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重庆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的变应原特征分析
被引量:
5
1
作者
陈超
周维康
+5 位作者
曾丹
陈爱军
夏莘
欧祖镇
吴星儒
刘婉舒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4-99,共6页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吸入性变应原谱特点,进一步优选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吸入性变应原的数目和种类。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于重庆市人民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的2305例可疑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行SPT,...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吸入性变应原谱特点,进一步优选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吸入性变应原的数目和种类。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于重庆市人民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的2305例可疑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行SPT,分析其结果。根据年龄、季节分层,描述吸入性变应原的分布特征,进一步优选SPT的变应原组合,使其可以检测≥95%的变应原阳性患者。结果:(1)2305例患者阳性数1672例,总阳性率为72.54%。SPT检测阳性率前6位的变应原依次为:粉尘螨(62.00%)、屋尘螨(58.61%)、蟑螂(28.81%)、猫毛(14.62%)、葎草(14.45%)、艾蒿(14.27%)。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级别(+++)及以上的患者中,粉尘螨和户尘螨分别占两者的77.75%和76.24%,明显高于其他变应原。(2)不同季节变应原总阳性率(春季67.81%,夏季72.63%,秋季78.78%,冬季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41,P=0.000)。尘螨阳性率与吸入性变应原总阳性率季节变化趋势相似。(3)不同年龄段变应原总阳性率(~17岁组为82.31%,18~39岁组为73.78%,40~59岁组为64.77%,60~岁组为5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56,P=0.000)。随着年龄增加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降低。(4)4个吸入性变应原(粉尘螨、蟑螂、屋尘螨、葎草)的SPT可以检测重庆地区可疑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中≥95%的变应原阳性患者。结论:重庆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最主要的吸入性变应原为粉尘螨和屋尘螨。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受季节、年龄的影响并存在一定的规律。4个吸入性变应原可以检测绝大多数吸入性变应原阳性患者,可以作为重庆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吸入性变应原流行病学调查经济有效的变应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入性变应原
皮肤点刺实验
尘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DNCB诱导TRPA1基因敲除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
3
2
作者
陈超
周维康
+3 位作者
陈爱军
吕凤林
刘婉舒
马雪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62-1168,共7页
目的:在C57BL/6遗传背景下的野生型以及瞬时受体电位通道A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subfamily A,member 1,TRPA1)基因敲除小鼠上建立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
目的:在C57BL/6遗传背景下的野生型以及瞬时受体电位通道A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subfamily A,member 1,TRPA1)基因敲除小鼠上建立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模型,初步探索TRPA1在该模型的作用。方法:首先将野生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n=6),对照组(n=6),建立AD模型。具体造模方案:在致敏阶段,于第1天小鼠背部及耳部分别使用2%DNCB(丙酮/橄榄油3∶1)溶液及单纯丙酮/橄榄油溶液外涂。在激发阶段,于第5、8、11、14、17、20天背部及耳部分别外涂0.5%DNCB溶液及单纯丙酮/橄榄油溶液,共6次,造模后取皮损行HE染色,鉴定AD模型。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背部皮损TRP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TRPA1蛋白的定位及表达水平。然后随机选取6只TRPA1+/+(野生型)小鼠为模型组I,6只TRPA1-/-(敲基因型)小鼠为模型组Ⅱ,6只TRPA1+/+小鼠为空白对照组,建立AD模型,具体造模方式同上。造模结束后取血清及耳部和背部皮损组织,检测病理生理各项指标。结果:皮损及HE染色显示,在野生型小鼠上成功建立了AD模型。q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背部皮损中TRPA1的mRNA相对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P=0.008);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背部皮损TRPA1蛋白表达升高,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2,P=0.000);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TRPA1在表皮和真皮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进一步在TRPA1基因敲除小鼠上建立AD模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Ⅰ、Ⅱ组背部皮肤表现出明显的炎症性皮损,耳部明显肿胀。病理显示角化过度和(或)角化不全、棘细胞层增厚、真皮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同时发现肥大细胞浸润增加。血清总IgE水平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0.10)μg/mL vs.(14.82±0.26)μg/mL,t=19.27,P=0.000;(1.27±0.10)μg/mL vs.(8.63±0.28)μg/mL,t=25.07,P=0.000]。TH2细胞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白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相对表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Ⅰ组相比,模型Ⅱ组小鼠炎症性皮损和耳部肿胀程度减轻,棘细胞层的肥厚程度及炎性细胞的浸润程度减轻,血清总IgE水平下降[(14.82±0.26)μg/mL vs.(8.63±0.28)μg/mL,t=16.34,P=0.000],TH2炎症因子相对表达下降。结论:在C57BL/6遗传背景下的野生型和TRPA1敲基因小鼠上成功建立DNCB诱导的AD模型,发现TRPA1表达上调及TRPA1基因敲除后抑制了DNCB诱导的AD炎症,说明TRPA1在DNCB诱导的AD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PA1
特应性皮炎
基因敲除
模型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庆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的变应原特征分析
被引量:
5
1
作者
陈超
周维康
曾丹
陈爱军
夏莘
欧祖镇
吴星儒
