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10年重庆市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龙训建 翁薛柔 +4 位作者 叶琰 张逸轩 曾必顺 叶勇 徐廷兵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1-184,共14页
降雨侵蚀力是土壤侵蚀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重庆市32个国家级气象站点2009-2018年逐分钟降雨量数据,统计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特征参数,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和Ward系统聚类分析法,对重庆市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年际间的时空... 降雨侵蚀力是土壤侵蚀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重庆市32个国家级气象站点2009-2018年逐分钟降雨量数据,统计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特征参数,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和Ward系统聚类分析法,对重庆市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年际间的时空变化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市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季节分布差异明显,其中,夏季多年平均降雨量占据全年的50%以上,冬季比例则不足5%.降雨侵蚀力在夏季比例达到70%以上,冬季比例不足1%.2)降雨量呈渝东北片区高、渝西片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降雨侵蚀力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渝东北的梁平、开州一带以及渝东南的酉阳、秀山一带,低值区分布在重庆中部.3)Ward系统聚类法结果显示,研究区降雨和降雨侵蚀力均可划分为3类,分类结果存在一定差别,但类Ⅰ具有高度区域相似性.同时,降雨分类的地域聚集特征明显,降雨侵蚀力的地域分布相对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降雨侵蚀力 变化特征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重庆高温和旱涝灾害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白莹莹 高阳华 +2 位作者 张焱 李永华 王中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7-54,共8页
利用重庆地区1961—2006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气候变化对重庆高温和旱涝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庆区域显著的增暖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突变检验结果显示气温距平的突变出现在1997年。增暖后,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增加趋势明显... 利用重庆地区1961—2006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气候变化对重庆高温和旱涝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庆区域显著的增暖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突变检验结果显示气温距平的突变出现在1997年。增暖后,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增加趋势明显,高温热浪风险显著上升,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也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洪涝灾害的风险不断上升。进一步分析了区域平均各级别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小雨和中雨日数减少趋势明显,使得干旱的风险增大。将区域平均气温距平序列分为全球气候变化对重庆区域平均气温的影响和重庆区域平均气温的自身变率两部分,发现在增暖后,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气温变化的贡献较增暖前增大。分别计算2006年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自身变率对重庆异常气温的贡献,发现2006年重庆异常高温可能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自身的变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以区域自身的变率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地区 气候变化 极端事件 高温 旱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分析的重庆市侵蚀性降雨特征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龙训建 翁薛柔 +3 位作者 叶琰 张逸轩 徐廷兵 叶勇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26,共8页
基于重庆市32个国家气象站点的2009-2018年逐分钟降雨观测数据,开展侵蚀性降雨的雨量、历时、雨强及降雨侵蚀力特征值分析,探讨研究区侵蚀性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及雨情特点。结果表明:研究区多年平均侵蚀性降雨量、历时、雨强及发生次数分... 基于重庆市32个国家气象站点的2009-2018年逐分钟降雨观测数据,开展侵蚀性降雨的雨量、历时、雨强及降雨侵蚀力特征值分析,探讨研究区侵蚀性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及雨情特点。结果表明:研究区多年平均侵蚀性降雨量、历时、雨强及发生次数分别占多年平均降雨量、历时、雨强及发生次数的75%、44%、55%和18%;侵蚀性降雨年内主要集中于5-9月,雨量、历时的年内分布呈双峰变化,雨强、发生次数和降雨侵蚀力年内变化则呈单峰特征;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幅度为-22%~27%。侵蚀性降雨各特征值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类降雨侵蚀区;研究区雨情基于K均值聚类分为3类,类Ⅰ为区域主要雨型,类Ⅲ为降雨侵蚀力最剧烈的雨型,类Ⅱ的雨量、雨强、历时以及降雨侵蚀力则介于类Ⅰ、类Ⅲ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性降雨 降雨侵蚀力 时空特征 聚类分析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下垫面变化对重庆气象要素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中 杜钦 白莹莹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2-109,共8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通过改变三峡库区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强降水过程中长江下垫面水体和三峡地区地形高度状况,检验三峡库区下垫面变化对重庆主要气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下垫面水体的变化并没有引起三峡地区的气温出现明显的变化...