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帕替尼治疗以红皮病为表现的重度特应性皮炎
1
作者 唐磊 周汛 +1 位作者 程宁 刘娅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6-418,共3页
报告1例乌帕替尼成功治疗以红皮病为表现的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男,65岁。四肢和躯干红色斑丘疹伴瘙痒10余年,加重伴全身弥漫性潮红和脱屑2周。皮肤科检查:全身弥漫性潮红和脱屑,以面部为重,未见黏膜受累,浅表淋巴结未增大。皮损组织病... 报告1例乌帕替尼成功治疗以红皮病为表现的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男,65岁。四肢和躯干红色斑丘疹伴瘙痒10余年,加重伴全身弥漫性潮红和脱屑2周。皮肤科检查:全身弥漫性潮红和脱屑,以面部为重,未见黏膜受累,浅表淋巴结未增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向下延伸;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诊断:重度特应性皮炎。治疗:予口服乌帕替尼15 mg,每日1次,联合外用维生素E乳膏和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1个月后皮损消退,治疗3个月后患者自行停药,停药后常规药物维持,随访2个月未见皮损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帕替尼 红皮病 特应性皮炎 重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孢子丝菌复合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2
作者 贺羽 赵秘密 +1 位作者 杨致邦 周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6-580,共5页
孢子丝菌是人兽共患性真菌,感染人或动物可引起孢子丝菌病。以往形态学鉴定认为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S.schenckii)为孢子丝菌病的唯一致病菌种,而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该菌是6个菌种构成的复合体,并且在基因鉴定、基... 孢子丝菌是人兽共患性真菌,感染人或动物可引起孢子丝菌病。以往形态学鉴定认为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S.schenckii)为孢子丝菌病的唯一致病菌种,而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该菌是6个菌种构成的复合体,并且在基因鉴定、基因组学、发病机制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研究,有利于理解孢子丝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早期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就孢子丝菌复合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丝菌 基因鉴定 基因组 发病机制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对肝细胞Id家族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石磊 汪德强 +5 位作者 魏杰 靳鑫 阳媛 师悦嫄 夏露露 牛司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439-1446,共8页
目的:研究肝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对分化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Id)家族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分析Id家族在HBV瞬时或稳定复制的肝癌细胞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在HB... 目的:研究肝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对分化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Id)家族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分析Id家族在HBV瞬时或稳定复制的肝癌细胞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在HBV复制质粒PCH9-HBV1.1转染的正常肝细胞和HBV转基因小鼠肝组织细胞模型中进一步验证。将乙型肝炎病毒S蛋白(hepatitis B virus S protein,HBs)、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epatitis B virus core protein,HBc)、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hepatitis B virus DNA polymerase,HBp)、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的过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检测各组与载体对照组细胞中Id家族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比较乙肝病毒编码的4种蛋白对Id家族的调控作用。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病毒各组分蛋白对Id蛋白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瞬时转染HBV表达质粒的HepG2细胞较对照组细胞,Id1、Id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mRNA:t=3.952、3.189,P=0.017、0.033;蛋白:t=10.532、4.155,P=0.000、0.014);HepG2.2.15中Id1、Id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较HepG2对照组均下降(m RNA:t=5.553、7.211,P=0.005、0.002;蛋白:t=4.193、3.849,P=0.014、0.018);HepAD38(Tet-)中Id1、Id3蛋白的表达量较HepAD38(Tet+)组均降低(t=3.052、3.712,P=0.038、0.021)。同时,HBV的复制可以抑制LO2细胞及小鼠肝组织中Id1、Id3的表达(mRNA:t=14.564、3.281、3.489、3.495,P=0.000、0.030、0.025、0.025;蛋白:t=5.651、5.336、4.948、5.149,P=0.005、0.006、0.008、0.007)。转染HBV病毒各编码蛋白质粒的HepG2细胞中,HBc组Id1、Id3较载体对照组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最明显(77.7%、76.2%,F=9.945、37.528,t=6.481、10.915,P=0.000、0.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Bx组Id1、Id3蛋白表达量下降最明显(86.2%、68.4%,F=38.225、7.159,t=12.550、5.295,P=0.000、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表明,HBc组Id1、Id3启动子活性较对照组降幅最大(62.2%、56.3%,F=16.530、5.210,t=5.442、3.222,P=0.000、0.019)。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可以抑制肝组织、细胞中Id1及Id3的表达,其中HBc对Id1、Id3 m RNA的下调最明显,HBx则对Id1、Id3蛋白水平上的抑制作用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Id家族 乙型肝炎病毒C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嘌醇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后发生白癜风1例
4
作者 唐磊 周汛 刘林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9-289,共1页
患者男,49岁。因躯干红斑、丘疹伴痒痛10 d加重3 d入院。患者20 d前因血尿酸高口服别嘌醇治疗,10 d前躯干部出现红斑、丘疹,压之褪色,伴明显瘙痒疼痛。3 d前躯干红斑、丘疹扩散至四肢及面部,伴剧烈瘙痒,于2021年12月23日来我院就诊。发... 患者男,49岁。因躯干红斑、丘疹伴痒痛10 d加重3 d入院。患者20 d前因血尿酸高口服别嘌醇治疗,10 d前躯干部出现红斑、丘疹,压之褪色,伴明显瘙痒疼痛。3 d前躯干红斑、丘疹扩散至四肢及面部,伴剧烈瘙痒,于2021年12月23日来我院就诊。发现血尿酸升高2年,未经治疗,20 d前首次口服别嘌醇治疗;否认近3个月服用其他药物史,否认家族成员有类似病史,无遗传性疾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及传染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别嘌醇 白癜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活化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1例
5
作者 蔡艳丽 赵明丹 +1 位作者 单葵 唐洪屈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2-33,共2页
1 病历摘要患者女,44岁。因面部、双手背、颈部、臀部红斑6个月,加重伴关节痛15d于2017年8月24日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双手背、颈部、臀部先后出现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片,无发热,无关节、肌肉疼痛不适。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活化凝血酶原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肉芽肿
6
作者 吕波 单葵 曾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54-355,共2页
报告1例环状肉芽肿。患者女,79岁。双侧腰、腹部红斑5年。皮肤科检查:双侧腰、腹部可见片状环形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界限清楚,部分融合成片状。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轻度棘层肥厚,真皮浅中层肉芽肿性炎症呈栅栏状排列,中央可... 报告1例环状肉芽肿。患者女,79岁。双侧腰、腹部红斑5年。皮肤科检查:双侧腰、腹部可见片状环形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界限清楚,部分融合成片状。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轻度棘层肥厚,真皮浅中层肉芽肿性炎症呈栅栏状排列,中央可见胶原纤维增粗、变性,真皮内血管周围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诊断:环状肉芽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肉芽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