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隙砂岩声发射信号特征及破裂前兆识别研究
1
作者 雷瑞德 顾清恒 +2 位作者 胡超 贺培 周林森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23-2038,共16页
在外荷载作用下,岩体内岩桥破裂贯通导致的结构失稳破坏是边坡及采矿工程中常见的问题,量化并揭示岩体破裂前兆特征是保障围岩稳定性及断裂失稳的重要内容。为探究裂隙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破裂前兆特征及断裂失效机制,开展了6组不同岩桥... 在外荷载作用下,岩体内岩桥破裂贯通导致的结构失稳破坏是边坡及采矿工程中常见的问题,量化并揭示岩体破裂前兆特征是保障围岩稳定性及断裂失稳的重要内容。为探究裂隙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破裂前兆特征及断裂失效机制,开展了6组不同岩桥角度的裂隙砂岩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其力学强度、破断模式、声发射多重分形特征,讨论了不同声发射参量方差与关键断裂特征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得到了基于声发射撞击率时间函数及声发射参量方差的前兆识别及预警时间。结果表明:当岩桥角度由0°增至150°时,裂隙砂岩的弹性模量与峰值应力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倒置”高斯型变化趋势,且在60°时取得最小值;试样贯通破坏模式由压剪裂纹主导的间接贯通破坏向拉剪裂纹主导的直接贯通破坏转变;频谱宽度?α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演化趋势。声发射撞击率时间函数和声发射参量方差能够有效识别破裂过程中的早期预警点、亚临界断裂点、不稳定断裂点和最终失效点。对比3种关键断裂特征点的预警时间发现,声发射能量方差法的预警时间最短,而声发射上升时间方差法的预警时间最长;相比声发射计数方差和声发射上升时间方差,声发射能量方差作为前兆因子对岩石关键破裂点识别的敏感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砂岩 声发射 多重分形 前兆信息 临界慢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对CO2的绝对吸附量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汤积仁 张靖 +4 位作者 卢义玉 王相成 陈侠宇 周建坤 陆朝晖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838-2845,共8页
为研究页岩在CO2作用下达到吸附平衡过程中对CO2的绝对吸附量(na)及其影响因素,考虑吸附相体积和页岩体积应变两个因素对吸附系统自由空间体积的影响,基于质量守恒原理推导了适用于“阶段平衡法”的CO2绝对吸附量计算模型。利用自主研... 为研究页岩在CO2作用下达到吸附平衡过程中对CO2的绝对吸附量(na)及其影响因素,考虑吸附相体积和页岩体积应变两个因素对吸附系统自由空间体积的影响,基于质量守恒原理推导了适用于“阶段平衡法”的CO2绝对吸附量计算模型。利用自主研发的“高温高压页岩吸附膨胀仪”开展了0~16 MPa CO2压力下页岩吸附-变形试验,结合试验计算结果分析了CO2质量注入量、吸附相体积、试件体积应变3个因素对na的影响。结果表明:低CO2压力下使用该模型计算的na值与常规绝对吸附量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较为一致,当CO2压力高于4 MPa时CO2绝对吸附量的计算值明显大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且差值随平衡压力升高而逐渐变大;拟合结果显示:na与CO2平衡压力满足指数函数关系。由CO2质量注入量因素所引起的吸附量占na的比例随平衡压力升高持续降低;由吸附相体积因素所引起的吸附量占na的比例随平衡压力升高而增加,在平衡压力高于6 MPa后达到50%以上,吸附相体积因素成为影响na的主导因素;由CO2质量注入量与吸附相体积因素所引起的吸附量占CO2绝对吸附量的95%以上,而页岩体积应变因素所引起的吸附量对na的影响较小,占na的比例始终位于5%以下,但对其他吸附质如煤而言,吸附CO2产生的体积变形量可达试件体积的10%,此时体积应变因素将对na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强化页岩气开采 CO2地质封存 CO2绝对吸附量 吸附相体积 体积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高径比煤样巴西劈裂声发射特征及能量演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雷瑞德 粟罗 +3 位作者 贺培 胡超 李俊 周林森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77,共15页
