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诊断干燥综合征涎腺病变 被引量:7
1
作者 杨芦莎 张群霞 +1 位作者 王志刚 唐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74-1478,共5页
目的探讨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ARFI)诊断干燥综合征(SS)涎腺病变的价值。方法收集SS患者38例(SS组)及同期健康志愿者29名(对照组),以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对所有受检者双侧腮腺和颌下腺行ARFI,检测其剪切波速度(SWV);绘制ROC曲线,获... 目的探讨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ARFI)诊断干燥综合征(SS)涎腺病变的价值。方法收集SS患者38例(SS组)及同期健康志愿者29名(对照组),以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对所有受检者双侧腮腺和颌下腺行ARFI,检测其剪切波速度(SWV);绘制ROC曲线,获得SWV诊断SS的最佳阈值,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SWV值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S组腮腺、颌下腺SWV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ARFI诊断腮腺SS的最佳阈值2.14m/s,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及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4.7%、86.2%、0.809及0.971。ARFI诊断颌下腺SS的最佳阈值1.94m/s,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及AUC分别为86.8%、82.8%、0.696及0.899。腮腺SWV值与SS患者的血沉(ESR)、IgG、类风湿因子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颌下腺SWV值与SS患者的IgA、ESR、IgG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ARFI诊断SS具有较高价值,可定量提供SS腺体的硬度值,并可反映疾病活动状况,进而对疗效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弹性成像技术 腮腺 颌下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例贝利尤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罗蕾 黄文瀚 +3 位作者 任飞凤 周俊 黄冬梅 唐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5-458,共4页
目的:评估贝利尤单抗在活动性或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7例使用贝利尤单抗半年以上的SLE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基线时系统性... 目的:评估贝利尤单抗在活动性或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7例使用贝利尤单抗半年以上的SLE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基线时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泼尼松和免疫抑制剂用量、全血细胞计数、抗dsDNA抗体、C3和C4,同时收集肾受累患者的血清肌酐、尿常规和24 h蛋白尿,此后每3个月收集1次上述资料。同时记录随访过程中的不良事件。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名患者(100%为女性)使用贝利尤单抗超过6个月。使用贝利尤单抗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血液系统受损(71.4%),其次为肾脏受损(42.9%)。随访过程中SLEDAI评分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06)。治疗期间抗dsDNA抗体水平明显降低(P=0.022),补体C4水平明显升高(P=0.017)。泼尼松平均剂量随着时间增长逐渐减少,泼尼松剂量在基线时达到最大值[(40.71±12.72)mg/d],6个月时达到最小值[(14.64±15.91)mg/d](P=0.001)。患者对贝利尤单抗耐受性较好,3名患者(42.9%)发生不良事件,1例为尿路感染,1例为带状疱疹,1例为病毒性结膜炎。结论:7例使用贝利尤单抗治疗的SLE患者,疾病活动性明显下降,糖皮质激素剂量明显减少,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利尤单抗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8例抗合成酶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罗蕾 黄文瀚 +3 位作者 任飞凤 周俊 黄冬梅 唐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06-1109,共4页
目的 :总结不同亚型抗合成酶综合征(antisynthetase syndrome,ASS)及ASS合并快速进展性间质性肺疾病(rapidly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RP-ILD)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ASS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亚型ASS临床表现及... 目的 :总结不同亚型抗合成酶综合征(antisynthetase syndrome,ASS)及ASS合并快速进展性间质性肺疾病(rapidly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RP-ILD)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ASS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亚型ASS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并着重分析ASS合并RP-ILD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78例ASS患者分为5组:抗Jo-1抗体阳性组33例(42.3%),抗PL-7抗体阳性组15例(19.2%),抗PL-12抗体阳性组16例(20.5%),抗EJ抗体阳性组11例(14.1%),抗OJ抗体阳性组3例(3.8%)。ASS合并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ILD)发生率高达84.6%。