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岩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22
1
作者 刘汉龙 肖鹏 +1 位作者 肖杨 楚剑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4,共14页
微生物岩土技术主要是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的代谢功能,与环境中其他物质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改变土体的物理力学及工程性质,从而实现环境净化、土壤修复、地基处理等目的。微生物岩土技术作为岩土工程领域新的分支逐渐成为... 微生物岩土技术主要是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的代谢功能,与环境中其他物质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改变土体的物理力学及工程性质,从而实现环境净化、土壤修复、地基处理等目的。微生物岩土技术作为岩土工程领域新的分支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研究方向,近年来,许多学者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为了促进该领域更加全面深入的基础研究,指导微生物技术在岩土工程中更切合实际的推广与应用,对环境岩土工程领域涉及的几种主要微生物种类、相关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微生物作用机理进行详细的介绍与总结,并对微生物岩土技术在土体加固、岩土体抗渗封堵、金属污染土修复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及应用进行了总结与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岩土 微生物 微生物加固 微生物封堵 污染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透明土技术土岩边坡滑移机理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壮 李驰 丁选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185-188,共4页
随着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土岩边坡滑移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通过透明土模型试验研究坡顶荷载作用下土岩界面接触滑移机理和规律,实现了土岩边坡内部滑移变形的可视化。考虑了岩体Barton节理粗糙度系数、坡体角度和... 随着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土岩边坡滑移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通过透明土模型试验研究坡顶荷载作用下土岩界面接触滑移机理和规律,实现了土岩边坡内部滑移变形的可视化。考虑了岩体Barton节理粗糙度系数、坡体角度和坡体高度等因素对土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粒子图像测速(PIV)和激光散斑技术,获得了土岩边坡在坡顶荷载作用下内部变形的特征。试验分析表明,土岩边坡的滑动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阶段、匀速阶段和加速阶段;在土岩边坡滑移过程中减小岩体Barton节理粗糙度系数、增大坡体高度、增大坡趾角度将引起边坡土体内部较大的位移,进而引发土岩边坡的失稳。采用双排抗滑桩的边坡防护措施后,有效地延缓边坡土体内部位移的发展,提高土岩边坡的稳定性。文中研究成果为揭示土岩边坡滑移机理及其工程防护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跟踪透明土颗粒的运动轨迹实现土体内部变形可视化的土岩边坡滑移提供了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透明土 模型试验 界面滑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孔隙介质两相驱替模式及驱替效率研究
3
作者 刘先珊 孙梦 +5 位作者 郑志伟 熊振瑀 于明智 曹伊婷 宋昱霖 黄子宣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63-2375,共13页
非常规油气开采、地热开采过程中,复杂孔隙岩石的两相驱替流动特性直接影响其采收率,因此其过程研究备受关注。以4类有序、无序孔隙结构介质为研究对象,自主搭建了微流体试验可视化装置,开展5种流量及4种被驱替流体黏度在介质中的流动... 非常规油气开采、地热开采过程中,复杂孔隙岩石的两相驱替流动特性直接影响其采收率,因此其过程研究备受关注。以4类有序、无序孔隙结构介质为研究对象,自主搭建了微流体试验可视化装置,开展5种流量及4种被驱替流体黏度在介质中的流动特性试验研究,深入分析毛细管数、黏度比及孔隙结构无序性对两相驱替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入侵相分形维数与驱替模式有关,与驱替效率呈正相关,且分形维数是入侵相含量的普适函数。驱替结束时的分布特征与驱替模式密切相关:稳定驱替向毛细指进转变,伴随着被捕获相数量和标准差的增大。毛细指进向黏性指进转变与毛细指进向规则指进的转变相同,伴随着被捕获相数量的减小和标准差的增大。考虑流体黏度比的影响,建立了修正毛细管数与入侵相驱替饱和度的关系式,可预测考虑黏度比影响的驱替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孔隙 结构无序性 毛细管数 黏度比 驱替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截面分类的U形钢-混凝土组合梁外包钢板件宽厚比限值
4
作者 程睿 余元林 +1 位作者 章珈瑜 张青峰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7,共12页
