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高端制造模式转型之路(三-上):技术创新体系
1
作者
张根保
罗天洪
朱晓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5-108,共14页
针对高端制造模式转型的技术创新要求,首先,给出了高端数控机床的技术创新流程和方法;其次,建立了高端数控机床技术创新的体系框架,包括共性技术创新、专有技术创新、应用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等;再次,进行了高端数控机床的功能...
针对高端制造模式转型的技术创新要求,首先,给出了高端数控机床的技术创新流程和方法;其次,建立了高端数控机床技术创新的体系框架,包括共性技术创新、专有技术创新、应用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等;再次,进行了高端数控机床的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最后,系统讨论了整机功能原理和布局结构技术创新、以精度和可靠性为代表的共性技术创新、以主轴和进给系统为代表的功能部件技术创新、高端数控系统的技术创新、典型应用分系统技术创新和制造现场管理的技术创新等,为高端制造模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了系统性的运作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端制造模式
转型
框架
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端制造模式转型之路(三-下):技术创新体系
2
作者
张根保
罗天洪
朱晓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7-137,173,共12页
针对高端制造模式转型的技术创新要求,首先,给出了高端数控机床的技术创新流程和方法;其次,建立了高端数控机床技术创新的体系框架,包括共性技术创新、专有技术创新、应用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等;再次,进行了高端数控机床的功能...
针对高端制造模式转型的技术创新要求,首先,给出了高端数控机床的技术创新流程和方法;其次,建立了高端数控机床技术创新的体系框架,包括共性技术创新、专有技术创新、应用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等;再次,进行了高端数控机床的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最后,系统讨论了整机功能原理和布局结构技术创新、以精度和可靠性为代表的共性技术创新、以主轴和进给系统为代表的功能部件技术创新、高端数控系统的技术创新、典型应用分系统技术创新和制造现场管理的技术创新等,为高端制造模式企业的技术创新构建了系统性的运作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端制造模式
转型
框架
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内置式吸能立柱防冲特性研究
3
作者
张建卓
赵丰年
+4 位作者
王洁
潘一山
徐兴强
肖永惠
陈策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3-167,共15页
在煤矿深部开采中,高地应力导致巷道围岩变形加剧,传统巷道支架小伸缩比立柱因压缩后期易发生“压死”现象将导致支架撤出困难。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内置式吸能立柱,通过将吸能装置集成于一级缸缸体内部,消除外置式吸能立柱吸能导向段...
在煤矿深部开采中,高地应力导致巷道围岩变形加剧,传统巷道支架小伸缩比立柱因压缩后期易发生“压死”现象将导致支架撤出困难。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内置式吸能立柱,通过将吸能装置集成于一级缸缸体内部,消除外置式吸能立柱吸能导向段的轴向空间占用,实现伸缩比提升与防冲性能优化。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建立内置式与外置式吸能立柱的等效刚度计算模型,阐明两者力学性能差异的理论基础;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开展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两者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支反力、液体压力及缸筒应力等响应特性;通过冲击试验测试内置式吸能立柱的动态力学性能,获取其支反力第1峰值、液体压力第1峰值及关键节点时刻一级缸下腔与滑动腔缸筒外壁应力峰值等试验数据,冲击试验测试数据与仿真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误差小于10%。结果表明:内置式吸能立柱的伸缩比显著高于外置式结构,在冲击条件与总高度相同情况下,内置与外置式吸能立柱支反力初始峰值分别为2216.00kN与2225.78kN,冲击开始至吸能装置致密时刻的有效吸能量分别为167.87kJ与173.03kJ,2种立柱在吸能装置压溃变形过程吸能效果相当,但内置式吸能立柱的最大支反力、最大液体压力和最大缸筒外壁应力相较于外置吸能立柱分别降低了31.61%、32.97%和29.59%,说明其结构设计的可行性与良好的抗冲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深部开采
内置式吸能立柱
防冲特性
数值模拟
冲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气动肌肉驱动及磁流变制动器辅助下的柔性关节轨迹控制
4
作者
庹淇
罗天洪
+3 位作者
崔庭琼
梁爽
马翔宇
付强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7-132,共6页
针对气动人工肌肉(PAM)因迟滞性和非线性特性导致外骨骼机器人仿生柔性关节控制精度低的问题,设计一种人体仿生柔性关节。该关节采用气动肌肉作为主要力输入源进行驱动,并引入磁流变制动器作为阻尼装置。通过建立柔性关节协同驱动动力...
