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分级诊疗制度的实践经验与思考建议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孜 方浩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1,共5页
重庆市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以来,通过因地制宜的人事改革探索、灵活的“资金池”制度和有力的财政保障、医共体“三通”建设、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医防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典型经验。当前,针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难点,亟需加快建设... 重庆市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以来,通过因地制宜的人事改革探索、灵活的“资金池”制度和有力的财政保障、医共体“三通”建设、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医防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典型经验。当前,针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难点,亟需加快建设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基层首诊;双管齐下建立有序就医格局,促进双向转诊;加强全人群健康风险管理,细化配套政策,实现急慢分治;优化资源配置,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实现上下联动,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诊疗制度 基层首诊 双向转诊 急慢分治 上下联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级尺度下重庆市碳收支时空分异及碳综合补偿分区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芳焱 周启刚 +2 位作者 夏玉松 张晓媛 姚转花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6-265,278,共11页
[目的]探究县域尺度下碳收支特征,明确不同分区碳补偿策略,为制定合理的低碳管理措施和精准的县域补偿机制提供参考,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方法]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研究区域,依托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能源统计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碳... [目的]探究县域尺度下碳收支特征,明确不同分区碳补偿策略,为制定合理的低碳管理措施和精准的县域补偿机制提供参考,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方法]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研究区域,依托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能源统计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碳收支核算体系和基尼系数分析碳收支时空动态及平衡关系特征,运用比较优势指数和三维魔方法建立碳综合补偿分区方案。[结果](1)2000—2020年,碳收支上升,分布格局稳定。碳排放增长2.67×107 t,呈“单核(主城九区)辐射”分布格局,碳吸收仅增长3.2×106 t,呈“两翼高,中心城区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2000—2020年,碳排放差异相对平衡,碳排放基尼系数均值为0.35,低于0.4警戒线。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0.76~3.06)、碳生态承载系数(0.01~14.71)范围差距大,供需错配严重。(3)通过比较优势指数将重庆市分为20个支付区、16个平衡区和2个获补区。结合管理类型分区,最终分为6大类,2个支付区—低碳减排区、3个支付区—低碳优化区、15个支付区—低碳控制区、4个平衡区—低碳优化区、12个平衡区—低碳控制区、2个获补区—低碳控制区。[结论]重庆市碳收支时空分异显著,碳供需错配严重,碳综合补偿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区差异。在保障生态系统稳定性下,科学制定差异化碳综合补偿策略,推进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建设,促进区域间碳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收支 碳综合补偿分区 管理类型分区 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2020时期临界贫困群体的识别及影响机理研究——基于重庆市3117份农户样本的实证
3
作者 蔡进 冯朝晖 +3 位作者 张宇 禹洋春 廖和平 李斌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临界贫困群体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时期及乡村振兴中农户返贫的潜在增量,研究其内涵、识别方法和影响机理对构建农村贫困长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阐释临界贫困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临界贫困群体的识别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 临界贫困群体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时期及乡村振兴中农户返贫的潜在增量,研究其内涵、识别方法和影响机理对构建农村贫困长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阐释临界贫困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临界贫困群体的识别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中位数比例法和Dagum基尼系数,基于重庆市3117份农户样本,对临界贫困群体的识别及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的多维临界贫困指数整体较低,且呈现正态分布特征,介于0.257和0.839之间;从3117份一般户样本中识别出330户临界贫困户,临界贫困发生率为10.59%;在15个探测指标因素中,海拔、耕地流转情况、文化程度、劳动力数量、医疗教育负担、到场镇距离、疫情灾情影响、政策满意度、政策期望值9个指标因素与样本农户临界贫困群体在不同水平下具有统计学意义。外部环境因素中区域资源禀赋匮乏、外部机会获取偏少和地方政策支撑薄弱,内部个体因素中农户个体能力较弱、内生动力不足和家庭个体水平较差是造成临界贫困的主要因素。地方政府应规范相对贫困人口识别标准和程序,构建防止返贫致贫的动态监测预警以及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帮扶机制,建立分类管理、分类帮扶、分类施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2020时期 临界贫困 影响机理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历史景观(HUL)视角下1949年后城市地标公共文化价值多维度识别——以重庆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肖竞 张晴晴 +2 位作者 吕思维 杨亚林 曹珂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6期73-79,共7页
