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学科融合教学在护生骨科临床实习中的实践 被引量:9
1
作者 刘瑞安 程建军 +1 位作者 黄萍 丁杏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融合教学在护生骨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骨科实习护生96人,按照入科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8人。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护理教学实践,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多学科融合教学活动;比较两组出科考核成绩... 目的探讨多学科融合教学在护生骨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骨科实习护生96人,按照入科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8人。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护理教学实践,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多学科融合教学活动;比较两组出科考核成绩、教学效果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结果两组均完成4周实习,两组出科考核成绩、教学效果评价及批判性思维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学科融合教学可促进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进而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生 临床实习 骨科 多学科融合 临床实践 批判性思维 临床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模型在骨骼遗传病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庚泽 孙先定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98-1210,共13页
骨骼遗传病(skeletal genetic diseases)是一类影响骨骼系统的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全身骨骼生长发育障碍。临床上,这些疾病常表现为头颅四肢畸形、脊柱侧弯等异常病理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2023年修订的遗传性骨骼疾病分类... 骨骼遗传病(skeletal genetic diseases)是一类影响骨骼系统的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全身骨骼生长发育障碍。临床上,这些疾病常表现为头颅四肢畸形、脊柱侧弯等异常病理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2023年修订的遗传性骨骼疾病分类学,可分为41大类,涉及552个基因。尽管许多骨骼遗传病的研究已取得进展,但约一半疾病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斑马鱼(zebrafish)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动物,其骨骼发育过程和调控机制与哺乳动物高度保守。斑马鱼的个体小、繁殖力强大、繁殖周期短和胚胎透明等特点,为利用该模型研究人类骨骼遗传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独特优势。本综述聚焦于斑马鱼模型在人类骨骼遗传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通过广泛文献回顾,选取了包括FGFR3相关软骨发育不全、2型胶原病和11型胶原病在内的9大类骨骼遗传疾病进行详细讨论。本文从疾病概况、斑马鱼模型构建及其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旨在为深入研究人类骨骼遗传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模式动物 骨骼遗传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沉船”减压技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基于尸体标本的技术报道 被引量:1
3
作者 Chamboko Rumbidzai Desiree 邓昊 +5 位作者 楚磊 晏铮剑 于庆帅 李申 石磊 邓忠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8-424,共7页
目的:建立尸体标本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模型,探究在模型上进行内镜下OPLL“沉船”减压技术(sink boat technique,SBT)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新鲜冰冻尸体标本,在导航机器人定位和C... 目的:建立尸体标本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模型,探究在模型上进行内镜下OPLL“沉船”减压技术(sink boat technique,SBT)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新鲜冰冻尸体标本,在导航机器人定位和CT引导下,从侧方经胸腔按术前规划路径穿刺T9椎体后缘。穿刺到达椎体后缘中份后,推注骨水泥并使之沿后纵韧带渗透到椎管内,CT扫描确认骨水泥渗入椎管并分布在T9椎体后方即认为模拟OPLL制备成功。采用内镜下SBT,从一侧椎间孔和对侧部分椎弓根入路进入椎体,从两侧向中心磨除部分椎体,直至双侧贯通,形成凹槽状椎体后缘的缺损,能够容纳模拟的OPLL。使用带线锚钉,将OPLL骨块锚定下沉并固定在椎体凹槽内,以达到椎管腹侧减压的目的。结果:我们成功在尸体标本上制备了胸椎OPLL的骨水泥模型,T9椎体后缘模拟OPLL椎管侵占率达49%。内镜下SBT手术顺利完成了胸脊髓腹侧的减压,术后CT证实模拟的OPLL通过内镜下SBT技术成功沉入并固定在椎体内,椎管矢状径恢复率达218%。结论:内镜下SBT是一种创新的胸椎内镜手术方法,在尸体上可以将模拟的节段性胸椎OPLL沉入椎体内达到椎管减压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技术 沉船减压技术 胸椎OPLL 尸体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FR1在骨骼发育、稳态维持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涵纲 陈华 +1 位作者 苏楠 聂茂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9-874,共6页
