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规超声及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袁媛 罗朋 +3 位作者 封雪 田甜 任德伟 任建丽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243-1252,共10页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及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构建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成熟预测模型,验证并评价诊断效能。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方便选取法选取重庆市中医院肾病科2021年7月至2024年6月行AVF的...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及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构建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成熟预测模型,验证并评价诊断效能。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方便选取法选取重庆市中医院肾病科2021年7月至2024年6月行AVF的患者200例。收集患者临床、血管超声、心脏超声数据,经筛选纳入186例,根据AVF结局,将患者分为自然成熟组(111例)和非自然成熟组(75例)。比较2组数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变量,建立AVF自然成熟预测模型(model1),绘制列线图,对model1进行内部验证并绘制校准图,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效能。排除未做心脏三维斑点追踪成像的患者共104例,余下82例患者数据用以建立新预测模型,左室二维整体纵向应变(two-dimensional left ventricular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2DGLS)、左室三维整体纵向应变(three-dimensional left ventricular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3DGLS)、左室三维射血分数(three-dimensional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3DEF)分别参与建立新模型,记为model2、model3、model4。通过AUC值、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 index,NRI)及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 index,IDI)与model1比较预测性能优劣。结果左室二维射血分数(two-dimensional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2DEF)(OR=1.133,95%CI:1.058~1.213)、术前头静脉中段距皮深度(OR=1.453,95%CI:1.068~1.978)、术前头静脉远段内径(OR=2.141,95%CI:1.120~4.091)、术前肱动脉充血后阻力指数(OR=0.004,95%CI:0.000~0.140)、术后肱动脉流量(OR=1.004,95%CI:1.002~1.007)是AVF自然成熟的独立预测因子,建立的预测模型(model1)的AUC值为0.869(95%CI:0.817~0.921)。校准图中模拟曲线和实际曲线具有较好拟合度,平均绝对误差0.017。决策曲线表明阈值概率为0.1~1.0,模型净收益优于全干预和无干预策略。各新模型与model1比较,AUC值、I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odel4与model1比较,NR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DGLS、3DGLS、3DEF与2DEF参与构建的AVF自然成熟的预测模型预测效能均较高,3DEF参与的模型的NRI优于2DEF参与的模型,表明其在特定阈值概率范围内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超声 自体动静脉内瘘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预测模型 血液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小鼠衰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作用机制
2
作者 贺诗雯 杨珂 +3 位作者 姚欢 晏殊瑾 唐丽 王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3-568,共6页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促进小鼠衰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成骨分化的能力,以及心肌素相关转录因子-A(MRTF-A)的作用机制。方法对5只老年小鼠以LIPUS辐照左侧股骨8周,之后以Micro CT检测及HE染色评估双侧股骨骨质状态。分离...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促进小鼠衰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成骨分化的能力,以及心肌素相关转录因子-A(MRTF-A)的作用机制。方法对5只老年小鼠以LIPUS辐照左侧股骨8周,之后以Micro CT检测及HE染色评估双侧股骨骨质状态。分离小鼠长骨骨髓细胞,培养BMMSC并分为H_(2)O_(2)+LIPUS组、H_(2)O_(2)组及对照组;以活性氧荧光染色、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评估经H_(2)O_(2)处理3天后BMMSC衰老状态,利用免疫荧光及鬼笔环肽染色观察MRTF-A分布和细胞骨架状态。对衰老模型予MRTF-A入核抑制剂CCG-100602,以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_(2)O_(2)+CCG-100602+LIPUS组、H_(2)O_(2)+CCG-100602组、H_(2)O_(2)+LIPUS组及H_(2)O_(2)组MRTF-A分布;行碱性磷酸酶(ALP)、茜素红染色,评估成骨分化能力。结果老年鼠经LIPUS辐照后左侧股骨较对侧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增加而骨小梁分离度降低(P均<0.05)。相比H_(2)O_(2)组,H_(2)O_(2)+LIPUS组细胞核内表达MRTF-A增多、细胞内刚性微丝增加。H_(2)O_(2)+CCG-100602+LIPUS组细胞核内表达MRTF-A较H_(2)O_(2)+LIPUS组明显降低;H_(2)O_(2)+LIPUS组较H_(2)O_(2)+CCG-100602+LIPUS组及H_(2)O_(2)组ALP及茜素红染色阳性区均明显增大。结论LIPUS可改善老年小鼠骨质疏松症;MRTF-A核转位是LIPUS促进衰老BMMSC成骨分化的关键调控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髓细胞 低强度脉冲超声 成骨分化 心肌素相关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三维超声参数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风险 被引量:2
