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对策探析——对重庆市普通高校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5
1
作者 孙渝莉 赖炳根 蒲清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1-146,共6页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和任务,基于对重庆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的1 000份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通过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情况、认同情况和实际运用情况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被弱化的原因。建议从强...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和任务,基于对重庆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的1 000份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通过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情况、认同情况和实际运用情况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被弱化的原因。建议从强化传播主体、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方法、关注传播受众、优化传播环境等角度提升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质量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心理机制研究和路径探索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文 朱丽萍 蒲清平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5-107,共3页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实质上就是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认同与认知内化。从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角度剖析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作用机制,从改变青年认知、满足青年需求、激发青年动机、引导青年情绪等多个角度探究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实践模式...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实质上就是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认同与认知内化。从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角度剖析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作用机制,从改变青年认知、满足青年需求、激发青年动机、引导青年情绪等多个角度探究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实践模式,是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青年化 心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对话) 被引量:1
3
作者 桂起权 柳海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共6页
20世纪,世界各民族国家结合本国生活实践和文化传统,创造出了多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选择几种典型的理论形态及其代表人物,如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卢森堡、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罗默、生态马克思主义等的思想进行解读,目的在于... 20世纪,世界各民族国家结合本国生活实践和文化传统,创造出了多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选择几种典型的理论形态及其代表人物,如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卢森堡、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罗默、生态马克思主义等的思想进行解读,目的在于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多姿多态的和富有朝气的思想体系,我们应当改变思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义观念的历史形象——马克思三大历史阶段理论中的正义观念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飞 汪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1-168,共8页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非正义性和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内在缺陷时,明显地诉之于一个理想的正义标准:基于每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原则。一切社会形态及其生产方式的正义性都能够按照它们接近这一标准的程度而得到评判。...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非正义性和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内在缺陷时,明显地诉之于一个理想的正义标准:基于每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原则。一切社会形态及其生产方式的正义性都能够按照它们接近这一标准的程度而得到评判。按照这一理想的正义标准,在人类历史的第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从形式上来看是非正义的,而且从实质上来看也是非正义的;在人类历史的第二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从形式上来看是正义的,但从实质上来看却是非正义;在人类历史的第三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从形式上来看是非正义的,但从实质上来看却是正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历史阶段 形式正义 实质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币异化与货币文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货币概念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飞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2,共5页
马克思把货币看作私有财产交换的中介,一切私有财产都可通过交换转化为货币,并可通过货币而交换一切私有财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润滑剂"和"牵线人"的货币具有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由于具有购买一切东西的特性,货... 马克思把货币看作私有财产交换的中介,一切私有财产都可通过交换转化为货币,并可通过货币而交换一切私有财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润滑剂"和"牵线人"的货币具有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由于具有购买一切东西的特性,货币被异化为现代市民社会真正的上帝,被当成万能之物,激起无数人为之发疯和着魔,人跪倒在货币的脚下,这就是货币异化现象;另一方面,货币打破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人对人的依赖关系,扩大了人的交往,促进了全球一体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体现了货币的文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 货币异化 货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与超验:马克思自由观念的双重视域
6
作者 陈飞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4,共5页
在马克思那里,自由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是人类的理想境界;自由既是现实的、经验的,又是形而上的、超验的。作为超验理想的自由(自由人联合体)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它是通过经验的手段不断实现的,否则自由只能是一个抽象的乌托邦。自由的... 在马克思那里,自由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是人类的理想境界;自由既是现实的、经验的,又是形而上的、超验的。作为超验理想的自由(自由人联合体)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它是通过经验的手段不断实现的,否则自由只能是一个抽象的乌托邦。自由的经验性和超验性根源于马克思对人的生命本身和实践活动的理解,人之所以不断超越自由的经验性(已经实现的自由)追求其超验性(尚未实现的自由),就在于生命与实践的超越性。超验的自由理想不断地引领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去超越已经实现的经验自由,它犹如一盏灯塔,指引着人类历史活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经验性 超验性 自由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本源共同体到现代市民社会——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产生史
7
