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城市水空间体系生态规划方法--以州河小流域内的达州市经开区为例 被引量:31
1
作者 赵珂 夏清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1-45,共5页
当前城市水空间体系规划,多以人为划分的行政管理区域为系统单元展开,与自然条件下所形成的水文生态系统单元的尺度不对等、边界不整合,导致规划成果不能体现自然水文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提出将小流域单元作为... 当前城市水空间体系规划,多以人为划分的行政管理区域为系统单元展开,与自然条件下所形成的水文生态系统单元的尺度不对等、边界不整合,导致规划成果不能体现自然水文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提出将小流域单元作为城市水空间研究与管理的最佳地域尺度;并在厘清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基础上,将城市小流域划分为小流域、次小流域和集水区等层次,以此建构出完整的水系和湿地空间体系;最后,以州河小流域内的达州市经开区为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本研究有助于为城市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问题的综合求解,提供因循水文过程、契合自然生态环境的物质空间保障,为城市水空间系统化、生态化建设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小流域单元 城市 水空间体系 生态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规划的生态实效缺失及对策分析——从“统筹人和自然”看城市规划生态化革新 被引量:25
2
作者 杨培峰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6,共5页
针对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提出当前城市规划学科存在生态失效的观点,认为技术体系本身和外部制度环境对生态忽视是最主要的原因,提出针对现行规划技术体系革新的观点,并从部门协作、法律、经济手段等方面提出规划制度环境革新的... 针对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提出当前城市规划学科存在生态失效的观点,认为技术体系本身和外部制度环境对生态忽视是最主要的原因,提出针对现行规划技术体系革新的观点,并从部门协作、法律、经济手段等方面提出规划制度环境革新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实效 生态 规划体系 制度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共设施体系构建--以重庆市北碚区蔡家组团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徐煜辉 张程亮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38,54,共7页
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共设施体系是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背景下,针对传统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构建体系、内容而扩展提出的一种理论体系。因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直接面对规划实施与管理,公共设施也是其重点调控的对象之一,所以适宜在其层面... 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共设施体系是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背景下,针对传统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构建体系、内容而扩展提出的一种理论体系。因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直接面对规划实施与管理,公共设施也是其重点调控的对象之一,所以适宜在其层面上对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共设施构建体系进行引导与控制,并通过将宜居要素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管控要素进行叠合,从设施层次、指标体系、设施互融等方面展开体系构建研究,以此指导重庆市北碚区"宜居蔡家"建设下的公共设施规划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城市 公共设施 控制性详细规划 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特征识别与规划策略 被引量:24
4
作者 黄瓴 明峻宇 +1 位作者 赵畅 宋春攀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17,共7页
我国已进入新时代全面转型阶段,"多元包容、存量优化、生活导向"成为当下城市发展的关键词,因地制宜地构建宜居的社区生活圈逐渐被认同。文章通过识别山地城市空间形态下所形成的社区生活圈特征,结合重庆实践案例,尝试提出与... 我国已进入新时代全面转型阶段,"多元包容、存量优化、生活导向"成为当下城市发展的关键词,因地制宜地构建宜居的社区生活圈逐渐被认同。文章通过识别山地城市空间形态下所形成的社区生活圈特征,结合重庆实践案例,尝试提出与之相适宜的针对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应对策略。与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在宏观上具有差异性和自足性,中观上具有强烈依赖性,微观上具有封闭性和方向性,因此在构建时应注重整体性、层级性、差异性和包容性,老城区与新城区应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社区生活圈 规划策略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更新行动规划研究——以合川草花街社区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黄瓴 陈颖果 《上海城市规划》 2018年第2期89-94,共6页
近年来,全域旅游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全面铺开。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载体,城市社区蕴藏着丰富多样的城市文化基因和生活形态,必将成为全域旅游新的目的地。如何识别、保护和利用这些具有原真性的社区价值,提升社区生活品质,... 近年来,全域旅游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全面铺开。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载体,城市社区蕴藏着丰富多样的城市文化基因和生活形态,必将成为全域旅游新的目的地。如何识别、保护和利用这些具有原真性的社区价值,提升社区生活品质,进而提供有特色的城市旅游服务,应纳入城市社区发展更新的目标和行动。针对这一命题,以重庆合川草花街社区为例,通过梳理社区现状资产特征、社区更新目标,与城市全域旅游的关联和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而提出相适应的更新规划策略,探讨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更新行动规划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全域旅游 社区更新行动规划 社区的原真性 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 社区空间文化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地区空间战略规划思考——以重庆市黔江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例