为研究U形钢-混凝土组合梁(U形钢组合梁)基于截面分类的外包钢板件宽厚比限值,对5根U形钢组合梁试件进行单调静力加载试验,分析不同外包钢腹板受压区高厚比及受压翼缘宽厚比情况下U形钢组合梁的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曲线及塑性变形能力... 为研究U形钢-混凝土组合梁(U形钢组合梁)基于截面分类的外包钢板件宽厚比限值,对5根U形钢组合梁试件进行单调静力加载试验,分析不同外包钢腹板受压区高厚比及受压翼缘宽厚比情况下U形钢组合梁的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曲线及塑性变形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外包钢板件宽厚比对U形钢组合梁的屈曲变形和塑性变形能力有直接影响,所有试件在达到峰值承载力前均发生了局部屈曲,破坏模式为弯曲塑性破坏。有限元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外包钢腹板与受压翼缘之间的非线性行为相互影响,板件的屈曲时刻随着相邻板件宽厚比的增大而提前,增大外包钢板件宽厚比会降低U形钢组合梁的塑性发展程度。基于试验与有限元参数分析结果,提出U形钢组合梁的Ⅱ类截面(Class 2)外包钢板件宽厚比限值建议,并将提出的限值与规范限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限值更符合U形钢组合梁的真实受力性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充分地发挥其结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形钢-混凝土组合梁 截面分类 宽厚比 试验研究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P胶结钙质砂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18
5
作者 刘汉龙 肖鹏 +3 位作者 肖杨 王建平 陈育民 楚剑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8-45,共8页
以南海某岛的钙质砂为材料进行微生物(MICP)胶结加固,通过动三轴试验和SEM微观结构试验,研究了MICP胶结钙质砂在不同胶结程度和不同动应力水平下的动强度、动变形、动孔压、有效应力路径的发展规律和MICP胶结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通... 以南海某岛的钙质砂为材料进行微生物(MICP)胶结加固,通过动三轴试验和SEM微观结构试验,研究了MICP胶结钙质砂在不同胶结程度和不同动应力水平下的动强度、动变形、动孔压、有效应力路径的发展规律和MICP胶结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通过MICP胶结的钙质砂动剪应力比和抵抗变形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这表明MICP胶结作用能显著改善钙质砂抗液化能力。MICP胶结钙质砂的孔压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初始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完全液化阶段,当孔压发展到快速阶段末期,孔压曲线出现凹槽,试样开始失稳,最后发生破坏。整个振动循环过程中土体的变形和强度变化与有效应力路径和孔压的发展密切相关,当试样发生破坏时,有效应力路径表现出循环活动性。MICP胶结作用生成了方解石结晶包裹在砂土颗粒表面或填充于砂颗粒之间,这改变了土体的性质,使得土体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P胶结钙质砂 动强度 动应变 动孔隙水压力 有效应力路径 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型、W型和螺旋型埋管形式能量桩热力学特性对比模型试验 被引量:29
6
作者 刘汉龙 王成龙 +1 位作者 孔纲强 吴迪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441-447,共7页
能量桩是一种可以节省地下空间和施工埋管费用的新技术,目前针对其在供暖和制冷过程中土体和桩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却相对较少。基于模型试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饱和砂土中单U型(绑扎和预埋形式)、W型和螺旋型等4种不同埋管形式情... 能量桩是一种可以节省地下空间和施工埋管费用的新技术,目前针对其在供暖和制冷过程中土体和桩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却相对较少。基于模型试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饱和砂土中单U型(绑扎和预埋形式)、W型和螺旋型等4种不同埋管形式情况下的能量桩热力学效应、传热和承载特性,测得桩体和桩周土体温度、桩端阻力、水平土压力、桩顶位移以及桩体应变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输入功率情况下W型埋管形式桩体的温度、土体压力、应力和桩顶位移均较螺旋型和U型埋管形式的情况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桩 埋管形式 模型试验 热力学效应 饱和砂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杆纯弯构件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何子奇 刘昌平 +2 位作者 周绪红 肖洒 钟紫勤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3-145,共13页
