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全风险“三道防线”系统防控模型研究——基于安全管理体系的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江田汉 姜传胜 +7 位作者 高东风 曾明荣 郑丽君 张玉冰 刘志强 郑博艺 郭焘 周福宝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5,共8页
为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以其背后的安全理论模型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思维,在阐述安全管理体系本质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或模型的研究与实践情况,研究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内的安全风险“三道防线”系统防控模型... 为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以其背后的安全理论模型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思维,在阐述安全管理体系本质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或模型的研究与实践情况,研究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内的安全风险“三道防线”系统防控模型。该模型基于系统理论的事故模型,以损失最小化为目标,以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应急处置与救援三道防线为主干,以人员管理和生产管理为安全管理重点,以信息沟通作为系统的重要支撑,是1种新颖的系统防控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可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安全风险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体系 系统防控模型 三道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穿越富水断层破碎带涌水规律:以重庆英山隧洞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国庆 任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689-5695,共7页
当隧道穿越富水断层破碎带区域时,在一系列施工扰动下极易产生突水事故。为了研究断层破碎带宽度、倾角及水压对隧道涌水量的影响,以英山隧洞为工程背景,进行现场测试,并设计正交试验方案开展多因素条件下的破碎带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 当隧道穿越富水断层破碎带区域时,在一系列施工扰动下极易产生突水事故。为了研究断层破碎带宽度、倾角及水压对隧道涌水量的影响,以英山隧洞为工程背景,进行现场测试,并设计正交试验方案开展多因素条件下的破碎带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断层破碎带宽度、倾角及水压对隧道涌水量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涌水量随断层破碎带厚度、倾角及水压的增大而增加,影响隧道涌水量因素主次顺序为断层破碎带水压、倾角及宽度;数值模拟结果较好地与现场监测结果相吻合。研究结果可为富水隧道涌水量的预测及防治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隧道 断层破碎带 数值模拟 正交试验 涌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影像在尾矿库安全风险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李振涛 付士根 +2 位作者 郭利 褚衍玉 王守印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32,共7页
我国尾矿库数量多、分布散,大多处于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地区,部分尾矿库库区面积大,难以全面掌握尾矿库整体风险状况,且相当数量的尾矿库为位于生活区、工矿企业或城镇等上游的“头顶库”,随着尾矿逐年堆积,尾矿库溃坝风险更加突出。为... 我国尾矿库数量多、分布散,大多处于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地区,部分尾矿库库区面积大,难以全面掌握尾矿库整体风险状况,且相当数量的尾矿库为位于生活区、工矿企业或城镇等上游的“头顶库”,随着尾矿逐年堆积,尾矿库溃坝风险更加突出。为进一步提高尾矿库风险监测能力,弥补尾矿库地面监测成本高、盲区多、采集难度大等问题,采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尾矿库水体面积、下游重要设施等关键指标识别与风险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地面监测,卫星遥感监测具有快速、高效、成本低、探测范围大和受地面环境限制少等优势,在获取尾矿库区域宏观信息、关键指标参数变化、下游风险区域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可有效提升尾矿库风险监测能力,为尾矿库早期风险识别和事故调查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影像 尾矿库 安全监测 风险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空洞-减薄病害的超大跨隧道服役安全研究