3
作者 韩莹 敖梦 王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2-1335,共4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三维(3D)超声容积参数预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冠心病风险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88例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n=56)及非冠心病组(n=32)。记录临床资料、颈动...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三维(3D)超声容积参数预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冠心病风险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88例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n=56)及非冠心病组(n=32)。记录临床资料、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二维(2D)及3D超声容积结果,比较组间基本资料及超声参数,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2DM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参数预测T2DM患者发生冠心病风险的效能。结果相比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T2DM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较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较大而灰度中位数(GSM)较低(P均<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GSM、T2DM病程及LDL水平为T2DM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预测因素(P均<0.05);斑块体积、GSM及二者联合的AUC分别为0.864、0.828及0.927,且二者联合预测效能高于单一因素(P均<0.05)。结论以3D超声容积成像获取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及GSM均可间接反映T2DM患者罹患冠心病风险;二者联合预测冠心病风险的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并发症 冠心病 颈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用于监测肾移植术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变化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敏 范靖东 孙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3,共4页
肾移植是治疗尿毒症的首选方式。常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肾功能不全相关改变及免疫抑制药物等均可增加肾移植术后左心功能不全风险;尽早识别及干预肾移植术后左心室功能障碍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生存率。本文就多种超声心动图... 肾移植是治疗尿毒症的首选方式。常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肾功能不全相关改变及免疫抑制药物等均可增加肾移植术后左心功能不全风险;尽早识别及干预肾移植术后左心室功能障碍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生存率。本文就多种超声心动图技术用于监测肾移植术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变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肾移植 心室功能 斑点追踪成像 心肌做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诊断超声加微泡造影剂对新生血管的作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郑元义 王志刚 +5 位作者 冉海涛 张群霞 李晓东 凌智瑜 卢岷 任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3期349-351,共3页
目的 评价诊断超声加微泡造影剂对兔VX2肝肿瘤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 用二维灰阶超声监测 6只大白兔肿瘤生长情况 ,待肿瘤长至长径约 0 .6~ 1.0cm时进行实验。实验分为两组 ,处理组注射微泡造影剂 (全氟显 ) ,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 目的 评价诊断超声加微泡造影剂对兔VX2肝肿瘤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 用二维灰阶超声监测 6只大白兔肿瘤生长情况 ,待肿瘤长至长径约 0 .6~ 1.0cm时进行实验。实验分为两组 ,处理组注射微泡造影剂 (全氟显 ) ,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先用二维超声定位肿瘤 ,然后对处理组大白兔通过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射微泡造影剂 ,剂量为 0 .10ml/kg ,注射时间约 5s。注射的同时行持续性二维超声显像 (将MI调至 1.4)。整个显像过程持续 6~ 7min。然后两组肝肿瘤取材后送做透射电镜及切片HE染色检查。结果 超声微泡造影剂能够显著增强肿瘤显像 ,同时也存在对肿瘤血管明显的生物学效应。在光镜下未见明显的肿瘤血管损坏 ,未见红细胞渗出等改变 ,但在电镜下可见肿瘤新生毛细血管明显的超微结构破坏 ,包括线粒体肿涨、髓样变及胞质空化等改变。结论 高机械指数诊断超声加超声微泡造影剂能够破坏肿瘤新生血管的超微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微泡 肿瘤 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造影与超声对诊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 被引量:39