随着我国城乡遗产类型与时空谱系的拓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地段逐渐作为中华文化连续文明传承见证的空间载体纳入到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中。为... 随着我国城乡遗产类型与时空谱系的拓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地段逐渐作为中华文化连续文明传承见证的空间载体纳入到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中。为此,本文将城市地标作为城市历史景观构成要素,基于关联性、整体性、历时性视角,建立了从地标与城市多维度关联关系识别其公共文化价值的研究方法。该方法提出了区位关系、功能权属、形态特征、称谓方式四大地标特征识别要素和目标导向、权力话语、审美风尚、社会思潮四项价值解析线索,通过对1949-2019年重庆市中心城区79处地标样本的解析,揭示出上述阶段重庆乃至全国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内在关联逻辑,以期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优秀历史建筑的普查筛选与保护实践提供判别、指导依据和为我国当代城市建成环境文脉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历史景观 城市地标 公共文化 多维度识别 重庆地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历史街区社会韧性测度与业居关联微干预调节——以重庆市磁器口街区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肖竞 钟海洁 +2 位作者 邵筱萱 谢汉森 曹珂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73,共8页
文章以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历史街区经济韧性与社会韧性平衡保持为目标,提出“业居关联”的历史街区社会韧性议题研究思路,建构出以态征测度、回归分析、阈值计算为分析步骤,以居民保有率、邻里网络密度、环境滋扰指数和商铺比例、房租... 文章以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历史街区经济韧性与社会韧性平衡保持为目标,提出“业居关联”的历史街区社会韧性议题研究思路,建构出以态征测度、回归分析、阈值计算为分析步骤,以居民保有率、邻里网络密度、环境滋扰指数和商铺比例、房租价格、访客载荷为表征指标因子的历史街区业居态征定量测度与关联分析方法;以重庆市磁器口历史街区的多期多区多态数据为研究样本,揭示出文旅商业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社会韧性的3项衰减机理:空间竞价导致本地居民外迁、业态置换导致邻里阻隔、访客超载导致生活滋扰,以及相应业居作用关系下街区社会韧性保持的业居指标阈值。上述方法与指标结论遵循历史街区业居态征交互影响、动态变化的现实逻辑,突破了历史街区韧性研究“评调脱节”的技术瓶颈,有助于将定量评测结论转化为定量调控措施,可为我国历史街区社会韧性研究和文旅融合发展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量更新 历史街区 文旅融合 社会韧性 业居关联 微干预调节 磁器口历史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重庆市梁平区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伍龙江 周启刚 +4 位作者 李辉 罗泓然 毛永发 朱康文 向宇锋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60,共8页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有效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基本前提。以重庆市梁平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电路理论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有效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基本前提。以重庆市梁平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电路理论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包括生态源地、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和生态断裂点。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19处,总面积359.82 km^(2),呈现“两带多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廊道42条,总长241.27 km,构建了“三片区三屏一网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2)识别出生态夹点5处、生态障碍点12处、生态断裂点5处,是进行生态保护修复的关键区域,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3)结合关键区域生态特征,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修复主攻方向和建议措施。研究可为梁平区及其他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路径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修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电路理论 关键区域识别 重庆市梁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工业SO_(2)排放的驱动因素及预测研究
7
作者 傅俊越 周启刚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3-616,622,共5页
