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制造业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2001—2010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文举 龙睿赟 《西部论坛》 2012年第6期78-86,共9页
基于生产前沿理论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不仅将技术无效率和环境代价纳入了分析框架,而且还与"物质平衡思路"一致;该模型将绿色经济增长的源泉分解为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资本深化3大部分。对重庆市27个制... 基于生产前沿理论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不仅将技术无效率和环境代价纳入了分析框架,而且还与"物质平衡思路"一致;该模型将绿色经济增长的源泉分解为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资本深化3大部分。对重庆市27个制造行业的经验分析结论表明:经济增长中普遍存在着技术无效率现象,但50%以上行业的技术效率都得到了改善或维持不变;资本深化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进步主导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在其中的贡献相对较小;技术进步是引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为充分发挥重庆市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潜力,后续发展中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环境约束下走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 跨期数据包络分析法 方向性距离函数 制造业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变化 资本深化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技能与技术匹配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与社会和谐——访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承叔
2
作者 孙民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0-64,共5页
孙民:孙老师,长期以来,您一直从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有独特的见解。特别是您对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长期以来对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您的原创性见解总是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孙民:孙老师,长期以来,您一直从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有独特的见解。特别是您对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长期以来对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您的原创性见解总是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使人们始终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在场。您始终把哲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使人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最贴近人心的事业。近来,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解读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对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思考。请您具体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大学教授 社会和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科学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生视野中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军辉 石本惠 刘富胜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52,共4页
农村是改善民生的重点,民生建设是今后很长时期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核心任务。民生问题不仅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同时也是推动农村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解决农村民生建设,基层党组织需要更新执政理念,实现从"管理农民&... 农村是改善民生的重点,民生建设是今后很长时期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核心任务。民生问题不仅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同时也是推动农村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解决农村民生建设,基层党组织需要更新执政理念,实现从"管理农民"到"服务农民"的转变;需要创新组织结构,实现从"行政管理"到"政党治理"的转变;需要提高执政能力,实现从"稳定农村"到"建设农村"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基层党组织 民生建设执政理念 执政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伦理能够存在的理由和维度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渝政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2-44,共3页
科技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这是物质世界本身的客观存在;伦理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取向,从这一角度来说,科技与伦理本应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近年来科技伦理确成了热门话... 科技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这是物质世界本身的客观存在;伦理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取向,从这一角度来说,科技与伦理本应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近年来科技伦理确成了热门话题。那么,科技本身究竟有无伦理问题,"科技伦理"这一概念及其所代表的学科门类能否成立,就目前而言,学术界是有不同看法的。笔者认为,科技伦理要有能够存在的理由,就必须确立科技伦理研究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伦理 科技人 社会人 角色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民意与执政能力建设探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陶建新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6-108,共3页
民意即民心向背,民意的认同和汲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要素,在互联网环境下民众更多基于网络的民意表达,网络民意的出现对党的执政力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基于网络民意的执政能力建设可以从全新意识的形成、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以及... 民意即民心向背,民意的认同和汲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要素,在互联网环境下民众更多基于网络的民意表达,网络民意的出现对党的执政力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基于网络民意的执政能力建设可以从全新意识的形成、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以及制度的规范和履行等几个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时代 民意表达 执政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