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通过改变三峡库区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强降水过程中长江下垫面水体和三峡地区地形高度状况,检验三峡库区下垫面变化对重庆主要气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下垫面水体的变化并没有引起三峡地区的气温出现明显的变化,水体面积的变化仅在白天对水体附近的气温略有影响;去掉三峡下垫面水体时,地面风速略减小,当加大水体面积时,仅在水体附近风速略有增大;三峡下垫面水体对当地的水汽来源相当重要,当去掉水体时,库区腹地近地层的比湿有较为明显的降低;但是当水体面积扩大一倍后,库区近地层的比湿没有产生明显的变化,仅在水体区域有弱的增大;长江三峡水体的变化对库区附近降水的影响较为明显,特别是三峡库区腹地(即重庆东北部);盆地东部地形高度由于对中低层影响系统移动路径的影响,从而对三峡地区的降雨量级和落区有较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下垫面变化 气候影响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6年重庆地区降水资源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晓冉 杨茜 +3 位作者 程炳岩 孔凡飞 张天宇 杨宝钢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3-100,共8页
利用重庆地区30个台站近46 a的月降水量资料,对重庆降水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61-2006年期间,除夏季和冬季降水整体呈小幅度的增加趋势外,重庆地区平均的春季、秋季和年降水整体都呈减少趋势,尤其是秋季降水的... 利用重庆地区30个台站近46 a的月降水量资料,对重庆降水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61-2006年期间,除夏季和冬季降水整体呈小幅度的增加趋势外,重庆地区平均的春季、秋季和年降水整体都呈减少趋势,尤其是秋季降水的减少趋势明显,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小波分析表明重庆降水主要存在着准15年的周期振荡.在空间变化趋势上,春季和年降水都表现在除重庆的西北部地区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而夏季和冬季降水都表现在除重庆西部小范围地区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秋季降水量在重庆全区表现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尤其是南部地区的减少趋势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降水资源 变化 MANN-KENDALL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一次超级单体风暴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廖向花 周毓荃 +1 位作者 唐余学 李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56-1564,共9页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8年6月5日发生在重庆的一次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超级单体是在典型的"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大气垂直结构下产生的,产生风雹的区域正好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及...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8年6月5日发生在重庆的一次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超级单体是在典型的"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大气垂直结构下产生的,产生风雹的区域正好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及中低层风速辐合区;多普勒雷达观测表现为典型钩状回波、低层有界弱回波区和"穹隆"、中气旋、阵风锋等超级单体特征;垂直累积液态水(VIL)的突然跃增比冰雹降落时间提前2~3个体扫,对冰雹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卫星反演的云粒子有效半径的大值区与冰雹落区较为一致;云中粒子半径〉36μm的粒子越多,所占比重越大,降雹的可能性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冰雹 超级单体 中气旋 阵风锋 VIL跃增 云粒子有效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多普勒雷达产品识别重庆冰雹云指标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廖向花 林娜 +1 位作者 李轲 王中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1-135,共5页
利用重庆、万州、恩施三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分析了重庆2008-2010年的9次冰雹过程,总结了一些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指标.发现当回波强度大于等于50dBZ,回波顶高大于等于11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大于等于44kg/m2,冰雹指数出现... 利用重庆、万州、恩施三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分析了重庆2008-2010年的9次冰雹过程,总结了一些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指标.发现当回波强度大于等于50dBZ,回波顶高大于等于11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大于等于44kg/m2,冰雹指数出现连续几个实心三角标志,中层具有强的风速辐合或者中气旋时容易降雹;出现三体散射回波等冰雹典型特征时肯定降雹.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越大,大于60kg/m2的强VIL持续时间越长,冰雹直径越大.在冰雹云发展阶段VIL存在≥15kg/m2的明显跃增且跃增后VIL≥50kg/m2,这是冰雹独特的特征,对判别冰雹云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多普勒雷达 回波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夏季一次降水过程及增雨潜力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小敏 邹倩 李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70-1080,共11页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GRAPES人工增雨云系模式,选取2008年7月4日重庆地区一次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重庆地区降雨天气的水汽分布、云系宏微观分布、云中微物理转化和增雨潜力等特征。结果表明:本次降水大气过程中,重庆地区水汽含量极...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GRAPES人工增雨云系模式,选取2008年7月4日重庆地区一次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重庆地区降雨天气的水汽分布、云系宏微观分布、云中微物理转化和增雨潜力等特征。结果表明:本次降水大气过程中,重庆地区水汽含量极为丰富,水汽分布与地形分布呈明显的对应关系,低层水汽输送较大,整层水汽通量较高,有明显水汽辐合,云中液态水对地面降水影响很大。西南气流和地形共同作用为重庆地区液态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东北部山区迎风坡处大量水汽累积抬升,易形成丰富的液态水。重庆东北部地区水汽向云水转化较强,过冷液态水含量丰富,冰晶含量少,0℃层附近水汽垂直通量较大,降水效率较低,有较大的增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云微物理 增雨潜力 水汽分布 降水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空中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茜 李轲 高阳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0-105,共6页
