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骨架的普遍性动力学行为 被引量:5
1
作者 邓林红 陈诚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93-200,共8页
黏附细胞的细胞骨架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软体材料,他由上百种蛋白质构成,不同蛋白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蛋白质分子聚合成链并团聚成致密的网络结构。细胞骨架的化学与物理结构如此复杂,理解其动力学行为自然具有巨大的挑战性,并且需要... 黏附细胞的细胞骨架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软体材料,他由上百种蛋白质构成,不同蛋白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蛋白质分子聚合成链并团聚成致密的网络结构。细胞骨架的化学与物理结构如此复杂,理解其动力学行为自然具有巨大的挑战性,并且需要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关于细胞骨架动力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新的热点,并正在逐步揭示出一些重要的细胞骨架动力学行为规律。例如,细胞骨架是远离热力学平衡状态的物理系统,内部结构存在显著的预应力,流变学行为与时间尺度无关,在短暂拉伸后会迅速流态化等。这些行为规律很可能对于细胞的许多重要功能,如黏附、迁移、分化等,发挥重要的调控甚至决定作用,进而参与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物学过程。这篇综述里将简要地介绍上述若干细胞骨架动力学行为,分析和讨论相关的研究结果及其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骨架 流变学 动力学 流态化 应力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天然-人工合成聚合物复合纳米纤维及其对细胞黏附、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钱宇娜 李林昊 +3 位作者 蒋超 吕永钢 钟莉 杨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2473-2477,共5页
生物材料组成成分对细胞生物功能有不同的影响。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基于聚己内酯(PCL,polycaprolactone)的不同天然蛋白、多糖(丝素蛋白(SF,silk fibroin)、透明质酸(HA,hyaluronicacid))的混合组分纳米纤维,采用了扫描电镜和接触... 生物材料组成成分对细胞生物功能有不同的影响。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基于聚己内酯(PCL,polycaprolactone)的不同天然蛋白、多糖(丝素蛋白(SF,silk fibroin)、透明质酸(HA,hyaluronicacid))的混合组分纳米纤维,采用了扫描电镜和接触角对纳米纤维进行基础表征。同时,进一步考察了纳米纤维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SF组分能增加材料的可纺性,有利于细胞的前期黏附,并能够促进细胞增殖。HA组分可以改善材料的亲水性,增加细胞伪足并促进细胞迁移。重要的是,PCL/SF/HA纳米纤维能同时结合SF和HA的优点,有望在组织工程领域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 透明质酸 纳米纤维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F纳米微球静电纺丝材料及对hMS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3
作者 吴双迟 张茜真 +2 位作者 蒋超 王振北 杨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21014-21018,21024,共6页
力生长因子(MGF,mechano-growth factor)是由Yang等发现并命名,是细胞对力刺激响应的产物,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利用静电纺丝技术(electrospinning)及相分离法制备了基于聚已内酯... 力生长因子(MGF,mechano-growth factor)是由Yang等发现并命名,是细胞对力刺激响应的产物,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利用静电纺丝技术(electrospinning)及相分离法制备了基于聚已内酯(PCL,polycaprolactone)的含MGF的葡聚糖纳米微球的纤维支架,间接性地保护了MGF活性,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微球和纤维支架进行了基础表征。同时,进一步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酶标仪分别考察了纳米微球中释放出来的MGF对细胞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含MGF的纳米微球支架能够显著促进hMSC增殖和迁移。此静电纺丝纤维支架能够较好地保护MGF的活性,有望在组织工程领域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F HMSC 纳米微球 纤维支架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胆粉中熊去氧胆酸结晶条件
4
作者 陈正 王伯初 +2 位作者 祝连彩 刘绍勇 薛东升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对熊胆粉中熊去氧胆酸的结晶及重结晶过程加以控制,以提高熊胆粉提取物产率及质量。方法通过溶解度实验确定了结晶及重结晶的最佳起始条件,再采用不同的降温方法对该过程进行梯度控温的优化研究。结果以70℃和30℃做为结晶及重结晶... 目的对熊胆粉中熊去氧胆酸的结晶及重结晶过程加以控制,以提高熊胆粉提取物产率及质量。方法通过溶解度实验确定了结晶及重结晶的最佳起始条件,再采用不同的降温方法对该过程进行梯度控温的优化研究。结果以70℃和30℃做为结晶及重结晶的始末温度;筛选出最佳的结晶控温条件为控温8 h,前5 h每1 h降温2℃,后3 h每1 h降温10℃,重结晶工艺控温条件与结晶控温条件一致。应用该结晶工艺,与原工艺相比,熊胆粉提取物产率提高2.38%,转化率提高12.35%,熊去氧胆酸量提高5.83%,鹅去氧胆酸量基本保持不变。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结晶工艺,可显著提高熊胆粉中熊去氧胆酸的产率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去氧胆酸 梯度降温 结晶过程 熊胆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