为研究毛竹杆的受弯性能,先对取自10根毛竹的40组竹条标准材性件进行抗弯试验,得到其破坏模式和抗弯强度;再对直径为90、120 mm,跨距为3000、3600 mm的24根毛竹杆进行弯曲试验,研究其荷载—位移曲线、初始抗弯刚度、极限承载力、挠度、... 为研究毛竹杆的受弯性能,先对取自10根毛竹的40组竹条标准材性件进行抗弯试验,得到其破坏模式和抗弯强度;再对直径为90、120 mm,跨距为3000、3600 mm的24根毛竹杆进行弯曲试验,研究其荷载—位移曲线、初始抗弯刚度、极限承载力、挠度、破坏模式等相关力学性能;理论推导毛竹梁破坏受压区高度及受拉区边缘应力。结果表明:毛竹梁跨距变化对挠度的影响大于直径变化对挠度的影响,毛竹梁直径越大、跨距越小,初始抗弯刚度越大;根据试验数据,按弹性理论计算出毛竹杆受弯破坏时的受压区高度在3R/2处,在小挠度条件下,毛竹梁受弯符合平截面假定,大挠度条件下,截面受压区高度上移,计算出的破坏边缘拉应力与平截面假定计算的结果不一致,建议毛竹梁受弯破坏弯矩按上边缘顺纹抗压强度达到最大进行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受弯性能 极限承载力 破坏模式 抗弯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钢管混凝土柱与U形钢组合梁分离式内隔板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程睿 张继东 +2 位作者 胥兴 刘吉春 彭舒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7-58,共12页
为研究方钢管混凝土柱与U形钢组合梁分离式内隔板节点的抗震性能,对4个节点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试验参数为内隔板形式和梁柱交界面处有无加强连接。分析各试件的破坏模式、滞回性能、延性、耗能等指标,并给出加劲板的设计建议。... 为研究方钢管混凝土柱与U形钢组合梁分离式内隔板节点的抗震性能,对4个节点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试验参数为内隔板形式和梁柱交界面处有无加强连接。分析各试件的破坏模式、滞回性能、延性、耗能等指标,并给出加劲板的设计建议。结果表明:4个节点试件的破坏模式均为梁端受弯破坏,滞回曲线呈反S形、有明显的捏缩现象;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μ为2.3~3.1,弹性层间位移角θy为1/68~1/53,弹塑性层间位移角θu为1/28~1/19,等效黏滞阻尼系数ζeq为0.12~0.16,变形能力较好,并具备一定耗能能力;改变内隔板形式对试件的承载能力影响较小,但相较于传统内隔板节点试件,分离式内隔板弱轴节点试件的耗能能力有所降低;加强梁柱交界面处的连接可减缓刚度退化速度、显著提高节点的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柱 U形钢组合梁 分离式内隔板节点 低周往复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屈强比高强钢箱形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聂诗东 叶曦雨 +2 位作者 王辉 李静尧 陈振业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37,共9页
钢结构的材料高强化是发展趋势,目前高强钢存在屈强比过高的问题,限制了高强钢在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应用。对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进行材性改良,研发出一种新型低屈强比Q620E高强钢。对此新型高强钢的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根据壁板宽... 钢结构的材料高强化是发展趋势,目前高强钢存在屈强比过高的问题,限制了高强钢在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应用。对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进行材性改良,研发出一种新型低屈强比Q620E高强钢。对此新型高强钢的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根据壁板宽厚比等级设计截面尺寸不同的箱形截面柱,对轴压比为0.2和0.35的高强钢箱形柱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通过观察试件的破坏模式、提取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从承载力、延性、耗能性能与损伤发展等方面对钢柱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并与Q690D普通高强钢柱抗震性能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低屈强比高强钢柱具有良好的滞回性能和塑性变形能力;壁板宽厚比对构件承载力及延性影响显著;壁板宽厚比越大则刚度下降越快、损伤发展不连续;相较于Q690D普通高强钢,Q620E新型钢在力学性能与构件抗震方面均体现出较大的优势,可考虑在高强钢建筑结构中拓展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 低屈强比 箱形柱 抗震性能 低周往复加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吹填珊瑚岛礁钙质软泥的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信升 丁选明 +2 位作者 蒋春勇 方华强 王成龙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66,共9页
钙质软泥作为吹填珊瑚地基土的一部分,其渗透特性对于岛礁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DSPERM全自动环境岩土渗透试验系统对南海某岛礁钙质软泥进行系列固结渗透联合试验,探究孔隙比、固结历史、固结压力、水力梯度和孔隙液离子浓度... 钙质软泥作为吹填珊瑚地基土的一部分,其渗透特性对于岛礁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DSPERM全自动环境岩土渗透试验系统对南海某岛礁钙质软泥进行系列固结渗透联合试验,探究孔隙比、固结历史、固结压力、水力梯度和孔隙液离子浓度对钙质软泥渗透特性的影响,并对钙质软泥孔隙比与渗透系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拟合分析,得出钙质软泥的系列渗透规律。