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重庆电影的人民叙事(2012—2022)
1
作者 黄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5-98,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电影逐渐实现了从参投跟投到主控主投的跨越式发展,向着从“重庆拍”到“拍重庆”的目标坚实迈进,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对2012年至2022年间重庆本土电影企业主控主投的电影进行分析,可发现重庆电...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电影逐渐实现了从参投跟投到主控主投的跨越式发展,向着从“重庆拍”到“拍重庆”的目标坚实迈进,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对2012年至2022年间重庆本土电影企业主控主投的电影进行分析,可发现重庆电影总体呈现出了“人民叙事”的特征。这十年,重庆电影以普通人物为叙事主体,映射人民群像;挖掘生活场域作为人民叙事的空间基础;平视视角令观众在观影同时观照自身,激发民族认同感,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导向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电影 人民叙事 叙事主体 叙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哲学的“中国性”追问:从影像本体论到主体性实践
2
作者 王晶 杨聪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29-133,共5页
中国电影影像本体论突破西方主客二分框架,通过意象系统重构电影本体,在空间叙事层面以虚实相生的辩证逻辑取代机械语法规则,在时间哲学维度以“气韵绵延”的模型整合客观时间与主观体验,形成超越线性时间的美学表达;面对数字媒介深度... 中国电影影像本体论突破西方主客二分框架,通过意象系统重构电影本体,在空间叙事层面以虚实相生的辩证逻辑取代机械语法规则,在时间哲学维度以“气韵绵延”的模型整合客观时间与主观体验,形成超越线性时间的美学表达;面对数字媒介深度重构感知的现实,通过重新定义影像主体性构建虚实共生的新本体,叙事在影像层面重构时间体验的文化特异性,感知伦理借助“体知传统”建立观众与影像的具身化共鸣。面向未来,中国电影哲学将在主客互渗的思维转向中以动态关联逻辑取代西方形而上学框架,批判性借鉴西方理论开辟第三条道路,在文化主体性与全球话语的辩证中,通过差异化实践揭示普遍命题的地方性生成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性” 影像本体论 主体性实践 中国电影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一一》的审美主题分析
3
作者 王相辉 段晓昀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85-87,共3页
杨德昌创作的电影《一一》是一部反映现代都市中上阶层家庭生活的影片。影片并不仅仅停留在展示现实生活的层面,而是通过影片的内容表达了创作者自身对于生活的认识与态度。以平静的影像描绘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状态,表面波澜不惊的画... 杨德昌创作的电影《一一》是一部反映现代都市中上阶层家庭生活的影片。影片并不仅仅停留在展示现实生活的层面,而是通过影片的内容表达了创作者自身对于生活的认识与态度。以平静的影像描绘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状态,表面波澜不惊的画面却难以掩盖创作者表达赤子之心的强烈愿望,而从容面对生活的观念、多视角考察生活的启示以及杜绝恶的心灵是本片最鲜明的审美主题。影片也通过这三个方面表现出心如止水的人生审美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如止水 人生 审美 态度 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美国电视剧为何走红中国 被引量:7
4
作者 朱玲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2-103,共2页
如今美国电视剧在中国年轻网民和看碟族中迅速走红,年轻一代人对美剧的关注早已超过了国产电视剧。美国电视剧从制作到播映,跟中国电视剧都有很大的差别。作为一个产品,电视剧在美国已形成了流水线制作。由于受收视率严格的要求,美国电... 如今美国电视剧在中国年轻网民和看碟族中迅速走红,年轻一代人对美剧的关注早已超过了国产电视剧。美国电视剧从制作到播映,跟中国电视剧都有很大的差别。作为一个产品,电视剧在美国已形成了流水线制作。由于受收视率严格的要求,美国电视剧都是采取边播边写的方式进行。中国的电视剧比较循规蹈矩,无法改变随观众要求改变剧情;国产剧跟风现象很严重,而美国电视剧在选材上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想象能力,满足了观众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电视剧 走红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延芹影视人物服装设计(造型)中的东方美学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申珅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2期168-170,202,共4页
影视服装作为影视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在烘托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影视人物的服装设计也体现着服装设计师的审美理念和美学精神。史延芹女士是我国影视服装设计(造型)领域为数不多的影视服装设计大师,她以... 影视服装作为影视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在烘托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影视人物的服装设计也体现着服装设计师的审美理念和美学精神。史延芹女士是我国影视服装设计(造型)领域为数不多的影视服装设计大师,她以对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具有典型东方美学精神的艺术设计手法,创作出了大量出类拔萃的经典影视服装作品。文章主要从史延芹具有代表性的影视服装作品的色彩、材质和细节三个角度,来探析史延芹女士影视人物服装设计(造型)中的东方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艺术 影视服装 服装设计 东方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动面电影剧作模式读解
