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大学共和国研究中心简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华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5-126,共2页
重庆大学共和国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是2017年成立的一个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平台,挂靠在二级单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运行。中心前身为高等研究院部分师生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的共... 重庆大学共和国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是2017年成立的一个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平台,挂靠在二级单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运行。中心前身为高等研究院部分师生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的共同研究兴趣而组织的一个内部读书会。经过几年的发展,读书会富有成效地集结、整合了高等研究院在现当代中国研究板块的跨学科优势资源,并展示出相当的团队科研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科研平台 高等研究院 读书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 重庆大学 二级单位 跨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又一个十年:史料学视野中的中国科幻研究(2014-2024)
2
作者 李广益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38,共7页
2014年,笔者在“中国科幻文学再出发”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了《史料学视野中的中国科幻研究》一文,该文次年正式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十年来,在“后《三体》时代”尤其是《三体》获得雨果奖、《流浪地球》电影热映以... 2014年,笔者在“中国科幻文学再出发”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了《史料学视野中的中国科幻研究》一文,该文次年正式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十年来,在“后《三体》时代”尤其是《三体》获得雨果奖、《流浪地球》电影热映以及若干科技事件所引发的科幻研究热潮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 中国科幻 雨果奖 史料学 清华大学学报 十年 流浪 研究热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之社会性:批判中的重建——从朱光潜对克罗齐的“误读”谈起 被引量:4
3
作者 金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8-146,共9页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朱光潜对克罗齐的接受来探讨其美学中的社会性构建问题。在对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的研究中,"误读"几成定论,但仅仅着眼于"误读"却未免遮蔽了朱光潜自身的美学构建。通过在"辨物"与"析...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朱光潜对克罗齐的接受来探讨其美学中的社会性构建问题。在对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的研究中,"误读"几成定论,但仅仅着眼于"误读"却未免遮蔽了朱光潜自身的美学构建。通过在"辨物"与"析情"中重回康德起点,朱光潜的批判不仅指向克罗齐,而且还上升至整个唯心主义哲学传统,深藏其后的乃是他对美之社会性问题的持续关注。这一关注发端于对克罗齐"传达"问题的批判,并在"物"的设置中实现了英国经验主义同情说与德国移情论美学两大传统的互补,从而为其情感论美学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克罗齐 美学 误读 社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拉图《法义》(卷一至三)的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4
作者 段小莉 樊艳 《今古文创》 2021年第30期54-55,共2页
《法义》作为柏拉图最具政治性的著作,以古老的传说、木偶比喻、立法的起源为理论基石,深入阐发了包含勇敢、正义、明智等政治伦理思想基本内涵。而会饮与教育、音乐与教育路径,是其政治伦理思想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 柏拉图 《法义》 政治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初“天命论”之建构
5
