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子精确的(AgPd)_(27)团簇用于硝酸盐电还原制氨:一种配体诱导策略来调控金属核
1
作者 秦露冰 孙芳 +5 位作者 李美银 范浩 王立开 唐青 王春栋 唐正华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10,共14页
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反应(eNO_(3)^(–)RR)合成氨是一种可持续的将环境污染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方法。钯基双金属纳米催化剂作为高效催化剂已显示出巨大的前景,但调控其组成和构型以提高催化性能并实现深入的机理理解仍然很有挑战。通... 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反应(eNO_(3)^(–)RR)合成氨是一种可持续的将环境污染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方法。钯基双金属纳米催化剂作为高效催化剂已显示出巨大的前景,但调控其组成和构型以提高催化性能并实现深入的机理理解仍然很有挑战。通过使用不同供/吸电子官能团的两个配体,我们成功地制备了两个原子精确的(AgPd)27双金属团簇,即Ag_(18)Pd_(9)(C_(8)H_(4)F)_(24)(简称Ag_(18)Pd_(9))和Ag_(22)Pd_(5)(C_(9)H_(10)O_(2))_(26)(简称Ag_(22)Pd_(5))。两个团簇的金属核具有明显不同组成和构型,其中Ag_(18)Pd_(9)为中间层是9个Pd原子的“三明治”型金属核结构,Ag_(22)Pd_(5)为M_(13)构型组成的棒状金属核结构,而5个钯原子位于M_(13)构型的顶点和中心位置。出乎意料的是,Ag_(22)Pd_(5)表现出明显优于Ag_(18)Pd_(9)的eNO_(3)^(−)RR性能。具体表现来说,Ag_(22)Pd_(5)在−0.6 V时NH_(3)的法拉第效率和产生速率达到最高,分别为94.42%和1.41 mmol·h^(−1)·mg^(−1),但Ag_(18)Pd_(9)的NH_(3)的最高法拉第效率和产生速率只有在−0.5 V时的43.86%和0.41 mmol·h^(−1)·mg^(−1)。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ATR-SEIRAS)测试提供了反应中间体的实验证据,从而揭示了反应途径,也表明Ag_(22)Pd_(5)比Ag_(18)Pd_(9)具有更强的NO_(3)–吸附和NH_(3)脱附能力。理论计算表明,配体脱落的团簇可以暴露AgPd双金属位点,Ag-Pd位点为协同催化活性位点,不同构型的AgPd活性位点有显著差异,其中Ag_(22)Pd_(5)中的活性位点更有利于NO_(3)^(−)吸附和NH_(3)脱附,从而加速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硝酸盐还原反应 原子精确双金属团簇 Ag_(18)Pd_(9)(C_(8)H_(4)F)_(24) Ag_(22)Pd_(5)(C_(9)H_(10)O_(2))_(26) 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 理论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单晶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2
作者 王华清 周上祺 +2 位作者 陈昌国 余丹梅 康人木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F04期244-246,共3页
通过坩埚下降法制备了单晶锌,同时采用XRD分析了所生长锌单晶体的取向,并应用循环伏安法对比研究了单晶体解理面、单晶表面偏离晶面以及多晶体的电化学性能。分析了锌单晶生长的主要工艺参数,并从理论上初步讨论了其影响因素。循环... 通过坩埚下降法制备了单晶锌,同时采用XRD分析了所生长锌单晶体的取向,并应用循环伏安法对比研究了单晶体解理面、单晶表面偏离晶面以及多晶体的电化学性能。分析了锌单晶生长的主要工艺参数,并从理论上初步讨论了其影响因素。循环伏安图表明,单晶体电极的循环可逆性比多晶体更好,锌单晶电极的活性比多晶体要小,因此还原时电沉积电流密度比多晶体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行为 制备 坩埚下降法 XRD分析 循环伏安法 电化学性能 多晶体 单晶体 对比研究 工艺参数 单晶生长 解理面 活性比 密度比 电沉积 电极 表面 可逆 原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ries Reports from Professor Wei's Group of Chongqing University:Advancements i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s(1/4):Report 1:High-performance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ts for Fuel Cells 被引量:1
3
作者 Fa-Dong Chen Zhuo-Yang Xie +5 位作者 Meng-Ting Li Si-Guo Chen Wei Ding Li Li Jing Li Zi-Dong Wei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共27页
Two major challenges,high cost and short lifespan,have been hinder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of lowtemperature fuel cells.Professor Wei's group has been focusing on decreasing cathode Pt loadings without lo... Two major challenges,high cost and short lifespan,have been hinder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of lowtemperature fuel cells.Professor Wei's group has been focusing on decreasing cathode Pt loadings without losses of activity and durability,and their research advances in this area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re briefly reviewed herein.Regarding the Pt-based catalysts and the low Pt usage,they have firstly tried to clarify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Pt/C catalysts,and th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could