6
作者 甄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20,共2页
动画电影是电影四大片种之一,是艺术家运用技术手段使静止的造型活动起来,并赋予生命的电影艺术。美国动画电影在世界动画电影发展中的霸主地位是无须质疑的,虽然技术表现手段在年年更新,但典型的美国动画电影剧作模式却是始终如一,研... 动画电影是电影四大片种之一,是艺术家运用技术手段使静止的造型活动起来,并赋予生命的电影艺术。美国动画电影在世界动画电影发展中的霸主地位是无须质疑的,虽然技术表现手段在年年更新,但典型的美国动画电影剧作模式却是始终如一,研究其独特的典型创作模式正是揭开美国动画电影成功面纱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 人物 故事结构 剧作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电影的乡土美学、身体叙事与情动美学
7
作者 赵润晖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96-100,共5页
纵观国内西部电影,其往往聚焦乡土叙事中的生命表达,以“土与人”为题,将乡土影像进行诗意展现,而近年来,我国西部电影在艺术感知与情感结构的互嵌之下,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元现代主义情绪。元现代主义的出现使得“后现代之后”的乌托邦... 纵观国内西部电影,其往往聚焦乡土叙事中的生命表达,以“土与人”为题,将乡土影像进行诗意展现,而近年来,我国西部电影在艺术感知与情感结构的互嵌之下,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元现代主义情绪。元现代主义的出现使得“后现代之后”的乌托邦与恶托邦之争有了“非托邦的中点(a-topic metaxis)”,即审慎的希望及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以乡土之敬意、身体之隐去以及情动之场域为维度,展开我国西部电影于元现代主义视野之中的研究,以期挖掘其丰富的美学潜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电影 乡土叙事 元现代主义 非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理浩时代香港电影的现实主义视角
8
作者 唐子超 何昶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43,共3页
本文通过选取讽刺时弊的社会片(1971—1974)、关注社会的喜剧片(1974—1978)、聚焦个人的新浪潮电影(1978—1982)这三个时间段具有代表性的香港电影,从现实主义的视角对麦理浩时代的香港社会心理进行了系统的解读。从一个大局观出发,本... 本文通过选取讽刺时弊的社会片(1971—1974)、关注社会的喜剧片(1974—1978)、聚焦个人的新浪潮电影(1978—1982)这三个时间段具有代表性的香港电影,从现实主义的视角对麦理浩时代的香港社会心理进行了系统的解读。从一个大局观出发,本文试图理清香港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脉络,论证社会心理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辨析时代环境如何影响电影发展等问题,揭示社会的发展与所处时代热门电影之间的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理浩时代 香港电影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西部片新探:《大风杀》中的类型杂糅、异托邦空间与创伤叙事
9
作者 许伟旭 杨尚鸿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54-158,共5页
《大风杀》融合西部片、警匪片与黑帮片的类型语法,以“忙崖”小镇的封闭空间为核心场域,构建出一个高度象征化的异质空间,通过“44匪围困3警”的高概念设定,借助意识流影像,呈现男性主体在压抑环境与心理创伤中的裂变过程。警察夏然与... 《大风杀》融合西部片、警匪片与黑帮片的类型语法,以“忙崖”小镇的封闭空间为核心场域,构建出一个高度象征化的异质空间,通过“44匪围困3警”的高概念设定,借助意识流影像,呈现男性主体在压抑环境与心理创伤中的裂变过程。警察夏然与悍匪张北山形成镜像关系,揭示英雄神话的重构与义气伦理的失效,最终以“深圳”作为希望出口,将社会寓言与个体修复融于一体,完成从“英雄”向“幸存者”的身份重构,展现类型结构的解构力与创伤美学的表现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杀》 类型电影 异托邦 男性气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高校影视配音课程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5
10
作者 栾晓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1期274-276,共3页
影视录音及后期配音是个复杂的工作过程。伴随着当下数字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观影人因为更注重体验电影的真实感而选择原声电影,加之如今的影视配音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配音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配音专业就业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影视录音及后期配音是个复杂的工作过程。伴随着当下数字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观影人因为更注重体验电影的真实感而选择原声电影,加之如今的影视配音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配音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配音专业就业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影视配音行业的发展现状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影视配音究竟该如何发展,作为培养专业配音人才的高校将怎样顺势改革,课程的教学和建设又将如何创新,成为摆在高校影视配音课程建设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艺术 影视教育 影视配音课程 高校 人才培养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救赎与审美:动画片暴力问题的解决之道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晓玲 雷鸣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1期202-204,共3页