作者 刘光洁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34-44,共11页
周初“天命论”作为其政权合法性的终极依据,是在殷末宗教困境和信仰危机的具体情势下,充分利用旧有神灵体系和信仰结构进行的一场尊古改制的宗教变革运动。以“惭德”形式展现的政权合法性诉求,是周初“天命论”建构的最初源动力,“天... 周初“天命论”作为其政权合法性的终极依据,是在殷末宗教困境和信仰危机的具体情势下,充分利用旧有神灵体系和信仰结构进行的一场尊古改制的宗教变革运动。以“惭德”形式展现的政权合法性诉求,是周初“天命论”建构的最初源动力,“天命”与“王权”的关联是周初“天命论”建构的逻辑起点,而民众对“皇天上帝”的信仰则是其现实有效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君权神授”政治传统的基础上,周人一方面以“天”代“帝”,使“天”位于“帝”之上,另一方面又将“皇天上帝”并称而皆作为至上神的指称,由此实现了“天”与“帝”的相融相分。这不仅唤起了民众的信仰,重新确立了“天命”本身的权威性、可信性,而且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混言无别而析言有异的“天”“帝”二维一体至上神信仰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王权合法性 惭德 皇天上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骆驼祥子》:多重视角下的悲剧言说
6
作者 房佳雯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0期4-6,27,共4页
本文试从多重视角入手对《骆驼祥子》的悲剧结构与内蕴进行阐释与解读。首先,从西洋古典悲剧框架以及现代性悲剧的视角对小说中以祥子为代表的洋车夫的悲剧进行分析;其次,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小说中以虎妞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的悲剧进行分析... 本文试从多重视角入手对《骆驼祥子》的悲剧结构与内蕴进行阐释与解读。首先,从西洋古典悲剧框架以及现代性悲剧的视角对小说中以祥子为代表的洋车夫的悲剧进行分析;其次,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小说中以虎妞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的悲剧进行分析;最后指出无论是以祥子为代表的男性人物形象还是以虎妞为代表的女性人物形象的悲剧,都可以归结为个体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与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宿命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祥子》 悲剧 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公立高校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9
7
作者 吴德垠 姚飞 +1 位作者 李东 薛育余 《山东高等教育》 2016年第4期14-20,共7页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而高校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内容就是学院内部与办学利益相关的师生员工(民主)、教授委员会(学术)、...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而高校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内容就是学院内部与办学利益相关的师生员工(民主)、教授委员会(学术)、院务会议(行政)和党委会(政治)之间各种权力的分配、制约和利益实现的制度设计。而"学术委员会决策和党政共同治理下的院长负责制"是二级学院创新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模式,其核心是依托教授决策、党政共同治理、民主监督管理和院长牵头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结构 二级学院 教授治学 院长负责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冲突与文化自觉——《三体》的科幻与现实 被引量:8
8
作者 陈颀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103,共10页
从科幻与现实的关系切入刘慈欣《三体》三部曲,其核心问题是人类与三体的文明冲突,以及文明冲突引发的历史终结和人类未来问题。汪淼代表的知识分子叙事,罗辑代表的英雄叙事,程心代表的末人叙事分别构成三部曲的叙事视角和情节主线。如... 从科幻与现实的关系切入刘慈欣《三体》三部曲,其核心问题是人类与三体的文明冲突,以及文明冲突引发的历史终结和人类未来问题。汪淼代表的知识分子叙事,罗辑代表的英雄叙事,程心代表的末人叙事分别构成三部曲的叙事视角和情节主线。如果未来的人类文明极有可能遭遇文明冲突导致的宇宙灾难,当代精英需要反思和推进现有的道德、文明观,拒绝末人时代的诱惑,勇于创造新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 刘慈欣 科幻 现实 文明冲突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群追问下的儒学“转向”——《谈修养》与抗战时期朱光潜的美学建国思想 被引量:6