骨骼是全身最大的器官之一,其发育及稳态维持异常可引起多种骨骼疾病,如骨骼遗传病、骨退行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骨性关节炎)和骨折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s,FGFRs)家族重要成员FGFR1在骨骼发... 骨骼是全身最大的器官之一,其发育及稳态维持异常可引起多种骨骼疾病,如骨骼遗传病、骨退行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骨性关节炎)和骨折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s,FGFRs)家族重要成员FGFR1在骨骼发育和稳态维持中发挥关键作用。FGFR1功能增强点突变可引起囟门早闭综合征等骨骼遗传病,同时也参与调节骨形成、骨吸收过程以及关节炎的发生。此外,FGFR1在骨损伤修复不同阶段的骨骼相关细胞中均有表达,提示其参与骨修复过程。笔者总结了FGFR1在骨骼发育、稳态维持及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为从干预FGFR1信号角度治疗骨骼相关疾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GFR1 骨发育 骨重建 骨性关节炎 骨折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技术敲除斑马鱼cdc42基因对骨软骨发育的影响
5
作者 杨云飞 李仪 +1 位作者 孙先定 陈世荣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485-2492,共8页
目的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斑马鱼cdc42基因,探讨其对早期骨软骨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多序列比对分析cdc42的种属保守性,设计cdc42基因的gRNA,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cdc42敲除的斑马鱼突变体。应用整胚原位杂交检测cdc42的表达模式... 目的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斑马鱼cdc42基因,探讨其对早期骨软骨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多序列比对分析cdc42的种属保守性,设计cdc42基因的gRNA,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cdc42敲除的斑马鱼突变体。应用整胚原位杂交检测cdc42的表达模式,繁殖并利用转基因标记鱼系Tg(col2a1a:GFP)观察软骨发育表型,并通过茜素红染色观察椎体矿化。结果多序列比对分析显示cdc42在人、小鼠和斑马鱼中高度保守,原位杂交结果显示cdc42在斑马鱼头颅及身体中广泛表达,包括下颌软骨区域。成功设计cdc42的gRNA并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cdc42基因敲除的斑马鱼突变体。cdc42突变体在受精后第3天表现出体长短小(P<0.01)和头颅发育迟缓,头部和眼睛小(P<0.01),以及下颌发育凹陷。Tg(col2a1a:GFP)斑马鱼显示突变体梅克尔软骨和角舌软骨细胞形态异常,软骨细胞排列紊乱,其角舌软骨夹角增大、长度缩短(P<0.01)。纯合突变体在受精后10~13 d死亡。茜素红染色结果提示突变体椎体矿化数量减少以及软骨内骨化面积减少(P<0.01)。结论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敲除了斑马鱼cdc42基因,导致下颌软骨发育迟缓、椎体矿化延迟以及软骨内成骨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C42 复发性多软骨炎 CRISPR/Cas9 骨软骨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位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 被引量:61
6
作者 楚磊 晏铮剑 +7 位作者 陈亮 秦晋 程昀 于晓飞 卢先洪 郭金伟 袁伟 邓忠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6-167,共2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传统开放性手术虽可彻底减压,但对脊柱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并发症常见。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疗效满意、出血少、视野清晰、恢复快,并且能有效地保持脊柱的稳定性等优点.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手...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传统开放性手术虽可彻底减压,但对脊柱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并发症常见。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疗效满意、出血少、视野清晰、恢复快,并且能有效地保持脊柱的稳定性等优点.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手术时.可采用俯卧位.或侧卧位,不同体位对该手术是否存在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笔者进行了不同体位下该手术效果的比较,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 椎间孔 体位 脊柱稳定性 内窥镜手术 外科常见病 开放性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9
7
作者 楚磊 陈亮 +4 位作者 汪洋 柯珍勇 陈富 程昀 邓忠良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9-22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短期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共对23例患者实施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男性9例,女性14例。C4/5节段3例、C5/6节段15例、C6/...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短期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共对23例患者实施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男性9例,女性14例。C4/5节段3例、C5/6节段15例、C6/7节段6例。单节段22例,双节段1例。相应症状均表现为神经根卡压节段性根性疼痛。全麻下患者取俯卧位,在直径6.3 mm经皮内窥镜直视下,采用磨钻去除相应节段上下关节突内侧部分及部分椎板,呈"钥匙孔"样显露,去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减压神经根。记录术前及术后1 d、1周、1月、3月、6月、1年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末次随访Macnab评分。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全部病例得到随访。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VAS分别为(7.35±1.05)、(2.87±0.84)、(1.85±0.42)、(1.72±0.64)、(1.40±0.75)、(0.75±1.58)、(0.77±1.08)分。术后各时间点VAS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5例,良7例,可1例。