为探究不同高径比对圆盘煤样抗拉强度及能量演化机制的影响,对5组直径相同、高度不同的煤样进行巴西劈裂试验,并同步声发射监测系统及三维形貌扫描技术探究不同高径比煤样的抗拉特性、声发射特征、破断模式及断面形貌特征。结果表明:随... 为探究不同高径比对圆盘煤样抗拉强度及能量演化机制的影响,对5组直径相同、高度不同的煤样进行巴西劈裂试验,并同步声发射监测系统及三维形貌扫描技术探究不同高径比煤样的抗拉特性、声发射特征、破断模式及断面形貌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煤样高径比的增加,煤样抗拉强度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当高径比在0.4∶1至1∶1范围内时,高径比为0.4∶1的煤样抗拉强度最大。圆盘煤样宏观破坏模式逐渐由拉-剪混合裂纹主导的多裂纹复杂破断模式转变为单一断面拉伸裂纹破坏。累积声发射能量逐渐增大,且累积能量曲线的聚丛现象较为显著,呈阶梯式上升趋势。较低应力水平阶段的耗散能占比逐渐增大;当荷载增至弹性极限时,耗散能及其占比逐渐减小;当煤样趋近破裂阶段时,弹性应变能与耗散能占比趋于平稳;当煤样进入峰后破裂阶段时,积聚在煤样内的弹性应变能迅速释放,耗散能占比急剧增加,煤样内部宏观裂纹迅速扩展并贯通。多重分形谱宽度(Δα)逐渐增大,频谱测度子集(Δf)小于零,表明煤样拉伸破裂过程中小破裂尺度信号占主导优势。另外,不同高径比工况下煤样破断面高程的相对频率呈现出拟合度较高的高斯型函数分布,分形维数呈逐渐增大趋势,表明高径比越小,其破裂后断面的复杂程度越低,反之高径比越大的煤样破裂后断面粗糙程度越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劈裂 力学特性 声发射 微观裂纹 多重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开采钻井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研究现状 被引量:31
4
作者 杨德敏 袁建梅 +2 位作者 程方平 夏宏 伍溢春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9-136,共8页
对比分析了我国部分地区油气开采钻井固体废物的污染特征,对普通钻井固体废物和含油钻井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主要包括固化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不落地处理技术、资源化利用技术、萃取技术、热... 对比分析了我国部分地区油气开采钻井固体废物的污染特征,对普通钻井固体废物和含油钻井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主要包括固化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不落地处理技术、资源化利用技术、萃取技术、热解析技术和组合处理技术等。结合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4条对策建议:加强源头控制,减少钻井固体废物产生量;对钻井固体废物进行分质分级区别处理和利用;开发高效、低成本、低能耗的钻井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发展联合处理工艺;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加强油气田污染治理的事中事后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开采 钻井固体废物 钻井泥浆 钻井岩屑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笔石沉积特征及其对优质页岩气储层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赵迪斐 郭英海 +4 位作者 Geoff Wang 白万备 曾春林 焦伟伟 刘静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36,46,共12页
笔石是我国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的主要古生物大化石类型,以渝东南地区YC-4井、QQ-1井、YC-6井、YC-8井等为例,结合手标本观察、岩心研究、储层室内实验测试等手段,综合展开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笔石沉积特征、笔石带序列、笔石沉... 笔石是我国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的主要古生物大化石类型,以渝东南地区YC-4井、QQ-1井、YC-6井、YC-8井等为例,结合手标本观察、岩心研究、储层室内实验测试等手段,综合展开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笔石沉积特征、笔石带序列、笔石沉积环境意义及储层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笔石主要以薄膜状有机质保存于层理面间,五峰组页岩笔石动物群以叉笔石-双笔石动物群过渡至晚期对笔石动物群,龙马溪组沉积期则为单笔石动物群;通过钻孔研究,建立了渝东南地区笔石带序列,在五峰组、龙马溪组分别识别出3个以及6~8个笔石带,为储层精细对比与评价预测提供了时间框架;受控于沉积环境与沉积条件,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期笔石经历灭绝→重新演化→结构复杂化的演化过程,其化石结构、演化、丰度、赋存状态、沉积方式发生转变,向上笔石定向性增强、丰度下降、结构保存完整程度下降,具有环境指示意义;笔石体有机质发育丰富的有机孔隙,其作为富笔石水平层理等沉积构造的一部分,也具有页岩气渗流通道的作用。综上,海相页岩中的笔石沉积特征与结构特征可以作为指示、预测优质页岩储层分布的重要依据,具有页岩气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地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气储层 笔石沉积 笔石带序列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以酉参2井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黎琼 欧光习 +2 位作者 汪生秀 张敏 吴迪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9-540,共12页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中发育粉砂岩夹层和裂缝脉体。