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1
作者 徐肖肖 何智梅 +2 位作者 郝云樱 张申 骆名文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4-922,共9页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循环系统由两个耦合子循环组成,具有高度非线性特性,且喷射器对工况变化敏感,独特的热力学行为导致该系统动态响应较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的动态模型,模型中换热器采用有...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循环系统由两个耦合子循环组成,具有高度非线性特性,且喷射器对工况变化敏感,独特的热力学行为导致该系统动态响应较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的动态模型,模型中换热器采用有限体积法构建空间离散化模型,喷射器采用基于实际气体的计算模型.并对该动态模型进行了验证,稳定后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其误差小于5%.通过MATLAB/Simulink求解计算,研究了内部参数(蒸发温度)及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阶跃变化扰动下的系统各参数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相较于外部参数变化引起的动态响应,系统对内部参数的变化更为敏感,且响应初期系统压力出现逆向响应现象.当内部参数蒸发温度降低时喷射系数快速降低后达到稳定,升压比在蒸发温度较低时波动较大,随着蒸发温度提高,波动较小.蒸发温度从-0.45℃降至-4.80℃,喷射系数较初始工况降幅可达45.95%.而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阶跃变化扰动对系统的制热系数(COPh)影响更为明显,当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增加时,系统压力均下降,喷射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系统制热系数增加.冷却水流量从3.3 L/min增至4.6 L/min时,系统制热系数增幅达13.86%.系统各部分耦合作用强烈,在相同操作工况下模型趋于稳定后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的趋势一致,为改进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控制策略、增强系统稳定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CO_(2) 跨临界热泵循环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增压自由汽泡冷凝相间换热实验研究
2
作者 邓杰文 黄涛 +4 位作者 朱隆祥 潘良明 孙皖 张卢腾 马在勇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94-1301,共8页
在使用系统分析计算程序计算一回路及二回路流体参数中,采用两流体模型计算空泡份额和流体温度会有更准确的预测效果。在两流体模型中需要确定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汽泡冷凝相间换热系数。本实验中,通过对加热板产生并漂浮在大空间中的饱和... 在使用系统分析计算程序计算一回路及二回路流体参数中,采用两流体模型计算空泡份额和流体温度会有更准确的预测效果。在两流体模型中需要确定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汽泡冷凝相间换热系数。本实验中,通过对加热板产生并漂浮在大空间中的饱和汽泡快速增压,使汽泡冷凝并计算得到相间换热系数。实验工况的压力范围为0.10~2.53 MPa,实验的雅可比数为5.46~17.41。实验中提出对压力快速变化过程的相间系数处理方法,拟合得到努塞尔数的表达式,平均误差为23.5%。拟合的关系式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预测平均误差为2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泡冷凝 快速增压 相间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4合金微动磨损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海东 贺凯 +5 位作者 伏锦胜 李正阳 蒲曾坪 任全耀 陈德奇 汪宁远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1-899,共9页
核燃料棒包壳微动磨损特性对反应堆系统安全性至关重要。为研究Zr-4合金包壳微动磨损特性,本文通过搭建微动磨损实验装置,采用线接触方式开展Zr-4合金微动磨损实验研究,针对不同位移幅值研究Zr-4合金微动磨损的微观形貌和元素变化及其... 核燃料棒包壳微动磨损特性对反应堆系统安全性至关重要。为研究Zr-4合金包壳微动磨损特性,本文通过搭建微动磨损实验装置,采用线接触方式开展Zr-4合金微动磨损实验研究,针对不同位移幅值研究Zr-4合金微动磨损的微观形貌和元素变化及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位移幅值增大导致磨损现象加剧,最大磨损深度和磨损体积增加,尤其在加速磨损区Zr-4合金微动损伤加速恶化,最大磨损深度和磨损体积的增长速率分别达到峰值0.34μm/μm、0.52×10^(-2) mm^(3)/μm。整个微动磨损过程中,磨损区域均伴随着Zr、Fe、Cr等金属氧化物的产生,局部磨损区域存在磨屑的转移与黏着。低磨损区的整个损伤区域被平滑的三体层覆盖;加速磨损区的整个损伤区域存在凹痕形成和三体层动态变换现象;稳定磨损区的损伤中心区域三体层发生片状脱落,并伴有微观裂纹萌生。本文研究结果为Zr-4合金包壳在压水堆服役中的微动磨损行为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壳 ZR-4合金 微动磨损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工业光反应器生产高含油藻粉的理论模型预测及实验研究