4
作者 麻建飞 贾港帅 +3 位作者 江波 陈征 凌小康 贺少辉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8-705,729,共9页
统计19座高铁隧道衬砌病害的分布规律,修正含空洞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数值仿真分析组合病害对服役期超大跨铁路隧道内力和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洞-减薄组合病害占统计病害的39.3%,是铁路隧道出现频率最高的病害类型;组合病害在拱... 统计19座高铁隧道衬砌病害的分布规律,修正含空洞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数值仿真分析组合病害对服役期超大跨铁路隧道内力和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洞-减薄组合病害占统计病害的39.3%,是铁路隧道出现频率最高的病害类型;组合病害在拱顶处的出现频率最高,为0.78.将空洞影响区域下降段的围岩压力替换为幂函数分布,推导出比现有线性分布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含空洞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组合病害导致超大跨隧道衬砌结构内力和安全系数在病害作用区和影响区剧烈变化,安全系数最大降低61.68%.组合病害和衬砌劣化显著影响超大跨隧道服役安全性,服役时间越长,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越显著.以素混凝土最小安全系数为2.0、2.4、2.8和钢筋混凝土最小安全系数为1.70、2.04、2.38为界限,建立超大跨铁路隧道含组合病害的衬砌安全评价分级和管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衬砌病害 荷载结构法 组合病害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D搜索优化的CNN-LSTM-Attention铝电解槽电解温度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尹刚 朱淼 +2 位作者 全鹏程 颜玥涵 刘期烈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337,共14页
铝电解生产环境恶劣,受电场、磁场、流场、温度场等多物理场耦合影响,导致铝电解生产过程故障频发。铝电解温度是影响铝电解槽寿命和运行状态的重要参数,但由于槽内温度很高且具有强烈腐蚀性,至今尚未找到有效的电解温度在线检测与预测... 铝电解生产环境恶劣,受电场、磁场、流场、温度场等多物理场耦合影响,导致铝电解生产过程故障频发。铝电解温度是影响铝电解槽寿命和运行状态的重要参数,但由于槽内温度很高且具有强烈腐蚀性,至今尚未找到有效的电解温度在线检测与预测方法。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通过理论分析结合现场实验验证,揭示了铝电解槽电解温度与其工艺参数间的密切相关性,并据此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铝电解槽电解温度预测模型。考虑到铝电解槽工艺参数的复杂性、非线性、高维度、时序性等特征,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用于提取数据的高维特征,长短期记忆网络用于建模(LSTM),处理铝电解生产过程中的时序数据,引入了注意力机制(Attention),学习输入参数不同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同时根据输入数据的重要程度进行加权处理,并采用PID搜索优化算法(PSA)对CNN-LSTM-Attention模型的参数进行寻优,减少训练时间并提高模型的性能。最后经铝电解实际生产数据进行现场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温度预测模型相关指数(R~2)为0.963 7,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5.417 6和3.382 5,与单一模型算法、其他预测算法和不同优化算法对比验证表明,该模型的性能更佳,能够准确预测铝电解槽电解温度,实现了铝电解槽电解温度的在线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电解 算法 电解温度 深度学习 过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突煤层地面丛式井造穴卸压辅助石门揭煤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厅 翟成 +4 位作者 童校长 徐鹤翔 邹全乐 林柏泉 徐吉钊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157,共14页