针对气动人工肌肉(PAM)因迟滞性和非线性特性导致外骨骼机器人仿生柔性关节控制精度低的问题,设计一种人体仿生柔性关节。该关节采用气动肌肉作为主要力输入源进行驱动,并引入磁流变制动器作为阻尼装置。通过建立柔性关节协同驱动动力学模型,揭示气动肌肉驱动与磁流变制动器改善关节性能的机制。提出一种针对外部扰动补偿的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策略,并展开相关仿真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自适应控制,提出的气动肌肉驱动柔性关节结合RBF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策略可以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位置跟踪精度,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非线性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人工肌肉
磁流变制动器
柔性关节
控制策略
跟踪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轮轴过盈配合面微动滑移计算方法研究
5
作者
吴祎
李会兰
黄开胜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1-107,共7页
列车运行过程中,车轴受到周期性旋转弯曲载荷,会引发过盈配合面上微动滑移发生。首先,针对车轴-轮对系统,在轮对承受旋转弯曲载荷产生微变形情况下,建立三维微动滑移模型,并推导了微动滑移量计算方法;其次,利用Workbench仿真模拟进行对...
列车运行过程中,车轴受到周期性旋转弯曲载荷,会引发过盈配合面上微动滑移发生。首先,针对车轴-轮对系统,在轮对承受旋转弯曲载荷产生微变形情况下,建立三维微动滑移模型,并推导了微动滑移量计算方法;其次,利用Workbench仿真模拟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微动滑移模型的正确性;最后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分析不同过盈量及力矩下车轴的微动滑移量。研究结果表明:三维微动滑移量计算模型可以有效计算车轴-轮对在承受旋转弯曲载荷下的微动滑移量;随着载荷增加,轮对形状变为“椭圆”,从而影响微动滑移量;扭矩一定时,过盈量越大,产生的滑移量越小;轮轴传递扭矩增大微动滑移量增大,三维微动滑移模型的提出,对提高车轴-轮对系统可靠性和微动滑移量计算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微动滑移模型
过盈配合
弯曲载荷
车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速重载斜齿轮传动摩擦动力学特性分析
6
作者
伍辉
李会兰
+1 位作者
黄开胜
张旭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5,共6页
为探究高速重载斜齿轮传动的摩擦动力学特性,研究齿轮时变啮合刚度和时变摩擦系数对齿轮动力学特性与混合润滑耦合效应的影响。首先,利用势能法和切片理论计算斜齿轮的时变啮合刚度,并建立耦合摩擦效应的斜齿轮系统动力学模型;其次,基...