4
作者 黄聪 何荣 +6 位作者 魏帅 陈湛平 李俊 杨黄鹏 王珍懿 辛凯 程军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1-106,123,共7页
工业规模的光自养微藻生物质中油脂含量低,无法满足制生物柴油要求,培养过程缺少指导,且现有理论模型在工业规模下缺乏应用验证。为了对大型工业光反应器生产过程进行预测和调整,分析探讨了高含油量微拟球藻培养的技术难点和改进措施,... 工业规模的光自养微藻生物质中油脂含量低,无法满足制生物柴油要求,培养过程缺少指导,且现有理论模型在工业规模下缺乏应用验证。为了对大型工业光反应器生产过程进行预测和调整,分析探讨了高含油量微拟球藻培养的技术难点和改进措施,基于一种光吸收系数(f2)估测方法和最大生物质产量的理论模型,提出了一套低成本高含油量微藻培养方案,并在工程中进行实践检验。实践表明:在以跑道池26为光反应器,藻液高度15cm,氮供应量为改良f/2培养基的1/9条件下,成功生产出油脂含量高于30%的微拟球藻藻粉。综上,所建立的微藻光合生长预测模型可行,通过调整跑道池藻液高度和培养基氮元素含量,可生产出高含油量微拟球藻藻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模型 高含油量 生物质产量 微拟球藻 工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热工水力分析的系统程序改进及验证
5
作者 连强 朱隆祥 +3 位作者 唐思邈 黄涛 张勇 潘良明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8-866,共9页
福岛核事故后非能动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先进反应堆的热工安全设计,而池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HRS)也在国产华龙一号中提供了不依赖外部能源驱动的安全保障。尽管RELAP5程序在反应堆瞬态热工水力特性分析方面开展了大量验证工作,但由于... 福岛核事故后非能动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先进反应堆的热工安全设计,而池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HRS)也在国产华龙一号中提供了不依赖外部能源驱动的安全保障。尽管RELAP5程序在反应堆瞬态热工水力特性分析方面开展了大量验证工作,但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池式热交换器模型,RELAP5程序低估了池式PRHRS的换热功率及系统流量。因此本文根据池式热交换器工作条件选用棒束池式沸腾换热模型及大管径管内冷凝换热模型,在RELAP5程序中植入了池式热交换器模型,针对两种换热模型分别进行了分离效应验证。基于应急工况池式能量排出系统(PERSTO)实验台架分析了节点划分方式对池式PRHRS热工水力行为的影响,对比了改进程序及原始程序对整体性实验台架系统瞬态参数的模拟能力。经过分离效应验证和整体效应验证,确认了改进程序在池式PRHRS热工水力分析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热工水力 系统程序改进 节点划分方式 模型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辐射剂量监测中全身计数器自动化测量系统
6
作者 苏懿 曹磊 +5 位作者 谢世宇 廖鹏 向叶舟 彭建龙 谭煦滨 周文雄 《兵工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2-35,共4页
为实现核电站全身计数器全流程无人值守测量,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自动化测量系统。全身计数器(whole body counter,WBC)自动测量系统涵盖了自动信息识别、管理、测量分析等重要功能,通过相关传感器检测人员权限和位置,并全程通过人员身份... 为实现核电站全身计数器全流程无人值守测量,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自动化测量系统。全身计数器(whole body counter,WBC)自动测量系统涵盖了自动信息识别、管理、测量分析等重要功能,通过相关传感器检测人员权限和位置,并全程通过人员身份数据和测量数据调控扬声器和显示屏等交互设备,引导人员有序自主测量。服务器内部程序对整个系统的信息进行自动化管理和分析,最终实现有效数据的存储和异常状态的处理等。结果表明:该系统有效降低了个人剂量检测过程的成本和人为误差,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测量准确性,成功实现了人员自主化,设备自动化的内污染检测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BC 自动化测量 辐照检测 核辐射剂量 内放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氦氙气冷空间堆耦合布雷顿循环核电源系统瞬态特性分析
7
作者 吴杨茂 唐思邈 +5 位作者 朱隆祥 连强 张卢腾 马在勇 孙皖 潘良明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3-987,共15页
空间核电源是未来空间任务的重要支撑,本文针对高温气冷堆耦合闭式布雷顿循环发电的兆瓦级先进气冷核能系统(MAGNUS),建立了一套合理完善的数学物理模型,包括反应堆模型、布雷顿热电转换系统模型以及热排放系统模型。采用稳定高效的数... 空间核电源是未来空间任务的重要支撑,本文针对高温气冷堆耦合闭式布雷顿循环发电的兆瓦级先进气冷核能系统(MAGNUS),建立了一套合理完善的数学物理模型,包括反应堆模型、布雷顿热电转换系统模型以及热排放系统模型。采用稳定高效的数值计算方法进行求解,开发了一套瞬态系统分析程序。在对程序稳态及瞬态计算值进行验证后,对系统的典型事故工况进行瞬态分析,包括有保护措施和无保护措施的反应性引入事故、涡轮-发电机-压缩机(TAC)轴转速降低工况模拟。结果表明在反应堆中引入正反应性可提高系统的热循环效率;反应堆输出热量与系统负荷成正比,在保证堆芯安全的合理轴转速范围内,系统的温差损失能够更有效地将热能转化为电能,实现系统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核电源 高温气冷快堆 闭式布雷顿循环 瞬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射式加热器替代低压回热系统等效焓降分析
