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自体骨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
4
1
作者
何剑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5期31-33,共3页
目的观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利用自体骨植骨的方式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有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膝关节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例(12膝)。观察术后患者疼痛、关节活动范围...
目的观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利用自体骨植骨的方式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有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膝关节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例(12膝)。观察术后患者疼痛、关节活动范围、畸形矫正程度及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患者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有效修复,承载假体可靠;术后载线片显示胫骨假体下方无骨质缺损表现,假体位置良好。术前HSS评分平均为(19.0±4.0)分,术后HSS评分平均为(87.6±12.5)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HSS疼痛评分为(14.8±3.6)分,术后为(25.4±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61.0±14.7)°,术后平均为(107.3±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胫股角(FTA)为(182.1±10.7)°,术后平均FTA为(176.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自体骨植骨修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可合理利用截骨获得的自体骨,达到缺损部位的理想修复,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胫骨平台的骨量,又重建了胫骨假体的均衡力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骨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
胫骨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后路椎体切除置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后侧凸畸形
被引量:
2
2
作者
何剑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6期61-62,65,F0003,共4页
目的 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均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畸形.患者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随...
目的 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均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畸形.患者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后凸角度矫正情况.结果 本组15例患者术前胸弯Cobb角为(52.4±10.6)°,末次随访为(14.6±6.4)°,矫正率为72.1%;术前腰弯Cobb角为(43.7±9.8)°,末次随访为(12.1±4.7)°,矫正率为72.3%;术前C7-CSVL为(6.3±4.6)cm,末次随访为(2.7±1.3)cm,矫正率为57.1%;各指标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脊髓损伤,术后均无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无假关节形成无骨不连及植骨吸收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矫正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棒系统
先天脊柱后凸
畸形
椎体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肘外侧入路与鹰嘴截骨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效果对比
3
作者
郑周海
娄方练
+1 位作者
刘睿
宋飞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15期44-45,共2页
目的:比较用肘外侧入路与鹰嘴截骨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肱骨小头骨折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肘外侧入路组(n=18)...
目的:比较用肘外侧入路与鹰嘴截骨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肱骨小头骨折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肘外侧入路组(n=18)和鹰嘴截骨入路组(n=16)。采用肘外侧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肘外侧入路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鹰嘴截骨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鹰嘴截骨入路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骨折愈合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与鹰嘴截骨入路组患者相比,肘外侧入路组患者手术的时间较短,P<0.05。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相比,P>0.05。2)在术后,肘外侧入路组患者的骨折正常愈合率高于鹰嘴截骨入路组患者,P<0.05。3)在术后1年,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肘伸屈活动度、前臂旋转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用肘外侧入路和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疗效相当,但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的创伤性较大,易造成骨折延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外侧入路
鹰嘴截骨入路
内固定
肱骨小头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自体骨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
4
1
作者
何剑锋
机构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骨科
出处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5期31-33,共3页
文摘
目的观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利用自体骨植骨的方式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有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膝关节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例(12膝)。观察术后患者疼痛、关节活动范围、畸形矫正程度及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患者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有效修复,承载假体可靠;术后载线片显示胫骨假体下方无骨质缺损表现,假体位置良好。术前HSS评分平均为(19.0±4.0)分,术后HSS评分平均为(87.6±12.5)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HSS疼痛评分为(14.8±3.6)分,术后为(25.4±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61.0±14.7)°,术后平均为(107.3±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胫股角(FTA)为(182.1±10.7)°,术后平均FTA为(176.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自体骨植骨修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可合理利用截骨获得的自体骨,达到缺损部位的理想修复,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胫骨平台的骨量,又重建了胫骨假体的均衡力学支撑。
关键词
自体骨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
胫骨
骨缺损
Keywords
Autologous bone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ibia
Bone defect
分类号
R687.4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后路椎体切除置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后侧凸畸形
被引量:
2
2
作者
何剑锋
机构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骨科
出处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6期61-62,65,F0003,共4页
文摘
目的 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均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畸形.患者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后凸角度矫正情况.结果 本组15例患者术前胸弯Cobb角为(52.4±10.6)°,末次随访为(14.6±6.4)°,矫正率为72.1%;术前腰弯Cobb角为(43.7±9.8)°,末次随访为(12.1±4.7)°,矫正率为72.3%;术前C7-CSVL为(6.3±4.6)cm,末次随访为(2.7±1.3)cm,矫正率为57.1%;各指标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脊髓损伤,术后均无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无假关节形成无骨不连及植骨吸收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矫正效果满意.
关键词
钉棒系统
先天脊柱后凸
畸形
椎体钉
Keywords
Screw-rod system
Congenital kyphosis
Deformity
Vertebral screw
分类号
R682.3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肘外侧入路与鹰嘴截骨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效果对比
3
作者
郑周海
娄方练
刘睿
宋飞
机构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骨科
出处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15期44-45,共2页
文摘
目的:比较用肘外侧入路与鹰嘴截骨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肱骨小头骨折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肘外侧入路组(n=18)和鹰嘴截骨入路组(n=16)。采用肘外侧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肘外侧入路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鹰嘴截骨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鹰嘴截骨入路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骨折愈合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与鹰嘴截骨入路组患者相比,肘外侧入路组患者手术的时间较短,P<0.05。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相比,P>0.05。2)在术后,肘外侧入路组患者的骨折正常愈合率高于鹰嘴截骨入路组患者,P<0.05。3)在术后1年,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肘伸屈活动度、前臂旋转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用肘外侧入路和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疗效相当,但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的创伤性较大,易造成骨折延迟愈合。
关键词
肘外侧入路
鹰嘴截骨入路
内固定
肱骨小头骨折
分类号
R683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自体骨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
何剑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后路椎体切除置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后侧凸畸形
何剑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肘外侧入路与鹰嘴截骨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效果对比
郑周海
娄方练
刘睿
宋飞
《当代医药论丛》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