结论: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 髓核摘取术 颈椎病 后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脉冲超声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唐进 黄良库 +2 位作者 李东 徐西东 陈世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562-2564,共3页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超声对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治疗的疗效。方法总结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门诊和住院按疗程治疗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46例。将患者按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低频脉冲超声加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组(A组)86例...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超声对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治疗的疗效。方法总结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门诊和住院按疗程治疗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46例。将患者按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低频脉冲超声加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组(A组)86例、单纯低频脉冲超声治疗组(B组)80例和口服药物组(C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80例。对比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VAS评分、Lequence评分、关节液炎症介质指标(IL-1、MMP-9)。结果治疗8周后,针对疼痛的VAS评分,A组总有效率93.0%,B组83.8%,C组75.0%,3组间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对关节活动情况的Lequence评分,A组总有效率87.2%,B组76.3%,C组68.8%,3组间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IL-1、MMP-9的变化量A组分别为(51.30±9.29)pg/ml和(49.23±8.45)ng/ml;B组(39.21±10.62)pg/ml和(40.12±7.36)ng/ml;C组(34.06±9.98)pg/ml和(33.78±10.02)ng/ml;A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超声治疗骨关节炎可明显减轻关节局部的症状,缓解关节肿胀,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减轻关节炎症,疗效优于单用口服药物和单纯低频超声治疗,提示二者可能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脉冲超声 膝骨关节炎 VAS评分 Lequence评分 IL-1 MMP-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4
9
作者 石磊 楚磊 +7 位作者 陈亮 柯珍勇 陈富 程昀 徐洲 程思 晏铮剑 邓忠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2-416,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eectomy.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eectomy.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L3/43例,L4/59例,观察患者术中情况及手术耐受性,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通过术前和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使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患者耐受性好,手术时间110±20min。1例术后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加重,保守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余病例无神经、血管、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5个月,下肢放射痛及日常生活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由术前7.75±0.97分减少到术后第一天的2.42±0.79分,末次随访时为1.42±0.79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1):OID评分由术前57.67±9.57减少到末次随访时的8.50±3.73,差异有显著性(P〈0.0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1.67%(11/12)。结论: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游离型 经对侧椎间孔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ky骨扩张器系统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32
10
作者 邓忠良 柯珍勇 +2 位作者 陈富 冉金伟 邓清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讨Sky骨扩张器系统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对22例共29个椎体塌陷病变患者,应用Sky骨扩张器进行经皮穿刺、塌陷椎体扩张后注入骨水泥.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 目的:探讨Sky骨扩张器系统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对22例共29个椎体塌陷病变患者,应用Sky骨扩张器进行经皮穿刺、塌陷椎体扩张后注入骨水泥.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9个椎体均单侧经椎弓根基底穿刺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每例35~85min,骨水泥注射量每个椎体5.3±1.2ml(3.0~7.6ml),分布均超过中线.骨水泥沿针道返流1个椎体,少量椎管内漏1个椎体,但均无临床症状;无其它并发症.所有患者疼痛缓解,VAS术前为9.2±1.8分,术后第3天为3.1±2.8分;随访1~3个月(平均2个月),随访时VAS为2.9±3.3分.5个椎体高度显著恢复.结论:Skv骨扩张器是经皮脊柱后凸成形术的新型器械,具有可控定向扩张特点,初步观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骨折 脊柱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的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远政 刘洋 +4 位作者 陈富 陈亮 晏铮剑 柯珍勇 邓忠良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63-1068,共6页
