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枢纽区域交通一体化衔接设施体系设计--以重庆东站枢纽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谭隆友 陈颖 李星桀 《城市公共交通》 2023年第4期47-52,共6页
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具有客流量短时大规模高集聚的特点,需打造一体化交通换乘衔接设施进行提质增效。本文以我国综合客运枢纽区域换乘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抓手,以重庆东站枢纽为案例,提出了枢纽区域的交通一体化策略,并搭建了由枢纽内部... 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具有客流量短时大规模高集聚的特点,需打造一体化交通换乘衔接设施进行提质增效。本文以我国综合客运枢纽区域换乘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抓手,以重庆东站枢纽为案例,提出了枢纽区域的交通一体化策略,并搭建了由枢纽内部交通、站前用地衔接、公共交通场站、慢行设施和导视系统5个部分组成的规划体系,从交通角度为站城融合开发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一体化 站城融合 一体化衔接设施 城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枢纽综合开发实践经验与反思——以重庆沙坪坝站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董斌杰 李田生 +1 位作者 张国强 马文俊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7-142,148,共7页
重庆沙坪坝铁路枢纽,是我国第一座应用站城融合理念、利用铁路上盖空间进行大规模综合开发的铁路枢纽,对其成功经验的总结有助于我国其他铁路车站利用线上空间进行综合开发的顺利实施。通过梳理沙坪坝铁路枢纽规划、设计历程,分析铁路... 重庆沙坪坝铁路枢纽,是我国第一座应用站城融合理念、利用铁路上盖空间进行大规模综合开发的铁路枢纽,对其成功经验的总结有助于我国其他铁路车站利用线上空间进行综合开发的顺利实施。通过梳理沙坪坝铁路枢纽规划、设计历程,分析铁路枢纽综合开发中需要面临的利益主体诉求差异大、上盖平台结构确定难、审批流程复杂等难点,并总结沙坪坝铁路枢纽综合开发成功的经验,包括“路-地”共赢、顶层共识、协同报批、规划设计建设“三同步”、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多专题协同攻关等经验。在此基础上,对铁路枢纽综合开发实践中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二级联动开发、综合开发收益反哺运营、综合开发产权空间界面的切分等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思路。研究成果从铁路车站综合开发实施主体的角度,提出“路-地”合作、规划设计报批与组织模式、一二级联动开发等方面的实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枢纽 综合开发 站城融合 铁路上盖 无缝换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交通枢纽工程形象构建传播策略研究
3
作者 隆竺伽 李以南 罗蓓 《时代汽车》 2023年第9期26-28,共3页
随着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的大力推进,大型交通枢纽工程的形象构建与传播对交通枢纽本身及其所在城市、区域、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形象构建的传播方式、内容梳理,对大型... 随着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的大力推进,大型交通枢纽工程的形象构建与传播对交通枢纽本身及其所在城市、区域、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形象构建的传播方式、内容梳理,对大型交通枢纽工程的传播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及总结,以期为我国正在建设的大型交通枢纽工程,提供在形象构建层面的传播策略建议参考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交通枢纽工程 形象构建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客运枢纽信息无障碍设计研究
4
作者 李飞 刘宇 +1 位作者 覃胜 刘全福 《中国标准化》 2023年第9期129-134,共6页
为提升残障人士出行服务体验,明确各类交通场所信息无障碍设计要点,本文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例,首先系统分析了信息无障碍建设的主要要素,提出四点信息设备使用者的重点无障碍需求,梳理了目前已有标准对于枢纽无障碍信息化的相关要求,给出... 为提升残障人士出行服务体验,明确各类交通场所信息无障碍设计要点,本文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例,首先系统分析了信息无障碍建设的主要要素,提出四点信息设备使用者的重点无障碍需求,梳理了目前已有标准对于枢纽无障碍信息化的相关要求,给出重庆东站信息无障碍设计的优秀经验,以期为其他交通场所的信息无障碍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客运枢纽 信息无障碍 出行需求 无障碍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公共汽电车运营评估——以重庆市为例
5
作者 王月 程娜 《城市交通》 2024年第1期53-61,共9页
公共汽电车交通系统需要评估现状供给与需求两端的问题,以制定合理的优化方案。通过融合公共交通设施静态数据、手机位置数据、车辆GPS定位数据、IC卡刷卡数据、高德地图API路径规划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底层支撑体系。以乘客通勤出行为... 公共汽电车交通系统需要评估现状供给与需求两端的问题,以制定合理的优化方案。通过融合公共交通设施静态数据、手机位置数据、车辆GPS定位数据、IC卡刷卡数据、高德地图API路径规划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底层支撑体系。以乘客通勤出行为切入点,从设施能力、运营服务、竞争力水平3个维度构建运营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一种公共汽电车运营评估方法来度量公共交通运营服务优劣势并挖掘潜在竞争力。最后以重庆市某片区为例,深入讨论和分析了现状公共汽电车设施及运营中的不足,尤其是便捷性方面的不足明显,体现为步行距离远、运行速度慢、换乘次数多及候车时间长,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公共汽电车 多源数据 设施 运营 竞争力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的高铁与轨道交通换乘系统协调性评价与分析模型