以酉参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以及粉砂岩夹层和裂缝脉体的显微岩相学、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恢复的酉参2井埋藏生烃史,深入探讨了研...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中发育粉砂岩夹层和裂缝脉体。以酉参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以及粉砂岩夹层和裂缝脉体的显微岩相学、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恢复的酉参2井埋藏生烃史,深入探讨了研究区页岩气的形成与成藏特征。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粉砂岩夹层中记录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油气充注时间为早三叠世,页岩为低成熟—成熟阶段,油气的成熟度较低,为粉砂岩夹层石英颗粒中的重质油包裹体以及粉砂岩夹层粒间孔隙中的褐色、深褐色沥青;第二期油气充注时间为早侏罗世,页岩处在成熟阶段,主要为沿切穿石英颗粒微裂缝成带状分布的气烃包裹体以及石英颗粒中充注的轻质油。五峰组—龙马溪组裂缝脉体中捕获大量纯气包裹体,主要成分为CH 4,来源于五峰组—龙马溪组的页岩气,被捕获时间主要为白垩纪。渝东南局部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虽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与保存条件,但在页岩气勘探过程中,需在考虑区域地质构造的基础上讨论页岩气成藏与保存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储层 页岩气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龚滩向斜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远震研究四川盆地及其周缘瑞利面波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小龙 雷兴林 +3 位作者 马胜利 张烨 郭志 闻学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5-459,共15页
基于四川盆地及周边的245个宽频带台站2010年9月-2014年9月期间的远震记录,提取双台路径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资料,反演得到四川盆地20~120s的高分辨率瑞利面波相速度及各向异性空间分布.在丰富区域地球物理基础数据的同时,结合已有研究... 基于四川盆地及周边的245个宽频带台站2010年9月-2014年9月期间的远震记录,提取双台路径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资料,反演得到四川盆地20~120s的高分辨率瑞利面波相速度及各向异性空间分布.在丰富区域地球物理基础数据的同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地壳上地幔变形耦合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短周期(20~30s)的相速度分布与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相吻合,作为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之间的边界--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对上述三个地块上地壳的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松潘-甘孜地块,特别是川滇地块中下地壳普遍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表明中下地壳相对软弱;而四川盆地的中下地壳整体呈现相对高速,表明四川盆地具有相对坚硬的中下地壳.研究区域东南角接近北扬子地块与南扬子地块的缝合部位,呈现高速异常.四川盆地南部和东南邻区不同周期均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且快波方向较为一致,反映这些地区不同深度变形耦合较好.四川盆地西部、北部及东北部邻区,不同周期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变化较大,不同深度变形耦合较差.这些特征与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物质流动被扬子地块的高速地壳阻挡的宏观认识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利面波 相速度 四川盆地 各向异性 壳幔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致型形状记忆聚合物的研究现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汤龙皓 王彦玲(指导) +2 位作者 李永飞 李强 康远波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共7页