目的:观察成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pedicle screw,APS)置入相关的径线和角度,为该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成人干燥尸体下颈椎(C3~C7)标本22具,分别用手工和CT测量椎弓根最窄处的高度、宽度及内外侧皮质厚度... 目的:观察成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pedicle screw,APS)置入相关的径线和角度,为该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成人干燥尸体下颈椎(C3~C7)标本22具,分别用手工和CT测量椎弓根最窄处的高度、宽度及内外侧皮质厚度,椎弓根中轴线全长,轴线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随机在CT室资料库中抽取100例成人活体颈椎CT图像,用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除以上参数外,还测量进钉点位置的相关数据,计算置钉参数的95%CI。结果:22具标本的相关径线及角度,其手工测量值与CT测量值间无统计学差异。成人活体下颈椎CT图像测量结果通过95%CI的计算,可以得出:C3、C4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对侧2~3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6~7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46°~48°,头倾角C3:-11°^-12°,C4-6°^-7°。C5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同侧旁1~2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7~8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47°~49°,头倾角1°~2°。C6、C7进钉点位于受术椎弓根同侧,正中矢状面旁4~5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7.5~8.5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C6:40°~42°,C7:36°~38°,头倾角C6:6°~7°,C7:11°~13°。置钉长度选择30、32、34 mm较为适宜,螺钉直径可选择3.5 mm或4.0mm。结论:本实验证实了CT测量下颈椎APS置入技术相关参数的准确性,同时在国内首次利用大样本研究对该技术置钉参数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前路 椎弓根 内固定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mics及颈椎模型用于下颈椎椎弓根个体化置钉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远政 田晓滨 +4 位作者 刘洋 李波 孙立 张一 王楠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543-1547,共5页
目的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及Mimics软件设计一种新的下颈椎椎弓根钉个体化置入技术,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对16例成人下颈椎标本行CT扫描收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标本进行三维重建。利用Mimics相关功能在三维重建图像上寻找下颈椎椎... 目的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及Mimics软件设计一种新的下颈椎椎弓根钉个体化置入技术,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对16例成人下颈椎标本行CT扫描收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标本进行三维重建。利用Mimics相关功能在三维重建图像上寻找下颈椎椎弓根最佳轴线并测量椎弓根相关参数,制定椎弓根螺钉个体化置入方案。然后将三维重建图像以STL格式导入三维打印机,制作出下颈椎的实体模型,根据个体化置钉角度置入导向针。依照制定的个体化指定参数,并配合实体模型的直观指导,在标本上进行置钉。置钉后标本行CT扫描,判断置入准确性。利用上述方法对2例患者进行个体化置钉,术后通过CT扫描验证螺钉位置准确性。结果成功建立了与标本相似度极高的下颈椎三维重建图像和实物模型,通过测量结果设计了每个椎弓根的置钉参数。共在标本上置入148枚椎弓根螺钉,140枚位于椎弓根骨皮质之内,8枚稍穿破椎弓根骨皮质。对患者置入10枚椎弓根螺钉,CT示螺钉位置满意。结论用Mimics软件对下颈椎进行三维重建,制定个体化置钉参数,同时配合实物模型的直观指导,提供了一种下颈椎椎弓根钉个体化置钉的方法,利用该法能提高置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弓根螺钉 MIMICS软件 快速成型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判断价值 被引量:20
13
作者 遇呈祥 陈亮 +5 位作者 宴铮剑 楚磊 梁凯路 陈富 柯珍勇 邓忠良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研究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判断价值。方法共3组研究对象,398例骨质疏松不伴有骨折的研究对象(A组),胸腰椎骨折患者(B组),骨密度正常的正常组进行研究。研究骨密度的一般情况、不同T值在各组的分配情况,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密度(B... 目的研究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判断价值。方法共3组研究对象,398例骨质疏松不伴有骨折的研究对象(A组),胸腰椎骨折患者(B组),骨密度正常的正常组进行研究。研究骨密度的一般情况、不同T值在各组的分配情况,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结果腰椎L2-L4、L2-L4和股颈的BMD值之间,T值人数分配之间,正常组、A组以及B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L1-L4、L2-L4和股颈的BMD以及总BMD的测定值均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结论我们认为:本地区所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全部应诊断判定为骨质疏松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肌退变的影像学评价及其与腰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4
作者 袁磊 陈仲强 +2 位作者 曾岩 陈萧霖 喻剑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2-576,共5页