8
作者 杨琳 冉景煜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6-81,共6页
火电机组低压回热系统中的面式加热器普遍存在较大损。应用等效焓降方法,深入分析采用引射式加热器替代面式低压加热器下机组热经济性的变化,并得到各个变化因素的数学计算式。在此基础上,对N600-165/535/535型机组低压回热系统进行实... 火电机组低压回热系统中的面式加热器普遍存在较大损。应用等效焓降方法,深入分析采用引射式加热器替代面式低压加热器下机组热经济性的变化,并得到各个变化因素的数学计算式。在此基础上,对N600-165/535/535型机组低压回热系统进行实例计算,并与常规热平衡法计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引射式加热器替代面式低压加热器,可以有效减小损,替代全部四级面式低压加热器,可使机组经济性提升最大,达0.263%;文中分析推导得出的计算表达式可用于机组热经济性分析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射式加热器 热经济性 等效焓降 低压回热系统 面式加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纤维燃烧器在低浓度煤层气利用中的应用进展
9
作者 李隆键 陶冶 +1 位作者 逄锦伦 龙伍见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9期35-40,共6页
对低浓度煤层气能源化利用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提纯技术和催化燃烧技术,重点探讨了金属纤维燃烧器燃烧技术在低浓度煤层气利用中的可行性,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在低浓度煤层气利用领域还需对金属纤维燃烧器燃烧和排放机理... 对低浓度煤层气能源化利用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提纯技术和催化燃烧技术,重点探讨了金属纤维燃烧器燃烧技术在低浓度煤层气利用中的可行性,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在低浓度煤层气利用领域还需对金属纤维燃烧器燃烧和排放机理、燃烧稳定性以及装置的可靠性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煤层气 提纯 催化燃烧 金属纤维燃烧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再生电池堆-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池系统耦合特性
10
作者 李思 陶艺月 +4 位作者 肖振翀 张亮 李俊 朱恂 廖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68-2575,共8页
为了减少工业烟气中余热与CO_(2)的排放,本文提出了热再生电池堆-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池系统(TRBCO_(2)RR)。该系统通过串联多个非水系热再生电池(thermally regenerative battery,TRB)构建电堆,并将其用于驱动CO_(2)电化学还原(electroc... 为了减少工业烟气中余热与CO_(2)的排放,本文提出了热再生电池堆-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池系统(TRBCO_(2)RR)。该系统通过串联多个非水系热再生电池(thermally regenerative battery,TRB)构建电堆,并将其用于驱动CO_(2)电化学还原(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_(2),CO_(2)RR)。本文研究了CO_(2)电化学还原特性、非水系TRB电堆性能及非水系TRB-CO_(2)RR系统耦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碳纸负载纳米银多孔电极上催化剂分布较为均匀,在-1.8V电位下(对应的槽电压为5.1V)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还原CO_(2)性能,其CO法拉第效率达到了最佳值78.7%。为此,构建了6个子电池的串联电堆,开路电压达到7.2V左右,最大功率为235mW,在34min内放电相对稳定。运行非水系TRB-CO_(2)RR耦合系统后,电堆未出现反极现象,CO法拉第效率(73.1%)接近稳定电源所获得的最佳值。未来研究可通过优化催化剂和电堆设计,有望进一步提高耦合系统CO_(2)RR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再生电池 CO_(2)电化学还原 串联电堆 产电功率 稳定性 法拉第效率 电化学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C利用工业锅炉烟气余热发电技术经济性评估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亚玲 张诚 刘朝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0-78,共9页
对ORC利用工业锅炉烟气余热发电系统进行经济性评估,采用不同换热器结构,对不同工质和余热温度下ORC系统净输出功、单位装机容量投资成本、发电成本和投资回收年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烟气流量和温度的增大,系统投资回收年限减... 对ORC利用工业锅炉烟气余热发电系统进行经济性评估,采用不同换热器结构,对不同工质和余热温度下ORC系统净输出功、单位装机容量投资成本、发电成本和投资回收年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烟气流量和温度的增大,系统投资回收年限减小;以采用R123和FS换热器组合(管翅式蒸发器与壳管式冷凝器组合)时经济性最优,单位装机容量成本为23 800元/kW,单位发电成本为0.285元/kWh,投资回收年限为5.58年,净输出功为91.5kW;采用SS(蒸发冷凝器均为管壳式换热器)换热器组合时,经济性最差。热经济分析表明,R123最适合作为ORC利用工业锅炉烟气余热发电系统的工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热经济评估 发电成本 投资回收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行温度对钠热管内工质蒸发调节系数影响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马在勇 周政 +5 位作者 马誉高 吴奇 张卢腾 连强 唐思邈 潘良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06-2112,共7页
