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隐性德育的新阵地——以重庆工学院“青年红色根据地”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兴国 丁威 江滨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9期133-135,146,共4页
以重庆工学院“青年红色根据地”这一红色网站为例,阐述了网络平台为隐性德育的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改变了隐性德育的传统模式,使隐性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大大加强,促进了隐性德育的科学化、现代化,拓展了隐性德育的平台,增强了隐性德... 以重庆工学院“青年红色根据地”这一红色网站为例,阐述了网络平台为隐性德育的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改变了隐性德育的传统模式,使隐性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大大加强,促进了隐性德育的科学化、现代化,拓展了隐性德育的平台,增强了隐性德育的效果,使网络平台成为开展隐性德育的新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隐性德育 创新 阵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特征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工学院农村大学生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韩龙 赵海龙 +1 位作者 毛一峰 刘纯明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160-162,共3页
关键词 大学生 重庆工学院 农村 弱势群体 对策研究 现状 特征 生存状况 心理状况 贫富差距 城乡 贫困 文化 状态 社会 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农村弱势群体的群体特质与社会救助体系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纯明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27-32,共6页
在对重庆市农村弱势群体进行社会学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市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群体特质,并结合对该群体社会福利现状的客观描述,重点探讨了构建重庆市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关键词 重庆市 农村弱势群体 社会救助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纯明 孔恩阳 +1 位作者 王栓茂 严定国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64-67,共4页
立足于我国理论界有关弱势群体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丰富实证材料,在对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进行若干社会学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基本特征以及该群体存在的社会效应、发展趋势,并结合重庆市城市社会经济发... 立足于我国理论界有关弱势群体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丰富实证材料,在对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进行若干社会学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基本特征以及该群体存在的社会效应、发展趋势,并结合重庆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探讨了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城市弱势群体 经济发展 对策研究 理论研究成果 现状 中国 社会救助 城市社会 理论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君书》的法治思想对社会的整合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汪蕾 安成蓉 刘乃秀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107-109,117,共4页
《商君书》认为法治是实现社会整合的途径,主张运用法治手段,在政治上实行集权主义,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干涉主义,在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法治 重农抑商 排除异己 文化专制 《商君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属性与统战政策选择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纯明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9期69-73,共5页
基于对新阶层的基本类型和群体特质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新阶层的政治属性和目前新阶层统战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科学判断,提出了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新阶层统战工作的可操作性的对策。
关键词 新社会阶层 群体特质 政治属性 政策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时期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政治双重效应和对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纯明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96-99,共4页
以对新时期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主要特点的分析为基础,着重对转型时期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及其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复杂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作了对策性研究。
关键词 转型时期 社会阶层分化 政治双重效应 社会政治生活 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先进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宋容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34-36,共3页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坚实的思想基础,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道德保障,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
关键词 先进文化 和谐社会 发展 建设 密不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保险基金的法律监督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可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09-111,共3页
在对社会保险基金法律监督特别是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的现状分析基础上 ,看到了当前存在的问题 ,指出了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法律监督的必要性 。
关键词 社会保险基金 法律监督 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 监督 缴费单位 经办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挥民主党派在政治社会化中作用的途径
10
作者 江滨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0-132,共3页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途径,进一步坚持、完善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新时期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政治...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途径,进一步坚持、完善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新时期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政治社会化是通过社会各种媒介进行的,发挥民主党派代表性广、包容性强的优势,团结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及积极引导各界人士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进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化解阻力,形成合力,才能更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党派 政治社会化 作用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回应社会热点 增强“两课”教学吸引力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大志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11期174-176,181,共4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两课”教学的依托,目前“两课”教学吸引力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展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学科的应有的说服力和解释力.通过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展现“两课”及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品格,做到“以理服人”,“两课”教学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两课”教学的依托,目前“两课”教学吸引力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展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学科的应有的说服力和解释力.通过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展现“两课”及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品格,做到“以理服人”,“两课”教学才能真正展现理论的力量,增强吸引力.而社会热点的选择以及如何回应,对两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热点 “两课”教学 吸引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显涛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9期93-94,共2页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西方绿色运动的左翼,其理论渊源颇为庞杂。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生态学、系统论、未来学的理论成果,甘地的非暴力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理论。