9
作者 金浪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74,共5页
本文旨在通过对《谈修养》中部分文章的解析来清理朱光潜抗战时期儒学"转向"及其美学构建的内在理路。在对处群问题的追问下,朱光潜从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来分判中西伦理观的做法,在打破西方对社会性之独占的同时也开启了对处... 本文旨在通过对《谈修养》中部分文章的解析来清理朱光潜抗战时期儒学"转向"及其美学构建的内在理路。在对处群问题的追问下,朱光潜从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来分判中西伦理观的做法,在打破西方对社会性之独占的同时也开启了对处群问题之中国原理的探寻。通过对儒家心性论思想的现代重释,朱光潜不仅将"恻隐之心"确立为社会性同情的内在根源,也在"美育即修养"的论述中实现了从经验领域对康德"共通感"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处群 个人本位 恻隐之心 共通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与时间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琼 李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2-97,共6页
当代艺术主要由观念驱动,而驱动当代艺术的观念如身体、时间、场所等又是较终极的范畴。本文参照西方思想史的时间观念,分析视觉艺术的不同时间表达及其基本模式。西方视觉艺术史上的古典艺术较忽视时间表达,文艺复兴重启的世俗化进程... 当代艺术主要由观念驱动,而驱动当代艺术的观念如身体、时间、场所等又是较终极的范畴。本文参照西方思想史的时间观念,分析视觉艺术的不同时间表达及其基本模式。西方视觉艺术史上的古典艺术较忽视时间表达,文艺复兴重启的世俗化进程使视觉艺术对时间有了更多思考。视觉艺术经历了从静态形式的艺术以象征方式表现时间,到动态形式的艺术赋予时间具体形式的历程。其呈现时间的模式从静态艺术"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到直接表现运动和速度的多样尝试,继而是宽泛的动态艺术多种赋予时间具体形式的方式。这一过程貌似与柏拉图-基督教式线性时间观吻合,但细查相关模式及相应时间观念,过程中的曲折对当下艺术创造和文化建设更具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视觉艺术 时间模式 静态形式的艺术 动态形式的艺术 时间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动静文明论到文化形上学——1930—1940年代宗白华营构中国艺术意境的方法论转移 被引量:2
11
作者 金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36,共8页
本文旨在分析宗白华1930—1940年代通过中西绘画比较来营构中国艺术意境的方法论转移。从最初以动静文明论来分判中西文化,到对作为"动静融合"的"气韵生动"的阐发,再到以时空范畴来置换动静范畴,围绕"趋向音乐... 本文旨在分析宗白华1930—1940年代通过中西绘画比较来营构中国艺术意境的方法论转移。从最初以动静文明论来分判中西文化,到对作为"动静融合"的"气韵生动"的阐发,再到以时空范畴来置换动静范畴,围绕"趋向音乐"与"空间感形"来论说中西画法差异,到最终在中西形上学比较中以"时间率领空间"来概括中国人的宇宙观特质。这些看似重复的工作,实则是宗白华在方法论转移中进行的艰难探索,由此也才为"中国美学"的现代构建工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动静文明论 时间-空间 文化形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唱本到读本:苏词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文良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8,共5页
苏轼之前,词作的传播形式主要是传唱,至苏轼,转为以寄赠、次韵、刻石等传看形式为主。这种变化使词作由之前诉诸听觉、重声情、求悦耳,转为诉诸视觉、重文意、强调文字的表意性,促使词体文学的接受由最初在特定音乐环境里消费、欣赏,变... 苏轼之前,词作的传播形式主要是传唱,至苏轼,转为以寄赠、次韵、刻石等传看形式为主。这种变化使词作由之前诉诸听觉、重声情、求悦耳,转为诉诸视觉、重文意、强调文字的表意性,促使词体文学的接受由最初在特定音乐环境里消费、欣赏,变为在书斋、案头阅读和吟哦,文学属性逐渐加强。苏词实现由歌词唱本到文学读物的伟大转变,最终确立词的文体属性,出现内容、形式、艺术手法方面的新变,与其特殊的传播形式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词 歌词唱本 宋代文学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卮言”与其“言”之观念论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书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5,104,共8页
