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整理对岩溶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以重庆丰都县三坝乡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祁乐 高明 +2 位作者 杨来淑 王丹 邓炜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6-94,共9页
文章以重庆市丰都县三坝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分别对土地整理前(2012年12月)52个采集点和土地整理后(2013年3月)28个采集点,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地整理对岩溶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 文章以重庆市丰都县三坝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分别对土地整理前(2012年12月)52个采集点和土地整理后(2013年3月)28个采集点,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地整理对岩溶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氮(SMBN)及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地整理对土壤微生物影响显著,土地整理后比整理前土壤中的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增加。(2)在0~20cm土层,整理前后SMBC和SMBN含量变化显著,SMBC含量整理后比整理前降低了20.33%,SMBN含量整理后比整理前减少了47.84%;土地整理改变了整理前SMBC、SMBN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递减的规律,使SMBC、SMBN含量分别在亚表层(20~40cm)出现最小值68.34mg/kg和最大值33.58mg/kg。(3)整理前后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均在0~20cm和20~40cm同一土层差异显著,蔗糖酶活性在各土层差异均显著。土地整理使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蔗糖酶活性提高。(4)有机质对表层SMBC、SMBN含量和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H值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土壤微生物 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郭金铭 屈清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4期230-232,238,共4页
利用2000、2010年重庆县域人口数据,采用不均衡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对重庆市县域人口空间格局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各县人口数量差异巨大,人口密度分布不均,主城区密度高,周边县域略呈环状逐渐降低,... 利用2000、2010年重庆县域人口数据,采用不均衡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对重庆市县域人口空间格局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各县人口数量差异巨大,人口密度分布不均,主城区密度高,周边县域略呈环状逐渐降低,两翼是人口密度分布最低的区域;不均衡指数表明人口分布的集中性不断增长,主城区及其附近县域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地区;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逐渐增大,空间聚集程度不断增强;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说明人口空间分布以"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为主,热点区的空间范围正在增大,冷点区的空间结构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格局 空间自相关 人口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和熵权法赋权的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 被引量:245
3
作者 倪九派 李萍 +1 位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2-209,共8页
针对耕地整理、未利用土地开发、废弃土地复垦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构建多层次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改进AHP、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结合起来对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进行了定量化评价。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结果表明,... 针对耕地整理、未利用土地开发、废弃土地复垦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构建多层次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改进AHP、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结合起来对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进行了定量化评价。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由大到小可划分为4个等级,耕地整理潜力是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耕地整理投入产出率和林地比重提高率是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同时未利用土地开发和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在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未利用地空间规模指数、废弃土地复垦新增园林地系数和空间规模指数也是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农村居民点整理在主城区及其周边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发整理 区域规划 环境评价 潜力评价 AHP 熵权法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潜力及其贡献分析 被引量:35
4
作者 张仕超 魏朝富 李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312-319,共8页
为了指引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时空配置,保障区域"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从单位可整理面积新增耕地潜力出发,应用等级折算系数法,分别测算了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未利用地开发和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潜力,并借助分... 为了指引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时空配置,保障区域"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从单位可整理面积新增耕地潜力出发,应用等级折算系数法,分别测算了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未利用地开发和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潜力,并借助分层聚类法划分出单位新增耕地潜力区,阐明了不同土地开发整理类型对区域新增耕地总潜力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重庆市不同土地开发整理类型按等折算单位可整理面积新增耕地潜力存在显著区域差异。耕地整理单位潜力Ⅰ、Ⅱ级区主要分布在渝东北中山区和渝东南低、中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单位潜力Ⅰ、Ⅱ级区主要分布在渝西方山丘陵区;未利用地开发单位潜力Ⅰ、Ⅱ级区主要分布在渝西方山丘陵区和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土地复垦单位潜力Ⅰ级区全部分布在渝西方山丘陵区,Ⅱ级区集中在渝东南低、中山区和渝东北中山区。按等折算单位可整理面积新增耕地潜力既将新增耕地数量和质量紧密与各区县被占用耕地等级挂钩,有利于区域耕地占补平衡从数量到质量的真正落实,又削弱了各区县不同类型土地开发整理可整理面积本身存在的差异对新增耕地潜力测算结果的影响,分级结果更具实际意义,有利于从区域实际出发,高效地安排不同土地开发整理类型项目启动时序及空间配置,获得资源优势的空间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规划 分区 按等折算 新增耕地 贡献率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整理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华颖 王子芳 +4 位作者 高明 乔亮 张宏 邓炜 王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3-257,274,共6页