钠热管在相关小型化、无人化核反应堆平台上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其工质蒸发调节系数的准确性对于钠热管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蒸发调节系数受温度的影响显著,为此,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钠热管内钠蒸发调节系数的影响。通过改... 钠热管在相关小型化、无人化核反应堆平台上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其工质蒸发调节系数的准确性对于钠热管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蒸发调节系数受温度的影响显著,为此,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钠热管内钠蒸发调节系数的影响。通过改变加热功率、倾角、加钠量、丝网等参数,测量了稳态工况下的轴向外壁面温度及气相温度。采用不同蒸气温度取值方法,结合外壁面温度测量值,基于HertzKnudsen-Schrage方程获得了蒸发调节系数的实验值。分析表明,使用蒸发段局部气相温度作为蒸气温度获得的蒸发调节系数受管内工况及丝网参数影响较小,蒸发调节系数的对数值与对数饱和压力满足良好的线性关系;使用绝热段壁面温度或绝热段气相温度作为蒸气温度获得的蒸发调节系数,在550℃以下时受轴向导热热阻及液钠润湿不佳的影响,数值偏小但依然满足对数线性关系,而在高于550℃时液钠良好润湿性带来的轴向铺展可显著增大蒸发调节系数,此时丝网的作用较为明显。通过拟合实验数据,建立了不同温度下的蒸发调节系数的经验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热管 蒸发调节系数 实验研究 模型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与微藻共热解过程协同效应及生物炭结构演变规律研究
13
作者 王岩 朱贤青 +3 位作者 黄云 许勉 朱恂 廖强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2,共12页
探究热解温度和原料质量混合比对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与微藻共热解生物炭的产率、元素组成、表面形貌、热稳定性、孔隙分布、表面官能团组成及碳骨架结构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揭示共热解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及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和... 探究热解温度和原料质量混合比对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与微藻共热解生物炭的产率、元素组成、表面形貌、热稳定性、孔隙分布、表面官能团组成及碳骨架结构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揭示共热解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及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和原料质量混合比对共热解生物炭的产率以及理化结构均具有显著影响。生物炭产率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并随微藻质量混合比的增加而增大。共热解生物炭的产率(质量分数)可达41.51%,相较于木质纤维素单独热解生物炭提高23.5%。木质纤维素与微藻共热解过程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能够增大生物炭的产率,且显著促进C元素和N元素在生物炭中富集。热解温度的升高会促进生物炭中吡啶-N向季-N转化。微藻质量混合比的增加会增大生物炭的无序化程度和芳香化程度,微藻产生的含氮挥发分会与木质纤维素上的含氧官能团发生显著的美拉德反应,并进一步发生环化反应和缩聚反应生成富氮生物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 微藻 热解 生物炭 协同效应 结构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棒束通道丝网传感器两相流探测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周洋 周文雄 +1 位作者 谭煦滨 潘良明 《重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84,共10页
加热棒束通道内的气液两相特性分析对反应堆安全运行至关重要。通常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棒束通道内的两相流特性展开研究。常温下棒束通道的实验中丝网传感器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手段,但其在带电棒束通道中的应用较少。基于有限元仿真软件中... 加热棒束通道内的气液两相特性分析对反应堆安全运行至关重要。通常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棒束通道内的两相流特性展开研究。常温下棒束通道的实验中丝网传感器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手段,但其在带电棒束通道中的应用较少。基于有限元仿真软件中的静电场方法分析了带电棒束通道内电场的存在对丝网传感器的测量影响,并通过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带电棒束通道中,施加给发射电极的激励电压越大,测量区域对气液两相的敏感性越强,越有利于丝网传感器对气液两相的识别。通过20V激励电压下的成像实验验证了该条件下丝网传感器测量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束通道 两相流 丝网传感器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安全壳内气溶胶再悬浮机制研究