针对深部强突煤层石门揭煤危险性高,打钻过程易喷孔、效率低的难题,基于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了强突煤层地面丛式井全覆盖造穴辅助石门揭煤降突机理及关键技术参数优化方法。首先开发了地面丛式井多级造穴技术及配套系统;其次揭示了... 针对深部强突煤层石门揭煤危险性高,打钻过程易喷孔、效率低的难题,基于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了强突煤层地面丛式井全覆盖造穴辅助石门揭煤降突机理及关键技术参数优化方法。首先开发了地面丛式井多级造穴技术及配套系统;其次揭示了丛式井造穴卸压煤体物理场演化规律,提出了造穴关键技术参数优化方法;最后成功开展了石门揭煤控制区地面丛式井全覆盖造穴辅助消突工程试验,验证了技术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提出了多场协同调控防突方法,揭示了地面丛式井区域全覆盖造穴强化卸压增透,辅助石门揭煤消突机理,开发了“机械扩孔-水力喷射-排水释压”多级造穴技术,并配套研发了“造穴-排渣-水渣分离”一体化系统。煤体塑性区体积与等效直径平方呈线性关系,研究条件下的比值为81.90;洞穴附近低渗透区瓦斯压力随着洞穴直径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对应的最优洞穴直径为2.0 m;揭煤巷道沿着垂直于最大主应力方向布置时,造穴后巷道两侧煤体更容易消突。成功开展了石门揭煤控制区地面丛式井全覆盖造穴辅助消突工程试验,技术实施后,煤层透气性系数提高约10倍,残余瓦斯压力和残余瓦斯含量显著降低,试验地点井下揭煤措施孔数量减少了24%、钻孔工程量降低了21%。开发的技术可进一步拓展形成“地面井煤气共采”方法,有望实现难采-难抽煤层煤与瓦斯的协同高效共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突煤层 石门揭煤 地面井造穴 应力-渗流耦合 煤气共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露天矿边坡裂隙岩体冻-动联合损伤劣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田森 龚远恒 +3 位作者 李永新 赵映 王光进 司鹄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3,共9页
为提升寒区露天矿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控能力,依托某寒区露天矿高陡边坡工程,在30次冻融循环试验(温度范围为-30~20℃)的基础上,开展不同裂隙倾角(0、25、50、75°)边坡潜滑区岩体的单轴变上限循环加卸载试验及同步声发射监测试验,从宏... 为提升寒区露天矿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控能力,依托某寒区露天矿高陡边坡工程,在30次冻融循环试验(温度范围为-30~20℃)的基础上,开展不同裂隙倾角(0、25、50、75°)边坡潜滑区岩体的单轴变上限循环加卸载试验及同步声发射监测试验,从宏/细观尺度探究边坡岩体在冻-动(冻融循环与循环加卸载)联合作用下的损伤劣化特性与力学演化特征,并进一步研究裂隙岩体裂纹起裂、扩展以及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随裂隙倾角增大,裂隙岩体冻融损伤作用逐渐降低,但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呈线性趋势增长,疲劳抗性的最大变形为0.5583%(75°);相较于普通单轴加载,循环加卸载条件下裂隙岩体抗压强度最大降低5.6 MPa;不同岩样费利西蒂比(Felicity比)随加载循环等级增加而减小,在最终破坏阶段均低于0.7;随加载循环等级增加,累计耗散能的增幅随倾角增大而减小;岩样以张拉破坏为主,但倾角超过25°时,张拉和混合破坏有向剪切破坏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露天矿 边坡岩体 裂隙岩体 冻融循环 冻-动联合 损伤劣化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Dformer-LGBM-AT架构的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预测 被引量:1
8
作者 梁运培 李赏 +4 位作者 李全贵 郭亚博 孙万杰 郑梦浩 王程成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0-378,共19页
在煤矿智能化升级的大环境下,从海量的工作面监测数据中挖掘高质量的信息来构建科学的模型从而提高预测时长和精度是防范上隅角瓦斯浓度超限的关键。然而,上隅角瓦斯浓度影响因素众多,海量数据利用匮乏,瓦斯浓度预测精度高但时长较短,仅... 在煤矿智能化升级的大环境下,从海量的工作面监测数据中挖掘高质量的信息来构建科学的模型从而提高预测时长和精度是防范上隅角瓦斯浓度超限的关键。然而,上隅角瓦斯浓度影响因素众多,海量数据利用匮乏,瓦斯浓度预测精度高但时长较短,仅为0~30 min,而中长时30~60 min预测精度低、泛化能力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山西某矿回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该工作面的煤层瓦斯含量进行动态提取,组建煤层瓦斯含量、瓦斯浓度、采煤机、风速的特征集合,并对该特征集合进行预处理,通过相关性分析对不同特征进行筛选,进一步构造相关特征的短时趋势、长时趋势、周期趋势以及拼接特征,首先构建基于频率增强分解Transformer(FEDformer)的瓦斯浓度预测层,构建基于轻量梯度增强机(LGBM)的残差修正层,然后引入自适应阈值(AT)技术构建阈值感知层,最终组成3层瓦斯超限预测模型架构,对未来60 min内上隅角瓦斯浓度进行预测,并通过召回率(TPR),误报率(FPR),平均绝对误差(MAE)以及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对预测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基于FEDformer-LGBM-AT架构的上隅角瓦斯浓度预测模型的短时TPR为0.956,FPR为0.035,MAE为0.033,MAPE为0.183;长时预测的TPR为0.940,FPR为0.035,MAE为0.047,MAPE为0.262;与传统的灰色模型(GM)、支持向量机(SVM)、反向传播(BP)、门控循环单元(GRU)、粒子群优化的长短期记忆(PSOLSTM)、Transformer等模型的长时预测能力相比,FEDformer-LGBM-AT架构模型具有更好的长时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自适应阈值感知使得模型对高值瓦斯浓度敏感。该架构模型弥补短期预测局限性和泛化性,支撑现场瓦斯超限防治措施,可为回采工作面瓦斯浓度智能预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浓度 深度学习 特征构造 自适应阈值 长时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波动影响下页岩裂缝剪切动力学响应特征