6
作者 裴林林 姜国刚 +1 位作者 陈庆伟 王志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对比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差异,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诊断颈AS的临床价值以及颈动脉造影的最佳适应证。方法选择有≥2项AS危险因素的患者126例,依据DSA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硬化组)68例... 目的对比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差异,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诊断颈AS的临床价值以及颈动脉造影的最佳适应证。方法选择有≥2项AS危险因素的患者126例,依据DSA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硬化组)68例和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58例,行颈动脉超声及DSA检查,观察动脉管腔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及其性质、部位、有无狭窄并计算狭窄率。结果硬化组纤维蛋白元和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DSA检测出68例190支血管斑块和(或)狭窄,总检出率为53.97%;超声检测出76例173支血管斑块和(或)狭窄,总检出率为60.32%,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0.6)%vs(46.5±0.7)%,P>0.05]。以DSA为诊断标准,超声诊断颈A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82%、67.24%、78.89%和78.00%。结论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DSA,2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劣,对需要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支架成形术的患者联合应用对其诊断及治疗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超声检查 多普勒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前降支冠状动脉PCI术后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与同步性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利 王志刚 +2 位作者 任建丽 容跃 欧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80-684,共5页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冠心病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PCI)后患者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与同步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接受左前降支PCI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3个月应用RT-3DE进行17节段时间-容...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冠心病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PCI)后患者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与同步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接受左前降支PCI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3个月应用RT-3DE进行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分析,获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及左心室16节段达到最小收缩容积时间差的标准差校正值(Tmsv-16-SD%),即收缩不同步指数(SDI);同时得到前壁、前间隔及心尖帽共7节段的舒张末期容积(rEDV)、收缩末期容积(rESV)、节段射血分数(rEF)及节段达到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校正值(Tmsv%)。结果术后1个月EDV、ESV、rESV及大部分节段的rEDV低于术前及术后1周(P<0.05),EF、rEF高于术前及术后1周(P<0.05),Tmsv-16-SD%及局部节段Tmsv%低于术前(P<0.05),与术后1周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ESV、Tmsv-16-SD%及大部分节段的rEDV、rESV、Tmsv%低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P<0.05),EF及大部分节段的rEF高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P<0.05),rEDV低于术前及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用RT-3DE能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前降支PCI术后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与同步性的改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冠状动脉疾病 心室功能 同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新技术结合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评估乳腺病变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26
