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寒区露天矿岩质边坡裂隙岩体冻融损伤特征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田森 赵映 +2 位作者 司鹄 朱淳 李全贵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87-4700,共14页
我国露天矿岩质边坡规模大、数量多,易受到复杂地质地形、自然及工程扰动等多因素影响而导致滑坡灾害频发,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复杂地形与地质构造、恶劣的气候及环境、长期的工程扰动等,致使滑坡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带来严... 我国露天矿岩质边坡规模大、数量多,易受到复杂地质地形、自然及工程扰动等多因素影响而导致滑坡灾害频发,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复杂地形与地质构造、恶劣的气候及环境、长期的工程扰动等,致使滑坡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针对以上问题,从露天矿岩质边坡特征岩体宏细观损伤演化视角出发,采用工程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研究等多方位研究手段,综合了岩石力学、土力学等理论和方法,以新疆寒区某露天矿高陡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工程地质环境特征,开展潜滑区岩体冻融损伤试验、裂隙岩体冻胀力演化试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探析不同倾角(0°、25°、50°、75°)裂隙岩体在不同冻融循环条件下的质量损失、波速衰减以及冻胀力演化特征,揭示裂隙岩体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强度时效特征,以及冻融循环条件下力学特性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声发射裂隙场监测试验研究,阐明边坡岩体最终破裂模式以及在变形及破坏过程中的裂纹形态与扩展宏细观机理。结果表明:在冻融循环作用下(0、10、20、30次),岩体饱和质量呈先增后减、纵波波速呈减速衰减趋势;冻胀力演化分为孕育段、起胀段、稳定段、二次起胀段、消融段5个阶段,且冻胀力产生、达到峰值所需时间以及峰值大小与裂隙倾角均呈正相关,裂隙倾角0°、25°、50°、75°岩样峰值冻胀力分别为3.68、3.88、4.04、4.13 MPa。冻胀作用使岩体承受反复张拉作用而强度下降,是该寒区边坡失稳的重要诱因;岩体单轴压缩应力−应变关系、裂纹体积应变趋势大致相同,分为微裂隙闭合、弹性变形、屈服、裂隙加速扩展以及峰后5个典型阶段。岩体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随冻融次数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随裂隙倾角增大而线性上升。由岩样最终破裂形态及基于混合高斯模型的细观裂纹分类可知,岩样细观破裂以张拉为主,最多达到54.2%,其次为混合裂纹,最多达到42.3%。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20~30次),细观混合裂纹比例增加,剪切裂纹减少,宏观破坏模式表现为张拉与剪切的混合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裂隙岩体 冻胀力 冻融循环 破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露天矿边坡裂隙岩体冻-动联合损伤劣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田森 龚远恒 +3 位作者 李永新 赵映 王光进 司鹄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3,共9页
为提升寒区露天矿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控能力,依托某寒区露天矿高陡边坡工程,在30次冻融循环试验(温度范围为-30~20℃)的基础上,开展不同裂隙倾角(0、25、50、75°)边坡潜滑区岩体的单轴变上限循环加卸载试验及同步声发射监测试验,从宏... 为提升寒区露天矿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控能力,依托某寒区露天矿高陡边坡工程,在30次冻融循环试验(温度范围为-30~20℃)的基础上,开展不同裂隙倾角(0、25、50、75°)边坡潜滑区岩体的单轴变上限循环加卸载试验及同步声发射监测试验,从宏/细观尺度探究边坡岩体在冻-动(冻融循环与循环加卸载)联合作用下的损伤劣化特性与力学演化特征,并进一步研究裂隙岩体裂纹起裂、扩展以及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随裂隙倾角增大,裂隙岩体冻融损伤作用逐渐降低,但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呈线性趋势增长,疲劳抗性的最大变形为0.5583%(75°);相较于普通单轴加载,循环加卸载条件下裂隙岩体抗压强度最大降低5.6 MPa;不同岩样费利西蒂比(Felicity比)随加载循环等级增加而减小,在最终破坏阶段均低于0.7;随加载循环等级增加,累计耗散能的增幅随倾角增大而减小;岩样以张拉破坏为主,但倾角超过25°时,张拉和混合破坏有向剪切破坏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露天矿 边坡岩体 裂隙岩体 冻融循环 冻-动联合 损伤劣化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aboost_LSTM预测的矿山微震信号降噪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尚雪义 陈勇 +2 位作者 陈结 陈林林 蒲源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06-4416,共11页
