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食品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研究与探索——以重庆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常海军 谢娜娜 +2 位作者 王崇均 王星敏 何勇平 《农产品加工》 2019年第21期96-99,共4页
新时期高等教育提出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结合近几年重庆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从构建能力导向的“工商融合”新课程体系、完善理论与实验教学方法、优化考试方式与质量评价、实现全景流程式... 新时期高等教育提出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结合近几年重庆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从构建能力导向的“工商融合”新课程体系、完善理论与实验教学方法、优化考试方式与质量评价、实现全景流程式实务训练、搭建平台助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实践创新能力 研究与探索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常海军 周文斌 +2 位作者 朱建飞 王星敏 王崇均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第16期134-135,137,共3页
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行业特点和西南地区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导向,结合近几年重庆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探索,该文系统介绍了重庆工商大学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以供其他高校食品专业建设参考... 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行业特点和西南地区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导向,结合近几年重庆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探索,该文系统介绍了重庆工商大学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以供其他高校食品专业建设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 特色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经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
3
作者 常海军 冯敏 +3 位作者 朱建飞 尤琳烽 周文斌 唐春红 《农产品加工》 2019年第22期115-117,120,共4页
结合近几年重庆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从专业建设理念和思路、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等方面,对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供财经... 结合近几年重庆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从专业建设理念和思路、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等方面,对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供财经类高校食品专业建设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经类高校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级尺度下重庆市碳收支时空分异及碳综合补偿分区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芳焱 周启刚 +2 位作者 夏玉松 张晓媛 姚转花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6-265,278,共11页
[目的]探究县域尺度下碳收支特征,明确不同分区碳补偿策略,为制定合理的低碳管理措施和精准的县域补偿机制提供参考,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方法]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研究区域,依托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能源统计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碳... [目的]探究县域尺度下碳收支特征,明确不同分区碳补偿策略,为制定合理的低碳管理措施和精准的县域补偿机制提供参考,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方法]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研究区域,依托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能源统计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碳收支核算体系和基尼系数分析碳收支时空动态及平衡关系特征,运用比较优势指数和三维魔方法建立碳综合补偿分区方案。[结果](1)2000—2020年,碳收支上升,分布格局稳定。碳排放增长2.67×107 t,呈“单核(主城九区)辐射”分布格局,碳吸收仅增长3.2×106 t,呈“两翼高,中心城区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2000—2020年,碳排放差异相对平衡,碳排放基尼系数均值为0.35,低于0.4警戒线。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0.76~3.06)、碳生态承载系数(0.01~14.71)范围差距大,供需错配严重。(3)通过比较优势指数将重庆市分为20个支付区、16个平衡区和2个获补区。结合管理类型分区,最终分为6大类,2个支付区—低碳减排区、3个支付区—低碳优化区、15个支付区—低碳控制区、4个平衡区—低碳优化区、12个平衡区—低碳控制区、2个获补区—低碳控制区。[结论]重庆市碳收支时空分异显著,碳供需错配严重,碳综合补偿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区差异。在保障生态系统稳定性下,科学制定差异化碳综合补偿策略,推进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建设,促进区域间碳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收支 碳综合补偿分区 管理类型分区 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电子鼻分析重庆烤鱼调料的风味特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屠大伟 马宏能 +1 位作者 唐敏 尤琳烽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5-355,共11页