8
作者 周红梅 冉海涛 成涓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8-191,共4页
目前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U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弹性成像、CEUS、三维超声及"萤火虫"成像等超声新技术快速发展,其与BI-RADS-US分类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超声对乳腺小病灶的鉴别诊断能力及对乳腺癌的诊断... 目前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U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弹性成像、CEUS、三维超声及"萤火虫"成像等超声新技术快速发展,其与BI-RADS-US分类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超声对乳腺小病灶的鉴别诊断能力及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本文对超声新技术结合BI-RADS-US评估乳腺病变良恶性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乳腺疾病 乳腺肿瘤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生物显微镜动态观测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 被引量:9
9
作者 游玉芳 王志刚 +2 位作者 郑元义 李文艳 牛诚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22-2126,共5页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显微镜(HFB)动态观测兔耳增生性瘢痕(HS)的形态学变化过程。方法应用Panoviewβ1500HFB和50MHz高频探头,在兔耳HS模型形成过程中的不同时间点(术后第1、3、5、7、11、16、20、28、36、60、90天)进行观察,同时进行大体...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显微镜(HFB)动态观测兔耳增生性瘢痕(HS)的形态学变化过程。方法应用Panoviewβ1500HFB和50MHz高频探头,在兔耳HS模型形成过程中的不同时间点(术后第1、3、5、7、11、16、20、28、36、60、90天)进行观察,同时进行大体形态、病理对比观察。结果兔耳腹侧创面可产生与人类HS类似的过度增生过程。利用HFB可清楚、动态观测HS的形成过程,且超声对瘢痕的测量值与病理切片测量值高度相关(r=0.996,P<0.01)。结论 HFB不仅能动态观测兔耳HS的全貌,还可观察其内部细微结构并进行定量分析,可为研究HS提供一种有效的观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显微镜 增生性瘢痕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项指标7个关节超声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被引量:9
10
作者 游岚岚 郑元义 +5 位作者 王志刚 张萍 周璇 蒋玲 高维 唐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78-1483,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应用4项指标在判定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7例临床疑似RA的患者采用双盲法分别用肌骨超声(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MSUS)及临床方法诊断RA。MSUS通过检测患侧腕关节,第2、3掌指... 目的:探讨超声应用4项指标在判定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7例临床疑似RA的患者采用双盲法分别用肌骨超声(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MSUS)及临床方法诊断RA。MSUS通过检测患侧腕关节,第2、3掌指关节(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s,MCP),第2、3近端指间关节(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s,PIP),第2、5跖趾关节(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s,MTP)等7个关节,观察滑膜增生、滑膜内血流信号、骨侵蚀及关节积液4项指标,以4步半定量分级系统中滑膜病变为主的病例超声诊断RA。对2种诊断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这4项指标进行等级评分,评分总和与同期血清学指标进行相关Pearson分析。结果:MSUS诊断RA 55例,非RA 22例,临床诊断RA 53例,非RA 24例。MSUS和临床2种诊断方法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4)。滑膜血流评分总和、积液评分总和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成正相关(r值分别是0.739、0.564,P值均=0.000)。结论:MSUS同时应用4项指标对RA的诊断同临床诊断基本吻合,且其滑膜血流评分总和及积液评分总和与血清学指标存在正相关性,MSUS可作为RA的筛查方法,为临床早期确诊提供更多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肌骨超声 7个关节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小鼠骨骼肌基因转染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宫琳 王志刚 +2 位作者 冉海涛 凌智瑜 张群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3期346-348,共3页