"三言"的提出表明了庄子对于语言、表达的自觉,其中又以"卮言"最为关键,本文即以其为中心论述庄子"言"之观念。在庄子这里,"言"既指人们以口说、书写等方式制造出的诸多言辞、议论,也可以指蕴... "三言"的提出表明了庄子对于语言、表达的自觉,其中又以"卮言"最为关键,本文即以其为中心论述庄子"言"之观念。在庄子这里,"言"既指人们以口说、书写等方式制造出的诸多言辞、议论,也可以指蕴含在人们的行为乃至生存方式背后的观念、主张。与此相应,"卮言"既是庄子探索的一种超越是非的言说方式,也与其因任随顺、与物婉转的生存态度有关,具有不持一守故、随情境变易而不断生成等特征。"卮言"以"无己"为前提,只有"无己",才能迅速适应千变万化的生存境遇,才能在言说之时,避免是此非彼、强人从己。"卮言"的提出,植根于齐同"物论""物化"理论等庄子的核心思想,揭示了庄子对待"言"的态度,虽然它并不对应着某种具体的文章体式,但也深刻影响了庄子思想表达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卮言 物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道德立法的文艺——论朱光潜情感论美学对审美独立性原则的继承与改造 被引量:3
14
作者 金浪 《美育学刊》 2014年第3期30-36,共7页
朱光潜情感论美学的构建,是通过对西方美学的改造完成的,其首要目标便是审美独立性原则。从早期对尼采的日神化解读中蕴含的对美善分离的不满,到"实际人生"与"整个人生"的区别,再到"人生是有机体"的提出... 朱光潜情感论美学的构建,是通过对西方美学的改造完成的,其首要目标便是审美独立性原则。从早期对尼采的日神化解读中蕴含的对美善分离的不满,到"实际人生"与"整个人生"的区别,再到"人生是有机体"的提出,以及对文艺作品"有道德影响而无道德目的"的论述,朱光潜不仅尝试重建文艺与道德的关系,而且还把文艺确立为道德的合法性基础。这一理论创造乃是通过对情感的论述来实现的。在情感论美学中,审美独立性原则非但没有被否弃,反而通过"无所为而为"的解释被赋予了参与民族国家构建的政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审美独立性 道德 情感 怡情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断裂处的魏晋想象——在抗战语境下重读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8-77,共10页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作为魏晋美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其以"个性自觉"来阐发魏晋美学精神的思想进路,常可被追溯至"五四"时期,而这一理解其实又是新时期重写的结果,其中常被忽略的事实便是该文写作于抗...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作为魏晋美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其以"个性自觉"来阐发魏晋美学精神的思想进路,常可被追溯至"五四"时期,而这一理解其实又是新时期重写的结果,其中常被忽略的事实便是该文写作于抗战时期,故理应被放置回抗战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来解读。抗战时期清谈误国论复兴的思想氛围,不仅使得该文发表后招致了来自介子的批判,也促成了宗白华通过对儒家道德与礼法的重释将"五四"缝合进"抗战"的努力,而深藏其后的乃以德国作为方法的文艺复兴取径。这些思想意涵在新时期思想构造中的遗失,恰恰透露了"启蒙"对"救亡"的新的压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抗战时期 晋人的美 个性自觉 文艺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与科技的变奏:从机器美学到生物艺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琼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1-181,共11页
机器之美发端于巴洛克时期艺术对智巧和新奇的重视,经过18—19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将机器功用(理性效率)接受为美,到20世纪"形式跟随功能"这一美学理念确立所标志的机器美学全盛期,及至当下,从机器之美延伸至生物艺术以及其他... 机器之美发端于巴洛克时期艺术对智巧和新奇的重视,经过18—19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将机器功用(理性效率)接受为美,到20世纪"形式跟随功能"这一美学理念确立所标志的机器美学全盛期,及至当下,从机器之美延伸至生物艺术以及其他各类侧重科技要素的先锋艺术。机器之美的发展和繁盛基于机器对真、善、美的不同侧重,以及对真、善、美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结合,尤其是对"真"所意指的科技的重视。但机器理性的极致发展引发了对机器的膜拜与人的迷失,又逆向导致对机器功用的消解,机器之美重又接近传统的纯粹美。不过此一迂回并未中断机器美学历史进程,当今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等前沿科技使机器美学朝向科技与文艺深度融合的方向,以极具革命性的方式不断拓展美的内涵和外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美学 机器功用 机器膜拜 守贞机器 生物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术》的伦理—政治哲学意涵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小枫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6-71,85,共7页