为探究重庆烤鱼调料的特征风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子鼻以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对不同厂家重庆烤鱼调料麻度、辣度、氯化物含量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厂家重庆烤鱼调料的山椒素、辣椒素类物质及氯化物含... 为探究重庆烤鱼调料的特征风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子鼻以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对不同厂家重庆烤鱼调料麻度、辣度、氯化物含量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厂家重庆烤鱼调料的山椒素、辣椒素类物质及氯化物含量分别为0.077~1.16 mg/g、0.032~0.565 mg/g和5.855~11.950 g/100 g,麻度、辣度和氯化物差异显著(P<0.05);电子鼻能够对不同厂家重庆烤鱼调料进行区分,无机硫化物、芳香成分和有机硫化物的气味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别。8个样品中共检测出9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醇类17种、烃类35种、醛类12种、酮类5种、酯类8种及其他类17种。通过气味活度值法确定了重庆烤鱼调料中21种关键风味物质,主要为芳樟醇、α-蒎烯、4-异丙基苯甲醛、4-烯丙基苯甲醚和茴香脑等成分,共同形成了重庆烤鱼调料以辛香为主,带有药草香、茴香、清香的风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烤鱼调料 高效液相色谱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电子鼻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南岸区城市边界扩张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邹欣怡 赵伟 +1 位作者 蒲海霞 周佳松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52-258,264,共8页
以重庆市南岸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城市扩展、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在南岸区1996—2016年建成区扩展的数量及形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DPSR综合生态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了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 以重庆市南岸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城市扩展、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在南岸区1996—2016年建成区扩展的数量及形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DPSR综合生态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了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识别了城市用地扩张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小尺度、系统、动态的角度对城市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以期对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社会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研究认为:南岸区建成区面积由1996年33.03 km^2增长到2016年的122.39 km^2,空间分布由最初的'西部小面积集中分布'发展为'西部成片、铜锣一线以及东部小分散'的状态,城市边界扩展明显;2000—2016年重庆南岸区生态环境效应处于中等水平,综合指数由0.36上升到0.6,但上升强度为下降趋势;回归结果显示非农业人口比重增长、经济发展是影响生态环境指数的重要因素,建设用地扩展等指标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 生态环境 DP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EI的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被引量:38
7
作者 刘栩位 周启刚 +3 位作者 周浪 孟浩斌 李明慧 彭春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78-286,共9页
集成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共4个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可快速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客观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以1994年、2000年、2007年、2013年、2019年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 集成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共4个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可快速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客观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以1994年、2000年、2007年、2013年、2019年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遥感生态指数评价了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预测2025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构建的RSEI指数能够反映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1994—2019年RSEI值由0.525上升至0.653,上涨幅度达24.38%,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面积为6 265.673 km2,所占比例为59.78%,退化区域面积为604.789 km2,面积占比为5.77%,生态环境总体质量改善效果明显并趋于稳定;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改善区域较广,主要集中于奉节县和云阳县全境;而退化区域集中于研究区主要的城市建成区和管辖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村镇,以及巫山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研究区整体改善明显;预测的2025年RSEI仍持续上升,但上升速率明显放缓,因此研究区在后续的生态环境建设中,仍应进行持续性生态治理及保护。研究结果实现了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快速监测,可为其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RSEI) 动态变化 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碳排放及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傅俊越 周启刚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4-768,774,共6页
根据2001~2020年重庆市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物排放数据,选取CO_(2)、工业废气、工业SO_(2)、工业废水、工业COD、工业“三废”总量和工业固废产生量等7项环境指标,利用origin2018软件建立了重庆人均GDP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数学模型,解... 根据2001~2020年重庆市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物排放数据,选取CO_(2)、工业废气、工业SO_(2)、工业废水、工业COD、工业“三废”总量和工业固废产生量等7项环境指标,利用origin2018软件建立了重庆人均GDP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数学模型,解析了重庆环境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EKC)。结果表明,重庆市CO_(2)EKC和工业SO_(2)EKC符合倒“U”型曲线特征,当人均GDP达76875元,即在2020年左右重庆市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工业SO_(2)2006年达峰值。工业废水EKC、工业COD EKC和工业“三废”EKC具有“U”型曲线左半支特征,工业废气EKC和工业固废EKC呈“N”型曲线特征。重庆市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量逐年降低,但工业废气排放量有振荡走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污染 碳排放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人均GD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生态化视角下三峡库区人口-经济-环境(PEE)耦合协调发展 被引量:3