目的 探讨微泡造影剂在超声作用下是否可增加小鼠骨骼肌基因转染效率。方法  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10只 ,第一组 :在胫前肌注射造影剂与绿色荧光蛋白 (GFP)质粒的混合溶液 ;第二组 :注射与第一组相同的混合溶液后立即加超... 目的 探讨微泡造影剂在超声作用下是否可增加小鼠骨骼肌基因转染效率。方法  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10只 ,第一组 :在胫前肌注射造影剂与绿色荧光蛋白 (GFP)质粒的混合溶液 ;第二组 :注射与第一组相同的混合溶液后立即加超声辐照 ;第三组 :注射GFP ;第四组 :在注射GFP后立即用超声辐照。 7天后取小鼠胫前肌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第一组与第二组有较多GFP表达 ,部分肌纤维绿色荧光较明亮 ,部分较暗淡 ;第三组和第四组GFP表达量较少。第一组与其余各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第二组与其余各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第三组与第四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超声微泡造影剂在超声作用下可明显增强小鼠骨骼肌的基因转染效率 ;未加超声波作用时 ,直接肌注携基因的超声微泡造影剂亦可增加小鼠骨骼肌的基因转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造影剂 基因 转染 骨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手三里穴位动态超声显像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杨琳琳 郑元义 +5 位作者 谢昭鹏 何佳 陶红 左国庆 王竹行 田丰玮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32-535,共4页
目的动态观察手三里穴位在针刺条件下的超声影像学解剖特征。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15名,采用高频超声观察针灸针刺入受试者双侧手臂手三里穴后针尖的位置,以及针刺过程中与得气相关的解剖学结构。结果针刺15名受试者双侧手三里穴共30个穴... 目的动态观察手三里穴位在针刺条件下的超声影像学解剖特征。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15名,采用高频超声观察针灸针刺入受试者双侧手臂手三里穴后针尖的位置,以及针刺过程中与得气相关的解剖学结构。结果针刺15名受试者双侧手三里穴共30个穴位点均得气,针尖位置:桡侧腕伸肌13个,桡侧腕伸肌与旋后肌间筋膜9个,旋后肌浅层2个,旋后肌内筋膜4个,旋后肌深层1个,桡骨表面1个。28个(28/30,93.33%)针尖位于筋膜旁及筋膜集中处获得较强得气感、2个(2/30,6.67%)针尖位于较浅层即可获得较强得气感。高频超声可以清楚显示针尖点附近筋膜内的细小神经,二维声像图表现:桡神经深支沿着筋膜发出许多细小的分支,横断面声像图上呈筛孔样、回声较周围筋膜组织稍低。结论高频超声可以实时、动态、清楚地显示针刺点附近筋膜及筋膜内的细小神经分布,并可对针灸位置进行定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手三里穴 筋膜组织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CAM-1靶向双模态光声/超声纳米级分子探针的制备及其体外寻靶实验 被引量:7
13
作者 夏琼 冉海涛 +2 位作者 王志刚 肖洋 张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3-337,共5页
目的制备一种靶向炎症内皮细胞的双模态纳米级分子探针,并对其进行体外寻靶研究。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包裹金纳米棒(Gold nanorods)-液态氟碳全氟己烷(PFH)的高分子聚合物纳米粒(GNPs)、只包裹PFH的纳米粒(NPs)和只包裹金纳米棒的纳米... 目的制备一种靶向炎症内皮细胞的双模态纳米级分子探针,并对其进行体外寻靶研究。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包裹金纳米棒(Gold nanorods)-液态氟碳全氟己烷(PFH)的高分子聚合物纳米粒(GNPs)、只包裹PFH的纳米粒(NPs)和只包裹金纳米棒的纳米粒(Au-NPs);采用碳二亚胺法制备靶向血管内皮粘附因子(VCAM-1)靶向连接的纳米粒(VCAM-1-GNPs);于光镜、电镜下对GNPs基本性质进行检测;用激光辐照仪进行辐照观察GNPs、NPs和Au-NPs的光致相变情况;采用光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GNPs与靶向抗体连接情况;用不同浓度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测量HUVECs膜上VCAM-1的表达量;观察靶向组和非靶向组与VCAM-1-GNPs的结合情况。结果成功制备包裹金纳米棒-液态氟碳双模态靶向纳米粒,平均粒径(463.67±8.23)nm;激光辐照GNPs相变明显,而NPs和Au-NPs未见明显相变;流式仪检测GNPs和VCAM-1抗体的连接率为99.87%;10ng/ml浓度的TNF-α作用于细胞后可见VCAM-1明显表达;光镜下VCAM-1-GNPs特异性与靶向组HUVECs结合,非靶向组则未见明显结合。结论成功制备包裹金纳米棒-液态氟碳双模态靶向纳米粒,GNPs光致相变效果明显,靶向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液气相变 VCAM-1抗体 光声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阳离子微泡造影剂体外增强基因转染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清凤 王志刚 +3 位作者 李攀 郑元义 田菊 王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1-215,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介导自制阳离子微泡破坏、增强基因转染的效果,并与普通脂质微泡对比,寻找一种更可靠、完善的基因载体工具。方法采用水浴机械震荡法,加入DC-胆固醇制备阳离子微泡,观察其物理特性并检测其体外载基因能力。将微泡和质粒DNA... 目的探讨超声介导自制阳离子微泡破坏、增强基因转染的效果,并与普通脂质微泡对比,寻找一种更可靠、完善的基因载体工具。方法采用水浴机械震荡法,加入DC-胆固醇制备阳离子微泡,观察其物理特性并检测其体外载基因能力。将微泡和质粒DNA加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后分为6组,观测不同微泡浓度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基因转染率,MTT法分析细胞存活率。结果自制阳离子微泡形态规整、分散度好,最大载基因率为39.7%。超声联合阳离子微泡能够增强基因转染,与普通脂质微泡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微泡浓度增加,细胞损伤增大。结论采用自制阳离子微泡可在体外实现较高效率的基因转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微泡 造影剂 基因转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裹液态氟碳的高分子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显影实验 被引量:11