作者 陈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8-83,99,共7页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为了澄清市民社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回到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阶段,详细考察了本源共同体的三种形式:亚细亚共同体、古典古代共同体、日耳曼共同体。在这三种形式中,马克思认为,只有日耳曼共同体才...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为了澄清市民社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回到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阶段,详细考察了本源共同体的三种形式:亚细亚共同体、古典古代共同体、日耳曼共同体。在这三种形式中,马克思认为,只有日耳曼共同体才蕴含着向市民社会过渡的可能性,其他两种共同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不可能自动进入现代市民社会。在本源共同体瓦解和现代市民社会产生的过程中,货币和资本起到了推动历史的"主动轮"作用,离开货币和资本我们无法真正理解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亚细亚共同体 古典古代共同体 日耳曼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测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蒋荣 代礼忠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5-150,共6页
实效性作为价值属性的实现程度,对实效性的测评离不开客体的功能属性和主体需要的满足。文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整合功能是实效性测评的前提,价值认同作为人才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效性测评的尺度。实效性测评的是大学生对党倡... 实效性作为价值属性的实现程度,对实效性的测评离不开客体的功能属性和主体需要的满足。文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整合功能是实效性测评的前提,价值认同作为人才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效性测评的尺度。实效性测评的是大学生对党倡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认知、认同与践履,矩阵模式有助于从内容和层次两大维度对实效性加以系统测评;量表为实效性客观测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测评 测评前提 测评尺度 测评模式 测评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纵观与前瞻 被引量:6
9
作者 魏强 王娟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1-164,共4页
整体观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工作,为深刻分析和科学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对加强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包括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整体观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工作,为深刻分析和科学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对加强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包括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内的多样化社会思潮不无裨益。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文献考察,可以发现: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愈加重视,重点愈加突出,逐渐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层深入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核,尽管如此,研究的系统性缺乏、研究的方法单一、影响效度研究不够等问题已经凸显,亟待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系统研究、多元研究和影响效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及其分类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强 黎海燕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2-175,共4页
大学生主题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选择恰当的依托空间并以此创造主题教育空间,是增强大学生主题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是大学生主题教育实施者为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组织动... 大学生主题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选择恰当的依托空间并以此创造主题教育空间,是增强大学生主题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是大学生主题教育实施者为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组织动员大学生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形成的以依托空间为基础的特定社会场域。依据存在地点,创设主体和发展形态的不同,可以将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划分为校内主题教育空间和校外主题教育空间,自创主题教育空间和他创主题教育空间,传统主题教育空间和新兴主题教育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主题教育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盲点与破解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云 廖嵘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6期193-198,共6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一种特殊性教学形式,主要是指课外实践环节。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通过对近8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在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着学生主体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一种特殊性教学形式,主要是指课外实践环节。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通过对近8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在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着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教师主导作用不够到位、实践性教学的环境较差等教学盲点。这些教学盲点影响了思政课的实效性的提高,制约了实践性教学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练"的教学手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等措施,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实践性教学 教学盲点 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论、以人为本与可持续——从生态维度看当代发展理论的共同旨趣
12
作者 张德昭 杨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9-113,共5页
文章从生态维度对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进行比较分析后提出,当代发展理论的基本理念和致思路径具有共性,它们都体现了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基本精神。整体论、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是其哲学基础的共同核心,这三个观念之间也具有内在联系。
关键词 整体论 以人为本 可持续 发展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管理中的思想疏导:亟待理论研究和实践回应的重大课题
13
作者 魏强 黎海燕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71,共6页
当前,随着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层出不穷,这些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不同程度的反映。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并将长期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主题。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 当前,随着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层出不穷,这些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不同程度的反映。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并将长期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主题。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往往会通过人们的思想观念反映出来,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往往会引起思想观念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万不能形成、固化、强化蛮横霸道的管理思维,万不能乱用、滥用、泛用强制或半强制手段,必须依靠和结合思想疏导开展社会管理。充分探索和系统研究社会管理中的思想疏导,既是适应社会深刻变革的紧迫需要,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呼唤,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题,更是共产党正确开展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管理 社会矛盾 思想疏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生主题教育的空间利用