9
作者 陆朝晖 杜利伟 +3 位作者 卢义玉 房大志 贾云中 张驰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07,共12页
中国深层页岩气储层和构造类型多、应力差大,在储层改造过程中,泵注参数的改变或裂缝间歇性起裂会导致裂缝延伸不连续,从而产生流体压力波动,诱发裂缝滑移失稳,威胁井筒完整性。为此,基于四川盆地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压裂储层压力波动特... 中国深层页岩气储层和构造类型多、应力差大,在储层改造过程中,泵注参数的改变或裂缝间歇性起裂会导致裂缝延伸不连续,从而产生流体压力波动,诱发裂缝滑移失稳,威胁井筒完整性。为此,基于四川盆地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压裂储层压力波动特性,将裂缝等效接触面积的法向平均开度与增压速率进行拟合,建立了流体压力增量与注入增量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流体作用裂缝等效面积的微剪切滑移预测模型,并揭示了滑移时注入量和流体空间非均匀程度随增压速率的变化机制,最后分析了增压速率对页岩裂缝滑移特性、滑移时能量释放和滑移所需水力能影响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滑移时释放的能量以及滑移所需水力能随增压速率的增大而增大;②通过微剪切滑移预测模型,发现随着增压速率进一步增大,滑移时注入量和流体非均匀程度随增压速率减小;③相较于低增压速率,高增压速率更易诱导裂缝滑移,滑移速度和位移均较大,但黏滑位移较小;④增压速率在0.25~2.00 MPa/min时,黏滑位移随增压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这之间存在临界值,该临界增压速率下发生滑移时,黏滑位移最大,最利于裂缝形成自支撑,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储层渗透特性。结论认为,明确水力波动过程中增压速率对页岩裂缝剪切滑移特性的影响规律,为优化泵注程序、提高裂缝复杂程度和改善压裂曲线反演压裂效果,以及提高深部页岩储层压裂中裂缝网络与能量释放的协同调控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预测模型 储层改造 增压速率 剪切滑移 压力波动 水力压裂 页岩裂缝 水力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ESGR技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分析
10
作者 周军平 董志强 +5 位作者 鲜学福 旷年杰 徐程浩 彭毅凡 李森圣 薛元杰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6,共12页
在页岩气井开采后期,将CO_(2)注入页岩气藏可在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的同时实现CO_(2)地质封存(CO_(2)-ESGR),但目前对于CO_(2)-ESGR技术减碳潜力尚缺乏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的研究。为此,分别以重庆市双槐电厂、涪陵页岩气田作为CO_(2)源和... 在页岩气井开采后期,将CO_(2)注入页岩气藏可在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的同时实现CO_(2)地质封存(CO_(2)-ESGR),但目前对于CO_(2)-ESGR技术减碳潜力尚缺乏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的研究。为此,分别以重庆市双槐电厂、涪陵页岩气田作为CO_(2)源和汇,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了CO_(2)-ESGR技术全过程CO_(2)排放量核算模型,进而基于多场耦合作用下CO_(2)、CH_(4)渗流数学模型得到了CO_(2)封存量及页岩气产量,并系统核算了CO_(2)-ESGR全过程CO_(2)排放量,分析了CO_(2)注入压力、页岩中CO_(2)相对CH_(4)的吸附选择性系数(α_(CO_(2)/CH_(4)))等参数对CO_(2)净减排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注入压力和α_(CO_(2)/CH_(4))对于CO_(2)净减排量具有重要影响,α_(CO_(2)/CH_(4))越大,CO_(2)净减排量越大,CO_(2)注入压力增加,CH_(4)累计产量、CO_(2)封存量、CO_(2)净减排量均越大,不同CO_(2)注入压力条件下CO_(2)净减排量为0.85~2.06 tCO_(2)/tCH_(4),而在不同α_(CO_(2)/CH_(4))条件下可达1.59~5.45 tCO_(2)/tCH_(4);②CO_(2)捕集、运输、注入环节是影响CO_(2)-ESGR技术全生命周期CO_(2)净减排量的关键因素,需要考虑不同行业组合、源汇匹配情况对CO_(2)净减排量的影响,进而对全流程CCUS工程实施方案进行优化。