15
作者 沈红霞 郑元义 +3 位作者 周洋 赵建龙 罗银灯 王志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4期291-294,共4页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超声造影剂——液态氟碳高分子微球,观察其体外物理特性及超声、CT显影效果。方法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包裹液态氟碳的高分子微球;以光镜、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分布,以激光粒度和电位分析仪检测微球粒径、电位;DiI着...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超声造影剂——液态氟碳高分子微球,观察其体外物理特性及超声、CT显影效果。方法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包裹液态氟碳的高分子微球;以光镜、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分布,以激光粒度和电位分析仪检测微球粒径、电位;DiI着色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微球结构和荧光强度;行体外超声和CT,观察其显影效果。结果所制备的液态氟碳高分子微球外观为乳白色混悬液,形态规则,呈球包球形;平均粒径为(413±32)nm,平均电位为(-2.42±5.71)mV;荧光染色后微球的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外壳呈环形红色荧光,而内部包绕的液态氟碳不发光、呈黑色;体外超声与CT显影效果好。结论成功制备的液态氟碳高分子微球粒径小,稳定性好,体外可同时增强超声和CT,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超声造影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液态氟碳 高分子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配子-PLGA纳米粒”靶向超声/光声相变造影剂的制备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斌 冉海涛 +2 位作者 王志刚 苏蕾 郝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09-1613,共5页
目的研制一种适配子偶联的包裹纳米金棒和液态氟碳的PLGA纳米粒。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包裹纳米金棒及全氟己烷(PFH)的PLGA纳米粒(GNP);用碳二亚胺法将适配子与PLGA纳米粒连接获得"适配子-PLGA纳米粒"靶向相变造影剂(AP-GNP)... 目的研制一种适配子偶联的包裹纳米金棒和液态氟碳的PLGA纳米粒。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包裹纳米金棒及全氟己烷(PFH)的PLGA纳米粒(GNP);用碳二亚胺法将适配子与PLGA纳米粒连接获得"适配子-PLGA纳米粒"靶向相变造影剂(AP-GNP)。光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电镜下观察及检测AP-GNP基本性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及流式细胞术观察及检测适配子与纳米粒连接情况;以激光仪辐照AP-GNP观察其光致相变情况;观察AP-GNP与乳腺癌细胞MCF-7特异性结合情况。结果成功制备适配子修饰的包裹纳米金棒和PFH的PLGA纳米粒,其平均粒径为(472.43±25.82)nm,适配子与纳米粒的连接率为达97.98%;激光辐照AP-GNP后,光致相变效果明显;AP-GNP粘附于MCF-7细胞周围,未修饰适配子GNP未见明显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制备偶联的包裹纳米金棒和PFH的PLGA纳米粒,其光致相变效果明显,靶向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 适配子 相变 纳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载药超声微泡的制备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红红 冉海涛 +2 位作者 王志刚 张亚萍 郝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6-668,共3页
目的探讨共价结合与静电吸附法连接超声微泡与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微球的效率,制备一种新型载药超声微泡。方法采用机械振荡法制备正电荷氨基化超声微泡(MB-NH2)。以双乳化法制备负电荷PLGA纳米微球(NP),并用碳二亚胺法活化NP... 目的探讨共价结合与静电吸附法连接超声微泡与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微球的效率,制备一种新型载药超声微泡。方法采用机械振荡法制备正电荷氨基化超声微泡(MB-NH2)。以双乳化法制备负电荷PLGA纳米微球(NP),并用碳二亚胺法活化NP表面的羧基,得到活性PLGA纳米微球(NP-COOH)。分2组连接超声微泡与纳米微球:静电组(MB-NH2+NP)、共价静电协同组(MB-NH2+NP-COOH)。在光镜下不同时间点观察连接效果。结果 48 h后光镜下静电组超声微泡表面光滑,周围未见纳米微球聚集;共价静电协同组超声微泡表面不光滑,周围布满数量不等的小圆形的纳米微球,呈花环状。结论在共价结合与静电吸附的协同作用下,可成功制备出一种新型载药超声微泡,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泡 造影剂 共价结合 静电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版超声BI-RADS分类诊断乳腺癌的回顾性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红梅 冉海涛 +1 位作者 杨露 成涓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20-926,共7页