媒介暴力成为文化工业整合和统治人们的工具,夸张抑或血腥的暴力影像满足了影视受众不断膨胀的欲望需求。电视荧屏与主要信息接受者——儿童——之间构成一种画面刺激和行为体现的关联,这势必会解构儿童的潜意识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具体化... 媒介暴力成为文化工业整合和统治人们的工具,夸张抑或血腥的暴力影像满足了影视受众不断膨胀的欲望需求。电视荧屏与主要信息接受者——儿童——之间构成一种画面刺激和行为体现的关联,这势必会解构儿童的潜意识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具体化的知识并产生深刻影响。动画作品通过直观的视听形象而显示的场景、故事情节以及施暴行径无形中已经污浊了儿童原本纯洁无瑕的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艺术创作 动画片 暴力问题 儿童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节目主持中表演元素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姗姗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2期186-188,共3页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不断变化,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电视,在传播内容、方式及手段上不断调整与创新,其中较为显著的是表演元素在电视节目主持中的应用。文章从辨析表演元素的概念入手,揭示表演元素在电视节目主持中...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不断变化,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电视,在传播内容、方式及手段上不断调整与创新,其中较为显著的是表演元素在电视节目主持中的应用。文章从辨析表演元素的概念入手,揭示表演元素在电视节目主持中的意义,并就表演元素在电视节目主持中的合理应用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电视艺术 电视节目 主持艺术 表演艺术 表演元素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同化背景下的听觉关怀——论电影中声音生态学的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俊 田嘉敏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1期215-217,共3页
在传统视野中,听觉媒体素以视觉媒体的陪衬和补充角色存在,一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电影创作过程中,声音的表现也常常让位于画面,普通观众对电影声音的认识也只是基础表象的。文章将立足于音景趋同的社会现状,浅析声音媒体在"声态&q... 在传统视野中,听觉媒体素以视觉媒体的陪衬和补充角色存在,一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电影创作过程中,声音的表现也常常让位于画面,普通观众对电影声音的认识也只是基础表象的。文章将立足于音景趋同的社会现状,浅析声音媒体在"声态"平衡中的意义和它在电影声音设计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媒体 音景 声音生态学 电影声音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现象学质疑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8,共2页
现象学作为电影艺术的哲学基础缺乏历史进化的思维。电影现象学意在从哲学视角解决电影文化的生成问题,但必须在电影媒介内部视域考察其文化自身建构规律,电影呈现出创作和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互本文”若隐若现,仿佛电影的本体再次... 现象学作为电影艺术的哲学基础缺乏历史进化的思维。电影现象学意在从哲学视角解决电影文化的生成问题,但必须在电影媒介内部视域考察其文化自身建构规律,电影呈现出创作和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互本文”若隐若现,仿佛电影的本体再次芜杂不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现象学 电影本体 电影文化 拟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期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突围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罕 欧阳龚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3-14,共2页
2009年9月16日,《建国大业》为建国六十周年献礼隆重上映,并最终收获了4.2亿的票房。2011年,《建国大业》的姊妹篇《建党伟业》卷土重来,向着预期中的8亿票房发起冲击,最终却只收获到了不到4亿的票房。主旋律电影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逐... 2009年9月16日,《建国大业》为建国六十周年献礼隆重上映,并最终收获了4.2亿的票房。2011年,《建国大业》的姊妹篇《建党伟业》卷土重来,向着预期中的8亿票房发起冲击,最终却只收获到了不到4亿的票房。主旋律电影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特有的制作模式,但是当观众面对主旋律电影时,却仍然保持着距离感,这种距离感直接导致了影院竞争力的缺失。本文试图通过这两部大片在人物塑造、营销模式、叙事等方面的分析,找到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突围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 转型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彭浩翔电影看“非主流”的主流之路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罕 欧阳龚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54-55,共2页