15
作者 杨洋 刘卓 +5 位作者 张卢腾 唐甲璇 李佳龙 潘良明 高力 元一单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4-643,共10页
当核电厂发生严重事故后,安全壳内可能会存在大量的放射性气溶胶,沉积在壁面的气溶胶会因为安全壳内的气体流动发生再悬浮,成为持续的放射性气溶胶源项。气溶胶的再悬浮会增大安全壳放射性气溶胶的浓度,增加过滤排放系统的工作压力,加... 当核电厂发生严重事故后,安全壳内可能会存在大量的放射性气溶胶,沉积在壁面的气溶胶会因为安全壳内的气体流动发生再悬浮,成为持续的放射性气溶胶源项。气溶胶的再悬浮会增大安全壳放射性气溶胶的浓度,增加过滤排放系统的工作压力,加大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界的风险。本文采用可视化实验和力矩平衡模型对安全壳内不同沉积条件和气流条件下气溶胶的再悬浮特性开展研究。发现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大,气溶胶的再悬浮份额逐渐增大;由于毛细力的存在,在高湿环境下沉积的气溶胶,再悬浮份额远低于干燥环境沉积的气溶胶;安全壳内竖直壁面沉积的气溶胶量远小于水平壁面的,难以形成松散的堆积结构,再悬浮份额仅为竖直壁面的50%;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沉积层发生老化,黏附力增大,使得气溶胶的再悬浮份额降低。基于流体动力和黏附力间的力矩平衡修改了经典RnR模型中再悬浮率常数表达式的部分关键项,并使用实验数据进行验证,模型预测值和实验值的最大绝对偏差为8.92%,平均绝对偏差为5.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事故 气溶胶 再悬浮 力矩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性有机废气热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杨仲卿 刘显伟 +3 位作者 张力 冉景煜 闫云飞 杜学森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866-3875,共10页
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是一种单位体积能量密度低、成分复杂、热值波动大的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本文分别介绍了吸附浓缩、蓄热氧化和催化燃烧3类VOCs处理工艺,并主要从工程应用与实验研究两方面对当前3类工艺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进... 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是一种单位体积能量密度低、成分复杂、热值波动大的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本文分别介绍了吸附浓缩、蓄热氧化和催化燃烧3类VOCs处理工艺,并主要从工程应用与实验研究两方面对当前3类工艺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还重点从有机废气性质和工艺特点两方面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优势和制约各自发展瓶颈。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吸附浓缩对复杂有机废气的适应性较强,但单位体积吸附材料利用率较低、占地面积大;催化燃烧具有起燃温度低、节能等优点,但运行成本较高且单一催化剂对组分复杂的VOCs适应性差;蓄热燃烧具有较高的热回收率,但浓度低、热值波动大的有机废气限制了其运行的稳定性;组合式工艺相比3类基本工艺综合性能较好,但系统较复杂、稳定性较差以及占地面积大。未来,对不同工艺的优势进行组合与优化将成为经济、高效和安全治理挥发性有机废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废气 吸附浓缩 蓄热 催化燃烧 热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冷机组空气-烟气余热利用综合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杨勇平 许诚 +2 位作者 徐钢 方亚雄 吴影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07-912,共6页
在分析空冷机组运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空气-烟气余热联合回收系统,即空冷岛出口的热空气作为锅炉燃烧用风,进入空气预热器被加热,同时在锅炉尾部加装低温省煤器,加热低压凝结水,以节省汽轮机抽汽量.以某典型600MW亚临界直接空冷... 在分析空冷机组运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空气-烟气余热联合回收系统,即空冷岛出口的热空气作为锅炉燃烧用风,进入空气预热器被加热,同时在锅炉尾部加装低温省煤器,加热低压凝结水,以节省汽轮机抽汽量.以某典型600MW亚临界直接空冷机组为例,分析了空气-烟气余热联合回收系统的热力学特性和节能效果.