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与微藻共热解过程协同效应及生物炭结构演变规律研究
1
作者 王岩 朱贤青 +3 位作者 黄云 许勉 朱恂 廖强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2,共12页
探究热解温度和原料质量混合比对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与微藻共热解生物炭的产率、元素组成、表面形貌、热稳定性、孔隙分布、表面官能团组成及碳骨架结构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揭示共热解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及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和... 探究热解温度和原料质量混合比对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与微藻共热解生物炭的产率、元素组成、表面形貌、热稳定性、孔隙分布、表面官能团组成及碳骨架结构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揭示共热解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及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和原料质量混合比对共热解生物炭的产率以及理化结构均具有显著影响。生物炭产率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并随微藻质量混合比的增加而增大。共热解生物炭的产率(质量分数)可达41.51%,相较于木质纤维素单独热解生物炭提高23.5%。木质纤维素与微藻共热解过程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能够增大生物炭的产率,且显著促进C元素和N元素在生物炭中富集。热解温度的升高会促进生物炭中吡啶-N向季-N转化。微藻质量混合比的增加会增大生物炭的无序化程度和芳香化程度,微藻产生的含氮挥发分会与木质纤维素上的含氧官能团发生显著的美拉德反应,并进一步发生环化反应和缩聚反应生成富氮生物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 微藻 热解 生物炭 协同效应 结构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光合减排燃煤电厂烟气CO_(2) 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云 彭虹艳 +4 位作者 富经纬 朱贤青 夏奡 朱恂 廖强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5-68,共14页
微藻光合作用固定燃煤发电厂烟气CO_(2)及其生物质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低碳循环的核心技术,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烟气中CO_(2)浓度高(相对自然界藻类生长的空气氛围),且存在易溶酸性气体,如SO_(2)等,对微藻光合... 微藻光合作用固定燃煤发电厂烟气CO_(2)及其生物质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低碳循环的核心技术,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烟气中CO_(2)浓度高(相对自然界藻类生长的空气氛围),且存在易溶酸性气体,如SO_(2)等,对微藻光合生长及碳转化过程是极大挑战,造成我国微藻捕集烟气CO_(2)的工程应用非常有限。为促进微藻固定烟气CO_(2)发展,针对烟气高浓度CO_(2)和含SO_(2)等酸性气体的特点,从耐受烟气氛围的高效藻种构建、微藻对高浓度碳的代谢及转化过程调控再到烟气中高浓度CO_(2)在光生物反应器中的传输及转化过程进行全面综述。小球藻是最有望实现微藻生物固定烟气CO_(2)的藻种。通过筛选和驯化等方式,小球藻可适应烟气的高碳浓度和一定浓度下酸性气体的胁迫,并保持较高固碳速率。烟气在光生物反应器内溶解传输及引起多相流动是影响微藻固碳性能的关键,强化反应器内的CO_(2)传输并抑制SO_(2)酸性气体溶解是有效提高微藻光合固碳的有效手段,同时优化反应器结构,改善光照、混合和曝气条件等可有效提高微藻生物量的积累与烟气CO_(2)的固定速率。微藻生物质的利用能有效增加微藻减排烟气CO_(2)的经济性,总结了微藻生物质能源化、资源化、高值化可利用途径和研究进展,包含微藻酯交换合成生物柴油、微藻热解合成生物油和生物气以及微藻发酵合成生物合成气的工艺流程和相关研究进展。为提高微藻生物质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指出微藻作为高值产品合成原料的利用方向,以及藻渣作为碳基材料的资源化利用方式。提出以发展高价值利用为前提,协同微藻基生物燃料和生物炭等产品的高值化、能源化、资源化梯级利用方向,以此提高微藻生物固定烟气CO_(2)系统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同时推动微藻生物质新能源的研究,为我国烟气CO_(2)的生物减排及资源化利用提供指导,促进绿碳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CO_(2)减排 光生物反应器 多相流动与传输 CO_(2)资源化利用 燃煤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化钼纳米片用于修饰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娄晓歌 刘中良 +3 位作者 陈稳稳 邢晓晔 廖强 朱恂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8-51,共4页
