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体信任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及社会交往的调节作用——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0)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曾润喜 斗维红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9年第5期46-57,共12页
基于CGSS2010数据,从媒体属性及大众传播的视角考察媒体信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并检验社会交往对其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人际信任可分为普遍信任、社群信任、亲密信任,媒体信任对这三个维度均有正向促进作用;我国公众的媒体信任呈现... 基于CGSS2010数据,从媒体属性及大众传播的视角考察媒体信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并检验社会交往对其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人际信任可分为普遍信任、社群信任、亲密信任,媒体信任对这三个维度均有正向促进作用;我国公众的媒体信任呈现'央强地弱'的状态,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在信任程度上呈现'差序格局'状态;社会交往调节媒体信任对人际信任具有影响,低频率的社会交往增强了媒体信任对社群信任、普遍信任的正向影响。研究认为,规范媒体内容生产、加强媒体从业者能力素质、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可以提升受众的媒体信任,进而促进人际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信任 亲密信任 社群信任 普遍信任 社会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的界碑:人工智能对新闻真实的伦理挑战 被引量:31
2
作者 刘海明 付莎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6-81,共6页
技术将新闻的形态变得多元且生动,新闻真实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存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向传媒业的渗透,造成该领域"业"与"人"的双重变化,同时对新闻生产、场景传达、主体确立三个环节构成有... 技术将新闻的形态变得多元且生动,新闻真实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存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向传媒业的渗透,造成该领域"业"与"人"的双重变化,同时对新闻生产、场景传达、主体确立三个环节构成有形的冲击。本文通过审视人工智能的媒体应用价值,一方面,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给新闻真实带来伦理思考;另一方面,从新闻真实的"假设真实"与人工智能带来的"虚构真实"两者的界限展开,探究人工智能与新闻真实的平衡之术;追问新闻伦理如何约束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保障其良性的进化过程。通过框定技术发展的边界,重塑新闻伦理的城墙;呼吁结合传媒业与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制定符合技术发展的新闻伦理规则,圈定技术发展的上限与人作为主体的下限,呈现新闻本真的力度,还媒体从业者作为新闻生产者的主体性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新闻真实 新闻价值 技术伦理 客观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阶与底线:人工智能时代数字新闻把关人的伦理探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海明 杨琦钜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86,共6页
数字把关是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具体运用。这种把关方式不仅是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创新,更是深层次的变革力量——对传统把关生态的重构。新技术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尽管数字把关具有诸如高效、便捷以及更具个性化等优势... 数字把关是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具体运用。这种把关方式不仅是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创新,更是深层次的变革力量——对传统把关生态的重构。新技术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尽管数字把关具有诸如高效、便捷以及更具个性化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受到挑战、新闻知识性降低、算法偏见等伦理困境。总体来说,这些伦理困境均体现数字把关聚焦效益而轻视道德的价值取向。因此,需要对数字把关进行"伦理化",以应对这些困境。对数字把关的伦理建构可以底线伦理、位阶伦理为理论基础,以技术公司、新闻机构以及用户为切入点对数字把关人进行道德训练,使数字把关人具有相应的伦理敏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把关 底线伦理 位阶伦理 伦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社会责任感知对受众品牌忠诚的影响机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10
4
作者 曾润喜 顿雨婷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54,共8页
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理论表明,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提高顾客忠诚并影响其市场绩效。研究从受众视角建立了新媒体社会责任感知对其品牌忠诚的影响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受众对新媒体在社会监督、文化教育、协调关系上的责... 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理论表明,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提高顾客忠诚并影响其市场绩效。研究从受众视角建立了新媒体社会责任感知对其品牌忠诚的影响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受众对新媒体在社会监督、文化教育、协调关系上的责任感知对其态度忠诚有积极影响;在信息生产、社会监督、协调关系上的责任感知对其行为忠诚有积极影响;媒体信任在社会责任感知对受众品牌忠诚的影响机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媒体信任的中介作用受到受众责任意识的调节。研究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理论的适用边界,证明新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受众品牌忠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社会责任 媒体信任 品牌忠诚 品牌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舆论工作核心理念创新的百年进程——基于观念史的视角 被引量:7