为探究高速重载斜齿轮传动的摩擦动力学特性,研究齿轮时变啮合刚度和时变摩擦系数对齿轮动力学特性与混合润滑耦合效应的影响。首先,利用势能法和切片理论计算斜齿轮的时变啮合刚度,并建立耦合摩擦效应的斜齿轮系统动力学模型;其次,基于斜齿轮接触分析和弹流润滑理论建立混合弹流润滑模型;最后,采用迭代耦合方法求解动力学与混合弹流润滑耦合模型,研究在动力学与混合弹流润滑耦合作用下的动态啮合特性和润滑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动载荷下的时变摩擦系数产生大幅度波动,且相较于静载荷摩擦系数的值也有较明显的下降;耦合摩擦效应的动态啮合力可以有效地模拟齿轮的真实啮合状态;动载荷对混合弹流润滑效应有显著影响,油膜压力和油膜厚度在压力一次峰值处存在明显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齿轮
高速重载
摩擦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交通规则强约束下瞬态行车风险矢量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
1
7
作者
郑讯佳
蒋骏皓
+4 位作者
李会兰
陈星
刘辉
王建强
高建杰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4-782,共9页
为规避或缓解红绿灯路口前车停车让行时遭到失控后车追尾的严重事故,基于前序研究建立的行车风险场力的基本模型,提出了行车风险的矢量场建模方法。设计了无信号灯交叉路口场景,并进行6组不同状态下的行车安全场仿真计算;设计了红绿灯...
为规避或缓解红绿灯路口前车停车让行时遭到失控后车追尾的严重事故,基于前序研究建立的行车风险场力的基本模型,提出了行车风险的矢量场建模方法。设计了无信号灯交叉路口场景,并进行6组不同状态下的行车安全场仿真计算;设计了红绿灯路口前车停车让行时即将遭到失控后车追尾的危险场景,分析了直行、左转、右转和掉头等4种不考虑道路交通规则约束的避险路径,对比分析了12组不同状态下的行车风险场力分布。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可以有效辨识行车风险,自车掉头进入另一侧车道的避险方案最佳,且当车速为3 m/s时能将整体风险降低67.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行车风险
矢量建模
行车安全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端制造模式转型之路(三-上):技术创新体系
1
作者
张根保
罗天洪
朱晓
机构
重庆
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
学院
重庆
文理
学院
智能
制造
工程
学院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信息与智能制造学院
出处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5-108,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1835001)。
文摘
针对高端制造模式转型的技术创新要求,首先,给出了高端数控机床的技术创新流程和方法;其次,建立了高端数控机床技术创新的体系框架,包括共性技术创新、专有技术创新、应用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等;再次,进行了高端数控机床的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最后,系统讨论了整机功能原理和布局结构技术创新、以精度和可靠性为代表的共性技术创新、以主轴和进给系统为代表的功能部件技术创新、高端数控系统的技术创新、典型应用分系统技术创新和制造现场管理的技术创新等,为高端制造模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了系统性的运作框架。
关键词
高端制造模式
转型
框架
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流程
Keywords
high end manufacturing mode
transformation
framework
system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
分类号
T-19 [一般工业技术]
TH16 [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端制造模式转型之路(三-下):技术创新体系
2
作者
张根保
罗天洪
朱晓
机构
重庆
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
学院
重庆
文理
学院
智能
制造
工程
学院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信息与智能制造学院
出处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7-137,173,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1835001)。
文摘
针对高端制造模式转型的技术创新要求,首先,给出了高端数控机床的技术创新流程和方法;其次,建立了高端数控机床技术创新的体系框架,包括共性技术创新、专有技术创新、应用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等;再次,进行了高端数控机床的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最后,系统讨论了整机功能原理和布局结构技术创新、以精度和可靠性为代表的共性技术创新、以主轴和进给系统为代表的功能部件技术创新、高端数控系统的技术创新、典型应用分系统技术创新和制造现场管理的技术创新等,为高端制造模式企业的技术创新构建了系统性的运作框架。
关键词
高端制造模式
转型
框架
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流程
Keywords
high end manufacturing mode
transformation
framework
system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
分类号
T-19 [一般工业技术]