结果表明:钙质软泥的渗透系数约为10-6 cm/s,且不随水力梯度的变化而变化,存在初始水力梯度;固结历史对钙质软泥渗透性有较大影响,在孔隙比相同的条件下,未经固结的土样呈现出更低的渗透性能;钙质软泥的渗透系数随固结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减小幅度不超过一个数量级;随着孔隙比的增大,钙质软泥的渗透系数也相应增大,两者呈非线性关系,“lg[k v(1+e)]-lg e”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为适用于钙质软泥的最优非线性渗透模型;钙质软泥的渗透系数随孔隙液NaCl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岛礁 钙质软泥 渗透性 渗透系数 渗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690钢-高强螺栓承压型抗剪连接试验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静尧 聂诗东 +1 位作者 曾佳 戴国欣 《重庆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4-36,共13页
对32组Q690高强钢高强螺栓(10.9级或12.9级)抗剪连接进行试验,观察到连接钢板的剪出破坏、撕裂破坏、承压破坏、净截面破坏和螺栓剪切破坏共5种破坏模式。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发现Q690高强钢有良好的局部变形能力,研究了螺栓等级、规格、... 对32组Q690高强钢高强螺栓(10.9级或12.9级)抗剪连接进行试验,观察到连接钢板的剪出破坏、撕裂破坏、承压破坏、净截面破坏和螺栓剪切破坏共5种破坏模式。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发现Q690高强钢有良好的局部变形能力,研究了螺栓等级、规格、预拉力和端距、边距对试件承载力和变形的影响。收集了多篇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得到剪出破坏、撕裂破坏的几何界限约为(0.7~0.9)e_(1)/e_(2),净截面破坏试件的应力比均大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690钢 高强钢 高强螺栓 承压型连接 抗剪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温度循环对能量桩桩顶位移影响分析 被引量:49
12
作者 孔纲强 王成龙 +2 位作者 刘汉龙 吴迪 车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58-964,共7页
能量桩是一种在承载上部建筑荷载的同时获取地热能源的新技术。但目前对于能量桩在冷、热循环过程中尤其多次冷、热循环情况下的热力学效应研究较少。基于模型试验方法,针对预埋钢管单U型新型能量桩,开展工作荷载作用下多次冷、热循环... 能量桩是一种在承载上部建筑荷载的同时获取地热能源的新技术。但目前对于能量桩在冷、热循环过程中尤其多次冷、热循环情况下的热力学效应研究较少。基于模型试验方法,针对预埋钢管单U型新型能量桩,开展工作荷载作用下多次冷、热循环时的传热特性和承载特性,尤其是桩顶位移变化规律的研究;并开展无荷载作用下单次冷、热循环试验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冷、热循环引起的桩体热应变,在加热时桩体内部产生压应力,而在制冷时桩体内部产生拉应力,同时温度引起桩侧不同部位分别产生正摩阻力和负摩阻力。相较于工作荷载,无荷载作用下加热会使桩体位移上升约41%,而一次加热与制冷循环作用后,无荷载作用下桩顶残余位移约为工作荷载作用下的10%。多次冷、热温度循环会导致桩体沉降不断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 能量桩 预埋钢管 热力学效应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孔结构及抗冻性 被引量:27
13
作者 梁宁慧 胡杨 +1 位作者 钟杨 刘新荣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8-46,共9页
选用2种尺寸聚丙烯细纤维与1种聚丙烯粗纤维,进行单掺及混掺,对9组不同纤维掺量试件进行快速冻融循环试验、抗压、劈裂试验及压汞试验,研究不同冻融次数下混凝土质量、动弹性模量变化以及冻融循环前后混凝土拉、压强度变化;研究多尺寸... 选用2种尺寸聚丙烯细纤维与1种聚丙烯粗纤维,进行单掺及混掺,对9组不同纤维掺量试件进行快速冻融循环试验、抗压、劈裂试验及压汞试验,研究不同冻融次数下混凝土质量、动弹性模量变化以及冻融循环前后混凝土拉、压强度变化;研究多尺寸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孔结构的改善情况;研究多尺寸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孔结构与抗冻性的关系,并对孔结构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加以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将聚丙烯纤维掺入素混凝土后,混凝土的微观孔结构和抗冻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在相同掺量条件下,聚丙烯粗纤维和多尺寸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抗冻性有较大改善,且多尺寸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的抗冻性改善效果最好:相比于素混凝土冻融后抗拉、压强度,单掺聚丙烯细纤维混凝土强度损失分别降低了9.95%~11.94%和4.29%~7.62%,单掺聚丙烯粗纤维混凝土强度损失分别降低了27.36%和16.67%,混掺多尺寸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强度损失分别降低了46.77%~53.23%和41.9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力学性能 多尺寸聚丙烯纤维 孔结构 抗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跨比下浅埋软弱隧道的破坏模式 被引量:20
14