利用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制备了MoS2纳米片并用于修饰不锈钢纤维毡阳极(MoS2-SSFF),与未修饰不锈钢纤维毡阳极(SSFF)和多壁碳纳米管修饰阳极(CNT-SSFF)进行了对比研究。装配MFC运行的测试结果表明,MoS2-SSFF/MFC的功率密度为714 m W/m2,略... 利用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制备了MoS2纳米片并用于修饰不锈钢纤维毡阳极(MoS2-SSFF),与未修饰不锈钢纤维毡阳极(SSFF)和多壁碳纳米管修饰阳极(CNT-SSFF)进行了对比研究。装配MFC运行的测试结果表明,MoS2-SSFF/MFC的功率密度为714 m W/m2,略高于CNT-SSFF/MFC的功率密度693 m W/m2,远高于未修饰SSFF/MFC的功率密度197 m W/m2。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MoS2纳米片呈簇状附着于MoS2-SSFF电极表面,显著增加了电极的比表面积。MoS2纳米片修饰改善了SSFF阳极的生物相容性,修饰电极在循环伏安测试(CV)中表现出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能。水热法制备的MoS2纳米片用于修饰阳极是一种高效、经济、简单的阳极修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 不锈钢纤维毡 阳极 微生物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板法制备多孔碳修饰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邢晓晔 刘中良 +3 位作者 陈稳稳 娄晓歌 李艳霞 廖强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0年第3期19-24,共6页
以MCM-22分子筛为模板、蔗糖为碳前驱体、镍离子为催化剂,将无定型碳转化成多孔碳材料(PC),采用SEM测试、BET测试对其表面形貌及比表面积进行表征,采用EIS测试和CV测试对其修饰电极进行电化学性能表征,并将其修饰电极装配于微生物燃料电... 以MCM-22分子筛为模板、蔗糖为碳前驱体、镍离子为催化剂,将无定型碳转化成多孔碳材料(PC),采用SEM测试、BET测试对其表面形貌及比表面积进行表征,采用EIS测试和CV测试对其修饰电极进行电化学性能表征,并将其修饰电极装配于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中运行,对MFC进行性能分析和COD去除率分析。SEM测试显示PC结构呈碎片化片状结构,BET测试其比表面积为578.66 m2·g-1。EIS测试显示,PC修饰碳布(PC-CC)的活化阻抗较小,仅为2.6Ω,CV测试中PC-CC也出现了较弱的氧化还原峰。与以未修饰的空白碳布为阳极的MFC相比,以PC-CC为阳极的MFC的COD去除率和最大功率密度均有提高。表明PC作为阳极修饰材料能够有效提升MFC性能,其简易的制作流程为大规模制备MFC阳极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MCM-22分子筛 模板法 阳极 多孔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亲气泡沫铜纳米线电极电化学还原CO_(2)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凯 叶丁丁 +3 位作者 朱恂 杨扬 陈蓉 廖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2-1240,共9页
利用可再生电能进行电化学还原CO_(2)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储能和减排技术,但在阴极发生析氢副反应,将降低电化学还原CO_(2)的性能。采用泡沫铜为基底制备铜纳米线电极扩展电极的电化学活性面积,然后通过十七氟癸基三甲基硅烷对电极进... 利用可再生电能进行电化学还原CO_(2)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储能和减排技术,但在阴极发生析氢副反应,将降低电化学还原CO_(2)的性能。采用泡沫铜为基底制备铜纳米线电极扩展电极的电化学活性面积,然后通过十七氟癸基三甲基硅烷对电极进行亲气处理,使电极表面从疏气状态变为超亲气状态,从而强化气相反应物CO_(2)传质,增加反应三相接触线,提高电极的电化学还原CO_(2)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未亲气处理的泡沫铜纳米线电极相比,所制备的超亲气泡沫铜纳米线电极虽然具有较小的电化学活性面积,但其超亲气的特性更有利于CO_(2)的传质,抑制了电解液中氢离子的传输,有效削弱了析氢副反应的发生。在电解电位为-1.5V(vs.Ag/AgCl)时,H_(2)法拉第效率降低了17.7%,电化学还原CO_(2)性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还原 二氧化碳 铜纳米线 超亲气 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棉线的微流体燃料电池阳极传质特性LB模拟 被引量:3
6
作者 穆嫒萍 叶丁丁 +2 位作者 陈蓉 朱恂 廖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278-3287,F0003,共11页
基于棉线的微流体燃料电池采用棉线作为流道,无须外部泵、易于微型化,是便携式微流体设备非常有前景的电源,但其性能受阳极燃料传质的限制。本文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基于棉线的微流体燃料电池阳极耦合电化学反应的传质特性,通过... 基于棉线的微流体燃料电池采用棉线作为流道,无须外部泵、易于微型化,是便携式微流体设备非常有前景的电源,但其性能受阳极燃料传质的限制。本文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基于棉线的微流体燃料电池阳极耦合电化学反应的传质特性,通过构建三维的棉线流道数值模型,计算得到该流道内燃料的速度及浓度分布,并讨论燃料的进口浓度及流量对该电池阳极性能及传质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阳极极化曲线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燃料在棉线内部的流速较低,在不同阳极过电位下,燃料浓度沿流动方向均降低,且过电位越大降低得越多;进口燃料浓度越高时,平均电流密度越高,阳极性能升高;随着进口燃料流量的增加,棉线与反应界面接触部位的浓度与其他区域浓度之间的差异增大,而进口流量较低时,该浓度的差异较小且流道后段的浓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体学 燃料电池 格子动理格式 格子BOLTZMANN 传质 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