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趋化因子CXCL-10和涎液化糖链抗原6水平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中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价值
1
作者 闫蕊 柯丹 +6 位作者 张妍 李丽 苏焕然 陈伟 孙明霞 刘晓敏 罗靓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6-962,共7页
目的:检测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 motif chemokine 10,CXCL-10)和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 von den lungen-6,KL-6)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rheumatoid arthritis 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 目的:检测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 motif chemokine 10,CXCL-10)和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 von den lungen-6,KL-6)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rheumatoid arthritis 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RA-ILD的相关性,探讨CXCL-10和KL-6对RA-ILD患者病情评价的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3年10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169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ILD分为RA-ILD组82例和RA-non-ILD组87例,根据入排标准最终筛选出两组各8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患者血清CXCL-10和KL-6水平,通过1∶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比较匹配后的组间差异,分析血清CXCL-10、KL-6与ILD评分(Warrick评分)、临床实验室及肺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RA患者发生ILD的危险因素,并判断CXCL-10、KL-6对RA-ILD的预测价值。结果:经1∶1 PSM匹配出RA-ILD组和RA-non-ILD组患者各49例。RA-ILD组血清CXCL-10、KL-6水平显著高于RA-non-ILD组[CXCL-10水平64.36(34.01,110.18)ng/L vs.29.80(16.89,40.55)ng/L,P<0.001;KL-6水平360.70(236.35,715.05)U/mL vs.210.69(159.98,255.50)U/mL,P<0.001]。RA-ILD患者血清CXCL-10水平与Warrick评分呈正相关(r=0.378,P=0.007),与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FVC%)呈负相关(r=-0.338,P=0.018);KL-6与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呈正相关(r=0.296,P=0.039),与FVC%(r=-0.436,P=0.002)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on lung carbon monoxide,DLCO)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O%,r=-0.426,P=0.002)呈负相关。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均提示CXCL-10(OR值分别为1.035、1.023,P均<0.05)、KL-6水平(OR值分别为1.004、1.005,P均<0.05)与ILD呈正相关。分别用CXCL-10和KL-6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0和0.752,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可增加至0.800。结论:RA-ILD患者血清CXCL-10和KL-6水平明显升高,与ILD患者ILD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联合检测对诊断RA-ILD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 CXC趋化因子配体10 类风湿关节炎 肺间质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磷脂抗体在白塞病合并血栓中的临床意义
2
作者 李钰锴 王红彦 +2 位作者 罗靓 李云 李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6-1040,共5页
目的:探讨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在白塞病(Behcet disease,BD)合并血栓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08年2月至2024年7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222例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 目的:探讨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在白塞病(Behcet disease,BD)合并血栓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08年2月至2024年7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222例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临床表现(包括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血栓等)、实验室指标[包括aPL、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B51、抗内皮细胞抗体等],随访合并血栓的BD患者血栓复发情况。使用卡方检验比较aPL阳性组和aPL阴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上的差异。使用Log-rank检验对aPL阳性组和aPL阴性组的血栓复发率进行比较,并用Two-stage方法进行P矫正,最后使用Graphpad prism进行绘图。结果:BD患者中,aPL单阳性、双阳性及三阳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22.1%、0.5%和1.4%。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Ⅰ抗体和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C)的阳性率分别为10.4%、1.8%和13.1%。aPL阳性组血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PL阴性组(44.9%vs.16.9%,P<0.001)。aPL阳性组的血红细胞沉降率[(20.78±4.91)mm/h vs.(15.85±4.29)mm/h,P=0.005]、C反应蛋白[(12.97±5.17)mg/L vs.(7.49±4.22)mg/L,P=0.010]和免疫球蛋白M[(1.55±0.95)g/L vs.(1.12±0.72)g/L,P<0.001]显著高于aPL阴性组。LAC阳性是BD患者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8.51,95%CI:2.71~26.72,P<0.001)。aPL阳性组的血栓复发率高于aPL阴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23%vs.52.17%,P=0.932)。结论:LAC阳性和动脉瘤是BD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aPL阳性也会显著增加BD患者血栓发生风险,对指导BD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磷脂抗体 白塞病 血栓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内皮细胞抗体检测在早期流产中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罗靓 李云 +6 位作者 王红彦 相晓红 赵静 孙峰 张晓盈 贾汝琳 李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9-1044,共6页