ILD中有7例(9%)为RP-ILD,其中,2例抗PL-12抗体阳性(12.5%),4例抗Jo-1抗体阳性(12.1%),1例抗PL-7抗体阳性(6.6%)。7例RP-ILD患者中,6例为非特异型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NSIP),1例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UIP)。6例RP-ILD类型为NSIP的患者使用甲泼尼龙联合环磷酰胺,5例经治疗后病情缓解,1例失访。1例RP-ILD类型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的患者死亡。结论:ASS临床表现中,ASS合并ILD发生率最高。抗PL-12抗体阳性RP-ILD发生率较高。对以NSIP为主的RP-ILD,可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合成酶综合征 抗合成酶抗体 间质性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600通过抑制HIF-1α信号通路降低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晓霞 邓洁 +1 位作者 张维 王嘉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0-215,共6页
目的探讨miR-600是否可通过HIF-1α信号通路调控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及对Cyclin D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iR-600 mimic和Plasmid-HIF-1α转染HeLa细胞增加和诱导miR-600和HIF-1α的表达。qPCR和Western blot... 目的探讨miR-600是否可通过HIF-1α信号通路调控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及对Cyclin D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iR-600 mimic和Plasmid-HIF-1α转染HeLa细胞增加和诱导miR-600和HIF-1α的表达。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6 h后Plasmid-HIF-1α对于HeLa细胞HIF-1α表达的影响。将HeLa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无特殊处理)、miR-600 mimic组(转染miR-600拟似物miR-600 mimic)、Plasmid-HIF-1α组(P-HIF-1α组,转染Plasmid-HIF-1α)和miR-600 mimic+Plasmid-HIF-1α组(miR-600 mimic+P-HIF-1α组,同时转染miR-600 mimic和Plasmid-HIF-1α)。在转染6 h后,使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测定VEGF、Cyclin D1和HIF-1α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转染6 h后,miR-600 mimic和Plasmid-HIF-1α对HeLa细胞活性无显著影响(P均<0.05)。但转染Plasmid-HIF-1α6 h后,细胞HIF-1α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在转染24 h和48 h,与对照组相比较,miR-600 mimic组细胞活性呈时间依赖性下降,Plasmid-HIF-1α组和miR-600 mimic+Plasmid-HIF-1α组细胞活性呈时间依赖性增加,且Plasmid-HIF-1α组较miR-600 mimic+Plasmid-HIF-1α组细胞活性时间依赖性增加更加显著(P均<0.05)。转染6 h后,与对照组相比较,miR-600 mimic组VEGF、Cyclin D1和HIF-1α表达均明显下降,Plasmid-HIF-1α组和miR-600 mimic+Plasmid-HIF-1α组VEGF、Cyclin D1和HIF-1α表达均明显增加,且Plasmid-HIF-1α组较miR-600 mimic+Plasmid-HIF-1α组增加更明显(P均<0.05)。结论在HeLa细胞中miR-600可以通过抑制HIF-1α信号通路下调Cyclin D1和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A细胞 miR-600 HIF-1Α 细胞增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例神经精神性狼疮患者的临床分析
5
作者 陈丹丹 黄文瀚 +3 位作者 任飞凤 罗蕾 田梦雪 唐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分析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的20例NPSLE患者为研究组。统计分析20例NPSLE患者... 目的:分析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的20例NPSLE患者为研究组。统计分析20例NPSLE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脑脊液、脑核磁共振、治疗方案及预后。选取同期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实验室指标及研究组治疗前后实验指标。对NPSLE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升高(P=0.001、0.005);C3、C4、血清白蛋白与血清总蛋白比值(albumin/globumin,A/G)降低(P=0.000、0.016、0.001);研究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免疫球蛋白IgA、免疫球蛋白IgG降低(P=0.000、0.001、0.006、0.000);C3、C4、A/G升高(P=0.000、0.000、0.00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G、抗ds-DNA抗体、C3、C4与NPSLE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3与NPSLE相关(OR=0.000,95%CI=0.000~0.417,P=0.034)。结论:较SLE相比,NPSLE患者的C1q抗体、抗ds-DNA抗体升高,经治疗好转后其滴度下降;C3、C4、A/G降低,经治疗好转后上升。NPSLE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免疫球蛋白IgG经治疗好转后下降。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C3、C4、A/G、免疫球蛋白IgA、免疫球蛋白IgG与NPSLE密切相关,是反映NPSLE疾病活动度的重要指标。C3下降是NPSL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精神性狼疮 抗C1Q抗体 抗DS-DNA抗体 补体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