9
作者 谢海浪 赵伟 +1 位作者 江雅婷 侯孟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1,235,共14页
[目的]探索PEE系统的互动耦合特征,可为三峡库区城镇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量化依据。[方法]在2000—2020年三峡库区PEE系统综合评价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引力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空间联系特征... [目的]探索PEE系统的互动耦合特征,可为三峡库区城镇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量化依据。[方法]在2000—2020年三峡库区PEE系统综合评价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引力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空间联系特征及主要障碍因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1)2000—2020年库区P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逐步上升态势;(2)研究期内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基本不变,协调等级不高,协调类型呈“西南-东北”“中部-北部”的空间特征,总体呈良性上升发展趋势;(3)邻近区域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空间联系总量总体上升,空间联系强度较弱,且随着地理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弱;(4)各因素对系统发展影响具有趋同性,经济和人口系统是主要制约子系统,而环境系统的障碍度逐年增加。[结论]库区P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向好,区域差异缩小,未来应重点从单一系统优化向多元系统协调出发,从系统自身与区域协同2个角度进行调整,加强政策制度调控,科学探索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生态化 耦合协调发展 人口-经济-环境 时空演化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重庆市梁平区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伍龙江 周启刚 +4 位作者 李辉 罗泓然 毛永发 朱康文 向宇锋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60,共8页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有效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基本前提。以重庆市梁平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电路理论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有效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基本前提。以重庆市梁平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电路理论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包括生态源地、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和生态断裂点。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19处,总面积359.82 km^(2),呈现“两带多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廊道42条,总长241.27 km,构建了“三片区三屏一网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2)识别出生态夹点5处、生态障碍点12处、生态断裂点5处,是进行生态保护修复的关键区域,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3)结合关键区域生态特征,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修复主攻方向和建议措施。研究可为梁平区及其他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路径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修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电路理论 关键区域识别 重庆市梁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与NDVI时序变化检测的撂荒耕地的地形特征研究——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
11
作者 夏玉松 周启刚 +2 位作者 李辉 张晓媛 陈芳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3-393,共11页
[目的]揭示山区撂荒耕地的地形特征,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重庆市巫山县为研究区域,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上的Landsat TM/ETM+/OLI和Sentinel-2数据,采用决策树与时间序... [目的]揭示山区撂荒耕地的地形特征,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重庆市巫山县为研究区域,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上的Landsat TM/ETM+/OLI和Sentinel-2数据,采用决策树与时间序列NDVI变化检测法,对2017—2021年研究区的撂荒地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1)从时间序列特征上看,研究区内撂荒地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2017—2021年的增加量为2123.50 hm^(2),增长率为19.61%,区间内曲线形态上表现为“W”字形特征。空间上撂荒地呈全局分散,局部集中特征,主要沿着水系走向分布,显著集中于河流两侧,周边被坡耕地围绕。(2)研究区内撂荒地在不同的高程带和坡度带分布不同。撂荒地主要集中于高程1000 m以下和坡度5°~20°范围内。高程1500 m以下的区域,撂荒地面积和撂荒率表现“先增后减”的规律,2019年达到最高点;高程1500 m以上的区域,撂荒地面积和撂荒率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先减后增”的规律,在2020年达到了最低值。(3)撂荒地在不同地形位等级下的分布指数表现为持续减少型,地形梯度1级、2级的分布指数大于1,为撂荒地的优势区。[结论]决策树与NDVI时序变化检测法结合能够精准识别撂荒地,识别精度为83.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耕地 决策树 NDVI时间序列 遥感 重庆市巫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工业SO_(2)排放的驱动因素及预测研究
12
作者 傅俊越 周启刚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3-616,622,共5页