be improved by three strategies:regulating the nanostructures of the active sites,enhancing the effects of support materials,and optimizing structures of the three-phase boundary.For Pt-free catalysts,especialiy carbon-based ones,several strategies that they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activity of nitrogen-/heteroatom-doped carbon catalysts are firstly presented.Then,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for carbon-based catalysts is discussed,and followed by the corresponding stability enhancement strategies.Also,the carbon-based electrode at the micrometer-scale,faces the challenges such as low active-site density,thick catalytic layer,and the effect of hydrogen peroxide,which require rational structure design for the integral cathodic electrode.This review finally gives a brief conclusion and outlook about the low cost and long lifespan of cathodic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el cell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Pt-based catalyst Carbon-based cataly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热解形成左旋葡聚糖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黄金保 刘朝 +2 位作者 魏顺安 黄晓露 李豪杰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90-594,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UB3LYP/6-31G(d)方法,对模型化合物纤维二糖热解反应机理进行了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研究。设计了三种可能的热解反应途径,对各种反应的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结构进行了能量梯度全优化,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热解反应...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UB3LYP/6-31G(d)方法,对模型化合物纤维二糖热解反应机理进行了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研究。设计了三种可能的热解反应途径,对各种反应的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结构进行了能量梯度全优化,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热解反应的标准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糖苷键均裂而形成两个自由基中间体IM1a和IM1b,吸收热量为321.26 kJ/mol,中间体IM1a经过渡态TS1a进一步形成左旋葡聚糖P1,反应势垒为202.72 kJ/mol;与分步反应相比,纤维二糖经过渡态TS2协同反应直接形成左旋葡聚糖P1和吡喃葡萄糖P2的反应势垒低于分步反应的总势垒,其反应势垒为377.54 kJ/mol;H+的加入有利于糖苷键的断裂,断裂形成的中间体IM3很难进一步反应形成左旋葡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二糖 左旋葡聚糖 热解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多孔硅复合材料爆炸反应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郁卫飞 黄辉 +5 位作者 聂福德 黄亨建 李海波 张胜涛 黎学明 陶长元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4年第A02期476-482,共7页
纳米结构多孔硅具有极高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在其孔隙内掺入硝酸盐组分形成一种可发生爆炸反应的复合材料。实验表明:①多孔硅的比表面积越高,与相关组分的接触面积越大,爆炸越迅猛;②新鲜制备的多孔硅较易发生爆炸,经过存放后需... 纳米结构多孔硅具有极高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在其孔隙内掺入硝酸盐组分形成一种可发生爆炸反应的复合材料。实验表明:①多孔硅的比表面积越高,与相关组分的接触面积越大,爆炸越迅猛;②新鲜制备的多孔硅较易发生爆炸,经过存放后需要更高的触发能量才能发生爆炸;③多孔硅-硝酸盐复合材料的爆炸过程与硝酸盐的种类有关,在实验条件下,掺碱金属硝酸盐的复合材料不发生爆炸,而掺镧系金属硝酸盐的复合材料可以发生爆炸;④在镧系硝酸盐中,硝酸钆和硝酸镧最为敏感,在滴加较低浓度时就发生爆炸,而硝酸铒需要在滴加较高浓度时才会发生爆炸。我们依据已有的硅氢加成反应和过渡金属催化炸药分解反应,首次提出了多孔硅-硝酸盐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模型,使用这种模型可以合理地解释实验中的爆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现象 复合材料 比表面积 组分 掺镧 硅氢加成反应 炸药 多孔硅 镧系 过渡金属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胺/纳米金复合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2
6
作者 莫志宏 仇伟 +1 位作者 陈自锋 顾子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7-150,共4页