利用重庆市大气污染排放数据,分析了重庆市2000~2021年工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运用LMDI模型对重庆市工业SO_(2)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灰色GM(1,1)模型预测了2022~2030年重庆市工业SO_(2)的排放量变化。结果表明,2000~2... 利用重庆市大气污染排放数据,分析了重庆市2000~2021年工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运用LMDI模型对重庆市工业SO_(2)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灰色GM(1,1)模型预测了2022~2030年重庆市工业SO_(2)的排放量变化。结果表明,2000~2021年,重庆市工业SO_(2)的排放量由66.42万t减少到4.17万t,减少了93.7%。经济发展规模(ΔG)对SO_(2)排放始终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产业结构(ΔS)、能源消耗强度(Δf)和SO_(2)排放强度(ΔI)主要对SO_(2)排放起抑制作用。2025年重庆市工业SO_(2)排放量将减少到1.56万t,2030年将继续减少到0.47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工业SO_(2) LMDI模型 灰色GM(1 1)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傅俊越 周启刚 卢鹏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78,共5页
核算了2007—2021年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量,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7—2021年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量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经济产出效应、城市化率和常驻人口规模对垃圾处理碳... 核算了2007—2021年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量,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7—2021年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量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经济产出效应、城市化率和常驻人口规模对垃圾处理碳排放始终起正向驱动作用,经济产出效应的驱动作用最大,贡献率达86.6%;生活垃圾处理结构强度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贡献率达-24.8%。利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出2022—2030年重庆市的垃圾清运量和垃圾处理碳排放量将持续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Kaya恒等式 LMDI分解法 生活垃圾处理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与NDVI时序变化检测的撂荒耕地的地形特征研究——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
9
作者 夏玉松 周启刚 +2 位作者 李辉 张晓媛 陈芳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3-393,共11页
[目的]揭示山区撂荒耕地的地形特征,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重庆市巫山县为研究区域,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上的Landsat TM/ETM+/OLI和Sentinel-2数据,采用决策树与时间序... [目的]揭示山区撂荒耕地的地形特征,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重庆市巫山县为研究区域,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上的Landsat TM/ETM+/OLI和Sentinel-2数据,采用决策树与时间序列NDVI变化检测法,对2017—2021年研究区的撂荒地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1)从时间序列特征上看,研究区内撂荒地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2017—2021年的增加量为2123.50 hm^(2),增长率为19.61%,区间内曲线形态上表现为“W”字形特征。空间上撂荒地呈全局分散,局部集中特征,主要沿着水系走向分布,显著集中于河流两侧,周边被坡耕地围绕。(2)研究区内撂荒地在不同的高程带和坡度带分布不同。撂荒地主要集中于高程1000 m以下和坡度5°~20°范围内。高程1500 m以下的区域,撂荒地面积和撂荒率表现“先增后减”的规律,2019年达到最高点;高程1500 m以上的区域,撂荒地面积和撂荒率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先减后增”的规律,在2020年达到了最低值。(3)撂荒地在不同地形位等级下的分布指数表现为持续减少型,地形梯度1级、2级的分布指数大于1,为撂荒地的优势区。[结论]决策树与NDVI时序变化检测法结合能够精准识别撂荒地,识别精度为83.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耕地 决策树 NDVI时间序列 遥感 重庆市巫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调查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兆林 吴月 +1 位作者 吕秋杭 周欣悦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3期76-79,84,共5页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人才缺乏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渠道。该文通过对重庆四所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分...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人才缺乏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渠道。该文通过对重庆四所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分析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主要由乡村发展前景不符合大学生就业预期、高校缺乏系统和完善的教育体系、大学生的专业难以契合乡村振兴的需求3方面构成,应通过高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政府拓展就业市场优化人才结构、开展全方位宣传展现农村新面貌等策略,提升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实现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大学生 服务意识 案例研讨 困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密集型企业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代富强 张霞 +2 位作者 赵鹏逸 蔡元英 陈俐雯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1-229,共9页
