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黄素纳米粒雾化吸入对大鼠炎性气道黏蛋白5AC的调控 被引量:3
1
作者 邬海桥 冯霞 彭文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47-750,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雾化吸入茶黄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对炎性气道黏蛋白5AC(mucoprotein 5AC,MUC5AC)的作用。方法:通过改良法制备茶黄素PLGA纳米粒,用粒径分析仪检测纳米粒平均粒径,并进行包封... 目的:探讨高频雾化吸入茶黄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对炎性气道黏蛋白5AC(mucoprotein 5AC,MUC5AC)的作用。方法:通过改良法制备茶黄素PLGA纳米粒,用粒径分析仪检测纳米粒平均粒径,并进行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及体外释放试验。将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A组)、香烟吸入组(B组)及干预组(C组)。RT-PCR检测各组黏蛋白5AC m R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观察MUC5AC蛋白表达的变化,并进行组化对比大鼠气道组织黏蛋白变化情况。结果:制备的茶黄素PLGA纳米粒性质稳定,测得其的平均粒径为(108.24±2.86)nm,适宜雾化吸入。香烟吸入组MUC5AC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0),而给予茶黄素PLGA纳米粒处理后,与香烟组比,指标明显下调(P=0.001)。MUC5AC m RNA表达的RT-PCR电泳结果也有类似结果。气道组织化学PAS染色也提示雾化吸入茶黄素PLGA纳米粒后,气道表面黏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结论:通过改良法制备茶黄素PLGA纳米粒性质稳定,大小均匀;经雾化途径吸入可发挥抑制炎性气道的黏蛋白5AC的高分泌作用,为茶黄素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黄素 黏蛋白5AC 纳米粒 雾化吸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动蛋白调节分子CAP1对肺癌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炯 周颦 +4 位作者 白平 刘楠 张国铎 徐健众 苏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500-1506,共7页
目的探讨腺苷酸环化酶关联蛋白1(adenylatecyclase-associated protein 1,CAP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对肺癌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0-2015年NSCLC临床标本42例,采用免疫组化检... 目的探讨腺苷酸环化酶关联蛋白1(adenylatecyclase-associated protein 1,CAP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对肺癌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0-2015年NSCLC临床标本42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CAP1的表达;以sh RNA慢病毒感染NSCLC细胞系,敲低CAP1表达,采用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观测敲低CAP1后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MTS法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免疫荧光观察细胞骨架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与癌旁组织和正常肺组织相比,CAP1蛋白在NSCLC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1);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显示,敲低CAP1的肺癌细胞较对照细胞迁移能力显著减弱(P<0.01),细胞肌动蛋白骨架改变,并且其增殖减慢,克隆形成能力降低(P<0.01);细胞周期分析发现CAP1敲低的肺癌细胞阻滞在G0/G1期。结论 CAP1促进肺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可能与CAP1参与细胞肌动蛋白骨架和细胞周期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腺苷酸环化酶关联蛋白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肺胀颗粒中橙皮苷和甘草苷的含量
3
作者 唐菱 侯晓军 +1 位作者 王杰 刘梅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0-372,共3页
建立同时测定肺胀颗粒中橙皮苷和甘草苷含量的方法。采用HPLC-UV法,Diamonsil C_(18)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0.2%磷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3 nm,柱温为30℃,流速为1 mL/min。橙皮苷和甘草苷分别在3.812~... 建立同时测定肺胀颗粒中橙皮苷和甘草苷含量的方法。采用HPLC-UV法,Diamonsil C_(18)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0.2%磷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3 nm,柱温为30℃,流速为1 mL/min。橙皮苷和甘草苷分别在3.812~114.36μg/mL和1.874~56.2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2%,98.87%,RSD分别为1.45%,1.15%。该法简便、准确、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肺胀颗粒中橙皮苷和甘草苷含量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肺胀颗粒 橙皮苷 甘草苷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活血消癥方对COPD患者的疗效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玮 吴海斌 +1 位作者 王晓然 王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52-656,共5页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消癥方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消癥方治疗。两组疗程均...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消癥方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消癥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检测中医主要症状、中医证候评分、CAT、SpO2及治疗后检测血清因子(包括TGF-β1、smad2、smad3和smad7),然后评价主症总分、证候积分、CAT量表、SpO2及血清因子的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主症积分、中医证候积分、CA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SpO2较前明显升高;且主症积分、肺气虚、脾气虚、痰阻症状评分、CA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主症总分总有效率为53.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治疗组治疗前后CAT差值d> 2分且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清TGF-β1、Smad3含量较对照组降低,Smad7含量较对照组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益气活血消癥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不仅能改善患者症状、生活质量、慢性缺氧状态等,同时对于血清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上的相关蛋白也有影响,这可能是该方干预慢阻肺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该方以益气活血、消癥通络的治法从而影响"肺络微型癥瘕"形成,其聚散调节的关键点在于TGF-β1/Smad信号通路。同时,也反证了"微型癥瘕痹阻肺络"这一病机假说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微型癥瘕痹阻肺络 益气活血消癥 TGF-Β1/SMAD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期胸部CT表现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军大 刘煌 +3 位作者 柯永春 祝新平 管风云 王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探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康复期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2月23日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普通型COVID-19的80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以体温恢复正常3 d以上、呼吸道... 目的:探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康复期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2月23日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普通型COVID-19的80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以体温恢复正常3 d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及连续2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 d)作为康复期出院标准,通过动态观察COVID-19康复期患者HRCT表现,与入院时进行对比分析,观察COVID-19患者典型征象及康复期出院时病变分布、病变形态等表现。结果:动态观察COVID-19康复期患者HRCT表现"破苍蝇拍征"及"包水管征"吸收减少,以"包水管征"吸收较早且明显。对比入院时HRCT,康复期表现以双肺下叶背段或后基底段局限斑片状磨玻璃灶、多叶多段磨玻璃样密度灶及弥漫分布的磨玻璃灶,部分患者残存小叶内间质及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弧线影及不规则纤维素条影灶,康复期患者未见明显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动态观察显示"破苍蝇拍征"及"包水管征"吸收减少是普通型COVID-19康复期病情好转的典型表现,康复期出院患者多遗留磨玻璃样改变、小叶内间隔和(或)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弧线影并残存间质炎症,临床随访应推广HRCT检查才能有效观察残存病灶的动态改变,降低残存病灶发生为间质纤维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康复期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