6
作者 马新露 邵路平 +3 位作者 张冬奇 李飞 黄林 陈坚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32-1241,共10页
为改善高铁与轨道交通换乘协调,管理者通常根据换乘系统运行现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而主动识别换乘系统产生变化的因果关系,量化旅客换乘活动对衔接协调性的干扰程度,可以解决目前管理的被动性和滞后性。由于影响和表征换乘系统状... 为改善高铁与轨道交通换乘协调,管理者通常根据换乘系统运行现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而主动识别换乘系统产生变化的因果关系,量化旅客换乘活动对衔接协调性的干扰程度,可以解决目前管理的被动性和滞后性。由于影响和表征换乘系统状态的对象均为旅客,故从人因的视角选取相关评价指标,获取高铁换乘轨道交通乘客感知数据。引入生态环境领域的DPSIR模型构建换乘系统协调性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参数估计,研究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以及响应之间的交互关系,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换乘系统的作用效应并对其进行矩阵分类。研究结果表明:DPSIR模型适用于高铁换乘轨道交通衔接协调性的因果变化描述,各项验证性指标和路径假设均满足要求,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驱动力、压力共同作用于换乘系统,导致其状态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换乘协调,但响应对协调性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处于不协调和极不协调区域的指标均为压力型,提高换乘协调的关键在于缓解压力。上述研究结果为改善换乘协调,提高乘客换乘体验,进一步增加轨道交通换乘吸引力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衔接协调性 DPSIR模型 换乘系统 结构方程模型 矩阵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距离对满意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钟异莹 郑波涛 +2 位作者 何川 陈坚 杨萍茹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59,共5页
为解决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缺少定量最优换乘距离的问题,基于单因子方差分析方法,构建考虑换乘形式及公交站性质的换乘距离与满意度关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推导及求解。以重庆市119个轨道站及周边换乘公交站为例,利用SPSS软件对换乘距离... 为解决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缺少定量最优换乘距离的问题,基于单因子方差分析方法,构建考虑换乘形式及公交站性质的换乘距离与满意度关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推导及求解。以重庆市119个轨道站及周边换乘公交站为例,利用SPSS软件对换乘距离进行方差分析,分别求解两类换乘距离对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换乘距离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乘客对通道式换乘和一体化换乘可忍受距离较长,且分离式换乘难以通过缩短换乘距离来提高乘客满意度。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站点采用一体化模式,换乘距离在48.6 m以内乘客满意度可达到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换乘距离 满意度 方差分析 临界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 -炉渣界面黏附性与体系水稳性关系研究
8
作者 程浩 袁泉 +3 位作者 周应时 薛强 余婷 丁勇杰 《公路工程》 2024年第4期108-113,128,共7页
为探究炉渣与沥青之间的界面黏附性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的影响,采用两种粒径的炉渣作为集料,以石灰岩为对照组,对多种沥青和不同集料进行了接触角测试。根据表面自由能理论,计算了各组分表面能参数(黏附功、剥落功),以评价其黏附性... 为探究炉渣与沥青之间的界面黏附性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的影响,采用两种粒径的炉渣作为集料,以石灰岩为对照组,对多种沥青和不同集料进行了接触角测试。根据表面自由能理论,计算了各组分表面能参数(黏附功、剥落功),以评价其黏附性及抗水损害性能,通过比较计算结果探究炉渣粒径对体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炉渣与沥青能够自发黏结,但水的存在会导致炉渣与沥青剥离。不同粒径的炉渣与沥青之间存在明显的黏附性差异,细炉渣与沥青之间的黏附功最大,同时剥落功最小。这表明,采用小粒径炉渣作为集料可以提高混合料的整体抗水损害性能。通过对比水煮法与当前试验的结果,验证了本研究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不仅验证了沥青-炉渣间黏附性与炉渣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之间的关联,同时为炉渣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提供了一种量化测试方法,具有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表面能理论 黏附性 炉渣沥青混合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行程时间相关性的可靠最短路径算法
9
作者 江恩 张镇洋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6期13-16,共4页