刘婉舒
机构
重庆
医
科
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
皮肤
科
重庆市人民医院过敏反应科
出处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4-99,共6页
基金
重庆市科委资助项目(编号:cstc2015shmszx120063)
重庆市人民医院资助项目(编号:2016MSXM09)
文摘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吸入性变应原谱特点,进一步优选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吸入性变应原的数目和种类。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于重庆市人民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的2305例可疑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行SPT,分析其结果。根据年龄、季节分层,描述吸入性变应原的分布特征,进一步优选SPT的变应原组合,使其可以检测≥95%的变应原阳性患者。结果:(1)2305例患者阳性数1672例,总阳性率为72.54%。SPT检测阳性率前6位的变应原依次为:粉尘螨(62.00%)、屋尘螨(58.61%)、蟑螂(28.81%)、猫毛(14.62%)、葎草(14.45%)、艾蒿(14.27%)。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级别(+++)及以上的患者中,粉尘螨和户尘螨分别占两者的77.75%和76.24%,明显高于其他变应原。(2)不同季节变应原总阳性率(春季67.81%,夏季72.63%,秋季78.78%,冬季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41,P=0.000)。尘螨阳性率与吸入性变应原总阳性率季节变化趋势相似。(3)不同年龄段变应原总阳性率(~17岁组为82.31%,18~39岁组为73.78%,40~59岁组为64.77%,60~岁组为5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56,P=0.000)。随着年龄增加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降低。(4)4个吸入性变应原(粉尘螨、蟑螂、屋尘螨、葎草)的SPT可以检测重庆地区可疑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中≥95%的变应原阳性患者。结论:重庆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最主要的吸入性变应原为粉尘螨和屋尘螨。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受季节、年龄的影响并存在一定的规律。4个吸入性变应原可以检测绝大多数吸入性变应原阳性患者,可以作为重庆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吸入性变应原流行病学调查经济有效的变应原组。
关键词
吸入性变应原
皮肤点刺实验
尘螨
Keywords
inhaled allergen
skin prick test
dust mite
分类号
R758.2 [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DNCB诱导TRPA1基因敲除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
3
2
作者
陈超
周维康
陈爱军
吕凤林
刘婉舒
马雪粟
机构
重庆
医
科
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
皮肤
科
重庆
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重庆市人民医院过敏反应科
出处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62-1168,共7页
基金
重庆市科委资助项目(编号:cstc2015shmszx120063)
重庆市卫计委医学科研资助项目(编号:2015XMSB00025)。
文摘
目的:在C57BL/6遗传背景下的野生型以及瞬时受体电位通道A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subfamily A,member 1,TRPA1)基因敲除小鼠上建立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模型,初步探索TRPA1在该模型的作用。方法:首先将野生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n=6),对照组(n=6),建立AD模型。具体造模方案:在致敏阶段,于第1天小鼠背部及耳部分别使用2%DNCB(丙酮/橄榄油3∶1)溶液及单纯丙酮/橄榄油溶液外涂。在激发阶段,于第5、8、11、14、17、20天背部及耳部分别外涂0.5%DNCB溶液及单纯丙酮/橄榄油溶液,共6次,造模后取皮损行HE染色,鉴定AD模型。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背部皮损TRP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TRPA1蛋白的定位及表达水平。然后随机选取6只TRPA1+/+(野生型)小鼠为模型组I,6只TRPA1-/-(敲基因型)小鼠为模型组Ⅱ,6只TRPA1+/+小鼠为空白对照组,建立AD模型,具体造模方式同上。造模结束后取血清及耳部和背部皮损组织,检测病理生理各项指标。结果:皮损及HE染色显示,在野生型小鼠上成功建立了AD模型。q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背部皮损中TRPA1的mRNA相对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P=0.008);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背部皮损TRPA1蛋白表达升高,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2,P=0.000);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TRPA1在表皮和真皮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进一步在TRPA1基因敲除小鼠上建立AD模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Ⅰ、Ⅱ组背部皮肤表现出明显的炎症性皮损,耳部明显肿胀。病理显示角化过度和(或)角化不全、棘细胞层增厚、真皮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同时发现肥大细胞浸润增加。血清总IgE水平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0.10)μg/mL vs.(14.82±0.26)μg/mL,t=19.27,P=0.000;(1.27±0.10)μg/mL vs.(8.63±0.28)μg/mL,t=25.07,P=0.000]。TH2细胞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白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相对表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Ⅰ组相比,模型Ⅱ组小鼠炎症性皮损和耳部肿胀程度减轻,棘细胞层的肥厚程度及炎性细胞的浸润程度减轻,血清总IgE水平下降[(14.82±0.26)μg/mL vs.(8.63±0.28)μg/mL,t=16.34,P=0.000],TH2炎症因子相对表达下降。结论:在C57BL/6遗传背景下的野生型和TRPA1敲基因小鼠上成功建立DNCB诱导的AD模型,发现TRPA1表达上调及TRPA1基因敲除后抑制了DNCB诱导的AD炎症,说明TRPA1在DNCB诱导的AD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TRPA1
特应性皮炎
基因敲除
模型
小鼠
Keywords
TRPA1
atopic dermatitis
gene knockout
model
mouse
分类号
R758.2 [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重庆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的变应原特征分析
陈超
周维康
曾丹
陈爱军
夏莘
欧祖镇
吴星儒
刘婉舒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DNCB诱导TRPA1基因敲除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陈超
周维康
陈爱军
吕凤林
刘婉舒
马雪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