产业集聚具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产生环境污染的双重效应。基于“两控区”政策期间工业企业污染匹配数据,以长江经济带1998年、2005年、2012年大气污染密集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百度地图API接口进行企业地址匹配,运用GIS空间邻近分析... 产业集聚具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产生环境污染的双重效应。基于“两控区”政策期间工业企业污染匹配数据,以长江经济带1998年、2005年、2012年大气污染密集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百度地图API接口进行企业地址匹配,运用GIS空间邻近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大气污染密集型企业分布模式、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密集型企业数量不断增长,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总体符合“中心—外围”结构模式;(2)区县大气污染密集型企业数量变化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为上海、江苏、浙江;(3)产业集聚对其企业数量时空变化的影响随时间逐渐增强,劳动力和边界效应与企业新增量关系显著,环境规制作用存在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密集型企业 产业集聚 环境规制 SARAR模型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分地形多尺度响应的山地城市公园空间适应性设计与精明增效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竞 曹珂 +1 位作者 杨亚林 李若晨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0,共8页
基于存量更新时期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和提质增效目标,针对复杂地形条件下山地城市公园空间“精明增效”问题,提出细分地形多尺度响应的设计应对思路,将山地城市公园的基址地形细分为山岭、丘岗、谷凼3种宏观地类,陡崖、坡坎、麓坡、单... 基于存量更新时期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和提质增效目标,针对复杂地形条件下山地城市公园空间“精明增效”问题,提出细分地形多尺度响应的设计应对思路,将山地城市公园的基址地形细分为山岭、丘岗、谷凼3种宏观地类,陡崖、坡坎、麓坡、单丘、多丘、沟谷、坑凼7种中观地形,以及崖边、崖顶、缓坡、陡坡、陡坎、麓边、麓底、丘顶、丘缘、丘底、谷缘、谷底、坑缘、坑底14种微观址位;从城市空间、园区空间、场所空间三重空间尺度,梳理出地段功能统筹、城园视线导控、园区功能区划、园路交通组织、园景体系建构、特色空间营建、一体化场地设计7项设计响应要素;以“低成本、低扰动、高适应性、高质效”为精明内涵,以城市人居空间综合质效提升、公园园区空间建设使用质效提升、游憩场所空间体验感知质效提升为增效目标,提炼总结出基于细分地形多尺度响应的山地城市公园空间适应性设计与精明增效方法,以期为存量更新时期山地城市公园空间提质增效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地城市 城市公园 细分地形 层级传导 适应性设计 存量更新 空间质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易地搬迁脱贫农户生计资本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012份农户调研数据
13
作者 李斌 钱焱杰 +2 位作者 潘捷 陈伽倻 田竣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1-164,共14页
生计资本作为易地搬迁农户后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不仅直接关系到搬迁农户能否在新的居住环境中稳定生活,而且还是农户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了生计资本变动理论框架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西南山区易地搬迁脱贫农户1 012份调... 生计资本作为易地搬迁农户后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不仅直接关系到搬迁农户能否在新的居住环境中稳定生活,而且还是农户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了生计资本变动理论框架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西南山区易地搬迁脱贫农户1 012份调研数据,测算农户搬迁前后的生计资本变动情况,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脱贫农户生计资本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西南山区易地搬迁脱贫农户生计资本变动整体上有明显改善,整体变动值提高了25.24%;由于耕种半径扩大,农户选择土地流转、弃耕或集体回收,导致自然资本指标值有所下降,降幅为8.30%;由于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就业机会增加以及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指标值明显提高,分别提高了40.31%和16.89%;虽然搬迁后农户人际交往存在一定障碍,但亲友关系和邻里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社会资本指标值整体提高,增幅为20.63%,而金融资本指标值则提高了30.85%,主要得益于家庭收入的增加和信贷渠道的拓宽,但家庭消费支出的增加也带来了潜在的财务压力;政策帮扶、家庭能力、社区环境等因素都对农户生计资本变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搬迁 生计资本变动 影响因素 西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性视角下历史街区与邻近地区共生模式判别及其协同更新路径研究