综述了热致型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形状记忆效应、形状记忆机理、类型和制备方法,探讨了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因素,并介绍了热致型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应用现状,展望了热致型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发展。
关键词 形状记忆聚合物 热致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脆性的影响——以渝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为例 被引量:22
9
作者 赵迪斐 焦伟伟 +4 位作者 魏源 张海杰 李利格 郭英海 Geoff Wang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1-825,共15页
页岩粒度细小、岩石致密、微观非均质性显著,在成岩作用改造下发育形成页岩气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可以为优质页岩储层发育机理提供依据。以渝西地区綦江观音桥剖面、南川泉浅1井、南川三泉剖面、大足Z-203井等代表性剖面、钻孔为例,通过... 页岩粒度细小、岩石致密、微观非均质性显著,在成岩作用改造下发育形成页岩气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可以为优质页岩储层发育机理提供依据。以渝西地区綦江观音桥剖面、南川泉浅1井、南川三泉剖面、大足Z-203井等代表性剖面、钻孔为例,通过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岩石薄片/光片显微观察、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力学特征测试等手段,对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力学脆性的影响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物质组分、岩石结构、力学性质存在层段性差异,成岩作用阶段介于晚成岩作用阶段至极低级变质作用阶段之间;储层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可以划分为压实作用等物理性成岩作用、矿物溶蚀作用等矿物相关化学性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生烃作用等有机质相关化学性成岩作用三类。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存在部分脆性矿物高于80%的超高脆性矿物含量层段,碳质—硅质富层理页岩在特殊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下形成大量自生微晶石英,构成以微晶石英+赋孔有机质为主的显微物相组合,兼具良好的力学脆性与储集能力,而其他层段缺乏持续演化不断形成微晶石英的物质基础。储层成岩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岩石结构、类型、作用强度在层段间的差异,是储层脆性矿物与力学性质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应纳入储层评价与优质储层机理研究的关注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成岩作用 力学脆性 五峰组 龙马溪组 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作用下砂岩能量演化机制及本构模型
10
作者 雷瑞德 周林森 +2 位作者 胡超 李梦来 黄凌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1138,共8页
为研究高温对砂岩物理力学性能劣化的影响,本文开展不同温度热处理砂岩的单轴压缩试验.首先,分析力学强度和破断模式,获得砂岩宏观力学参数的劣化特征;其次,研究不同温度对砂岩能量演化机制及弹性能耗比的影响;最后,基于温度和荷载损伤... 为研究高温对砂岩物理力学性能劣化的影响,本文开展不同温度热处理砂岩的单轴压缩试验.首先,分析力学强度和破断模式,获得砂岩宏观力学参数的劣化特征;其次,研究不同温度对砂岩能量演化机制及弹性能耗比的影响;最后,基于温度和荷载损伤因子,采用分段函数方法构建考虑裂纹闭合阶段的热-力耦合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加,砂岩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先增加后减小,在200℃时达到最大值;破断模式由倾斜剪切破坏向“Y”型共轭拉-剪混合破坏转变,脆-延性转变的临界温度阈值为400℃;根据耗散能演化特征将整个变形破裂过程划分为裂纹闭合阶段、弹性阶段、宏观裂纹扩展阶段和峰后阶段;弹性能耗比(K)的拐点可作为砂岩由弹性向塑性转变的突变点;模型尺寸参数(m)随温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形状参数(n)逐渐降低,参数m和n分别反映砂岩的强度和塑性特征,理论模型与室内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说明本模型能够反演热-力耦合下砂岩损伤演化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高温处理 耗散能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藻矿区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国代 曾春林 +4 位作者 程军 郭东鑫 王晋 王丹 谢庆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60,共6页
