标量化,采用广义集对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了崩塌区域致灾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采用同、异、反联系测度提出了落石停积在各承灾区的可能性评价模型,并根据落石停积位置的预期概率将崩塌致灾危险性分为极高危险、高危险、中危险、低危险和极低危险等5个危险性等级。最后通过现场落石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区域 危险性评价 广义集对-层次耦合评价方法 落石运动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风壁面热流对开窗建筑颗粒传播的影响
16
作者 张甫仁 何潇楠 +2 位作者 李娜 陶嘉祥 朱世保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3-109,共7页
以汽车尾气释放的细微颗粒作为污染物研究对象,选取某住宅小区为背景建立了相应的物理模型。以三维湍流模型为基础,采用CFD软件在不同背风壁面热流密度情况下,对不同风速、不同风向工况下的开窗建筑周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 以汽车尾气释放的细微颗粒作为污染物研究对象,选取某住宅小区为背景建立了相应的物理模型。以三维湍流模型为基础,采用CFD软件在不同背风壁面热流密度情况下,对不同风速、不同风向工况下的开窗建筑周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不同情况下颗粒浓度分布的规律。结果表明:背风壁面有热流的开窗建筑,偏向风更有利于建筑街区内部的颗粒污染物随风向建筑外侧的运输;风速对不同位置处的颗粒的稀释作用是有一定临界值的,超过临界值则会阻碍颗粒物的传播;背风壁面热流所形成的热效应对流场以及污染物的影响视风速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较小风速,颗粒污染物的传播主要受热泳力的驱动,而较大风速时,风场则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背风壁面 热流密度 热泳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钻孔内热阻计算模型
17
作者 廖全 张大可 彭清元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6-261,共6页
提出一种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埋管与钻孔壁面间的无量纲热阻(2πKg·Rb)的新方法。将具有2个隐藏层的BP人工神经网络计算结果与2D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函数拟合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全面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对于2D... 提出一种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埋管与钻孔壁面间的无量纲热阻(2πKg·Rb)的新方法。将具有2个隐藏层的BP人工神经网络计算结果与2D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函数拟合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全面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对于2D数值模型所获得的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钻孔内无量纲热阻2πKg·Rb而言,基于本文所构建的包含2个隐藏层的BP人工神经网络所计算的结果较文献中函数拟合公式具有更好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BP人工神经网络 钻孔内热阻 地埋管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元可拓法在哈头才当水源地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18
作者 张海丰 贾明敏 +3 位作者 汤泽 曾峰 苗旺 牛香玉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43-46,共4页
从物元分析与可拓集合理论出发,建立基于物元可拓法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以鄂尔多斯市哈头才当水源地第四系潜水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个采样点的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哈头才当水源地水质总体较好.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表明,物... 从物元分析与可拓集合理论出发,建立基于物元可拓法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以鄂尔多斯市哈头才当水源地第四系潜水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个采样点的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哈头才当水源地水质总体较好.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表明,物元可拓法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地下水水质的总体情况,还可以定性地分析地下水水质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水质评价 物元可拓法 哈头才当水源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孙一博 刘朋飞 +1 位作者 王文科 刘树林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158,共7页
在对渭河流域407组地下水的水化学数据及139组含水层岩土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图解法、数理统计法、Gibbs半对数法及PHREEQC模拟等方法对渭河流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根据地下水系统划分原... 在对渭河流域407组地下水的水化学数据及139组含水层岩土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图解法、数理统计法、Gibbs半对数法及PHREEQC模拟等方法对渭河流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根据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将整个渭河流域的地下水系统划分为5个二级地下水系统:陇西黄土高原子系统、陇东黄土高原子系统、陕北黄土高原子系统、关中盆地子系统以及秦岭北麓子系统。渭河流域水化学类型主要是以HCO3-Ca、HCO3-Na为主,北部和中部还分布有HCO3·SO4-Na、HCO3·SO4·Cl-Na、SO4·Cl·HCO3-Na及Cl·SO4-Na型水,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中的TDS为小于1g/L的淡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受含水层矿物的溶解/沉淀、蒸发浓缩及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形成机制 溶解/沉淀 蒸发浓缩 离子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一博 刘朋飞 王文科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3期20-23,共4页
从水化学角度出发,利用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164组水化学分析数据,分析了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水循环规律。结果表明: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呈现明显的水平分布特征,渭河以南及渭北泾河以西浅层地下水主要以HCO-3型水... 从水化学角度出发,利用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164组水化学分析数据,分析了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水循环规律。结果表明: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呈现明显的水平分布特征,渭河以南及渭北泾河以西浅层地下水主要以HCO-3型水为主,水化学类型简单,矿化度多小于1 g/L;渭北泾河以东浅层地下水有Cl-、SO42-型水,水化学类型复杂,矿化度较高;TDS与Na+、Cl-、SO42-呈正相关性;浅层地下水具有河谷型和盆地型的双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空间分布规律 关中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