14
作者 肖竞 张芮珠 +2 位作者 刘环宁 刘鹏 曹珂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5,共10页
历史街区与其邻近地区具有密切的空间、功能关联。既有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法多以应对快速城市化建设冲击和缓解街区传统功能衰退为导向,聚焦历史街区本体层面的空间保护与功能发展,轻忽街区与邻近地区的共生联系,易造成历史街区空间、... 历史街区与其邻近地区具有密切的空间、功能关联。既有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法多以应对快速城市化建设冲击和缓解街区传统功能衰退为导向,聚焦历史街区本体层面的空间保护与功能发展,轻忽街区与邻近地区的共生联系,易造成历史街区空间、功能“孤岛化”问题,不利于其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本文引入遗产保护整体性思想和共生理论,以历史街区与其邻近地区为共生单元,探索解析两种空间场域在功能、交通、设施、文化等方面的共生关联,并据此归纳出博弈共生、嵌入共生、耦合共生三种共生模式,提出竞合协同、触媒活化、边缘织补三种协同更新路径,以期为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 邻近地区 空间场域 共生模式 整体保护 统筹发展 协同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长江上游地区县域发展活力与均衡性动态研究
15
作者 黄丹 赵伟 +3 位作者 谢海浪 江雅婷 何晨曦 骆东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0-319,331,共11页
[目的]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和均衡性时空动态特征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方法]基于核心—边缘理论,构造灯光基尼系数和平均灯光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和刻画了2000—2020年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 [目的]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和均衡性时空动态特征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方法]基于核心—边缘理论,构造灯光基尼系数和平均灯光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和刻画了2000—2020年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与均衡性的时空异质性及两者的“核心—边缘”特征。[结果](1)省市尺度上,重庆市的发展活力最高,增长幅度为7.33,发展更为均衡;县域尺度上,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均值上升3.25,均衡性均值下降0.14,整体由“显著失衡”转变为“逐渐均衡”。(2)长江上游地区县域发展活力及均衡性表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特征。从发展活力来看,川渝贵均处于空间核心极化阶段;从均衡性来看,各县域处于空间边缘扩散阶段,并逐步向空间动态均衡阶段发展。(3)县域发展活力与均衡性“核心—边缘”特征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弱化,并表现出省市迥异;发展活力的“核心—边缘”特征较均衡性更凸出,急需采取措施激活各县域的经济发展。[结论]长江上游地区县域发展活力与均衡性仍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需重视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缓解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带来的剧烈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边缘理论 发展活力 均衡性 长江上游 夜间灯光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园关联”视角下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多尺度解析与双系统识别——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 被引量:13
16
作者 肖竞 张晴晴 +1 位作者 张芮珠 曹珂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6-61,共6页
针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7年提出的“城市历史公园”遗产概念,辨析总结了其与城市在空间、时间、价值维度的多重关联性;据此建构了“城园关联”视角下,以城园、地段、园区、园景为空间尺度和以历史见证、公共文化为价值线索的城市... 针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7年提出的“城市历史公园”遗产概念,辨析总结了其与城市在空间、时间、价值维度的多重关联性;据此建构了“城园关联”视角下,以城园、地段、园区、园景为空间尺度和以历史见证、公共文化为价值线索的城市历史公园景观特征“多尺度”解析与遗产价值“双系统”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对其自重庆开埠设市以来各典型时期的景观特征与遗产价值进行系统解析,以期为历史公园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历史公园 城园关联 遗产价值 多尺度解析 双系统识别 公共文化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流转对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基于CFPS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
17
作者 李全 肖轶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6-395,共10页