目的:探讨抗内皮细胞抗体(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ies,AECA)预测早期流产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产检并完善AECA的无自身免疫病史孕妇122例。根据早期流产史(流产时孕周<12周),将... 目的:探讨抗内皮细胞抗体(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ies,AECA)预测早期流产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产检并完善AECA的无自身免疫病史孕妇122例。根据早期流产史(流产时孕周<12周),将研究对象分为早期流产组和对照组,采用t检验、非参数Wilcoxon检验、Chi-square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流产的相关因素。随访孕妇的自然流产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AECA阳性和AECA阴性孕妇的自然流产率。结果:(1)共纳入122例孕妇,其中早期流产组35例(28.7%),平均年龄(32.1±6.1)岁;对照组87例(71.3%),平均年龄(30.7±5.1)岁。早期流产组有更多的妊娠次数[3(2,4)vs.1(1,2),Z=-6.402,P<0.001]和高血压合并症(11.4%vs.1.1%,P=0.024)。早期流产组AECA的阳性率(34.3%vs.8.0%,χ^(2)=13.070,P<0.001)和免疫球蛋白G升高的比例(17.1%vs.4.6%,P=0.032)显著高于对照组。(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次数增加(OR=4.149,95%CI:2.287~7.529,P<0.001)、AECA阳性(OR=4.288,95%CI:1.157~15.893,P=0.029)、免疫球蛋白G升高(OR=6.177,95%CI:1.156~33.015,P=0.033)是早期流产的危险因素。(3)将122例孕妇分为AECA阳性组(19例)和AECA阴性组(103例),生存分析显示,孕12周时AECA阳性组的胎儿生存率显著低于AECA阴性组(84.2%vs.96.1%,P=0.035)。结论:妊娠次数增加、AECA阳性及免疫球蛋白G升高是导致早期流产的显著危险因素;AECA的检测有助于预测早期流产,可以为改善妊娠结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内皮细胞抗体 早期流产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雷诺现象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硬化症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5
4
作者 罗靓 蔡青猛 +3 位作者 刘香君 贠泽霖 李春 张晓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24-1228,共5页
雷诺现象(Raynaud’s phenomenon,RP)是一种由寒冷暴露或精神因素等引发的血管痉挛反应,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手指变白(缺血),然后变紫(缺氧),再变红(再灌注)[1]。RP可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血管阻塞性疾病及多种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 雷诺现象(Raynaud’s phenomenon,RP)是一种由寒冷暴露或精神因素等引发的血管痉挛反应,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手指变白(缺血),然后变紫(缺氧),再变红(再灌注)[1]。RP可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血管阻塞性疾病及多种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甚至可作为患者的首发表现[2-3]。RP是SSc常见的疾病特异性表现,有研究报道96.3%的SSc患者在病程中可以出现RP[2,4]。RP也可作为SSc最早的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在发生RP数十年后才出现特定器官的疾病表现[5-6]。RP早期出现时常被患者忽略,造成SSc诊断及治疗的延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症 雷诺现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衰老模型大鼠睾丸AMPK/SIRT1/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姚太万 陈艳华 +4 位作者 卜凡 邓紫婷 李怡 何昕璐 李学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5-260,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衰老模型大鼠睾丸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of transcription 1,SIRT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 目的:探讨电针对衰老模型大鼠睾丸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of transcription 1,SIRT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延缓生殖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造模组(n=30),造模组经腹腔注射D-半乳糖复制衰老模型大鼠,从造模成功的大鼠中随机筛选24只平均分为3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电针组取“肾俞”“关元”予电针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次15 min,治疗5 d休息2 d,连续治疗8周。药物组予腹部皮下注射丙酸睾酮注射液(7 mg/kg,每3日1次),连续8周。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腹部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注射剂量及疗程同药物组。治疗前后检测大鼠血清总睾酮(total testosterone,TT)和游离睾酮(free testosterone,FT)水平,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睾丸AMPK、p-AMPK、SIRT1、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药物组及电针组血清TT、FT水平降低(P=0.000,P=0.001;P=0.000,P=0.001;P=0.000,P=0.000);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药物组及电针组血清TT、FT水平降低(P=0.000,P=0.000;P=0.009,P=0.025;P=0.006,P=0.022),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及电针组血清TT、FT明显升高(P=0.001,P=0.004;P=0.001,P=0.004)。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药物组及电针组p-AMPK、SIRT1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00,P=0.000,P=0.005)。与模型组及药物组比较,电针组p-AMPK、SIRT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00,P=0.000;P=0.023,P=0.002),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00,P=0.000)。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激活睾丸间质细胞(Leydig细胞)AMPK/SIRT1/NF-κB通路,抑制Leydig细胞炎性反应,从而改善血清TT、FT水平,这可能是电针延缓生殖衰老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生殖衰老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患者的妊娠结局、疾病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游芳凝 罗靓 +2 位作者 刘香君 张学武 李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45-1052,共8页