可靠最短路径(RSP)问题反映了出行时间的可变性,比只考虑平均出行时间的标准最短路径问题更加实际可行。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路段行程时间相关性的均值-标准偏差RSP问题的求解思路。该算法采用拉格朗日代入和协方差矩阵分解技术,解决了... 可靠最短路径(RSP)问题反映了出行时间的可变性,比只考虑平均出行时间的标准最短路径问题更加实际可行。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路段行程时间相关性的均值-标准偏差RSP问题的求解思路。该算法采用拉格朗日代入和协方差矩阵分解技术,解决了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NLP)的非线性和不可加性带来的困难。将该问题分解为标准最短路径问题和凸优化问题,证明了凸优化问题的最优解,并将拉格朗日乘子范围与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联系起来,提出采用次梯度法进行拉格朗日乘子更新。该算法能降低了原问题的复杂性,可扩展到大型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最短路径 路段行程时间 凸优化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TOD的充电站需求预测与布局规划模型研究
10
作者 黄子轩 张琼之 +2 位作者 李以南 覃胜 王德梁 《交通工程》 2024年第4期72-78,共7页
通过在TOD交通枢纽停车场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充电站的布局对于推广绿色出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随机分布估计电动汽车的初始电量,基于用户的出行特性估计出行时刻和时长,并考虑用户的里程焦虑因素来设置充电终止电量阈值,建立TOD片... 通过在TOD交通枢纽停车场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充电站的布局对于推广绿色出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随机分布估计电动汽车的初始电量,基于用户的出行特性估计出行时刻和时长,并考虑用户的里程焦虑因素来设置充电终止电量阈值,建立TOD片区电动汽车的充电模型;其次以建设运行成本和用户等待成本为优化目标,通过设置惩罚因子限制充电区域的排队拥挤度,建立充电站最优布局规划模型;最后预测目标年的电动汽车占比,以某TOD核心区前区及启动区为对象进行案例验证,采用鲸鱼优化算法进行模型求解。结果表明在确保排队长度适当的前提下实现了某TOD交通枢纽合理的充电站配置,为交通枢纽领域的充电站布局规划提供模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TOD交通枢纽 布局规划 排队拥挤度 出行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自然驾驶状态下车辆轨迹摆动特性与车道宽度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进 张玉 +2 位作者 戴振华 李飞 陈坚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8-728,共11页
研究了车辆在城市干路上的轨迹摆动特性,开展了实车驾驶试验。以重庆市菜园坝长江大桥和长江滨江路为研究对象,用车载仪器采集自然驾驶状态下的行驶速度、车辆位置和车辆形心与车道线的横向距离数据。结果表明:大多数车辆会向左偏离车... 研究了车辆在城市干路上的轨迹摆动特性,开展了实车驾驶试验。以重庆市菜园坝长江大桥和长江滨江路为研究对象,用车载仪器采集自然驾驶状态下的行驶速度、车辆位置和车辆形心与车道线的横向距离数据。结果表明:大多数车辆会向左偏离车道中心线行驶;在路面悬空的行驶环境下驾驶人更倾向于将车辆靠向道路中央;女性驾驶人较男性驾驶人更注意车辆轨迹控制;熟练驾驶人在地面路段上对于车辆轨迹的控制优于非熟练驾驶人;相比于人类驾驶,无人驾驶车辆能够实现更精确的轨迹控制,轨迹横向摆动将显著减小,2.75~3.00 m的车道宽度可满足无人驾驶小客车的行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自然驾驶 无人驾驶车辆 行驶轨迹 轨迹摆动 城市机动车道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无人驾驶汽车的道路设施设计综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进 陈钦 +3 位作者 陈正委 张高峰 袁泉 陈坚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66-1377,共12页
随着智能网联车辆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快速发展,高度自动化的无人驾驶汽车日益成熟并将逐渐进入大众生活.区别于人工驾驶车辆,无人驾驶汽车具备环境感知、自主决策、控制执行等功能,能够完成典型工况或所有工况的自动驾驶.而对道路设... 随着智能网联车辆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快速发展,高度自动化的无人驾驶汽车日益成熟并将逐渐进入大众生活.区别于人工驾驶车辆,无人驾驶汽车具备环境感知、自主决策、控制执行等功能,能够完成典型工况或所有工况的自动驾驶.而对道路设施进行改进和调整,有助于加快无人驾驶时代的到来,为此,需要明确无人驾驶汽车对道路设施设计的需求和影响.首先,在平纵线形、横断面设计、交通标志标线、停车设施和数字化道路设施等方面分析了道路设施如何适应无人驾驶汽车的行驶特性;其次,梳理了智慧路侧设施以及无人驾驶专用车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再次,归纳了国内外面向无人驾驶汽车的道路基础设施的研究方法,包括虚拟仿真测试和实车道路测试,以及国内外为开展实车测试所实施的实验道路建设;最后,总结了现有研究的聚焦点和局限性,展望了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现有道路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没有预见无人驾驶汽车的到来,在无人驾驶全面普及之前,人工驾驶和无人驾驶混行会长时间存在,因此,道路设施设计应根据无人驾驶的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进行相应的变革,本文为适应无人驾驶汽车的道路设施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驾驶汽车 自动驾驶 道路设施 道路设计 无人驾驶专用车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式U型桥台开裂原因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皓勇 朱珊莹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3年第4期27-30,共4页