TH16 [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置式吸能立柱防冲特性研究
3
作者
张建卓
赵丰年
王洁
潘一山
徐兴强
肖永惠
陈策
机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
学院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信息与智能制造学院
辽宁大学灾害岩体力学研究所
北京诚田恒业煤矿设备有限公司
辽宁大学物理
学院
出处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3-167,共15页
基金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资助项目(5242780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22YFC3004605)。
文摘
在煤矿深部开采中,高地应力导致巷道围岩变形加剧,传统巷道支架小伸缩比立柱因压缩后期易发生“压死”现象将导致支架撤出困难。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内置式吸能立柱,通过将吸能装置集成于一级缸缸体内部,消除外置式吸能立柱吸能导向段的轴向空间占用,实现伸缩比提升与防冲性能优化。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建立内置式与外置式吸能立柱的等效刚度计算模型,阐明两者力学性能差异的理论基础;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开展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两者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支反力、液体压力及缸筒应力等响应特性;通过冲击试验测试内置式吸能立柱的动态力学性能,获取其支反力第1峰值、液体压力第1峰值及关键节点时刻一级缸下腔与滑动腔缸筒外壁应力峰值等试验数据,冲击试验测试数据与仿真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误差小于10%。结果表明:内置式吸能立柱的伸缩比显著高于外置式结构,在冲击条件与总高度相同情况下,内置与外置式吸能立柱支反力初始峰值分别为2216.00kN与2225.78kN,冲击开始至吸能装置致密时刻的有效吸能量分别为167.87kJ与173.03kJ,2种立柱在吸能装置压溃变形过程吸能效果相当,但内置式吸能立柱的最大支反力、最大液体压力和最大缸筒外壁应力相较于外置吸能立柱分别降低了31.61%、32.97%和29.59%,说明其结构设计的可行性与良好的抗冲击性能。
关键词
煤矿深部开采
内置式吸能立柱
防冲特性
数值模拟
冲击试验
Keywords
deep coal mine mining
internal energy-absorbing column
impact-resistant characteristic
numerical simulation
impact test
分类号
TD353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气动肌肉驱动及磁流变制动器辅助下的柔性关节轨迹控制
4
作者
庹淇
罗天洪
崔庭琼
梁爽
马翔宇
付强
机构
重庆
文理
学院
智能
制造
工程
学院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信息与智能制造学院
出处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7-132,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175215)
2023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2023ZYD0284)。
文摘
针对气动人工肌肉(PAM)因迟滞性和非线性特性导致外骨骼机器人仿生柔性关节控制精度低的问题,设计一种人体仿生柔性关节。该关节采用气动肌肉作为主要力输入源进行驱动,并引入磁流变制动器作为阻尼装置。通过建立柔性关节协同驱动动力学模型,揭示气动肌肉驱动与磁流变制动器改善关节性能的机制。提出一种针对外部扰动补偿的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策略,并展开相关仿真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自适应控制,提出的气动肌肉驱动柔性关节结合RBF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策略可以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位置跟踪精度,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非线性系统。
关键词
气动人工肌肉
磁流变制动器
柔性关节
控制策略
跟踪精度
Keywords
pneumatic artificial muscle
magnetorheological braking
flexible joint
control strategy
tracking accuracy
分类号
TP24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轮轴过盈配合面微动滑移计算方法研究
5
作者
吴祎
李会兰
黄开胜
机构
重庆
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
学院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信息与智能制造学院
出处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1-107,共7页
基金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stc2021jcyj-msxmX0708)
重庆市教委科技青年项目(KJQN202303902)。
文摘