利用重庆市大气污染排放数据,分析了重庆市2000~2021年工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运用LMDI模型对重庆市工业SO_(2)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灰色GM(1,1)模型预测了2022~2030年重庆市工业SO_(2)的排放量变化。结果表明,2000~2... 利用重庆市大气污染排放数据,分析了重庆市2000~2021年工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运用LMDI模型对重庆市工业SO_(2)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灰色GM(1,1)模型预测了2022~2030年重庆市工业SO_(2)的排放量变化。结果表明,2000~2021年,重庆市工业SO_(2)的排放量由66.42万t减少到4.17万t,减少了93.7%。经济发展规模(ΔG)对SO_(2)排放始终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产业结构(ΔS)、能源消耗强度(Δf)和SO_(2)排放强度(ΔI)主要对SO_(2)排放起抑制作用。2025年重庆市工业SO_(2)排放量将减少到1.56万t,2030年将继续减少到0.47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工业SO_(2) LMDI模型 灰色GM(1 1)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傅俊越 周启刚 卢鹏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78,共5页
核算了2007—2021年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量,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7—2021年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量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经济产出效应、城市化率和常驻人口规模对垃圾处理碳... 核算了2007—2021年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量,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7—2021年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量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经济产出效应、城市化率和常驻人口规模对垃圾处理碳排放始终起正向驱动作用,经济产出效应的驱动作用最大,贡献率达86.6%;生活垃圾处理结构强度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贡献率达-24.8%。利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出2022—2030年重庆市的垃圾清运量和垃圾处理碳排放量将持续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Kaya恒等式 LMDI分解法 生活垃圾处理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MOFs及其衍生物用于环境修复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伏坤 周佳雯 曾热倩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1-1194,共4页
探讨了PA-MOFs及其衍生的光催化剂在光催化水裂解制氢、光催化CO_(2)还原、光降解新兴危险污染物这三个方面的优点,综述了PA-MOFs及其衍生的光催化剂在这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讨论目前用于多种光催化应用的PA-MOFs和MOF衍生光催化剂... 探讨了PA-MOFs及其衍生的光催化剂在光催化水裂解制氢、光催化CO_(2)还原、光降解新兴危险污染物这三个方面的优点,综述了PA-MOFs及其衍生的光催化剂在这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讨论目前用于多种光催化应用的PA-MOFs和MOF衍生光催化剂的生产工作。基于PA-MOFs和MOFs衍生物的研究现状,对其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催化 微环境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铁矿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从界面过程到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范聪 方君然 +5 位作者 李晓飞 郭楚玲 申渝 卢桂宁 梅远飞 党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484-4495,共12页
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尤其是重金属环境行为影响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纤铁矿是一种常见的亚稳态铁(羟基)氧化物,通常存在于季节性氧化还原交替的土壤环境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表面活性,驱动着土壤物质循环等... 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尤其是重金属环境行为影响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纤铁矿是一种常见的亚稳态铁(羟基)氧化物,通常存在于季节性氧化还原交替的土壤环境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表面活性,驱动着土壤物质循环等重要过程.本文以纤铁矿稳定性为纽带,阐述了纤铁矿在不同晶相重组路径中作为起始物种、前驱体(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三种不同定位角色的演化规律.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角度对纤铁矿形成和晶相重组过程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论述.重点讨论了典型环境因子(如pH值、含氧阴离子、有机质和微生物等)对纤铁矿稳定性及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影响.展望了未来研究发展趋势,包括多过程耦合下铁氧化物相转化机制、重金属在矿物-水界面的微观反应机制、以及重金属归趋的环境因子调控等,以期为基于铁循环调控重金属赋存状态的污染修复及铁矿物作用下重金属环境行为预测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铁矿 稳定性 环境因子 重金属 环境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修饰的双席夫碱的合成及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活性
16
作者 孙斌 蒋和雁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38-1350,共13页
通过微波加热方式,快速合成了3个葡萄糖修饰的双席夫碱。通过比浊度分析、HRP/Amplex Red实验、DCFH-DA荧光探针实验、NBT分析法以及MTT实验检测它们抑制金属离子诱导的Aβ聚集、减少活性氧(ROS)生成及抑制Aβ聚集产生的细胞毒性。发现... 通过微波加热方式,快速合成了3个葡萄糖修饰的双席夫碱。通过比浊度分析、HRP/Amplex Red实验、DCFH-DA荧光探针实验、NBT分析法以及MTT实验检测它们抑制金属离子诱导的Aβ聚集、减少活性氧(ROS)生成及抑制Aβ聚集产生的细胞毒性。发现葡萄糖修饰的双席夫碱都能有效抑制金属离子(Zn^(2+)、Cu^(2+))诱导的Aβ_(1~40)的聚集,降低Cu^(2+)-Aβ加合物催化产生ROS水平、提高Cu^(2+)-Aβ作用的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有效抑制Zn^(2+)或Cu^(2+)诱导Aβ聚集而产生的神经细胞毒性并大幅提高细胞存活率。作为对比,我们也检测了相同条件下的氯碘羟喹(cliquinol,CQ)和没有葡萄糖修饰的同类双席夫碱的活性,发现葡萄糖修饰的双席夫碱各方面活性均好于CQ;葡萄糖修饰的双席夫碱自身毒性小、抗氧化和提高Aβ与金属离子共同处理的细胞的存活率方面均优于未葡萄糖官能化的同类双席夫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葡萄糖 阿尔茨海默病 双席夫碱 抗氧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城口香肠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4