2010年6月10日,被香港定为三级片的《志明与春娇》在重新配音后上映,这是香港导演彭浩翔在内地院线上映的第一部电影。这是他"北上"的开始。2011年3月30日,《春娇与志明》在内地上映,这是他第一部续集作品,也是第一次把故事... 2010年6月10日,被香港定为三级片的《志明与春娇》在重新配音后上映,这是香港导演彭浩翔在内地院线上映的第一部电影。这是他"北上"的开始。2011年3月30日,《春娇与志明》在内地上映,这是他第一部续集作品,也是第一次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内地。黑色幽默、cult等这些常见的标签会给他的"北上"带来麻烦,但是他却在极力地证明自己的另外一面,在这些看似"非主流"的电影里去植入自己的思考。而"非主流"终将"主流",这是必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彭浩翔 导演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恶搞”加冕——《大电影之数百亿》看电影媒介内部的“自我纷争”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7,共2页
《大电影之数百亿》票房一路攀升,该片的成就不在于对“电影本文”的关照,而在于对影象媒介的反思精神。
关键词 《大电影之数百亿》 恶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完整电影”的情感体验看“完整游戏”的情感幻境——电影与游戏的情感驱动对比及方式研究
18
作者 陈希 王雪娟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1期189-191,198,共4页
故事内容层面上,电子游戏与电影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具备了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区别之处则在于电影的情节和人物都是完整的,而目前的故事驱动类游戏的情节和人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故事层面的差异导致了二者在情感体验上的区别,目前故事驱动... 故事内容层面上,电子游戏与电影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具备了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区别之处则在于电影的情节和人物都是完整的,而目前的故事驱动类游戏的情节和人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故事层面的差异导致了二者在情感体验上的区别,目前故事驱动类电子游戏情感体验的缺陷在于它悬置于"电影"式与"游戏"式的情感机制之间。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提出"完整电影"的概念,称当时的电影还远没有达到终极电影的面貌。目前的故事驱动类电子游戏也仍在其发展的某个阶段,情感体验远没有达到"完整游戏"的理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游戏 故事驱动 情感驱动 智能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铁皮鼓》论小说改编电影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束 冯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5-126,共2页
德国导演施隆多夫的大多数电影作品是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其中《铁皮鼓》被认为是对君特·格拉斯同名小说的成功改编。《铁皮鼓》的改编,在表现性方面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原著的魅力和施隆多夫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示了长篇小说改编... 德国导演施隆多夫的大多数电影作品是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其中《铁皮鼓》被认为是对君特·格拉斯同名小说的成功改编。《铁皮鼓》的改编,在表现性方面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原著的魅力和施隆多夫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示了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基本范例,包括对原著风格的继承、叙述视角和语气的转换、内容的截取几个方面。这种改编使施隆多夫的作品寻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并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鼓》 格拉斯 施隆多夫 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视节奏构成关系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晨 穆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19,共2页
节奏是影视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作用于人的情绪,是保持观众注意力、激发情感共鸣的重要环节。影视节奏有着自己的概念、形成过程和构成元素,也有着自身的特点。探析构成影视节奏的各元素对影片整体节奏的影响,能了解影片的创作过程中... 节奏是影视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作用于人的情绪,是保持观众注意力、激发情感共鸣的重要环节。影视节奏有着自己的概念、形成过程和构成元素,也有着自身的特点。探析构成影视节奏的各元素对影片整体节奏的影响,能了解影片的创作过程中节奏运用的重要性。在影视作品创作中,创作者都要具有对节奏的掌控意识,这样才能使影视作品更具有艺术感和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节奏 产生及作用 构成元素 构成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