以重庆丰都县三坝乡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地整理前后的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硼含量及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土地整理后土壤有效态铁、锰、铜、锌、硼的含量均下降,其中有效铁含量下... 以重庆丰都县三坝乡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地整理前后的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硼含量及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土地整理后土壤有效态铁、锰、铜、锌、硼的含量均下降,其中有效铁含量下降最明显,较整理前减少72.7%;土地整理改变了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除有效硼外)的剖面分布规律,使离散程度降低,使各土层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趋于均匀。(2)土壤有机质、pH和速效养分能影响微量元素的分布。土地整理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下降能显著降低表层(0-20cm)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其中土壤有效铜含量受其影响最为明显,相关系数r为0.773;随着土壤pH的增加,表层(0-20cm)和亚表层(20-40cm)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降低,其中有效铁含量受pH影响较为显著;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下降是造成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下降的另一原因,速效钾对底层(40-60cm)土壤中有效态铁和有效态锌含量有一定的影响,相关系数分别为0.494和0.510,土壤中碱解氮含量的变化对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有效态微量元素 有机质 黄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46
6
作者 郭维君 崔晓艳 +1 位作者 肖桂元 吴萌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8-151,159,共5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开采规模日益增大,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由于采矿本身的原因以及管理、技术、效益、意识等因素,地质灾害隐患严重,严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叙述了目前我国矿山普遍存在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开采规模日益增大,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由于采矿本身的原因以及管理、技术、效益、意识等因素,地质灾害隐患严重,严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叙述了目前我国矿山普遍存在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从技术上和非技术上指出地质灾害的控制措施:在非技术上加强立法;在技术上引入TSP预报系统、直流电法、超前钻孔等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方法,控制爆破等技术措施,以及运用环境岩土工程学作为指导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总结了前人的一些地质灾害治理研究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开采 地质灾害TSP 预测预报 环境岩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汕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后雪峰 屈清 李德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43-53,60,共12页
中国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可揭示传统村落景观的外在表达和内在特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以潮汕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从建... 中国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可揭示传统村落景观的外在表达和内在特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以潮汕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从建筑、形态布局、文化信仰方面分析潮汕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特征。结果表明:潮汕传统村落主要是以单姓图腾形成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居村落,以祠堂为中心,中轴对称,聚集性、向心性突出;在形态基因上形成列式、组团式、集中式、厝包式、围合式5种空间形态布局类型;重宗法制度、信朴素自然观、多元信仰崇拜是潮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的基本特征。研究以期为区域传统村落规划、人居环境建设,村落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基因 识别 指标体系 传统村落 形态特征 潮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参与对丘陵地区土地整理工程数量影响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成龙 高明 +2 位作者 吕铮 邓炜 王丹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9-155,共7页
农户参与到土地整理各个阶段,会对土地整理工程产生影响,定量分析农户参与和非参与条件下不同土地整理工程数量变化及其效果的差异,为今后土地整理工程更好发挥农户参与的优势,优化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本文选取农户参与组与非农... 农户参与到土地整理各个阶段,会对土地整理工程产生影响,定量分析农户参与和非参与条件下不同土地整理工程数量变化及其效果的差异,为今后土地整理工程更好发挥农户参与的优势,优化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本文选取农户参与组与非农户参与组6个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为实证,从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土地平整3个方面,分析农户参与条件下的土地整理工程数量和效果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丘陵地区农户参与条件下更重视生产路、排水沟建设,倾向于山坪塘维修;而田间道、坡改梯和蓄水池建设增加比例低于非农户参与组.2)就其变化产生效果而言,农户参与条件下生产路优化效果最好,生产路和排水沟对水田产生的影响效果最明显.这表明农户参与使生产路布局更优化,水田生产保障性更强,更切合丘陵地区农户耕作特性;3)农户参与下田间道密度、辐射增加幅度和坡改梯比重低于非农户参与,这表明受到补偿、监督机制不完善以及农户个体利益和某些顾虑影响,农户对这些工程不支持甚至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土地整理 工程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