亚里士多德的《诗术》(又译"诗学")在古代晚期失传,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学界重新发现《诗术》,自此一直视之为文艺理论或美学经典。晚近戴维斯提出,《诗术》是以"作诗"方式书写的哲学之书,直接挑战把《诗术》视为文... 亚里士多德的《诗术》(又译"诗学")在古代晚期失传,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学界重新发现《诗术》,自此一直视之为文艺理论或美学经典。晚近戴维斯提出,《诗术》是以"作诗"方式书写的哲学之书,直接挑战把《诗术》视为文艺理论的主流观点。通过探究《诗术》与《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关系,本文表明,《诗术》传授的与其说是哲学的面相,不如说传授的是哲学的城邦治"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诗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学》 统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词史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文良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36,共5页
唐宋词中的女性形象之演变,基本经历了由贵族女子、各类妓女,再到与词人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以及其他值得尊重的女性之演变过程。这种演变具有词史意义,使唐宋词情调出现了由虚到实、由假到真、由浅到深、由俗到雅的转变,促使词体功能由... 唐宋词中的女性形象之演变,基本经历了由贵族女子、各类妓女,再到与词人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以及其他值得尊重的女性之演变过程。这种演变具有词史意义,使唐宋词情调出现了由虚到实、由假到真、由浅到深、由俗到雅的转变,促使词体功能由娱宾遣兴、聊佐清欢到抒发真情实感的转变;使词体的写作方式由模拟、普泛化言情向直接抒情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女性形象 词体 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宫廷对词乐的接受与传播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文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20年第3期67-71,共5页
唐宋宫廷是与民间词坛、文人词坛鼎足而三的重要词坛之一,对词乐的接受与传播表现为:广泛采用、演奏新兴的词乐,并在各种宫廷活动中大量传唱倚声而制的词作;建立相应的制乐机构,并大量创作新曲调。唐宋宫廷对词乐的接受与传播对乐坛、... 唐宋宫廷是与民间词坛、文人词坛鼎足而三的重要词坛之一,对词乐的接受与传播表现为:广泛采用、演奏新兴的词乐,并在各种宫廷活动中大量传唱倚声而制的词作;建立相应的制乐机构,并大量创作新曲调。唐宋宫廷对词乐的接受与传播对乐坛、词坛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唐宋历朝宫廷对新声、俗乐、词乐的接纳态度以及大量创制新曲,丰富了乐坛,对同期音乐史是极大的贡献;第二,以宫廷为中心的作词实践促成唐宋词坛的繁荣;第三,词作经历宫廷创作环节,词体地位才真正得到肯定,词作的文体属性也才进一步确立。总之,无论从音乐还是文学的角度论,词乐在宫廷中的传播接受、词作在宫廷中的创制都是值得深度挖掘的重要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宫廷 词乐 接受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拉丁语辞书编纂史述略:从西方到中国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瑞成 《辞书研究》 2018年第5期40-50,94,共12页
西方的古典拉丁语辞书编纂始于古罗马,成就了古罗马三大拉丁语辞书,对于古罗马文教传统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也深刻影响了西方中世纪,甚至为文艺复兴埋下了伏笔。近代以降,西方的古典拉丁语辞书编纂规模更为庞大,成就了几大双语拉丁语辞... 西方的古典拉丁语辞书编纂始于古罗马,成就了古罗马三大拉丁语辞书,对于古罗马文教传统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也深刻影响了西方中世纪,甚至为文艺复兴埋下了伏笔。近代以降,西方的古典拉丁语辞书编纂规模更为庞大,成就了几大双语拉丁语辞书。中国的拉丁语辞书编纂始于明清两代,由天主教传教士编写的各种拉丁语汉语乃至多语词典多达50种以上,可视为西方拉丁语辞书编纂在中国的延续。1949年以后,自然科学学者编纂出版了大量拉丁语汉语专科辞书,成就了几种重要的大中小型汉语拉丁语或拉丁语汉语辞书。编纂中的《古典拉丁语汉语大辞典》,将是一部词目收录宏富、语义系统完备、文献辑录广泛、校勘精准详实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型古典拉丁语汉语辞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拉丁语辞书 编纂史 西方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