6
作者 杨培峰 倪丽莉 《室内设计》 2012年第1期40-45,共6页
基本文从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着手,立足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针对过去的几十年间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结合生态城市理论和国内外的实践案例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最后,本文以重庆黔江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例... 基本文从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着手,立足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针对过去的几十年间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结合生态城市理论和国内外的实践案例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最后,本文以重庆黔江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例,从城市产业选择、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在此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应当如何寻求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生态城市理论 欠发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规划师--技术员or协调员 被引量:19
7
作者 袁媛 杨贵庆 +9 位作者 张京祥 王世福 林隽 王玉 王建军 王承慧 徐苗 王冬冬 李立勋 何子张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0-36,共7页
中国城市化即将进入稳定成熟期,开始从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基于社区的更新规划将增多。城市社区的特征多元、不同类型人口在特定地域集聚.带来社会问题的空间化、空间需求的多样化,而市民维权意识增强更加需要保持基层社区的稳定和谐。
关键词 城市社区 规划师 技术员 更新规划 社会问题 空间需求 维权意识 成熟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区旅游服务型城镇规划设计方法探讨——以金佛山景区三泉镇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魏皓严 许靖涛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3-40,共8页
首先指出景区旅游服务型城镇规划设计的核心在于建构"魅力网"(城镇旅游空间系统),接着研究总结了"魅力网"的旅游服务功能体系与空间景观体系及其十二要素,提出以"功能-空间"互动、十二要素耦合的"... 首先指出景区旅游服务型城镇规划设计的核心在于建构"魅力网"(城镇旅游空间系统),接着研究总结了"魅力网"的旅游服务功能体系与空间景观体系及其十二要素,提出以"功能-空间"互动、十二要素耦合的"网格法"来建构"魅力网",分析了其与规划设计体系对接的可行性策略,最后以重庆金佛山风景名胜区三泉镇的规划设计示例解析了"网格法"建构"魅力网"的组织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区旅游服务型城镇 魅力网 网格法 城市设计 规划设计体系 三泉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空间生态化拓展方法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徐煜辉 张卫丽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3-77,共5页
低碳交通是当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将其与山地城市空间的生态化拓展紧密结合,能较好地解决城市空间有机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节能之间的矛盾。山地城市应采取低碳化、立体化、信息化策略,推动城市空间的生态化拓展:通过建立... 低碳交通是当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将其与山地城市空间的生态化拓展紧密结合,能较好地解决城市空间有机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节能之间的矛盾。山地城市应采取低碳化、立体化、信息化策略,推动城市空间的生态化拓展:通过建立低碳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机制,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的耦合;通过构建低碳交通单元,形成城市生态空间骨架;通过发展立体化交通,扩大城市空间容量;通过组织低碳交通体系,实现交通快捷链接和无缝换乘;通过构建山地城市综合交通管理新模式,促进低碳化出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交通 山地城市空间 生态化拓展 土地利用 低碳交通单元 交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贵安温泉旅游东雁片区城市设计实施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煜辉 徐曼姝 孙国春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1,共6页
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城市设计从静态蓝图变为动态的运行过程管控,而城市设计实施评价正是这一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研究结合福州市贵安温泉旅游东雁片区城市设计案例,借鉴城市设计实施评价的已有研究成果,从土地利用、交... 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城市设计从静态蓝图变为动态的运行过程管控,而城市设计实施评价正是这一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研究结合福州市贵安温泉旅游东雁片区城市设计案例,借鉴城市设计实施评价的已有研究成果,从土地利用、交通流线、开放空间体系、建筑形态及组合四个方面,评价空间形态控制的实施效果,探讨城市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引导作用,并着重从控制层次、设计内容、实施阶段划分及与规划管理契合程度四个方面,剖析空间形态设计蓝图与实施效果存在差距的客观原因,以期为未来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相应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实施评价 空间形态控制 评价四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协调发展理论的绿地公平绩效评估 被引量:29