结论认为:①该CO_(2)-ESGR工程CO_(2)封存量大于CO_(2)捕集、运输、注入及页岩气生产与利用环节的CO_(2)总排放量,可实现CO_(2)-ESGR全过程CO_(2)负排放,说明CO_(2)-ESGR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②下一步研究应综合考虑CO_(2)注入时机、压力、速率等工程参数以及页岩气储层条件等地质因素对于CO_(2)封存量和净减排量的影响,对CO_(2)-ESGR系统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CCUS CO_(2)封存潜力 碳中和 全生命周期评价 CO_(2)-ESGR CO_(2)净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量控制式脉动水力压裂裂缝扩展特征试验研究
11
作者 李全贵 王明杰 +6 位作者 余旭 倪冠华 宋明洋 程志恒 孙万杰 陈亮 赵政舵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9,共12页
脉动水力压裂技术在瓦斯抽采、页岩气开发及地热开发等储层改造领域中展现出起裂压力低、缝网复杂等优势。目前,通过控制流量实现脉动水力载荷输出是工程中的常用方法,但其裂缝扩展机制还不够明确。为此,以砂岩试件为对象,开展了真三轴... 脉动水力压裂技术在瓦斯抽采、页岩气开发及地热开发等储层改造领域中展现出起裂压力低、缝网复杂等优势。目前,通过控制流量实现脉动水力载荷输出是工程中的常用方法,但其裂缝扩展机制还不够明确。为此,以砂岩试件为对象,开展了真三轴流量控制式脉动水力压裂试验,分析了泵注频率和泵注速率对泵注压力、声发射能量、裂缝断裂类型及宏观破裂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量控制式脉动水力压裂的起裂压力、跌落压力及起裂瞬态能量随泵注频率及泵注速率的增加而增大,裂缝扩展面积随泵注频率的增大而减小,随泵注速率的增大而先增大再减小。相较于常规水力压裂,其声发射能量更密集,起裂压力更低,起裂压力最大降低了21.9%,剪切裂纹占比增加5.6%~17.8%,裂缝扩展面积最大增加2.3倍。其脉动水力载荷变化复杂,起裂阶段表现为固定频率、升压力均值和幅值的坡形载荷,裂缝扩展时为固定压力上限、频率和幅值的水平循环形载荷;压力上限、下限和均值与泵注频率及泵注速率呈正相关,压力幅值与泵注频率呈负相关,随泵注频率的增大而先增大再减小。输出的脉动水力载荷类型不同,压裂产生的裂缝扩展特征差异明显。为了提高压裂效果,压裂参数设计要保证输出的脉动水力载荷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幅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水力压裂 流量控制 脉动载荷特征值 能量响应 裂缝断裂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纳米粒子对CO_(2)地质封存页岩盖层突破压力的影响
12
作者 李颖 梁浩 +5 位作者 李海涛 周军平 李可 LEONHARD Ganzer 黄天杰 潘若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5,共8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刘家沟组页岩盖层为研究对象,在页岩盖层所处的温压条件下,试验研究随CO_(2)拌注不同质量分数纳米SiO_(2)(SNPs)对页岩盖层突破压力的影响,并对页岩盖层岩石在突破试验前后的孔隙度、渗透率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扫描电镜对... 以鄂尔多斯盆地刘家沟组页岩盖层为研究对象,在页岩盖层所处的温压条件下,试验研究随CO_(2)拌注不同质量分数纳米SiO_(2)(SNPs)对页岩盖层突破压力的影响,并对页岩盖层岩石在突破试验前后的孔隙度、渗透率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扫描电镜对比试验前后岩样的微观孔隙结构与微观形貌,计算试验过程中SNPs-CO_(2)流体密度和黏度,明确随CO_(2)拌注不同质量分数SNPs对盖层封堵能力的影响,以深入揭示SNPs强化盖层封堵能力的潜力及机制。结果表明:SNPs能有效封堵页岩盖层中的孔隙和裂缝,降低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大盖层岩石突破压力,增强盖层封堵能力;随纳米流体中SNPs的质量分数增加,含裂缝和不含裂缝岩心的突破压力增大,孔隙度与渗透率均减小;SNPs在一定注入质量分数范围内分布较为均匀,可在盖层孔隙表面形成有效保护层,增强盖层封堵能力;SNPs-CO_(2)流体密度较纯CO_(2)大,会限制CO_(2)向盖层岩石的迁移,减少CO_(2)与盖层岩石的相互作用;SNPs-CO_(2)流体黏度较纯CO_(2)大,会降低流体在盖层中的渗透能力并增加其在盖层中的流动阻力;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均高于盖层,且SNPs-CO_(2)流体黏度与密度增大对流体在储层和盖层中的运移影响不大,因此SNPs对CO_(2)在储层中的运移情况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纳米SiO_(2) 突破压力 盖层 封堵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研究
13
作者 张合兵 潘怡莎 +2 位作者 聂小军 王重洋 张慧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120,共10页