17
作者 常海军 周文斌 朱建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6-152,共7页
以真空和散装2种包装方式、秋季和冬季生产的重庆城口香肠为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和鉴定了重庆城口香肠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鉴定出重庆城口香肠中各类挥发性化合物共105种。其中烯烃类27种、醇类22... 以真空和散装2种包装方式、秋季和冬季生产的重庆城口香肠为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和鉴定了重庆城口香肠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鉴定出重庆城口香肠中各类挥发性化合物共105种。其中烯烃类27种、醇类22种、芳香类16种、烷烃类12种、酯类11种、醛类7种、含氮化合物3种、酸类2种、酮类2种、杂环类1种、炔烃类1种、呋喃类1种。散装香肠中对风味有着重要贡献的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多于真空包装香肠。冬季生产的重庆城口香肠挥发性风味较秋季生产的香肠浓郁。确定出重庆城口香肠的特征风味物质为烯烃类、醛类、酯类和醇类。烯烃类多来源于生产重庆城口香肠时添加的香辛料,呈现出重庆城口香肠所特有的麻辣;而其他的特征风味主要由肉中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而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城口香肠 挥发性风味物质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城口腊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常海军 彭荣 唐春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0-126,共7页
以真空包装和散装2种包装方式、秋季和冬季生产的重庆城口腊肉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重庆城口腊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生产季节,不同包装方式的腊肉样品中酯类、酚类和碳氢化合物... 以真空包装和散装2种包装方式、秋季和冬季生产的重庆城口腊肉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重庆城口腊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生产季节,不同包装方式的腊肉样品中酯类、酚类和碳氢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明显,醛类和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变化不明显。在相同的包装条件下,不同季节生产的腊肉样品中酚类和碳氢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明显,酯类、醛类和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变化不明显。此外,腊肉的特征性挥发风味成分主要来自于酚类、醇类、醛类等,如3-甲基愈创木酚、4-甲基愈创木酚、愈创木酚、2,5-二甲基苯酚、己酸甲酯、甲苯酸丁酸酯、正己酸乙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城口腊肉 挥发性风味物质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长江上游地区县域发展活力与均衡性动态研究
19
作者 黄丹 赵伟 +3 位作者 谢海浪 江雅婷 何晨曦 骆东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0-319,331,共11页
[目的]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和均衡性时空动态特征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方法]基于核心—边缘理论,构造灯光基尼系数和平均灯光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和刻画了2000—2020年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 [目的]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和均衡性时空动态特征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方法]基于核心—边缘理论,构造灯光基尼系数和平均灯光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和刻画了2000—2020年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与均衡性的时空异质性及两者的“核心—边缘”特征。[结果](1)省市尺度上,重庆市的发展活力最高,增长幅度为7.33,发展更为均衡;县域尺度上,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均值上升3.25,均衡性均值下降0.14,整体由“显著失衡”转变为“逐渐均衡”。(2)长江上游地区县域发展活力及均衡性表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特征。从发展活力来看,川渝贵均处于空间核心极化阶段;从均衡性来看,各县域处于空间边缘扩散阶段,并逐步向空间动态均衡阶段发展。(3)县域发展活力与均衡性“核心—边缘”特征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弱化,并表现出省市迥异;发展活力的“核心—边缘”特征较均衡性更凸出,急需采取措施激活各县域的经济发展。[结论]长江上游地区县域发展活力与均衡性仍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需重视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缓解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带来的剧烈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边缘理论 发展活力 均衡性 长江上游 夜间灯光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白市驿板鸭挥发性物质及其风味特性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常海军 谢娜娜 余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6-141,共6页
以秋季和冬季生产的重庆白市驿板鸭腿肉和胸肉为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和鉴定了重庆白市驿板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鉴定出重庆白市驿板鸭中各类挥发性化合物共103种,风味化合物主要以碳氢化合物、醇... 以秋季和冬季生产的重庆白市驿板鸭腿肉和胸肉为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和鉴定了重庆白市驿板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鉴定出重庆白市驿板鸭中各类挥发性化合物共103种,风味化合物主要以碳氢化合物、醇类、酯类和醛类为主。在相同的生产季节下,不同肉品部位的板鸭样品中醇类和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变化明显,而醛类和碳氢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不明显。对于相同的肉品部位,不同季节生产的板鸭样品中醇类和醛类相对含量变化明显,而酯类和碳氢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不明显。此外,板鸭的特征性挥发风味主要来自于碳氢化合物、醇类、醛类和酯类等物质,如柠檬烯、月桂烯、萜品烯、萜品油烯、3-蒈烯、2-蒎烯,乙醇和芳樟醇,异戊醛、异丁醛和正己醛,乙酸芳樟酯和茴香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白市驿板鸭 挥发性风味物质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