结果表明:在典型工况下,空气预热器入口温度可提高约25K,机组供电煤耗降低约1.93g/(kW·h),年节约标准煤约7 000t,节约燃料费700余万元(按机组年运行5 500h,标准煤价格为1 000元/t计算),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冷机组 余热利用 空气-烟气余热联合回收系统 热力学分析 节能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中毒对Cu/γ-Al_2O_3催化含硫低浓度甲烷燃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力 刘建军 +1 位作者 杨仲卿 郑世伟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5-640,共6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质量分数11.32%Cu/γ-Al2O3催化剂,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SO2浓度(0-0.02%)对低浓度甲烷(体积分数,3%)催化燃烧特性的影响,通过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及化学成分检测,结合理论分析,探讨了催化反应的硫中毒原...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质量分数11.32%Cu/γ-Al2O3催化剂,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SO2浓度(0-0.02%)对低浓度甲烷(体积分数,3%)催化燃烧特性的影响,通过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及化学成分检测,结合理论分析,探讨了催化反应的硫中毒原因。研究表明,SO2的通入导致了Cu/γ-Al2O3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的降低,在同一反应温度下,甲烷转化率随着SO2浓度的增加而下降。SEM、EDS、FT-IR、XRD表征结果表明,SO2会导致Cu/γ-Al2O3催化剂表面出现结块现象,催化剂表面有硫元素的累积,且以硫酸盐的形式存在,其主要成分为硫酸铜(CuSO4)。在富氧条件下,SO2分子及氧离子在Cu^2+上吸附所形成的硫酸铜,附着在催化剂表面,形成一层坚硬的外壳,是产生硫中毒现象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Γ-AL2O3催化剂 低浓度甲烷 催化燃烧 SO2 硫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掺混燃烧性能及机理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刘文赫 张圆圆 +6 位作者 乔磊磊 李文瑞 王菁 王飞 李建波 程芳琴 郝艳红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0-220,共11页
在“双碳”背景下,氨作为一种无碳燃料,具有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潜力。目前氨燃烧技术仍存在层流燃烧速度低、点火能量高、燃烧不稳定以及NO_(x)排放高等问题,因此针对氨燃料的物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氨与气/液/固各种燃料混合燃烧... 在“双碳”背景下,氨作为一种无碳燃料,具有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潜力。目前氨燃烧技术仍存在层流燃烧速度低、点火能量高、燃烧不稳定以及NO_(x)排放高等问题,因此针对氨燃料的物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氨与气/液/固各种燃料混合燃烧在火焰燃烧速度、火焰稳定性及NO_(x)排放等方面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氨的掺混燃烧能够显著改善其固有的低热值和燃烧不稳定,尤其在提高燃烧效率和降低排放方面效果显著。分析了影响氨掺混燃烧特性的因素,如温度、当量比和燃烧器等因素对氨掺混后燃烧特性的影响,总结了氨燃烧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提出了氨燃烧需聚焦的关键研究内容,并展望了氨燃料掺混燃烧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燃料 混合燃烧 燃烧特性 动力学 NO_(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浓度甲烷在Cu/γ-Al_2O_3催化颗粒流化床中的燃烧特性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力 张俊广 +1 位作者 杨仲卿 唐强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86-891,共6页
采用流化床燃烧技术,使用自制Cu/γ-Al2O3颗粒作为催化剂床料,实验研究了超低浓度甲烷在流化床中催化燃烧时床层温度(450~700℃)、流化风速比ω(1.5~4)、进气甲烷体积分数(0.3%~2%)等对甲烷燃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床层温度是影响... 采用流化床燃烧技术,使用自制Cu/γ-Al2O3颗粒作为催化剂床料,实验研究了超低浓度甲烷在流化床中催化燃烧时床层温度(450~700℃)、流化风速比ω(1.5~4)、进气甲烷体积分数(0.3%~2%)等对甲烷燃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床层温度是影响甲烷催化燃烧反应的关键因素,甲烷的转化率随着床层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床层温度达到650℃时,甲烷含量低于1%的超低浓度甲烷其转化率超过95%,继续提高床层温度至700℃且控制流化风速比ω≤2可以实现甲烷的完全转化;甲烷转化率随着流化风速和进气甲烷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ω>3.5时,温度对甲烷转化的影响减弱,未燃烧的甲烷含量增大。动力学实验发现,床层温度较低时,催化反应受动力学控制,测得催化反应的活化能Ea为1.26×105J/mol,反应级数m为0.73,当温度t>450℃时,扩散作用影响显著,反应级数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浓度甲烷 流化床 催化燃烧 甲烷转化率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