松藻矿区是我国煤层气资源富集区之一。为揭示松藻矿区地下水对煤层气富集影响,利用煤田勘查获取的水文地质资料,基于含水层结构、水化学特征、抽水资料的系统分析,阐明了含煤地层上覆和下伏含水层地下水的空间展布特征,建立了地下水的... 松藻矿区是我国煤层气资源富集区之一。为揭示松藻矿区地下水对煤层气富集影响,利用煤田勘查获取的水文地质资料,基于含水层结构、水化学特征、抽水资料的系统分析,阐明了含煤地层上覆和下伏含水层地下水的空间展布特征,建立了地下水的分布模式,探讨了地下水动力场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松藻矿区含水层和隔水层相互叠置,随着埋深的增加含水性减弱;含煤岩系与上覆、下伏含水层缺乏水力联系,为相互独立的含水系统;上覆长兴组和下伏茅口组地下水动力场呈南高北低展布;地下水动力场有近河流岩溶裂隙渗入型、断层沟通岩溶裂隙补给型、稳定承压弱含水型三种类型,以稳定承压弱含水型为主;含煤岩系的极弱含水性及其与上覆、下伏含水地层缺乏水力联系构成了区内水文地质控气基础,是研究区煤层含气性高的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藻矿区 地下水 水动力场 煤层气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田采出水锂资源回收可行性、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紫伊 周雪 +6 位作者 王铁夫 李承琛 孙广东 孔繁鑫 杨德敏 陈进富 张颖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4-1443,共10页
锂资源高需求低产量的供需矛盾使得开发新的锂资源刻不容缓,而油气田采出水中锂资源丰富,是潜在的液体锂资源,因此分析油气田采出水提锂可行性并提出可行技术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对油气田采出水的组成进行分析,明确了油气... 锂资源高需求低产量的供需矛盾使得开发新的锂资源刻不容缓,而油气田采出水中锂资源丰富,是潜在的液体锂资源,因此分析油气田采出水提锂可行性并提出可行技术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对油气田采出水的组成进行分析,明确了油气田采出水的水质特性;然后对国内主要盆地锂资源禀赋进行分析,强调其复杂的有机-无机高度混杂体系中有机物浓度高且离子组成丰富对提锂的挑战;最后从水质特性、水处理技术和油气田采出水锂资源高效回收技术出发,阐述盐湖提锂技术如沉淀法、膜分离、吸附法、溶剂萃取法和耦合技术对于油气田采出水提锂的适用性。结合提锂实践和产业现状,认为“预处理+富集浓缩(吸附/萃取-膜分离)+沉淀”是可行的提锂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资源提取 油气田采出水 可行性分析 耦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絮凝+微气泡臭氧氧化耦合工艺深度处理压裂废水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德敏 张烨 +2 位作者 袁建梅 王益平 阚涛涛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9-113,187,共6页
采用电絮凝+微气泡臭氧氧化耦合工艺处理页岩气压裂废水,考察了不同工艺、初始pH、电流密度、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压裂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絮凝+微气泡臭氧氧化耦合工艺对页岩气压裂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 采用电絮凝+微气泡臭氧氧化耦合工艺处理页岩气压裂废水,考察了不同工艺、初始pH、电流密度、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压裂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絮凝+微气泡臭氧氧化耦合工艺对页岩气压裂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初始pH为9.5、电流密度为15 mA/cm^(2)、臭氧投加量为80 mg/L和反应时间为60 min最优反应条件下,压裂废水COD去除率可达到85.96%。电絮凝与微气泡臭氧氧化之间存在协同作用,碱性环境更有助于页岩气压裂废水的电絮凝耦合微气泡臭氧氧化处理,过高的电流密度将出现显著的浓差极化现象和导致絮凝体与悬浮颗粒失稳脱附,适当增加臭氧投加量将有利于加快电絮凝+微气泡臭氧氧化耦合体系中·OH的生成速率和产生量,提高废水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压裂废水 电絮凝 臭氧氧化 耦合工艺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温压条件下页岩吸附性能变化特征——以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余川 周洵 +2 位作者 方光建 汪生秀 余忠樯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7,共8页
