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地区露天矿山修复对植被与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江 司洪涛 +7 位作者 李成 朱冬雪 冯樊 严有龙 王科 王琛 毛铮 徐铭泽 《安徽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5-19,30,共6页
探究西南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其固碳潜力,为该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在重庆市铜锣山矿区选取修复后的露天矿坑建立固定样地,在修复后1年、3年和5年开展连续监测,以研究区内典型常绿阔叶... 探究西南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其固碳潜力,为该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在重庆市铜锣山矿区选取修复后的露天矿坑建立固定样地,在修复后1年、3年和5年开展连续监测,以研究区内典型常绿阔叶林作为参照,在样地中设置样方开展植物群落调查,测定0~10 cm、11~20 cm、21~30 cm土层的有机质、容重、石砾含量,计算不同修复年限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分析露天矿山修复的植被-土壤系统固碳效应及潜力。结果表明:露天矿山修复后植被-土壤碳密度增加缓慢,修复5年期与1年期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修复区植被各组分碳密度表征为地上生物层>根系层>枯落物层;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显著大于11~20 cm和21~30 cm土层(P<0.05),具有明显的表层聚集效应;修复后1~5年植被-土壤系统平均固碳速率为0.039 kg/m^(2)·a,固碳速率随演替呈增加趋势,土壤固碳速率为植被的1.8倍。以复垦和植被建设为主的露天矿山人工修复措施可以快速提升修复区植被和土壤碳储量,是增强矿区生态碳汇的有效途径,露天矿山修复固碳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露天矿山 植被与土壤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公园植被恢复动态监测及影响因素——以渝北铜锣山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马磊 李成 +4 位作者 司洪涛 李满意 王琛 毛铮 王科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120,共10页
重庆市渝北铜锣山—铜锣峡片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对该区域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该区域开展植被恢复动态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对矿山生态修复效益评价意义重大。应用铜锣山矿山公园2016—2020年的GF-2卫星遥感影... 重庆市渝北铜锣山—铜锣峡片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对该区域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该区域开展植被恢复动态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对矿山生态修复效益评价意义重大。应用铜锣山矿山公园2016—2020年的GF-2卫星遥感影像、研究区生态修复资料,采用象元二分模型提取该区域植被覆盖度,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植被覆盖度恢复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探究生态修复工程对不同区域植被恢复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6—2020年铜锣山矿山公园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走势,空间上由研究区西北、东南向中间呈递减的趋势;2)铜锣山矿山公园植被状况明显改善,改善的面积为19.708 km^(2),比例为78.78%,退化的面积为3.047 km^(2),比例为12.18%,表明研究区生态状况得到良好恢复;3)2016—2020年期间,研究区裸地面积变化最大,减少0.424 km^(2)。其次是林地面积,增加0.321 km^(2)。住宅用地增加0.102 km^(2);4)在矿山开采修复区植被恢复较快,植被覆盖度增长率为0.025,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占区域总面积比例由2016年7.14%增加至2020年的26.78%。植被恢复工程对铜锣山矿山公园植被覆盖度产生正向影响,矿山开采修复区尤为突出,矿山生态修复对植被恢复和防治水土流失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空间分布 一元线性回归 矿山 生态修复 土地利用 铜锣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