目的:探讨新版(2013年更新版)超声(ultrasound,US)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 and data system,BI-RADS)中罗列的指标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在诊断乳腺癌中的应用情况,评估新版超声BI-RADS(BI-RADS-US)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 目的:探讨新版(2013年更新版)超声(ultrasound,US)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 and data system,BI-RADS)中罗列的指标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在诊断乳腺癌中的应用情况,评估新版超声BI-RADS(BI-RADS-US)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名超声医师结合收集的临床资料共同对2 860个肿块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新版BIRADS超声影像学词典记录、分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运用ROC曲线计算新版BI-RADS-US分类的诊断效能。并对记录的超声指标及收集的临床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结果:新版BIRADS-US诊断乳腺癌BI-RADS 2类的恶性率为0.66%,3类的恶性率0.99%,4a类的恶性率为9.57%,4b类的恶性率为32.31%,4c类的恶性率为88.36%,5类的恶性率为94.19%。以4a类为截断点,新版BI-RADS-US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8.55%,特异性为92.17%,准确性为91.75%,AUC为0.948,Youden指数为0.81。结论:新版BI-RADS-US诊断乳腺癌风险分层的准确率高。以4a类作为截断点,新版BI-RADS-US诊断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肿块形态、边缘、钙化、血流是重要的超声变量,结合患者年龄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可指导临床进行明确的诊断和精确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乳腺肿块 BI-RADS 乳腺癌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脂质微泡与聚合物超声造影剂的微循环流变学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群霞 骆杰 +5 位作者 冉海涛 王志刚 郑元义 张辉 钟世根 李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25-1527,共3页
目的探讨脂质微泡与高分子聚合物超声造影剂在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中的流变学特征。方法对10只大鼠经股静脉分别注射DiI标记的脂质微泡和高分子聚合物超声造影剂,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两种不同造影剂在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中的运动情况;比... 目的探讨脂质微泡与高分子聚合物超声造影剂在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中的流变学特征。方法对10只大鼠经股静脉分别注射DiI标记的脂质微泡和高分子聚合物超声造影剂,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两种不同造影剂在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中的运动情况;比较注射前后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径的变化,测定红细胞与两种造影剂在微循环内的流速。结果注射后两种造影剂在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内均可随血流移动,仅见少量脂质微泡短暂滞留。注射造影剂前后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径无明显改变(P>0.05);两种造影剂在微循环内的流速与红细胞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质微泡和高分子聚合物超声造影剂具有与红细胞相似的微循环流变学特征,均可作为红细胞示踪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 超声学 微循环 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肩胛背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晶 晏铮剑 +4 位作者 周黎 成涓 向醒 郑元义 张腾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第5颈椎横突后结节(PTFCV)处阻滞肩胛背神经(DSN)的可行性。方法对20例单侧肩胛间区疼痛患者行超声检查,观察PTFCV及DSN,测量PTFCV距皮肤的垂直距离。并于PTFCV处行超声引导下DSN阻滞。记录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第5颈椎横突后结节(PTFCV)处阻滞肩胛背神经(DSN)的可行性。方法对20例单侧肩胛间区疼痛患者行超声检查,观察PTFCV及DSN,测量PTFCV距皮肤的垂直距离。并于PTFCV处行超声引导下DSN阻滞。记录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并以疼痛缓解程度评估治疗效果。结果通过超声可准确识别所有患者的PTFCV,PTFCV距皮肤表面垂直距离为(1.09±0.22)cm。20例中,仅8例(8/20,40.00%)的DSN可被超声识别。对20例(20/20,100%)患者均成功实施超声引导下DSN阻滞,操作时间(9.05±0.41)min。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率为(70.92±17.15)%。未出现明显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于PTFCV处阻滞DSN省时、易行,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背神经 神经阻滞 超声检查 第5颈椎横突后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