U型桥台是桥梁工程中常采用的结构物,主要受力部分为前墙,前墙的设计对整个桥台的结构尤为重要。我国设计规范从结构的整体抗力、抗滑和抗倾稳定性、地基承载力验算等方面进行验算,但是没有验算其产生的土压力对侧墙、前墙的影响。现实... U型桥台是桥梁工程中常采用的结构物,主要受力部分为前墙,前墙的设计对整个桥台的结构尤为重要。我国设计规范从结构的整体抗力、抗滑和抗倾稳定性、地基承载力验算等方面进行验算,但是没有验算其产生的土压力对侧墙、前墙的影响。现实中,桥台前墙和侧墙连接处出现裂缝,许多桥台的开裂正是由于台内填料的土压力引起的,为此本文将通过专业软件考虑土压力的影响,采用实体单元,进行分析得到填料土压力对前墙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式U型桥台 开裂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协同治理策略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俊杰 何寿奎 梁功雯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31,共10页
针对跨界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的横向治理评估体系不完善、治理主体主动施策意愿低的问题,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改善、生态价值实现角度探索治理主体协同决策的动力机制。分别构建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协同合作... 针对跨界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的横向治理评估体系不完善、治理主体主动施策意愿低的问题,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改善、生态价值实现角度探索治理主体协同决策的动力机制。分别构建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协同合作博弈模型,分析流域上下游政府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策略,并建立基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发现:在非协同合作下,上下游政府努力程度不足;协同合作在经济层面上比非协同合作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上下游政府自发达成协同合作比较困难,通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上下游达成合作并能提高跨界流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效益。研究成果可为跨界流域府际合作机制的构建及横向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流域 生态环境脆弱性 横向生态补偿 协同治理 决策行为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桥梁加宽方式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黄明欢 易兵 《公路交通技术》 2012年第5期103-105,111,共4页
从国内多条高速公路桥梁加宽工程的经验,总结出3种典型的桥梁加宽连接方式:上、下部结构均进行连接,上、下部结构均不连接,上部连接、下部结构不连接。介绍桥梁加宽工程中上部结构空心板、T梁、箱梁3种典型连接方式。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加宽 刚度匹配 拼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企高职办学资金投入多元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天正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年第18期2-3,共2页
依赖国企(集团公司)不断投入资金的传统融资模式,严重制约了国企高职办学的长期稳定发展。文章针对国企高职资本结构单一问题,探索国企高职办学资金来源多元化,对促进其健康、稳定、长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国企高职办学 资金投入多元化 混合所有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桥梁建设中的预应力施工探讨
17
作者 胡皓勇 《城市建筑》 2012年第11X期129-132,共4页
在我国国内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城市桥梁建设的持续高速进步,桥梁的结构预应力控制越来越受到工程建设者的重视。但由于桥梁工程建设的预应力控制缺乏完备的规范,使得市政桥梁的建设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本文分析了... 在我国国内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城市桥梁建设的持续高速进步,桥梁的结构预应力控制越来越受到工程建设者的重视。但由于桥梁工程建设的预应力控制缺乏完备的规范,使得市政桥梁的建设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本文分析了预应力施工在市政桥梁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的环节,提出了现代预应力施工的一些经典案例,对预应力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桥梁建设 预应力 设计思想 技术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低等级公路急弯路段车辆纵向加速度特性
18
作者 覃胜 于国岳 +2 位作者 王芳菲 陈海源 徐进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60-69,共10页
为分析山区低等级公路急弯路段的汽车纵向加速度特性,以国道G211线花地弯至大树子村路段为研究对象,开展里程为9.7 km的实车连续行驶试验。采集纵向加速度的连续数据,分析加速度峰值和减速度谷值在弯道的主要分布区间以及纵向加速度和... 为分析山区低等级公路急弯路段的汽车纵向加速度特性,以国道G211线花地弯至大树子村路段为研究对象,开展里程为9.7 km的实车连续行驶试验。采集纵向加速度的连续数据,分析加速度峰值和减速度谷值在弯道的主要分布区间以及纵向加速度和减速度的均值特征,并分析平均加速度与加速长度以及平均减速度与减速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纵向加速度峰值和减速度谷值在上坡方向主要分布区间分别为0.8~2.0 m/s^(2)和-1.6~-0.2 m/s^(2);在下坡方向主要分布区间分别为0.4~1.2 m/s^(2)和-3~-1.8 m/s^(2);纵向加速度峰值和减速度谷值主要分布在缓和曲线处;平均加速度与加速长度以及平均减速度绝对值与减速长度均呈负相关。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道路安全设施设计与交通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山区公路 回头曲线 急弯路段 纵向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