腰椎周围的主要肌肉分为前后两群,前群主要包括腰大肌、腰小肌和腰方肌,后群主要为多裂肌、竖脊肌、半棘肌、回旋肌和横突间肌,竖脊肌又称为骶脊肌,包括髂肋肌、最长肌、棘肌,而目前针对腰部椎旁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腰大肌、多裂肌... 腰椎周围的主要肌肉分为前后两群,前群主要包括腰大肌、腰小肌和腰方肌,后群主要为多裂肌、竖脊肌、半棘肌、回旋肌和横突间肌,竖脊肌又称为骶脊肌,包括髂肋肌、最长肌、棘肌,而目前针对腰部椎旁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腰大肌、多裂肌和竖脊肌。椎旁肌对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椎旁肌退变与多种腰椎疾病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影像学检测椎旁肌退变主要有三个征象:肌肉量(size)下降、放射图像密度下降及脂肪堆积增加。利用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研究椎旁肌的变化,可以从多方面描述腰部椎旁肌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变化。笔者就影像学评价椎旁肌退变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椎旁肌退变与腰椎疾病的关系进行文献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疾病 影像学评价 椎旁肌 退变 腰椎退行性疾病 术后并发症 影像学检测 影像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表面温度变化的观测 被引量:17
15
作者 邓忠良 安洪 +2 位作者 任广军 陈富 黄朝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8-99,共2页
目的:了解椎体成形术中注入椎体内骨水泥表面的温度变化情况。方法:对5例(6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过程中用计算机控制热电偶型温度传感穿刺针动态检测骨水泥(PMMA)表面部位温度变化。结果:... 目的:了解椎体成形术中注入椎体内骨水泥表面的温度变化情况。方法:对5例(6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过程中用计算机控制热电偶型温度传感穿刺针动态检测骨水泥(PMMA)表面部位温度变化。结果:5例(6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平均3.1ml(1.5l~4.8ml),2~3min后骨水泥表面温度开始升高,10~18min恢复正常。峰值温度为38.5~45.0℃,持续峰温时间0.5~2.5min。峰值温度与注射PMMA量呈正相关(r=0.98,P<0.005)。结论:椎体成形术中注射5ml以内PMMA不会产生对椎体组织损害的高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骨水泥 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退变与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袁磊 陈萧霖 +7 位作者 曾岩 陈仲强 齐强 郭昭庆 李危石 孙垂国 张心灵 买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5-433,共9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术前腰椎椎旁肌肉的退变程度与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2例DLS患者,根据末次随访是...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术前腰椎椎旁肌肉的退变程度与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2例DLS患者,根据末次随访是否发生PJK分为PJK组(10例)及无PJK(non-PJK)组(42例)。影像学评估包括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腰椎椎旁肌肌量(肌肉与椎体/椎间盘横截面积比值)以及肌肉-脂肪指数(肌肉与皮下脂肪的平均信号强度之比)。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PJK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及随访时腰痛VAS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RS-22)。结果:本组患者PJK发生率为19.23%。患者手术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患病时长、糖尿病、截骨及椎间融合、固定节段数、减压节段数、骨密度T值在PJK组及无PJK组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骨矿盐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较低、术前胸腰段后凸角(TLK)较大、术中胸椎后凸角(TK)矫正过大、最上端固定椎(UIV)位于T12-L1、术后即刻交界性后凸角(PJA)过大、术前骶骨倾斜角(SS)较小、术后PJA变化值较大、腰背伸肌群脂肪退变明显可能与腰椎退变性侧凸长节段固定术后发生PJK相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SS<25°(OR=12.902,P=0.046)、术后即刻PJA增大≥3.6°(OR=21.940,P=0.015)、腰背伸肌肌肉-脂肪指数≥27.65(OR=11.749,P=0.019)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PJK患者的随访腰痛VAS及SRS-22功能状态评分较non-PJK组差。结论:DLS术后发生PJK患者,术前腰椎椎旁肌肌量较低、脂肪退变明显。术前SS<25°、术后即刻PJA增大≥3.6°、腰背伸肌肌肉-脂肪指数≥27.65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椎旁肌退变 近端交界性后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基底部穿刺角度的测量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7
作者 徐志强 邓忠良 +2 位作者 胡永军 李修洋 王叶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7期735-738,共4页