[目的]探讨农地流转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及其差异,为优化农地流转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20年CFPS中国追踪调查数据库,采用logit回归、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对农地流转与农户生计脆弱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 [目的]探讨农地流转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及其差异,为优化农地流转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20年CFPS中国追踪调查数据库,采用logit回归、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对农地流转与农户生计脆弱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1)农地转出会降低农户生计脆弱性;(2)农地转入会提高农户生计脆弱性,但这种关系受到地区差异以及农户脆弱性水平的影响;(3)农地转出和转入规模的增加会提高农户生计脆弱性。其中较脆弱农户受农地转出和农地转出规模增加的影响最大,一般农户受农地转入影响最大,精英农户受农地转入规模增加的影响最大;西部地区农地转出对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强于中、东部地区;东、中部地区农地转入会增加农户生计脆弱性,而在西部地区会降低部分类型农户的生计脆弱性,但仅在“较脆弱农户”类型上显著。[结论]农地流转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政府应该精准识别与分类扶持不同生计脆弱性水平的农户,同时制定地区差异化流转政策,强化农户生计资本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流转 生计脆弱性 分位数回归 CF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交场景模块组构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流态更新”方法 被引量:8
18
作者 肖竞 吕妍 +2 位作者 陶建宇 曹珂 谭峰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0-108,共9页
在信息网络时代,城市住区住户构成及其社交活动的周期更迭导致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呈现出多元分异和频繁转换的流变态势。针对此问题,结合场景理论与流空间理论,探索基于社交场景模块组构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流态更新”方法。该方法... 在信息网络时代,城市住区住户构成及其社交活动的周期更迭导致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呈现出多元分异和频繁转换的流变态势。针对此问题,结合场景理论与流空间理论,探索基于社交场景模块组构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流态更新”方法。该方法以4组活动类型(学习益智、运动健身、文艺展演、游艺娱乐)、3种人群属性(性别、年龄、职业)、6阶活动时间(晨早、上午、午后、下午、傍晚、深夜)为社交情境因子,以住区公共空间户位属性、等级属性、界面态征、设施配置为空间响应要素,通过情境因子与空间要素的弹性组构和适配关联,在固位空间中创建流态社交场景,以实现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对住户流变活动需求的机变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住区 公共空间 社交场景 模块组构 机变响应 流态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文化视角下城市地标符号语义演变研究--以建国70年广州地标分析为例 被引量:8
19
作者 肖竞 杨亚林 +2 位作者 吕妍 胡中涛 曹珂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67,共8页
从公共文化视角出发,将城市地标作为社会与时代公共价值记录、呈显的符号文本,以其社会属性为研究向度,以地标在不同时期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中的语义演变为研究内容,梳理、建构出以区位、类别、权属、风貌、称谓为符号语义要素和以发展观... 从公共文化视角出发,将城市地标作为社会与时代公共价值记录、呈显的符号文本,以其社会属性为研究向度,以地标在不同时期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中的语义演变为研究内容,梳理、建构出以区位、类别、权属、风貌、称谓为符号语义要素和以发展观念、话语主体、价值导向、审美准则为价值解析要素的城市地标公共文化符号语义解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国际化营销、后城市化转型四个时期为解析时段,对1949~2019年广州城市地标符号语义的演变历程进行了系统解析,以拓展既有城市公共文化与建成环境研究的理论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标 符号学 公共文化 社会属性 语义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文化视角下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多尺度识别与统筹保护 被引量:13
20
作者 肖竞 吴国玉 +1 位作者 吕妍 曹珂 《风景园林》 2023年第8期111-118,共8页
【目的】探索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构成要素与识别、保护尺度,能为公共园林遗产的价值识别与保护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公共文化和城园统筹视角梳理城市历史公园的4项遗产价值(公共历史见证、公共关系建构、公共生活容载、公共审... 【目的】探索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构成要素与识别、保护尺度,能为公共园林遗产的价值识别与保护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公共文化和城园统筹视角梳理城市历史公园的4项遗产价值(公共历史见证、公共关系建构、公共生活容载、公共审美育化)及遗产价值识别、保护的四重空间尺度(城区、地段、园区、园景);建构出以营城脉络梳理、单元协同分析、场所层积解译、风貌特征考据为识别手段和以关联遗产串联、公共空间组构、记忆场景活化、审美逻辑呈显为保护措施的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识别、保护方法。【结果】以重庆市北碚公园为证例,识别出:1)城区尺度公园不同时期见证的公共历史事件与关联遗产对象;2)地段尺度公园与周边邻近空间单元社会组织关系和空间结构特征的变化过程;3)园区尺度公园自身场所空间结构与历史场景记忆的演变过程;4)园景尺度公园不同时期的标志性景观要素及其风貌特征与审美逻辑。【结论】城市历史公园具有场所公域性和价值公共性,基于公共文化视角的历史公园遗产价值多尺度识别与统筹保护,有助于突破针对公园空间本体与园艺艺术价值研究的视野局限,从公园与城市整体关联的角度拓展其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活化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历史公园 公共文化 价值识别 单元协同 场景活化 北碚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