作者 刘俊 刘新荣 +2 位作者 赖勇 何春梅 王子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44-1751,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覆跨比条件下浅埋软弱隧道围岩的破坏模式,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隧道围岩破坏的过程进行模拟;利用强度折减法原理对模型试验进行有限差分数值验证,得出了二者基本一致的结论;通过对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推导基于岩... 为了研究不同覆跨比条件下浅埋软弱隧道围岩的破坏模式,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隧道围岩破坏的过程进行模拟;利用强度折减法原理对模型试验进行有限差分数值验证,得出了二者基本一致的结论;通过对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推导基于岩柱理论的修正算法。研究结果表明:浅埋软弱隧道围岩的破坏最早从拱顶开始,由于拱顶塌落区的形成,拱顶两边产生类似滑坡的塌落效应,即浅埋破碎围岩隧道的"二阶段"破坏;当覆跨比较小时,围岩的自承能力弱,围岩塌落速度快,塌落体积少,形成塌穿型塌方;当覆跨比为3.0时,形成了浅埋压力拱,破坏已不能到达地表;当覆跨比为2.5时,围岩塌落形成的塌落体体积及破裂区影响区域最大,施工时支护应及时,保证其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隧道 软弱围岩 覆跨比 破坏模式 岩柱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刚度约束对能量桩应力和位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成龙 刘汉龙 +2 位作者 孔纲强 吴宏伟 李建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261-4268,共8页
能量桩是一种在传递上部建筑荷载的同时获取地热能源的新技术,其实际工作过程中,热荷载会引起桩体的膨胀或收缩,而桩顶建筑和桩底持力层则会对桩体变形产生约束,进一步影响桩体的应力和位移,但是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却十分有限。基于模... 能量桩是一种在传递上部建筑荷载的同时获取地热能源的新技术,其实际工作过程中,热荷载会引起桩体的膨胀或收缩,而桩顶建筑和桩底持力层则会对桩体变形产生约束,进一步影响桩体的应力和位移,但是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却十分有限。基于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桩顶和桩底不同约束条件下两种埋管形式(单U和W型)的桩体位移和热应力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位移零点随桩顶和桩底约束条件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桩顶上部荷载约束刚度的增大,桩体位移零点上移,桩体热应力随着深度增大而减小;随着桩端土体约束刚度的增大,桩体位移零点下移,桩体热应力随着深度增大而增大;相较于无外荷载,工作荷载作用下位移零点上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 能量桩 热力学特性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荷载下温度循环对桩基变形与应力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王成龙 刘汉龙 +1 位作者 孔纲强 吴迪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317-322,共6页
目前针对工作荷载下温度循环对桩基承载力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室内模型试验方法,对饱和砂土中工作荷载下桩体在多次冷热循环作用时的承载特性和传热特性进行研究,测得温度循环作用下桩体和桩周土体温度、桩周水平土压力、桩体应变... 目前针对工作荷载下温度循环对桩基承载力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室内模型试验方法,对饱和砂土中工作荷载下桩体在多次冷热循环作用时的承载特性和传热特性进行研究,测得温度循环作用下桩体和桩周土体温度、桩周水平土压力、桩体应变以及桩顶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施加温度循环作用后桩体及桩周土体温度变化不大,桩周水平土压力也能基本恢复到初值,但在桩体内部则会产生较少残余应变,桩顶下沉并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不断累积,从而影响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桩 温度循环荷载 饱和砂土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回归条件异方差转换指标的非线性损伤识别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惠勇 王志华 李正良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9-466,517,F0002,共10页
为了解决时域非线性损伤的识别问题,基于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模型的基本理论给出了ARCH模型建模的定阶方法及模型参数估计的极大似然估计法;分析了结构非线性损伤的特性,提出了基于ARCH模型的非线性损伤识别原理;考虑到基于自由度的... 为了解决时域非线性损伤的识别问题,基于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模型的基本理论给出了ARCH模型建模的定阶方法及模型参数估计的极大似然估计法;分析了结构非线性损伤的特性,提出了基于ARCH模型的非线性损伤识别原理;考虑到基于自由度的损伤指标难于判断损伤位置,故提出了一种自回归条件异方差转换指标;在测量误差和模型误差的影响下,使用3层框架结构的非线性损伤试验来验证该损伤指标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非线性间隙距离为0.05 mm和0.10 mm时,损伤位置第3层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转换指标值比传统的倒谱测距转化指标值高21.7%以上;当非线性间隙距离为0.20 mm时,第3层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转换指标值比倒谱测距转化指标值高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识别 ARCH模型 非线性 加速度响应 极大似然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下钢管约束型钢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卫永 宋柯岩 刘界鹏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66,共9页
