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织学分型对于CRS联合HIPEC治疗后的阑尾黏液性肿瘤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帅奇 孙浩 +2 位作者 张寿儒 陈利辉 李卫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929-934,共6页
目的:阑尾黏液性肿瘤较为罕见,可发生腹膜转移形成腹膜假黏液瘤。目前,临床上多应用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和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o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进行治疗。其组织学类型、腹膜癌指数... 目的:阑尾黏液性肿瘤较为罕见,可发生腹膜转移形成腹膜假黏液瘤。目前,临床上多应用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和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o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进行治疗。其组织学类型、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index,PCI)评分及细胞减灭程度(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CC)评分等因素和预后的相关性尚为明确。将规范的组织学分类作为预测因子应用至临床,探讨不同组织学分型、PCI评分和CC评分等因素对伴有腹膜转移的阑尾黏液性肿瘤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行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1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经CRS联合HIPEC治疗后的阑尾黏液性肿瘤的转归。按照2019年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消化道肿瘤推荐的分类标准和国际腹膜表面肿瘤组的规范化组织学分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明确组织学分型、PCI评分、CC评分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的影响。结果:共48名患者接受了CRS+HIPEC的治疗。经单因素Cox回归分析,PCI评分、CC评分、原发组织学类型和腹膜组织学类型均对PFS存在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与PCI评分≤10分相比,20~30的危险比为10.38;CC评分与0分相比,1分和3分的危险比分别为4.26和14.74;原发组织学类型中与低级别黏液性肿瘤相比,印戒细胞癌的危险比为9.81;腹膜组织学类型中,与无细胞黏蛋白相比,高级别腹膜黏液癌的危险比为14.35。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仅原发组织学类型对PFS存在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组织学类型中与低级别黏液性肿瘤相比,印戒细胞癌的危险比为110.79。结论:对于经过CRS+HIPEC治疗阑尾黏液性肿瘤及其引起的腹膜假黏液瘤,规范化地进行原发病灶和腹膜病灶组织学分型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腹膜病灶组织学恶性程度与原发病灶组织学恶性程度相比呈正相关。原发病灶和腹膜灶恶性度越高,患者预后越差。相对于腹膜病灶组织学分型,原发病灶组织学分型与患者预后更为密切,是更好的预测指标。同时,患者预后与CRS的CC评分和PCI评分有关,PCI评分和CC评分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因此,在CRS+HIPEC治疗中,应对原发病灶和腹膜病灶进行组织学分型,尽可能减瘤彻底,规范化地HIPEC治疗使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黏液性肿瘤 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患者生存随访调查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小升 雷海科 +6 位作者 谭婧宇 赵玉兰 陈利辉 孙浩 周宏 张维 吴永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14-1420,共7页
目的:分析重庆市有特殊病种医保的直肠癌患者生存情况,为直肠癌预后评价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重庆市恶性肿瘤特殊疾病办理系统中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确诊的3 734例直肠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观察指标... 目的:分析重庆市有特殊病种医保的直肠癌患者生存情况,为直肠癌预后评价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重庆市恶性肿瘤特殊疾病办理系统中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确诊的3 734例直肠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观察指标:①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民族、婚姻、职业;②生活习惯:吸烟史及饮酒史;③临床治疗及病理学检查情况:是否手术治疗、病理类型、TNM分期;④患者随访结果:生存情况;⑤预后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复查、电话随访,以患者死亡为终点,了解患者生存状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31日。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 8.0绘制生存曲线。结果:①3 734例直肠癌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年龄25~107岁,平均年龄(63.48±12.07)岁;男性患者2 389例,占63.98%;汉族患者占99.09%;已婚患者占94.80%。②生活习惯:现在还在吸烟的患者974例,占27.25%;现在还在饮酒的患者929例,占26.23%。③临床治疗及病理学结果:浸润深度T4的患者占43.35%;有阳性淋巴结的患者占51.54%;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占11.72%;TNM临床分期中Ⅲ~Ⅳ期患者占76.64%;腺癌患者占94.09%。④随访结果:最终完成随访2 971例(79.57%);研究对象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9.29个月(95%CI=91.01~107.57),1、3、5年观察生存率分别为91.62%、74.47%、62.98%。⑤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提示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吸烟史、浸润深度(T)、有无阳性淋巴结(N)、是否远处转移(M)、TNM分期、手术与否及组织分化程度的患者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不同民族、职业、饮酒史及病理类型的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浸润深度(T)、有无阳性淋巴结(N)、TNM分期、组织分化可能是影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直肠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年龄、浸润深度(T)、有无阳性淋巴结(N)、TNM分期、组织分化可能是影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加强健康教育、早期筛查诊断,有利于改善直肠癌患者的生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特殊疾病 生存随访 观察生存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TDRG1通过调节miR-101-3p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帅奇 孙浩 +3 位作者 张寿儒 陈利辉 陈秀峰 李卫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9-884,共6页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睾丸发育相关基因1(TDRG1)对结直肠癌(CRC)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微小RNA-1010-3p(miR-101-3p)相互作用有关。方法:收集40对CRC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采用RT-qPCR方法检测T...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睾丸发育相关基因1(TDRG1)对结直肠癌(CRC)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微小RNA-1010-3p(miR-101-3p)相互作用有关。方法:收集40对CRC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采用RT-qPCR方法检测TDRG1和miR-101-3p在CRC组织及CRC细胞系中的表达。采用CCK-8法、集落形成实验和Transwell法评价TDRG1的体外功能。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萤光素酶报告分析方法探讨TDRG1和miR-101-3p之间关系。将shRNA和miRNA抑制剂转染CRC细胞,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与匹配的癌旁组织相比,在CRC组织中观察到TDRG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而miR-101-3p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RC组织中TDRG1与miR-101-3p呈负相关(r=0.624,P<0.01)。使用萤光素酶测定法确认了miR-101-3p作为TDRG1的靶点结合。与人正常结肠细胞NCM460相比,TDRG1在CRC细胞系(HT-29、SW480和LoVo)中明显上调(P<0.05)。敲减TDRG1的表达抑制了SW480细胞的活力和集落能力(P<0.05),并且迁移和侵袭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而转染miR-101-3p抑制剂可减轻敲减TDRG1表达引起的改变。结论:TDRG1通过调节miR-101-3p促进CR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提示TDRG1可能是CRC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睾丸发育相关基因1 微小RNA-101-3p 结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