关键词 绿色运动 生态社会主义 理论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全面发展与“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13
作者 张江 李永海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35-36,共2页
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内涵,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先进生产力 先进文化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的基本形态及其功能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饶宁华 赖雪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5-89,共5页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也即"思想政治教育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之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依托现代传媒,直观、形象、便捷地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从而有效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种...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也即"思想政治教育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之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依托现代传媒,直观、形象、便捷地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从而有效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种物质形态及其运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的基本形态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印刷传媒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电子传媒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媒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的基本形态不同。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功能定位就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传媒载体 基本形态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品环境标志制度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马可 秦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97-102,共6页
产品环境标志是表明产品符合环保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产品环境标志制度是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塑造生态消费行为的一种理想制度,是使环境管理由单纯的强制性行政管理逐步转化为强制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环境标志是一种证明商... 产品环境标志是表明产品符合环保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产品环境标志制度是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塑造生态消费行为的一种理想制度,是使环境管理由单纯的强制性行政管理逐步转化为强制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环境标志是一种证明商标,保护环境标志的手段是证明商标登记。环境标志保护的另一个措施是国家与环境标志使用者签订环境标志使用合同。环境标志使用合同从其性质上而言是一种环境行政合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标志 生态消费 证明商标 环境标志合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草根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性危机与治理困境及应对策略探析 被引量:33
16
作者 周玲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7-103,共7页
中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引起了权力的转移和社会结构的变迁。随着经济和社会领域权力的逐渐生长,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一方面,非政府组织日益跻身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的管理新型主体之一,推动着社会转型时期社... 中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引起了权力的转移和社会结构的变迁。随着经济和社会领域权力的逐渐生长,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一方面,非政府组织日益跻身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的管理新型主体之一,推动着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同时构成政府的社会管理对象之一,挑战着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登记注册而无法取得合法身份的草根非政府组织大量活跃于城乡社区。这一现象表明政府对草根非政府组织执法不能,表明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发生冲突,我们现行的关于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已经面临改革的压力。文章深入分析了草根非政府组织合法性危机及其治理困境的形成原因,试图探索走出这一危机和困境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根非政府组织 合法性危机 治理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与新型工业化的辩证思考 被引量:11
17
作者 高宜新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6-99,共4页
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党关于发展理论中怎样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应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代特性,即历史交叉性、现实重叠性、路径归合性;正确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注重策略的全面、协调... 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党关于发展理论中怎样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应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代特性,即历史交叉性、现实重叠性、路径归合性;正确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注重策略的全面、协调及可持续性,并在实际工作中从明确责任、利益导向、制度建设三方面着力,应予认真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新型工业化 时代特性 推进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团组织的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公共服务参与的考察 被引量:7
18
作者 柳长兴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31,共8页
有关社团组织的发展与管理问题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讨论热点。既有的研究和观点较为一致,大多集中在既有的体制钟罩限制了我国社团组织的兴起和发展等方面。社团组织的发展路径研究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有关社团组织的发展与管理问题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讨论热点。既有的研究和观点较为一致,大多集中在既有的体制钟罩限制了我国社团组织的兴起和发展等方面。社团组织的发展路径研究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内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体制钟罩并未完全限制社团组织的活动与成长空间,制约我国社团组织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因素在于作为社团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公民社会这一基础性条件的缺失。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背景和当前我国政治社会语境下,有关社团组织的发展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应当从实践逻辑的视角出发,即从社团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角度探察我国社团组织的现实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团组织 第三部门 民间组织 公共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内容及管理 被引量:8
19
作者 江滨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30-134,共5页
高校德育原理与实践表明,高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的,它潜移默化、稳定持久的影响特点特别适合德育,通过隐性课程则能不知不觉地、比... 高校德育原理与实践表明,高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的,它潜移默化、稳定持久的影响特点特别适合德育,通过隐性课程则能不知不觉地、比较顺畅地渗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且影响稳定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 隐性德育课程 内容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被引量:13
20
作者 熊晓燕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3-134,共2页
加强"两课"实践教学是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许多高校对"两课"实践教学仍然重视不够,或课时紧张;或经费有限;或场所缺乏;或设计不足等因素,多半流于形式。加强"两课"实践... 加强"两课"实践教学是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许多高校对"两课"实践教学仍然重视不够,或课时紧张;或经费有限;或场所缺乏;或设计不足等因素,多半流于形式。加强"两课"实践教学必须统一组织安排,合理设计,根据"两课"各门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方能收到切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两课”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