利用1987—2006年重庆及其周边地区11个站的探空资料,通过计算水汽含量、水汽通量等参量,分析了重庆地区上空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空中水汽含量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南部、西部较多,北部、东部较少。绝... 利用1987—2006年重庆及其周边地区11个站的探空资料,通过计算水汽含量、水汽通量等参量,分析了重庆地区上空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空中水汽含量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南部、西部较多,北部、东部较少。绝大部分的水汽含量集中在500 hPa以下。重庆地区的水汽主要来源自西边界的西风水汽输送和南边界的西南风水汽输送;重庆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水汽输送多以辐合为主,尤其在重庆西部地区更为明显,进行人工增雨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含量 水汽输送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一次雨转雪过程微物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逸轩 廖向花 张丰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8-140,共13页
为了研究重庆地区雨转雪天气过程降水微物理特征,利用布设在重庆西部沙坪坝区气象站的一部MRR(Micro-rain Radar)微雨雷达及一台OTT Parsivel2雨滴谱仪探测到的2016年1月22-24日的雨转雪天气过程的垂直方向上的滴谱资料,对此次雨转雪天... 为了研究重庆地区雨转雪天气过程降水微物理特征,利用布设在重庆西部沙坪坝区气象站的一部MRR(Micro-rain Radar)微雨雷达及一台OTT Parsivel2雨滴谱仪探测到的2016年1月22-24日的雨转雪天气过程的垂直方向上的滴谱资料,对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的粒子下落速度、雷达反射率、粒子谱等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雨滴谱仪及微雨雷达能较好地应用于云下垂直方向上的降水研究;此次过程,液(固)态降水中粒子平均直径、谱分布等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液态降水中表现为垂直下落方向上先减小后增大的特征,粒子以碰并增长为主,固态降水中垂直方向上各特征值则较为稳定;受仪器观测原理影响,雨转雪过程中粒子相态转变在微雨雷达观测特征量上表现为粒子下落速度均匀分布在1 m/s附近,粒子数浓度急剧增加1~2量级,回波反射率Z分布在10 dBZ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雨雷达 微物理特征 雨转雪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发重庆中西部暴雨的西南低涡特征分析 被引量:34
11
作者 翟丹华 刘德 +1 位作者 李强 王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0-147,共8页
利用1980-2008年探空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对重庆中西部西南低涡暴雨个例进行统计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重庆中西部西南低涡暴雨是在高空急流、高空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南低涡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西南低涡的结构研究表明,高层... 利用1980-2008年探空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对重庆中西部西南低涡暴雨个例进行统计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重庆中西部西南低涡暴雨是在高空急流、高空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南低涡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西南低涡的结构研究表明,高层以散度辐散为主,700 hPa附近为气旋性旋转,800 hPa及以下以辐合为主,且700 hPa正涡度中心南侧由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抽吸的共同作用造成的上升运动更显著,这一区域恰恰对应暴雨落区。分析v分量发现,暴雨落区主要位于南北风最大值中心连线附近,或其连线北侧等值线密集区,对重庆暴雨预报具有指示意义。分析低空急流和水汽条件表明,重庆地区充沛的水汽输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孟加拉湾是主要水汽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暴雨 环流特征 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渝地区夏季高温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异常年环流形势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刘晓冉 程炳岩 +2 位作者 杨茜 张天宇 邓北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6-313,共8页
分析了川渝地区夏季高温日数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异常年份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川渝地区高温日数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总体偏多,1979年是由多到少的突变年,80年代高温日数明显偏少,90年代以后又有增多趋势。川渝地区夏季高温酷暑年和凉... 分析了川渝地区夏季高温日数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异常年份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川渝地区高温日数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总体偏多,1979年是由多到少的突变年,80年代高温日数明显偏少,90年代以后又有增多趋势。川渝地区夏季高温酷暑年和凉夏年的环流形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酷暑年,我国南海北部对流增强,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地区无持续性阻塞高压,同时东亚大槽变浅,青藏高原上升运动减弱。850 hPa距平风场上,川渝地区以南被东北距平风控制,以北被正南距平风控制,这种环流形势配合有利于川渝地区夏季高温干旱的发生、发展。