列车运行过程中,车轴受到周期性旋转弯曲载荷,会引发过盈配合面上微动滑移发生。首先,针对车轴-轮对系统,在轮对承受旋转弯曲载荷产生微变形情况下,建立三维微动滑移模型,并推导了微动滑移量计算方法;其次,利用Workbench仿真模拟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微动滑移模型的正确性;最后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分析不同过盈量及力矩下车轴的微动滑移量。研究结果表明:三维微动滑移量计算模型可以有效计算车轴-轮对在承受旋转弯曲载荷下的微动滑移量;随着载荷增加,轮对形状变为“椭圆”,从而影响微动滑移量;扭矩一定时,过盈量越大,产生的滑移量越小;轮轴传递扭矩增大微动滑移量增大,三维微动滑移模型的提出,对提高车轴-轮对系统可靠性和微动滑移量计算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三维微动滑移模型
过盈配合
弯曲载荷
车轴
Keywords
three-dimensional fretting slip mode
interference fit
bending load
axle
分类号
TH117.1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速重载斜齿轮传动摩擦动力学特性分析
6
作者
伍辉
李会兰
黄开胜
张旭
机构
重庆
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
学院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信息与智能制造学院
出处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5,共6页
基金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stc2021jcyj-msxmX0708)
重庆市教委科技研究项目(KJQN202303902)
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23S0072)。
文摘
为探究高速重载斜齿轮传动的摩擦动力学特性,研究齿轮时变啮合刚度和时变摩擦系数对齿轮动力学特性与混合润滑耦合效应的影响。首先,利用势能法和切片理论计算斜齿轮的时变啮合刚度,并建立耦合摩擦效应的斜齿轮系统动力学模型;其次,基于斜齿轮接触分析和弹流润滑理论建立混合弹流润滑模型;最后,采用迭代耦合方法求解动力学与混合弹流润滑耦合模型,研究在动力学与混合弹流润滑耦合作用下的动态啮合特性和润滑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动载荷下的时变摩擦系数产生大幅度波动,且相较于静载荷摩擦系数的值也有较明显的下降;耦合摩擦效应的动态啮合力可以有效地模拟齿轮的真实啮合状态;动载荷对混合弹流润滑效应有显著影响,油膜压力和油膜厚度在压力一次峰值处存在明显波动。
关键词
斜齿轮
高速重载
摩擦动力学
Keywords
helical gear
high speed and heavy load
friction dynamics
分类号
TH117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交通规则强约束下瞬态行车风险矢量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
1
7
作者
郑讯佳
蒋骏皓
李会兰
陈星
刘辉
王建强
高建杰
机构
重庆
文理
学院
智能
制造
工程
学院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信息与智能制造学院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
学院
四川警察
学院
智能
警务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出处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4-782,共9页
基金
四川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24NSFSC2029)
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KFY2412)
智能警务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ZNJW2023KFQN002)。
文摘
为规避或缓解红绿灯路口前车停车让行时遭到失控后车追尾的严重事故,基于前序研究建立的行车风险场力的基本模型,提出了行车风险的矢量场建模方法。设计了无信号灯交叉路口场景,并进行6组不同状态下的行车安全场仿真计算;设计了红绿灯路口前车停车让行时即将遭到失控后车追尾的危险场景,分析了直行、左转、右转和掉头等4种不考虑道路交通规则约束的避险路径,对比分析了12组不同状态下的行车风险场力分布。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可以有效辨识行车风险,自车掉头进入另一侧车道的避险方案最佳,且当车速为3 m/s时能将整体风险降低67.41%。
关键词
自动驾驶
行车风险
矢量建模
行车安全场
Keywords
autonomous driving
driving risk
vector modeling
driving safety field
分类号
U461.91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高端制造模式转型之路(三-上):技术创新体系
张根保
罗天洪
朱晓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高端制造模式转型之路(三-下):技术创新体系
张根保
罗天洪
朱晓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内置式吸能立柱防冲特性研究
张建卓
赵丰年
王洁
潘一山
徐兴强
肖永惠
陈策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基于气动肌肉驱动及磁流变制动器辅助下的柔性关节轨迹控制
庹淇
罗天洪
崔庭琼
梁爽
马翔宇
付强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轮轴过盈配合面微动滑移计算方法研究
吴祎
李会兰
黄开胜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高速重载斜齿轮传动摩擦动力学特性分析
伍辉
李会兰
黄开胜
张旭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交通规则强约束下瞬态行车风险矢量建模方法研究
郑讯佳
蒋骏皓
李会兰
陈星
刘辉
王建强
高建杰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