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年-2019年重庆蚕豆赤斑病发生情况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1
作者 龙珏臣 杜成章 +8 位作者 王萍 张晓春 刘剑飞 张微微 王强 刘帮银 余雪源 陈红 张继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91-297,共7页
蚕豆赤斑病是世界蚕豆各产区及我国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地区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本研究连续2年对重庆地区29个区县的蚕豆赤斑病发生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城口县发病最轻,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40.9,长寿区发病最重,两年平均... 蚕豆赤斑病是世界蚕豆各产区及我国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地区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本研究连续2年对重庆地区29个区县的蚕豆赤斑病发生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城口县发病最轻,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40.9,长寿区发病最重,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73.4。4个自然生态区中,秦巴山地常绿阔-落叶林生态区的发病最轻,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47.3。三峡库区平行岭谷农林复合生态区发病最重,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68.4。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月相对湿度、1月平均风速、3月降水量、3月相对湿度在蚕豆赤斑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此外,11月平均风速对病情的发展产生较强的负向效应。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基于重庆地区蚕豆赤斑病发生规律的病害预测模型:Y=35.01946-3.01618 X_(7)-5.5758 X_(9)+0.5679 X_(27)+0.1586 X_(29),模型表明,11月平均风速(X_(7))、1月平均风速(X_(9))、1月相对湿度(X_(27))、3月相对湿度(X_(29))与病情指数(Y)有较强的线性关系。本模型的建立为蚕豆赤斑病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赤斑病 气象因子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