微震监测预警对保障矿井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微震信号降噪和P波初至的准确拾取是微震监测结果可靠性的基础。通过观察海量微震信号,发现单个微震信号的噪声段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由此创新性提出基于预测数据的信号降噪思路。具体地,构建了... 微震监测预警对保障矿井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微震信号降噪和P波初至的准确拾取是微震监测结果可靠性的基础。通过观察海量微震信号,发现单个微震信号的噪声段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由此创新性提出基于预测数据的信号降噪思路。具体地,构建了基于自适应增强(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策略提升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微震信号预测模型,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数据与观测数据之差的微震信号降噪方法,研发了长短时窗均值比(Short-Time Average/Long-Time Average,STA/LTA)与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联合的P波初至拾取方法(S/L-AIC法),并使用P波初至拾取误差评估和方法比较不同降噪信号和拾取效果。含噪Ricker子波理论测试和耿村煤矿微震数据应用均表明,Adaboost_LSTM模型对于噪声具有很好的拟合性,而对于未进行神经网络训练的微震有用信号拟合性较差,且Adaboost_LTSM模型的信号预测和降噪效果均优于LSTM模型的结果。基于Adaboost_LTSM模型的预测数据几乎能全部去掉微震信号噪声,其降噪效果显著优于小波低频系数重构结果,对非平稳信号的适应性明显增强。小波和Adaboost_LSTM降噪信号能明显提升微震信号P波初至拾取效果,且Adaboost_LSTM降噪信号的P波初至拾取效果更优。S/L-AIC法的P波初至拾取效果优于STA/LTA法和AIC法,兼具了STA/LTA法的稳定性和AIC法的准确性特点,降噪信号S/LAIC法P波初至拾取误差整体在10 ms以内。综上,矿山微震信号降噪和P波初至拾取方法能为矿山微震监测预警提供重要保障,可尝试推广至天然地震信号降噪和P波初至拾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微震 P波初至拾取 长短期记忆网络 信号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塔姆等离激元的硼烯近完美吸收器(特邀)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晓健 张权 +2 位作者 兰桂莲 骆鹏 韦玮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0-61,共12页
针对单层硼烯吸光效率低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塔姆等离激元的硼烯近完美吸收器件,通过入射光直接激发高度局域的塔姆等离激元模式,深入研究了硼烯的近红外光学响应。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硼烯/一维光子晶体结构能够有效提高硼烯的吸... 针对单层硼烯吸光效率低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塔姆等离激元的硼烯近完美吸收器件,通过入射光直接激发高度局域的塔姆等离激元模式,深入研究了硼烯的近红外光学响应。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硼烯/一维光子晶体结构能够有效提高硼烯的吸光效率,相比单层硼烯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同时器件在不同面内晶体方向上表现出强烈的各向异性。通过改变硼烯狄拉克电子密度,将器件在x和y偏振方向上的吸光效率提高至95.52%和96.63%,对应共振吸收波长为1550 nm和1607 nm。此外,通过改变一维光子晶体结构、氧化铝间隔层厚度及单层硼烯在间隔层中的位置等参数能够实现对吸收效率及吸收波长的灵活调控。该器件具有吸收效率高、工作波段可调等显著优点,可为发展下一代片上集成光电器件提供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烯 塔姆等离激元 近完美吸收器 近红外波段 各向异性光学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