目的:研究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UCTD)患者的妊娠结局、疾病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并且符合UCTD分类标准孕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6例... 目的:研究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UCTD)患者的妊娠结局、疾病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并且符合UCTD分类标准孕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6例UCTD孕妇根据妊娠结局分为不良妊娠结局组(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APOs)(53例)和无APOs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妊娠结局的差异。不良妊娠结局包括流产、早产、子痫前期、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宫内生长受限(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IUGR)、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死胎、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infant,SGA)、低出生体质量(low birth weight infant,LBW)、出生缺陷。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通过Cox回归分析筛选出UCTD演变为明确CTD的危险因素。结果:在106例UCTD患者中,99例(93.39%)为活产,4例(3.77%)死胎,3例(2.83%)流产,20例(18.86%)早产,6例(5.66%)SGA,17例(16.03%)LBW,11例(10.37%)子痫前期,7例(6.60%)IUGR,19例(17.92%)PROM,10例(9.43%)PPH。APOs组抗SSA抗体阳性率较无APOs组更高(73.58%vs.54.71%,P=0.036),白细胞减少比例更高(15.09%vs.3.77%,P=0.046),血红蛋白水平较无APOs组明显降低[109.00(99.50,118.00)g/L vs.124.00(111.50,132.00)g/L,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减少(OR=0.827,95%CI:0.688~0.994)是UCTD患者发生AP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2)。15例(14.15%)UCTD在平均随访5.00(3.00,7.00)年内演变为明确的结缔组织病,其中干燥综合征8例(7.54%),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4例(3.77%),类风湿关节炎4例(3.77%),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例(0.94%)。雷诺现象(Raynaud phenomenon,RP)(HR=40.157,95%CI:3.172~508.326)是UCTD患者妊娠期及产后演变为SL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结论:白细胞减少是UCTD患者发生APOs的独立危险因素,雷诺现象是UCTD患者演变为SLE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的疾病监测、定期随访是预防UCTD合并妊娠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和预测疾病演变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 不良妊娠结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保肾汤对糖尿病肾病早期干预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
7
作者 徐德嵩 《中医药学刊》 2005年第3期564-564,共1页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活血保肾汤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LF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分析恶性肿瘤伴发肺部炎症的病原谱特征及临床意义
8
作者 陈旭 简春利 +4 位作者 杨峤 郑林鹏 蔡定钦 李娟 孙建国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6期742-749,共8页
目的:基于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分析恶性肿瘤患者伴发肺部炎症的病原谱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陆军军医... 目的:基于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分析恶性肿瘤患者伴发肺部炎症的病原谱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为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道症状,肺部影像学诊断为肺部炎症,通过BALF mNGS及痰液检测病原微生物。通过描述性分析描述患者临床资料及病原微生物谱分布,比较不同癌症类型、转移状态患者病原体分布差异。比较痰液培养和BALF mNGS检测的差异性。结果:共纳入127例患者,其中70.9%为非小细胞肺癌、15.0%为小细胞肺癌、其他类型14.1%。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占48.0%。共检测BALF mNGS 145次,其中84次(57.9%)病原微生物呈阳性。混合感染共13次,占比15.5%。共检出121株病原微生物,真菌(41.3%)和革兰阴性菌(39.7%)为主要感染病原体种类。其中耶氏肺孢子菌(16.5%)、白色念珠菌(11.6%)、流感嗜血杆菌(11.6%)、肺炎克雷伯菌(10.7%)、铜绿假单胞菌(10.7%)及金黄色葡萄球菌(8.3%)构成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不同癌症类型及远处转移状态患者病原体分布差异明显,但耶氏肺孢子菌均为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病原体。70例患者同时进行了痰液病原微生物培养,检测阳性率仅为16.0%,较BALF mNGS检测明显降低(χ^(2)=35.52,P<0.001)。痰液培养和BALF mNGS结果一致性比例为48.1%。结论:BALF mNGS可精准揭示恶性肿瘤患者肺部感染的复杂病原谱,尤其是耶氏肺孢子菌等高危机会性病原体。对于痰菌阴性的患者,BALF mNGS也可显著提高检出率,同时提高混合感染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肺部感染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肺泡灌洗液 耶氏肺孢子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