火灾下无防火保护的结构构件温度会迅速上升,从而造成钢材和混凝土的强度明显下降。为了研究火灾下钢管约束型钢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考虑火灾下钢管约束型钢混凝土柱的不均匀温度分布及温度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火灾下受轴心荷... 火灾下无防火保护的结构构件温度会迅速上升,从而造成钢材和混凝土的强度明显下降。为了研究火灾下钢管约束型钢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考虑火灾下钢管约束型钢混凝土柱的不均匀温度分布及温度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火灾下受轴心荷载作用的钢管约束型钢混凝土柱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提出的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吻合较好。进而采用该计算方法对影响高温下承载力的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构件截面尺寸的增加以及混凝土强度和钢材强度的提高,构件的承载力逐渐增加,而钢管壁厚的改变对承载力并无太大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了荷载比、构件尺寸、钢管壁厚等因素对构件耐火极限的影响,发现耐火极限随着荷载比和钢管壁厚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构件尺寸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约束型钢混凝土柱 温度 受力性能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蠕变的约束钢梁抗火性能分析方法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卫永 何平召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4-71,共8页
高温和荷载共同作用下钢材产生明显的蠕变变形,对钢结构在火灾下的变形和受力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约束钢梁抗火性能分析中考虑蠕变的影响,引入钢材的高温蠕变模型,通过考虑蠕变产生的钢梁截面应变,建立考虑钢材高温蠕变影响的约束钢... 高温和荷载共同作用下钢材产生明显的蠕变变形,对钢结构在火灾下的变形和受力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约束钢梁抗火性能分析中考虑蠕变的影响,引入钢材的高温蠕变模型,通过考虑蠕变产生的钢梁截面应变,建立考虑钢材高温蠕变影响的约束钢梁分析理论,并利用MATAB编写了计算机程序。采用该程序计算了火灾下约束钢梁的约束轴力和跨中挠度,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吻合较好。采用验证后的程序进一步分析了蠕变对简支钢梁和约束钢梁抗火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提出的分析方法可以准确考虑蠕变对钢梁抗火性能的影响;蠕变效应对简支钢梁耐火极限影响较小,而对约束钢梁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变 约束钢梁 抗火性能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矩理论的模型修正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阳洋 陈熠昕 +2 位作者 凌园 王松 王瑞琼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7-226,共10页
通过对单自由度体系的统计矩理论分析,提出一种融合位移四阶矩和加速度八阶矩的特征指标,并结合L1正则化优化准则进行模型修正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新方法。基于理论分析构建3种典型统计矩特征指标,考虑无噪音和信噪比40 dB下的不同损伤工... 通过对单自由度体系的统计矩理论分析,提出一种融合位移四阶矩和加速度八阶矩的特征指标,并结合L1正则化优化准则进行模型修正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新方法。基于理论分析构建3种典型统计矩特征指标,考虑无噪音和信噪比40 dB下的不同损伤工况,对某12层标准框架模型进行损伤识别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常规残差优化准则和基于L1正则化优化准则进一步分析,结合12层标准框架振动台试验数据,选取3个典型振动工况中所有梁柱单元的损伤识别结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下融合位移四阶矩和加速度八阶矩的特征指标较单一统计矩指标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抗噪性,结合L1正则化优化准则的模型修正方法较常规残差优化准则的传统模型修正方法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矩理论 L1正则化优化准则 损伤识别 模型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