页岩气储层的吸附性是影响页岩含气性的关键因素。以渝东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例,通过变等温吸附实验,模拟在地层温压变化条件下页岩吸附性能的变化规律,为该区页岩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实验分析表明:有机质是控制龙马... 页岩气储层的吸附性是影响页岩含气性的关键因素。以渝东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例,通过变等温吸附实验,模拟在地层温压变化条件下页岩吸附性能的变化规律,为该区页岩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实验分析表明:有机质是控制龙马溪组页岩吸附性能的主要内在因素,有机碳含量与页岩吸附能力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地层温压条件是控制页岩吸附性能的外在因素,温度和压力对于页岩吸附性能具有相互抑制的作用,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页岩吸附能力呈现出类似"抛物线"(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轨迹,在温度和压力均相对较低时,压力起主导作用,在温度和压力均相对较高时,温度起主导作用。页岩吸附性能若要达到最佳状态,则需要埋深、温度和压力三者达到一种合适的匹配状态。实验模拟结果显示,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最佳理论吸附状态应在1 000~4 500 m的埋深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性能 温压条件 变等温吸附实验 龙马溪组 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顿氧化/混凝/气浮/厌氧好氧组合工艺处理抗生素类制药废水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坤 杨德敏 袁建梅 《水处理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6-139,共4页
针对抗生素类制药废水组分复杂难降解、COD高、毒性强、可生化性差等特点,采用芬顿氧化+混凝+气浮+厌氧好氧(AO+臭氧+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对抗生素类制药废水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抗生素类制药废水降解性能良好,耐冲... 针对抗生素类制药废水组分复杂难降解、COD高、毒性强、可生化性差等特点,采用芬顿氧化+混凝+气浮+厌氧好氧(AO+臭氧+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对抗生素类制药废水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抗生素类制药废水降解性能良好,耐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处理出水COD、BOD_(5)、TOC、氨氮、TP和急性毒性分别为93.45、20.10、29.14、18.33、0.68和0.002 mg/L,总去除率分别达到99.36%、98.39%、99.50%、94.18%、96.24%和99.05%,各项指标均达到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4-2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类制药废水 芬顿氧化 AO 臭氧氧化 曝气生物滤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侧压作用下充填裂隙砂岩裂纹扩展特征的试验与数值研究
16
作者 雷瑞德 黄凌 +2 位作者 胡超 周林森 赵鹏程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25年第5期107-118,共12页
为探究侧压对裂隙岩石破裂演化过程的影响,利用声发射监测技术和离散元模型对不同侧压作用下微裂纹破裂机制进行研究。构建了考虑矿物组分的离散元细观数值模型,分析了岩石加载过程中微裂纹破裂力学行为,量化了3种侧压条件下裂隙砂岩声... 为探究侧压对裂隙岩石破裂演化过程的影响,利用声发射监测技术和离散元模型对不同侧压作用下微裂纹破裂机制进行研究。构建了考虑矿物组分的离散元细观数值模型,分析了岩石加载过程中微裂纹破裂力学行为,量化了3种侧压条件下裂隙砂岩声发射信号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裂隙砂岩整个受载变形破裂过程分为微裂纹闭合阶段、裂纹萌生阶段、裂纹缓慢扩展阶段、裂纹匀速扩展阶段和裂纹加速扩展阶段;随着侧压的增大,砂岩试样的贯通失效模式由裂纹主导向局部剥落破坏转变,且剥落范围逐渐增大。另外,拉伸裂纹和剪切裂纹对应的起裂应力水平逐渐增高,同时,拉伸裂纹占比小于剪切裂纹。随着应力水平的增高,平均频宽(Δα)呈现出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平均频宽差(Δα_(0))与频谱测度子集(Δf)呈现出相反的演化趋势。当应力水平小于0.8σ_(c)时,Δα_(0)大于0,砂岩试样以小破裂尺度信号为主;当应力水平大于0.8σ_(c)时,Δα_(0)由正值逐渐变为负值,砂岩试样以大破裂尺度信号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砂岩 双轴加载 颗粒流模型 声发射 裂纹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綦江打通区块綦煤1井煤储层物性垂向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东鑫 汪威 +3 位作者 程礼军 唐书恒 张华莲 张跃磊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106,共5页