目的:研究经皮椎弓根基底穿刺途径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在影像监视下经椎弓根基底部穿刺的安全操作范围。方法:12具成人防腐(T_4~L_5)脊柱标本,螺旋CT扫描后测量经椎弓根基底穿刺角度、基底部大小。运用统计软件系统比较各参数的变化。结... 目的:研究经皮椎弓根基底穿刺途径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在影像监视下经椎弓根基底部穿刺的安全操作范围。方法:12具成人防腐(T_4~L_5)脊柱标本,螺旋CT扫描后测量经椎弓根基底穿刺角度、基底部大小。运用统计软件系统比较各参数的变化。结果:椎弓根基底夹角T_4~T_8逐渐减小,T_9~L_5逐渐增大。椎弓根基底大小T_4~L_5逐渐增大。左右两侧无显著性差异。男女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_4~L_5行椎体成形术时,T_4~T_8可经椎弓根基底入路,T_9~L_3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经椎弓根或经椎弓根基底入路。L_4、L_5经椎弓根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基底 角度 测量 经皮椎体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增强骨形态蛋白9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作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黄帆 刘映孜 +5 位作者 杨秋珺 周龙洋 周岐新 罗进勇 何百成 邓忠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8-331,共4页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骨形态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第5、7天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骨形态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第5、7天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第9、11天骨桥素蛋白表达水平。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第14、20天钙盐沉积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Smad-1/5/8蛋白磷酸化水平,以及用荧光素酶报告质粒检测BMPR-Smad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结果 ATRA及BMP9均诱导C3H10T1/2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但ATRA合并BMP9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强于单用ATRA或BMP9组;BMP9合并ATRA组骨桥素蛋白表达水平高于BMP9组;BMP9合并ATRA较单用BMP9能明显促进钙盐沉积。BMP9合并ATRA组Samd1/5/8磷酸化水平明显强于单用BMP9组,BMPR-Smad报告质粒荧光素酶活性也呈相同变化趋势(P<0.01)。结论 ATRA能增强BMP9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Smads信号转导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骨形态蛋白9 间充质干细胞 SMAD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远政 刘洋 邓忠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839-1843,共5页
目的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取18具成人尸体正常颈椎标本,剔除其周围软组织至清楚显露椎体前壁。CT扫描后,用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并测量C3~C7个体化置钉参数,包括进钉点(即椎弓根中轴线在椎体前壁投影点)... 目的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取18具成人尸体正常颈椎标本,剔除其周围软组织至清楚显露椎体前壁。CT扫描后,用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并测量C3~C7个体化置钉参数,包括进钉点(即椎弓根中轴线在椎体前壁投影点)、置钉方向(螺钉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的倾斜角度)以及螺钉长度。严格按照测量结果,直视下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作CT扫描,评价置钉效果。结果进针点:C3、C4位于置钉椎弓根对侧,正中矢状面旁2~3 mm,距上终板6~7 mm;C5~C7与置钉椎弓根同侧,其中C5位于正中矢状面旁1~2 mm,距上终板7.0~7.5 mm,C6、C7则为4~5 mm和7.5~8.5 mm。置钉方向:理想角度在C3、C4为外倾角46°~47°,头倾角-11°~-7°;在C5外倾角约48°,头倾角接近0°;C6、C7为36°~40°和8~13°。螺钉长度:可选择28、30、32 mm,其直径为3.5 mm。本组共置钉144枚。术后CT示,全部螺钉均经椎体前方置入椎弓根内抵达侧块。其中,有16枚胀破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穿破外侧皮质(均发生在C3、C4节段)。结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前路 椎弓根螺钉 解剖学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MAPLC3的表达 被引量:9
20
作者 冯清林 霍钢 +3 位作者 唐茂源 姜蓉 冉建华 黄良库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76-479,共4页
目的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3,MAPLC3)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61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按侵袭性垂体腺瘤综合判定... 目的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3,MAPLC3)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61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按侵袭性垂体腺瘤综合判定方法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采用免疫荧光检测Beclin-1和MAPLC3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Beclin-1和MAPLC3mRNA的表达,分析侵袭组和非侵袭组Beclin-1和MAP1LC3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61例垂体瘤患者中,32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29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组Beclin-1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低于非侵袭性腺瘤组(P<0.05),MAPLC3的蛋白和mRNA表达也均低于非侵袭性腺瘤组(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MAPLC3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下调,提示其可能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BECLIN-1 MAPLC3 垂体腺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