目的为测算平顶山市各县区2010—2020年农业碳排放,开展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研究。方法从县域角度出发,从投入与产出角度对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业碳排放预测模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Robust回归分析... 目的为测算平顶山市各县区2010—2020年农业碳排放,开展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研究。方法从县域角度出发,从投入与产出角度对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业碳排放预测模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Robust回归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及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初步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检验评价。结果结果表明:(1)平顶山市受农业生产分布区域影响,环中心城区县市承担主要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碳排放量较高;(2)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农资投入要素对平顶山农业碳排放量影响显著,其中化肥与碳排放量相关度最高,产出因素相关度存在一定差异;(3)Robust回归分析结果给出了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向,指出玉米种植对农业碳排放的产生呈负相关关系,油料,瓜果,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碳排放关系不明显;(4)预测模型结果与实际值相关系数R2为0.99,拟合度较好。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灰色关联 神经网络 Robust回归分析 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级配及针片状颗粒含量对浅变质板岩沥青混凝土抗拉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研究
14
作者 任松 范紫涵 +3 位作者 李眉慷 张闯 陈征 隆能增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59-2369,共11页
浅变质板岩因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可作为部分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建设就地取材的骨料来源,进而极大提升道路修建的经济效益。本文综合采用巴西劈裂试验、数字散斑技术及CT扫描,从空隙结构出发,探究不同级配和针片状颗粒含量下浅变质板岩... 浅变质板岩因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可作为部分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建设就地取材的骨料来源,进而极大提升道路修建的经济效益。本文综合采用巴西劈裂试验、数字散斑技术及CT扫描,从空隙结构出发,探究不同级配和针片状颗粒含量下浅变质板岩沥青混凝土的表面应变场演化规律、抗拉强度变化规律及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浅变质板岩沥青混凝土的劈裂破坏多发生在骨料-沥青接触面;受空隙结构影响,级配越大,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受针片状颗粒的弱化作用越明显,越易发生裂缝穿透骨料的现象;随骨料级配的增加,试件表面的应变集中程度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其中,中值级配沥青混凝土内部结构的致密性良好,在加载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应力分散能力;因此,在针片状颗粒含量(质量分数)不大于10%的中值级配下,沥青混凝土抗拉性能表现为最佳,且受针片状颗粒影响较小。研究成果可为浅变质板岩在沥青混凝土的应用提供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变质板岩 巴西劈裂 沥青混凝土 针片状颗粒含量 级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进一回Y型通风下瓦斯动态演化规律及风量二次规划研究
15
作者 梁运培 郭亚博 +4 位作者 李全贵 孙万杰 李赏 郑梦浩 王程成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4,共9页
为了研究三进一回Y型通风工作面及采空区瓦斯的动态演化规律,探索进风巷风量最优配比,以山西某矿310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建立多孔介质模型,基于Fluent实现工作面及采空区的瓦斯流场数值模拟。分析了三进一回Y型通风瓦斯流场中瓦斯浓度、... 为了研究三进一回Y型通风工作面及采空区瓦斯的动态演化规律,探索进风巷风量最优配比,以山西某矿310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建立多孔介质模型,基于Fluent实现工作面及采空区的瓦斯流场数值模拟。分析了三进一回Y型通风瓦斯流场中瓦斯浓度、气体压力、风流的基本分布规律,以及3条进风巷不同风量配比下瓦斯浓度的演化规律。通过模拟生成30组样本数据,拟合后生成风量与上隅角瓦斯浓度之间的多元非线性回归函数关系式,根据数值模拟的先验规律对目标函数进行二次规划求解,最终得到最优的风量配比。