前期春季OLR场变化特征可为川渝地区夏季高温干旱的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地区 高温 环流形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夏季OLR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晓冉 史成 +3 位作者 赵桉梆 程炳岩 杨茜 陈权亮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z1期119-125,共7页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1979-2007年OLR(Outing Longwave Radiation)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我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地区(22.5°S-22.5°N,40°E-80°W)OLR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和我国夏季降水...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1979-2007年OLR(Outing Longwave Radiation)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我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地区(22.5°S-22.5°N,40°E-80°W)OLR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9年来热带太平洋南部地区OLR值有增加趋势,而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北部呈减少趋势。EOF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区夏季OLR场具有东西反位相和南北反位相的变化特点,小波分析表明,这种变化主要存在着准5 a和准12 a左右的周期振荡。SVD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夏季OLR场与我国夏季降水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太平洋 OLR 时空特征 SV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飞机增雨作业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小敏 邹倩 廖向花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326,共14页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GRAPES业务模式耦合混合相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对2010年12月15日的两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过程进行了催化数值模拟分析。分析得出:GRAPES模式基本能给出正确的中低层天气形势场和降水的动力结构,较大降水的落区和范围...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GRAPES业务模式耦合混合相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对2010年12月15日的两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过程进行了催化数值模拟分析。分析得出:GRAPES模式基本能给出正确的中低层天气形势场和降水的动力结构,较大降水的落区和范围基本可信,降水强度较实况偏小;按照作业实况进行催化模拟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与实况降水在较强降水区域有较好的对应性;两次播撒都取得了增加降雨量的效果,24h平均增雨量在3~5mm,最大增雨量达7mm,两次播撒后增雨作业区的累计降水总量较未播撒时增加约一倍;播撒有效时段在4h内,播撒后1~2h雨量增加最大,增雨区域初期与播撒区域一致,随时间延长而在播撒区附近扩散;第一次播撒时,播撒冰晶消耗液态水,转化成固态水,水汽流人速度加快,向液态水转化加快,液态水迅速恢复,未出现减雨现象;第二次播撒时,云中固态水争食水汽增长,液态水得不到补充,云中上升运动减弱,自然降水阶段出现减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增雨 数值模拟 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台风远距离作用下的西南低涡大暴雨个例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强 刘德 +2 位作者 王中 廖峻 翟丹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8-727,共10页
利用2009年8月2—5日发生在川渝地区一次远距离台风暴雨的实况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远距离台风作用下的水汽和温湿能输送特征;利用25点平滑算子方法研究了台风"天鹅"对此次暴雨影响系统——西南低涡作用下的... 利用2009年8月2—5日发生在川渝地区一次远距离台风暴雨的实况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远距离台风作用下的水汽和温湿能输送特征;利用25点平滑算子方法研究了台风"天鹅"对此次暴雨影响系统——西南低涡作用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东移的高空槽耦合了西南低涡,远距离的台风"天鹅"使得西南低涡在川渝地区长时间维持,台风"天鹅"倒槽对低涡系统暖湿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在台风倒槽偏东气流驱动下,其携带的水汽和能量与西南低空急流输送的暖湿水汽汇合,构建了输送到低值系统附近的水汽和能量通道,增强了强降水区水汽和能量积聚效应,这种积聚效应促使低涡系统物理结构的维持;在台风倒槽顶部偏东气流动力作用下,促使低涡系统中低层正涡度增强,进一步促使垂直涡度增长,对低涡系统动力结构维持起到积极作用,进而促使低涡系统长时间维持,最终导致长时间强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西南低涡 温湿能 热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川渝伏旱同期环流场和水汽场异常特征分析
16
作者 刘晓冉 杨茜 程炳岩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7-34,共8页
2006年盛夏川渝地区发生了严重的伏旱灾害,通过对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的诊断分析表明,2006年盛夏期间,我国川渝地区上空存在由东北向西南的异常水汽输送,从中南半岛到西南地区持续存在经向水汽输送的负异常中心,导致川渝地区上空维持着一... 2006年盛夏川渝地区发生了严重的伏旱灾害,通过对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的诊断分析表明,2006年盛夏期间,我国川渝地区上空存在由东北向西南的异常水汽输送,从中南半岛到西南地区持续存在经向水汽输送的负异常中心,导致川渝地区上空维持着一个水汽输送辐散异常的中心,这种水汽输送形势有利于伏旱灾害的发展。西太平洋副高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北、偏西,强度偏强,它与东伸的伊朗高压及异常的青藏高压一起构成一条高压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川渝地区持续伏旱灾害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旱 大气环流 水汽场 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