利用双氧水既作为氯金酸的还原剂同时又作为苯胺的氧化剂来制备聚苯胺/纳米金复合材料。研究了双氧水与氯金酸反应时间的不同对苯胺聚合反应的影响;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装置和UV-Vis光谱实时监测苯胺的聚合反应速度,并对所得的复合... 利用双氧水既作为氯金酸的还原剂同时又作为苯胺的氧化剂来制备聚苯胺/纳米金复合材料。研究了双氧水与氯金酸反应时间的不同对苯胺聚合反应的影响;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装置和UV-Vis光谱实时监测苯胺的聚合反应速度,并对所得的复合材料进行了FT-IR光谱表征。结果表明,双氧水与氯金酸反应时间不同,苯胺聚合反应速率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石英晶体微天平 苯胺 金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电压芯片电泳过程中流场的模拟计算和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溢 温志渝 +2 位作者 李霞 任峰 胡小国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701-1705,共5页
本文基于一种阵列电极的低工作电压电泳芯片分离模型,在其中微管道的电场模拟的基础上,结合微流体动力学特性,以分离管道侧壁排布电极并等间距施加电压,建立电泳芯片低工作电压分离过程的流场模型,利用Coventor Ware软件分析单组分和双... 本文基于一种阵列电极的低工作电压电泳芯片分离模型,在其中微管道的电场模拟的基础上,结合微流体动力学特性,以分离管道侧壁排布电极并等间距施加电压,建立电泳芯片低工作电压分离过程的流场模型,利用Coventor Ware软件分析单组分和双组分试样在微分离管道中流场的模拟,发现组分在常规电压和低工作电压两种分离模式下,其迁移速度近似相等;对于双组分,分离电压可大大降低同时,还可保证原来的分离度,低电压电泳过程中,工作电压可降低至30 V.证实了阵列电极和运动梯度场实现低电压电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电压电泳芯片 运动场模型 电极阵列CoventorWare模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性PTFE微孔膜处理含Cr(III)稀溶液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晓红 刘作华 +1 位作者 杜军 陶长元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14,共3页
废水中的三价铬在自然环境中容易转化为毒性更强的六价铬。控制并回收废水中的三价铬可达到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的目的。采用减压膜蒸馏(VMD)分离装置,实验探讨了不同平均孔径大小的聚四氟乙烯(PTFE)微孔膜对处理含铬(III)溶液的膜通量... 废水中的三价铬在自然环境中容易转化为毒性更强的六价铬。控制并回收废水中的三价铬可达到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的目的。采用减压膜蒸馏(VMD)分离装置,实验探讨了不同平均孔径大小的聚四氟乙烯(PTFE)微孔膜对处理含铬(III)溶液的膜通量、截留率等影响,研究了进料浓度、进料温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膜孔径较小的膜,膜内的传质阻力成为主要因素,膜内的传质是VMD过程的控制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膜蒸馏 聚四氟乙烯微孔膜 三价铬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粉煤灰分子筛的TiO2结构和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肖鹏 张云怀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F04期78-79,共2页
以粉煤灰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负载膜光催化剂,通过XRD、SEM、BET比表面积等技术,对粉煤灰分子筛负载TiO2光催化剂的形貌和晶型结构进行了表征;以苯酚为降解对象,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对苯酚的去除率。
关键词 粉煤灰 光催化性能 TIO2光催化剂 溶胶-凝胶法 分子筛负载 比表面积 晶型结构 XRD SEM BET 去除率 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板法制备纳米无机物/聚合物复合膜研究进展
10
作者 曹渊 陶长元 +2 位作者 杜军 刘作华 张丙怀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F10期160-162,155,共4页
模板合成法制备复合膜具有工艺简便、结构可控、能耗低等优点。聚合物和无机物在纳米水平上的复合,将使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纳米无机物/聚合物复合膜在膜分离、传感、非线性光学、电磁功能材料等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综... 模板合成法制备复合膜具有工艺简便、结构可控、能耗低等优点。聚合物和无机物在纳米水平上的复合,将使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纳米无机物/聚合物复合膜在膜分离、传感、非线性光学、电磁功能材料等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模板合成法制备纳米无机物/聚合物复合膜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复合膜 研究进展 无机物 纳米 制备 模板法 模板合成法 非线性光学 结构可控 功能材料 发展方向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2+改性TiO2薄膜性能的研究
11
作者 肖鹏 张云怀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F10期81-82,共2页
以玻璃为载体,采用溶凝胶胶法制备Pb^2+-TiO2薄膜。采用AFM、XRD等技术,考察Pb^2+掺杂后对TiO2晶型结构和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制备条件下掺杂后使TiO2晶型由锐钛型向金红石型转变温度降低,经AFM分析,掺杂后使TiO2粒... 以玻璃为载体,采用溶凝胶胶法制备Pb^2+-TiO2薄膜。采用AFM、XRD等技术,考察Pb^2+掺杂后对TiO2晶型结构和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制备条件下掺杂后使TiO2晶型由锐钛型向金红石型转变温度降低,经AFM分析,掺杂后使TiO2粒径增大,苯酚水溶液的光催化氧化分解反应结果表明,掺杂后TiO2的光催化活性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2+ 薄膜性能 光催化活性 改性 TIO2薄膜 TiO2晶型 氧化分解反应 AFM分析 晶型结构 温度降低 金红石型 制备条件 掺杂 溶凝胶 XRD 锐钛型 水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