研究表明:进风巷2、3位置接近,靠近工作面区域会出现涡流,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瓦斯富集;当进风巷1的风量大于其余2条进风巷风量之和时,瓦斯富集区域主要集中于沿工作面长度约90 m处至上隅角区域,采空区靠近工作面处瓦斯浓度富集区域为90~220 m,改变进风巷2、3之间的风量配比后瓦斯浓度平均下降约0.19%;目标函数在先验规律约束下,得出3条进风巷最优风量配比为1.08∶1.23∶1.23。研究结果为工作面瓦斯超限治理、矿井瓦斯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通风 最优风量配比 上隅角 瓦斯流场 瓦斯超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水力压裂微震监测与评价
16
作者 李全贵 彭淑悦 +5 位作者 梁运培 李文禧 钱亚楠 程春晖 余长君 湛金飞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7,共12页
【背景】微震监测作为一种无损监测技术被广泛用于煤层水力压裂效果评价,但由于建立层状波速模型时缺乏对同层介质中垂向波速梯度的考虑,导致走时计算和震源定位精度有待提高,影响了煤层水力压裂评价的准确性。【目的和方法】以安徽某... 【背景】微震监测作为一种无损监测技术被广泛用于煤层水力压裂效果评价,但由于建立层状波速模型时缺乏对同层介质中垂向波速梯度的考虑,导致走时计算和震源定位精度有待提高,影响了煤层水力压裂评价的准确性。【目的和方法】以安徽某矿煤层分段水力压裂工程为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泛克里金插值法改进的波速模型。结合各向异性因子约束,在声波测井波速模型的基础上,对同层介质中网格波速数值进行插值计算,表征其各向异性特征,并以此修正弹性波传播路径。通过已知位置射孔事件的震源定位精度对比,验证了改进波速模型的有效性。基于该模型,进一步计算了储层渗透率和储层改造体积(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SRV),实现了对煤层水力压裂效果的综合评价。【结果与结论】结果表明,泛克里金波速插值相比于线性插值能够有效提升震源定位精度,对于同一射孔点,插值后模型定位误差较初始层状模型最高降低了7.22 m。水力压裂效果评价中,波速插值后的震源定位结果得到改善,微震事件在垂向方向离散性得到有效约束,各压裂段有效影响半径约90 m。煤层区域内微震事件分布密度与渗透率存在差异,各段井筒附近压后渗透率较高。储层改造体积总计为1.977×10~7 m^(3),改造体积及水力裂缝长度与注入总液量正相关,基于微震评价的压裂改造效果与预期设计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微震监测 各向异性 泛克里金插值法 波速模型 网格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励耦合的铝电解槽接地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17
作者 尹刚 钱中友 +2 位作者 颜非亚 曹文琦 朱淼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35,共9页
铝电解槽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运行,受强磁场、电场、热场等多物理场耦合效应影响,容易发生接地故障,严重影响其生产效率和安全性。针对现有检测方法在精准定位与实时诊断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激励耦合的铝电解槽接地故障诊断... 铝电解槽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运行,受强磁场、电场、热场等多物理场耦合效应影响,容易发生接地故障,严重影响其生产效率和安全性。针对现有检测方法在精准定位与实时诊断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激励耦合的铝电解槽接地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通过在铝电解系列首端注入幅值为30 V、频率为100 Hz的交流电压信号激励,并结合铝电解槽两端的交流电压与对地电压的动态响应,分析其接地故障特征。研究表明,铝电解槽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电路表现为容性特征,而在接地故障发生以后,电路特性则由容性转变为阻性。基于这一特性,分别在单点接地故障和多点接地故障情况下设计了多组仿真实验,并引入容阻比作为故障诊断指标。通过对比正常运行与故障状态下的电气特征,提出以下诊断判据:当铝电解槽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槽两端交流电压u i大于阈值u ci,槽两端交流电压和槽对地交流电压相位差φi<10°以及容阻比αi>104,表明该铝电解槽存在接地故障。通过制作实验原理样机并进行现场实验,验证了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铝电解槽的单点接地故障和多点接地故障,并且适用于在线监测与实时诊断。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提升铝电解槽运行安全性与经济效益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铝电解槽的接地故障诊断提供了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电解 激励耦合 接地 故障诊断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天然气高效开发在能源转型中的价值及发展方向