5
作者 董天策 陈彦蓉 石钰婧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1,24,共9页
本文从观念史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核心理念创新做了全面探讨。百年来,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核心理念不断创新发展,先后形成了宣传、新闻、党性原则、新闻宣传、舆论监督、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公民权利、信息公开、... 本文从观念史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核心理念创新做了全面探讨。百年来,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核心理念不断创新发展,先后形成了宣传、新闻、党性原则、新闻宣传、舆论监督、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公民权利、信息公开、新闻传播规律、新闻舆论、媒体融合、现代传播体系等核心理念及其体系。正是这样一个开放而创新的传播观念体系,引领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闻宣传舆论工作 核心理念创新 观念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的网络舆情演化机理与智慧治理方略 被引量:25
6
作者 曾润喜 陈创 《现代情报》 CSSCI 2018年第11期9-13,共5页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已经上升为非传统安全问题,网络舆情的治理范式应逐步实现从危机管理向智慧治理的转变。[方法 /过程]从非传统安全视角入手,梳理网络舆情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关联性特征,并从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两方面厘清网络舆情演...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已经上升为非传统安全问题,网络舆情的治理范式应逐步实现从危机管理向智慧治理的转变。[方法 /过程]从非传统安全视角入手,梳理网络舆情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关联性特征,并从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两方面厘清网络舆情演化的动力机理,提出网络舆情智慧治理的新路径。[结果/结论]网络舆情治理要坚持对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预见性治理,实现"治未病"的目标。既要提高非传统安全意识,加强政治安全防范,改善网络舆情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基础;也要借助新信息技术,建立网络舆情治理的一体化决策支持体系、决策仿真平台、人工智能新范式、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阻遏网络舆情的不当蔓延,防止其向负面舆论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传统安全 网络舆情 智慧治理 演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的互联网与基层社区治理:机遇、挑战与超越 被引量:25
7
作者 田先红 张庆贺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6-44,共9页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这为进一步健全我国社会治理治理体制指明了方向。互联网独特的媒介属性不仅可以打通多元主体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能充分激活个人的潜在价值,使其更主动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这为进一步健全我国社会治理治理体制指明了方向。互联网独特的媒介属性不仅可以打通多元主体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能充分激活个人的潜在价值,使其更主动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社区治理不仅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工具,同时要从根本上理解互联网所重构的社会生态的新内涵,并根据这些新内涵来确定治理的理念和策略,充分激活多元主体的内在价值。要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提高社区治理社会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形成完善的社区治理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九大 新时代 互联网 基层社区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风险认知中的“女孩疫苗”话语——基于对知乎HPV疫苗话题讨论的幻想主题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董天策 杨龙梦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9-45,52,共8页
接种HPV疫苗已成为女性重要的健康管理行为,但疫苗接种的话语包含多元的健康风险认知与传统性别观念。作为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修辞批评方法之一,幻想主题分析方法受到戏剧主义影响。知乎社区是当前HPV疫苗话题讨论较为典型的信息交... 接种HPV疫苗已成为女性重要的健康管理行为,但疫苗接种的话语包含多元的健康风险认知与传统性别观念。作为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修辞批评方法之一,幻想主题分析方法受到戏剧主义影响。知乎社区是当前HPV疫苗话题讨论较为典型的信息交流平台。知乎社区的主流观点强调"HPV疫苗是年轻女性保护自身免受侵害的武器",而另一观念"过度宣传,慎重选择"则对HPV疫苗及其宣传作了某种程度的批评。两个幻想类型在修辞社群中对话与协商,共同演奏出修辞视野"科学抗癌,健康生活"的复调乐章。疫苗接种的接受、拒绝和犹豫形成多元化的健康风险认知与对话,形构健康与疾病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风险认知 HPV疫苗 医学化 幻想主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故事与隐喻:寻人类电视节目的叙事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董天策 杨龙梦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9-84,共6页