重庆綦江打通区块煤层气勘探程度较低,为探究其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采用压汞法、等温吸附实验、煤层气含量测试等手段,系统分析了綦煤1井揭露的主力煤层在垂向上孔隙结构、含气性等特征,综合评价了该区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结果表明:该... 重庆綦江打通区块煤层气勘探程度较低,为探究其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采用压汞法、等温吸附实验、煤层气含量测试等手段,系统分析了綦煤1井揭露的主力煤层在垂向上孔隙结构、含气性等特征,综合评价了该区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结果表明:该井薄–中厚煤层发育,煤体结构以原生结构、碎裂结构为主,其中M_8煤层中部为碎粒结构煤;煤储层具有"低孔、特低渗"特征;下部M_8、M_(12)煤层以吸附孔为主,具有较强的吸附储气能力;主力煤层含气量较高,其中M_8煤层中部达到过饱和吸附状态,各煤层整体含气性好,研究区煤层气资源潜力较大,开发前景好。同时,垂向上各主力煤层的物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将对研究区煤层气开发工艺提出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通区块 煤储层物性 垂向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喷嘴倾角组合的流场特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贺培 王国华 +2 位作者 陆朝晖 潘林华 谭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8期116-121,共6页
为了解决番禺地区珠江组快速钻进中出现的PDC钻头泥包问题,在实体PDC钻头计算模型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采用标准紊流动能-湍动耗散率两方程模型对主喷嘴和辅助喷嘴不同喷射倾角组合进行井底流场特性研究,最优化喷嘴角度组合。结果表... 为了解决番禺地区珠江组快速钻进中出现的PDC钻头泥包问题,在实体PDC钻头计算模型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采用标准紊流动能-湍动耗散率两方程模型对主喷嘴和辅助喷嘴不同喷射倾角组合进行井底流场特性研究,最优化喷嘴角度组合。结果表明:主刀翼1号喷嘴喷射倾角20°、3号喷嘴喷射倾角15°能使井底流场分布最优;远离主刀翼的4号和5号喷嘴喷射倾角变化对井底流场影响较大,适当增加这两个喷嘴喷射倾角有利于井底岩屑快速排出;2号喷嘴喷射倾角在限定范围内变化,对井底流场影响有限。最后,1~5号喷嘴喷射倾角分别按照20°、25°、15°、25°和25°组合布置,应用于个性化215.9 mm五刀翼PDC钻头设计中,在实钻中取得了良好的进尺和机械钻速,成功解决钻头泥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钻头 流场特性 喷嘴倾角 钻头泥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藻矿区多煤层合采储层压降特征及启示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国代 郭东鑫 +5 位作者 程礼军 程军 朱长生 谢庆明 刘代喜 王开文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3-128,共6页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组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较好的成效,该层位弱含水性制约着煤层气的排采。为揭示多煤层合采条件下煤储层的压降特征,以平面径向渗流理论为指导,利用松藻矿区Q1井地质工程数据,基于井底流压、套压、日产水量、日产气量...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组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较好的成效,该层位弱含水性制约着煤层气的排采。为揭示多煤层合采条件下煤储层的压降特征,以平面径向渗流理论为指导,利用松藻矿区Q1井地质工程数据,基于井底流压、套压、日产水量、日产气量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了纵向上不同储层的井底流压数学模型,并分析不同储层的压降特征。研究表明:M_6、M_7、M_8煤层的初始产气时间分别为45 d、162 d、217 d;储层压力和渗透率控制储层供液能力,导致压降效果随层位的降低而降低;储层临界解吸压力相差较大(4.07 MPa)和日产水量低(0.23 m^3)影响多煤层的合采效果。加强选层综合研究、产水特征分析和注水时机研究,开展递进排采相关工艺设备研发和工程探索是弱含水煤层群合采的重要工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藻矿区 煤层群 储层含水性 压降 合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