11
作者 邢忠 朱嘉伊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9-96,共8页
城市绿地空间分布的公平绩效评价是衡量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内容。引入耦合协调发展理论,构建城市绿地公平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各片区生态效益、路径效率和生态需求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三者各向不同分值片区集... 城市绿地空间分布的公平绩效评价是衡量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内容。引入耦合协调发展理论,构建城市绿地公平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各片区生态效益、路径效率和生态需求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三者各向不同分值片区集聚;(2)尽管考虑了各片区生态需求的不同,但整体绩效最佳的片区仍集中于城市中心;(3)大多数片区更容易因为生态效益的降低造成绿地服务水平的失衡,继而导致整体绩效的降低。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城市绿地服务易与社会经济要素捆绑,形成空间上公共服务的马太效应,认为应从提升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入手,合理运用耦合协调发展指数,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做出规划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度 城市绿地 公平绩效 生态 效益 路径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美国“绿道”到欧洲绿道:城乡空间生态网络构建--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被引量:20
12
作者 赵珂 李享 袁南华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2-87,共6页
自广州市增城区践行绿道开始,由慢行道和开敞空间组成的绿道建设在中国大力发展,在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健康休闲的休憩空间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在增城区的绿道实践过程中,缺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关爱等问题逐渐... 自广州市增城区践行绿道开始,由慢行道和开敞空间组成的绿道建设在中国大力发展,在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健康休闲的休憩空间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在增城区的绿道实践过程中,缺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关爱等问题逐渐凸显。通过对比美国和欧洲绿道的建设情况,厘清绿道与生态廊道及生态网络的衍生关系,总结出基于生态网络构建的绿道规划方法,为广州市增城区绿道建设注入具有自我维育能力的生态功能,丰富了绿道的形式,为我国生态网络化的绿道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乡空间 绿道 生态廊道 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重“地方依恋”的既有住区更新策略——以浙江省舟山市鹤龄泉住区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徐煜辉 顾梅林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90,共6页
随着既有住区的适用性日渐降低,以及当代人居环境学科发展潮流从关注形态美感和功能效率转向关注社会文化,使注重居民地方情感的城市更新方式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基于"地方依恋"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理论研究、实证... 随着既有住区的适用性日渐降低,以及当代人居环境学科发展潮流从关注形态美感和功能效率转向关注社会文化,使注重居民地方情感的城市更新方式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基于"地方依恋"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舟山市鹤龄泉住区进行研究,对应"地方依恋"形成机制的三个关键要素—空间品质、地方记忆和地方行为,总结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升住区空间品质、以居民认同感为导向保留和强化地方记忆、以居民行为活动特征为导向延续居民生活习惯的更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依恋 既有住区 更新 舟山市鹤龄泉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小城镇形态的真、善、美——偏岩印象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纪武 《规划师》 2002年第3期43-44,共2页
我国民居从先秦发展到20世纪初,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基本特点始终是以木构架为结构主体。中国民居建筑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显露出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内涵。进入工业文明的中国,国内原有精美的民居建筑... 我国民居从先秦发展到20世纪初,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基本特点始终是以木构架为结构主体。中国民居建筑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显露出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内涵。进入工业文明的中国,国内原有精美的民居建筑多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纯中国式的秀美的小镇风貌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传统民居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者以重庆偏岩镇为例,分析其布局与构成特色,以探讨中国传统民居中“真、善、美”的文化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镇民居 空间形态 偏岩镇 传统民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