近年来寻人类电视节目关注普通个体的真实生活际遇,浓缩了转型社会中普通人的种种困境与现实问题,呈现世间的美好情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以《等着我》《我要找到你》《你有一封信》等寻人类电视节目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叙事学的理论... 近年来寻人类电视节目关注普通个体的真实生活际遇,浓缩了转型社会中普通人的种种困境与现实问题,呈现世间的美好情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以《等着我》《我要找到你》《你有一封信》等寻人类电视节目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叙事学的理论,分析寻人类电视节目的讲述者,讨论寻人故事情节的编织,探析叙事的各个段落如何构成整体的电视节目,剖析寻人类节目的隐喻,从而揭示寻人类电视节目以寻找为切口,通过真实故事的讲述来重建精神家园的现实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人类电视节目 真实故事 精神家园 叙事分析 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主流媒体作用力的功能结构及其逻辑关联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海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9-165,共7页
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评价新型主流媒体的综合标准。提高新型主流媒体的作用力,需要了解这些力的功能、结构及其内在关联。新型主流媒体作用力的功能结构包括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新型主流媒体作用力的结构包含三个层级:... 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评价新型主流媒体的综合标准。提高新型主流媒体的作用力,需要了解这些力的功能、结构及其内在关联。新型主流媒体作用力的功能结构包括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新型主流媒体作用力的结构包含三个层级:公信力居于核心的内层,传播力和引导力居于中间层级,影响力居于外层。新型主流媒体的作用力受制于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四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需要保持基本的平衡:以公信力带动影响力,以传播力提升引导力,使每种力保持应有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主流媒体 作用力 功能结构 层级结构 逻辑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务员群体的新媒体使用与信任——媒体紧密度、个体决策权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曾润喜 斗维红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2-117,125,共7页
[目的/意义]为提高媒介素养、推动实际工作,公务员应该加强与媒体及从业人员的关系,即媒体紧密度,但二者关系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方法/过程]基于对H省公务员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其新媒体使用与新媒体信任的关系,并考察了媒体紧密度、个... [目的/意义]为提高媒介素养、推动实际工作,公务员应该加强与媒体及从业人员的关系,即媒体紧密度,但二者关系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方法/过程]基于对H省公务员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其新媒体使用与新媒体信任的关系,并考察了媒体紧密度、个体决策权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结论]新媒体使用的两个维度,即新媒体倾向、新媒体互动均显著正向影响新媒体信任;媒体紧密度、个体决策权调节新媒体使用对新媒体信任的影响,媒体紧密度越低,新媒体倾向对新媒体信任的正向影响越大;个体决策权高低与否均能增强新媒体倾向、新媒体互动分别对新媒体信任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公务员群体与媒体的关系以及自身决策权与新媒体信任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使用 新媒体信任 媒体紧密度 个体决策权 公务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往返于媒介理论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学术实践 被引量:6
12
作者 董天策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9年第6期80-83,共4页
作为一种往返于媒介理论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学术实践,媒介批评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走向自觉,体现出对媒介实践的反思理性。研究者从事媒介批评研究的过程,可以深化对媒介批评的基本体认。媒介批评就是对媒介的是非、善恶、美丑、得失... 作为一种往返于媒介理论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学术实践,媒介批评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走向自觉,体现出对媒介实践的反思理性。研究者从事媒介批评研究的过程,可以深化对媒介批评的基本体认。媒介批评就是对媒介的是非、善恶、美丑、得失的分析、判断、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评判。媒介批评具有五个层面,即媒介文本批评、媒介行为批评、媒介现象批评、媒介体制批评、媒介文化批评。《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的内容,包括九个方面的专题,即:新闻真实与专业操守,言论空间与评论特色,公共言论与价值理性,媒介事件与新闻炒作,公共事件与舆论监督,人文精神与价值导向,媒体发展与业务创新,媒介伦理与传播法规,新闻评奖与作品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批评 学术实践 媒介批评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纪念话语的与时俱进与恒定内涵——对《人民日报》五四青年节社论的话语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董天策 唐朝文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3,共8页
本文运用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框架,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五四青年节社论的内容特征与话语建构方式,阐明社论话语的变迁轨迹。研究发现,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五四青年节社论话语变迁的整体趋势表现为:传播方式由... 本文运用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框架,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五四青年节社论的内容特征与话语建构方式,阐明社论话语的变迁轨迹。研究发现,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五四青年节社论话语变迁的整体趋势表现为:传播方式由政治号召转变为舆论引导,表述习惯由阐释细节转变为指明方向,篇幅长短由长篇大论转变为短小精悍,文章定位由权威文件转变为理念倡导。与此同时,又延续了固有的恒定内涵: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前提,始终聚焦国家社会发展的当下进程,始终担当上位话语与下位话语的转换器,始终以五四精神作为理论源泉,从而保持了中央机关报五四青年节社论话语的连续性与一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青年节 五四纪念话语 《人民日报》社论 话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