14
作者 魏强 王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4年第4期126-129,共4页
大学生主题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首要环节就是选择依托空间,而有效利用依托空间则是成功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关键。有效利用主题教育依托空间,需要深度挖掘空间的意义元素,精心设计空间的文本... 大学生主题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首要环节就是选择依托空间,而有效利用依托空间则是成功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关键。有效利用主题教育依托空间,需要深度挖掘空间的意义元素,精心设计空间的文本表达,牢牢把握空间的新兴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主题教育 空间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认同结构的实证研究——基于结构方程建模法(SEM)的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蒋荣 戴均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8-95,169,共8页
本文以政治支持理论为支撑,并以重庆市高校为例,对政治认同的结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政治认同具有层次性,执政价值认同与国家责任感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层次,执政效能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借助国家归属感这一中介,对... 本文以政治支持理论为支撑,并以重庆市高校为例,对政治认同的结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政治认同具有层次性,执政价值认同与国家责任感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层次,执政效能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借助国家归属感这一中介,对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感与执政价值认同发挥正向影响。第二、当代大学生对国家高度认同,对执政党的执政效能低度认同,对执政价值中度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认同维度 政治认同结构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刃剑”与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功网 万小龙 柳海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5-158,共4页
科学技术的本性问题是科技哲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我们可以借用类比方法建立模型来增加对科技本性的理解,但模型类比的方法在增加可理解性的同时也会减少严密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哲学文本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一般思辨能力... 科学技术的本性问题是科技哲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我们可以借用类比方法建立模型来增加对科技本性的理解,但模型类比的方法在增加可理解性的同时也会减少严密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哲学文本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一般思辨能力和形式逻辑能力的培养。本文在逻辑优先的原则下,不注重对科学与技术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双刃剑” 两面性 哲学研究 模型类比 形式逻辑 能力的培养 科学与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经济学的价值蕴涵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德昭 韩梦婕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5-159,共5页
在生态经济学中,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自然观与价值观的关系。生态经济伦理观的存在论基础是人的关系性,其道德诉求是中道原则;它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上坚持延伸的利他主义,其基本原则是利他的利己主义。生态经济学在人与... 在生态经济学中,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自然观与价值观的关系。生态经济伦理观的存在论基础是人的关系性,其道德诉求是中道原则;它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上坚持延伸的利他主义,其基本原则是利他的利己主义。生态经济学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价值关系问题上遵循对立统一原则,其终极目标和根本动力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其基本规范是节制、适度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 价值 利他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德昭 乔丽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3-27,共5页
生态经济学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传统伦理是一种近距离的伦理,是他人在场的伦理;而生态经济学倡导的是一种远距离的伦理,是他人不在场的伦理。这一特点决定了实现生态经济的根本途径只能是人对自身进行自觉的伦理约束,是人自身以... 生态经济学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传统伦理是一种近距离的伦理,是他人在场的伦理;而生态经济学倡导的是一种远距离的伦理,是他人不在场的伦理。这一特点决定了实现生态经济的根本途径只能是人对自身进行自觉的伦理约束,是人自身以他人的利益和需要来审视、限制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达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人的内在利他主义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外在行为上对他人的公平与正义。生态经济学要求的对人自身利益、需要的限制只能通过人的自我限制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生态经济的关键在于人类自身内在道德境界的提升。生态经济学主张经济发展的伦理关切是人的感性生存;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的道德理想是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 伦理人本主义 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传播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和长征精神 被引量:4
19
作者 杜俊华 周勇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6-129,共4页
文化传播学理论认为,任何一种精神文化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精神文化具有延续性,常通过文学、艺术、文物渠道进行传播,当时的文献、歌曲和诗词都显现出两者的共性——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群众路线、革命乐观主义精... 文化传播学理论认为,任何一种精神文化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精神文化具有延续性,常通过文学、艺术、文物渠道进行传播,当时的文献、歌曲和诗词都显现出两者的共性——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群众路线、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当时的诗歌和报刊文献也体现了长征精神的独特内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岩精神则是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播学 长征精神 红岩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岩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共性与特点探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杜俊华 刘洪彪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红岩精神与延安精神都形成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红岩精神是对延安精神联系国统区实际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具有共性:艰苦奋斗,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群众路线;又各具时代特色内容:延安精神是实事求... 红岩精神与延安精神都形成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红岩精神是对延安精神联系国统区实际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具有共性:艰苦奋斗,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群众路线;又各具时代特色内容: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红岩精神则是"出淤泥不染"、刚柔相济和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浩然的革命正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岩精神 延安精神 继承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