18
作者 李瑞 向雯婷 +5 位作者 徐凤银 肖宇航 吕帅锋 张晓飞 张乐 阳保科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72,共13页
天然气资源是能源利用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型的过渡能源,煤系天然气是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煤系天然气开发在我国“双碳”目标中的优势,对煤系天然气高效开发在能源转型中的价值作用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天然气资源是能源利用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型的过渡能源,煤系天然气是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煤系天然气开发在我国“双碳”目标中的优势,对煤系天然气高效开发在能源转型中的价值作用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煤系天然气资源类型多、资源量大且分布广泛,具有大规模高效开发的资源基础。高效开发煤系天然气资源对促进能源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降低高碳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减少CH_(4)温室气体排放,与CCUS技术结合实现增产减碳双效应。煤系天然气开发与新能源发展可实现协同促进,可以保障新型灵活电力系统的优质调峰,实现安全高效低成本制氢、利用煤系储氢,以及与地热资源协同互补,提高开发效率。我国目前煤系气井总体单井产量低,且开发技术尚待成熟,这些因素限制了煤系天然气的高效开发。因此,探讨了我国煤系天然气开发的重点攻关方向,包括大力开发深部煤层气资源,增加深部煤层气资源量和储量,突破深部复杂地质条件开采难题;大力实施煤系多类型天然气共探共采,降低煤系多气勘探开采成本并提高煤系气单井产量;大力推动煤矿CH_(4)零排放,降低CH_(4)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矿井瓦斯抽采量对天然气产量贡献度;强化CCUS+煤系气资源高效开发,实现CCUS技术与煤系气开发融合发展;强化煤系气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增强煤系气开发技术与储层地质条件的匹配性;促进煤系气开发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进程,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提升煤系气资源的高效、绿色及低碳开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天然气 能源低碳发展 CCUS 零排放 储氢 高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渗改良尾矿泥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19
作者 魏作安 张雪怡 +1 位作者 郭宏伟 路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158,共8页
为探究电渗改良尾矿泥力学性能的可行性与效果,以电压梯度、电压加载方式为变量,利用自制的电渗试验箱对铜尾矿泥和磷尾矿泥分别开展室内电渗试验.通过分析电渗过程中的排水量与电流衰减规律以及电渗改良后尾矿泥的含水率、干密度和抗... 为探究电渗改良尾矿泥力学性能的可行性与效果,以电压梯度、电压加载方式为变量,利用自制的电渗试验箱对铜尾矿泥和磷尾矿泥分别开展室内电渗试验.通过分析电渗过程中的排水量与电流衰减规律以及电渗改良后尾矿泥的含水率、干密度和抗剪强度等指标,并结合电渗能耗,探究了电渗改良尾矿泥力学性能的有效性及最佳作用方式.结果表明:电渗排水量与电压强度和电压加载级数正相关;相较于单级电压加载,多级电压加载时的电流衰减趋势减缓,电渗结束后尾矿泥的含水率更低、干密度更大、抗剪强度更高,力学性能的改良效果更优;在电渗过程中,多级电压加载的平均能耗比单级加载更低;电渗改良尾矿泥力学性能的最佳作用方式为15—20—25—30V4级电压加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泥 电渗排水 多级加载 抗剪强度 能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预制双裂隙砂岩亚失稳阶段力学特性及裂纹演化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义 蒲源源 +2 位作者 陈紫阳 孟历德仁 陈结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2,共9页
为研究岩桥长度对预制双裂隙砂岩亚失稳阶段的影响,开展含预制双裂隙砂岩单轴压缩试验,并利用数字图像技术(DIC)实时监测试样表面位移,分析不同砂岩试样在亚失稳阶段下的力学特性及表面裂纹扩展特征。结果表明:相比完整岩体,裂隙砂岩会... 为研究岩桥长度对预制双裂隙砂岩亚失稳阶段的影响,开展含预制双裂隙砂岩单轴压缩试验,并利用数字图像技术(DIC)实时监测试样表面位移,分析不同砂岩试样在亚失稳阶段下的力学特性及表面裂纹扩展特征。结果表明:相比完整岩体,裂隙砂岩会出现应力降现象,在首次应力降后进入亚失稳阶段;随岩桥长度的增加,亚失稳阶段的持续时间与试样破坏全周期时间比逐渐减小,亚失稳阶段的应力变化与峰值应力比也逐渐减小,次生裂隙部位崩解且崩解面积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桥 双预制裂隙 亚失稳阶段 数字图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